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0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

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把尚书惠腊面茶的整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文

《尚书惠蜡面茶》

[唐] 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

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

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

晚铛宜煮北山泉。

晚唐五代知名作家徐夤(一作“寅”)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蕴含着晚唐五代关于武夷地区茶的采摘、制作、运销、烹饮、用具、择水、祭祀、赠茶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对研究福建暨武夷茶文化的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

首联“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中,“武夷春暖”中的“春暖”,即阳春三月;“月初圆”,按月亮的运行轨迹,农历每月的十一、二日月亮开始慢慢变成圆月;“采摘新芽献地仙”中的“新芽”即茶芽,表明此时采摘的茶叶很嫩,茶叶还处于婴幼儿阶段,与现在春茶时所采茶叶在时间与品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地仙”,根据周圣弘考证:“采摘新芽献地仙”,“所写应为武夷茶区的茶祀仪式;所祀对象,应为《仙经》所谓游于武夷名山的地仙并掌管土地和人民如陆羽所言的地官——武夷仙人,即武夷君;所祀目的,是感谢其为武夷民众的福祉所作的贡献。”

颔联“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讲的是茶叶的制作与运销。此诗中茶叶的制作特别强调饼茶制作七道工序的最后工序:穿之、封之及包装,用木兰船这一水路运输工具运销茶叶。由诗中的“飞鹊”、“香蜡片”,可知“尚书”赠送给诗人的是异常珍贵的蜡面茶。李莫森编注的《咏茶诗词曲赋鉴赏》里关于蜡面茶的注释为:“蜡面茶属于蒸青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饮用时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有似熔蜡,故得名。”晚唐五代之前武夷茶已从研膏茶发展为蜡面茶,而且印有飞鹊的标饰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的茶型。

颈联“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涉及到煎茶过程中茶叶、茶具的特征。唐代茶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无论是饼茶还是散茶,都须碾成茶末而煎用。散茶直接碾罗成茶末,团饼茶则要经炙、捣后碾、罗成末。“金槽和碾沉香末”就是茶叶从饼茶——“香蜡片”经过炙、捣后碾、罗成茶末——“沉香末”的过程。“碾”为一种茶具,陆羽《茶具·四之器》:“碾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几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意思大概是碾是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制作,内圆外方。碾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由它将炙烤过的冰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由此看出金槽其实就是碾的一部分。“冰碗清寒翠缕烟”描写品茶。“冰碗”指晚唐五代时越窑产制的青瓷茶碗。“冰碗”之“冰”,一是指向越窑青瓷茶碗釉色的冰清玉润之清纯,二是指向其胎体的细密轻薄。诗中虽无交代是用何器具将煎好的蜡面茶分到冰碗里,但从“冰碗”、“涵”、“翠缕烟”可知这是在品茶过程中茶汤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水汽袅袅上升的阶段。茶的美妙色泽,配上了冰清玉润、细密轻薄的冰碗让茶更加充满诱惑,使品茶之人沉浸于这样一种静谧、祥和的意境中,甚是享受。

尾联“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讲赠茶、煎茶。“分赠恩深知最异”表明诗人对于“尚书”惠赠珍贵的蜡面茶心怀无限感激。“晚铛宜煮北山泉”描写以铛煎茶,讲究茶具与择水。茶铛造型与酒铛类似,也是直口,三足,带柄,只不过茶铛的腹部比酒铛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对多的容量来煮茶或煎茶。从诗中的“北山泉”可见徐夤是苛求煎茶用水之人,在烹煮蜡面贡茶时极力地推崇和附和陆羽《茶经》用水‘山水上’的择水观点。

整首诗翻译为白话文如下:

阳春三月,武夷山春暖花开,农历十一、二日月亮开始慢慢变圆,

人们采摘新鲜的茶芽祭祀武夷仙人(武夷君)。

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的蜡面茶,封装后印上飞鹊标饰,

木兰船装载着茶叶沿溪而下,两岸猿声啼鸣。

用带金槽的碾将茶叶从饼茶经过炙、捣后碾、罗成清香的茶末,

以越窑产制的青瓷茶碗品茶,茶汤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开翠色,袅袅茶烟氤氲。

尚书惠赠这样珍贵的蜡面茶,我心怀无限感激,

要汲取北山之泉水用茶铛来煎煮。

六大茶类怎么没有花茶 六大茶类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我国茶叶历史悠久,茶叶种类繁多,给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很多个选择。尤其六大茶类是很多人的首选。茶大多数都用的是茶叶冲泡,各种花瓣冲泡的茶叫花茶,一般有养颜美容的效果。那么花茶我什么不属于六大茶类呢?六大茶类出现的时间又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六大茶类怎么没有花茶

花茶不属于六大茶类,属于再加工茶类。

我国茶叶分类方法不统一,有的以产地分,有的以采茶季节分,有的以制造方法分,有的以销路分,有的以品质分。这些分类方法都不够完整。现在对茶叶的分类,基本上是根据茶叶制造方法,结合茶叶品质的特点来分类,这样较为合理。具体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即绿茶类、红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白茶类和黑茶类六大茶类。

再加工茶即用上述各类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罐装茶、药用保健茶和造型工艺茶等。

六大茶类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茶叶的分类从唐朝开始,读过陆羽的茶经,在《茶经六之饮》中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粗茶指的是那种芽叶较粗老,加工较粗糙的茶叶。散茶,则刚好相反,由较细嫩的原料制成的,芽叶完整,且没有压制成型的茶;末茶细碎的粉末状茶,是茶鲜叶经过蒸青、捣碎、烘干使呈碎末状而成;饼茶,压制成饼的茶。唐朝对茶叶的划分主要从外形,和茶叶品质。

茶叶发展到宋朝,只分成了两类,片茶和散茶,片茶就是团饼茶,散茶按照唐朝的划分;元代划分也只分了两个类别,芽茶和叶茶,划分的依据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知道,根据鲜叶的老嫩度来区分,比较的直观。明代开始有了绿茶、黄茶、白茶、红茶之分。明末清初乌龙茶的出现,才发展到我们经常用到的六大茶类,这个时间也标志着六大茶类基本齐全。

现在划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这样基本上把市场所有的茶都概况在里面了。基本茶类是茶鲜叶经过不同的制造过程,形成不同品质成品茶的类别,现在的六大茶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来划分。再加工类,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经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叶产品,主要是加工方法的差异。

花茶有哪几种

花茶种类可分为养颜、解郁、和胃、调经四种

一、桃花是养颜茶。桃花和“人面”不仅在颜色上相似,而且可以调节面色。从中医角度看,桃花味甘、辛,性微温,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供给,滋润皮肤,可谓“养颜茶”。由于桃花的活血作用较强,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应该谨慎使用。

二、玫瑰是解郁茶。玫瑰因调节内分泌的功能,玫瑰味甘微苦、性温,最明显的功效就是理气解郁、活血散瘀。需要注意的是,玫瑰花最好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月经量过多的人在月经期最好不要饮用。

三、月季是调经茶。中医认为,月经是“调经茶”,因为味甘、性温,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的功效。可缓解痛经,长期饮用可疏肝解郁、活血调经。需要注意的是,月季不宜久服,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应该慎用。

四、茉莉是和胃茶。这个在早春就能开花的茉莉味辛甘、性温,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作用。尽管春天开始变暖,但是温差较大,胃肠一旦不适应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茉莉花能促进胃的消化吸收,缓解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体内有热毒者禁止饮用。

唐代主要饮茶方法是什么?(我只知道宋代的是点茶法)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

1.煎茶法

1) 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

2) 工序: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做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盒子里备用。

3) 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井水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

4) 烧水:

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子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泡沫,此时把茶沫中黑色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陆羽称为沫饽)

5) 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均匀。

6) 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2.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的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

3.煮茶法: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

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唐朝的茶风俗

唐朝以前,人们把茶当药用,后来才逐渐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的茶风俗。

饮茶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向北传播始自于开元、天宝时期。至盛唐,饮茶在南北方蔚然成风,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形成了茶道。在唐朝兴盛的饮茶活动中,陆羽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关键性人物。

“一之源”

在“一之源”中,主要讲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茶是“野者上,园者次”,但随着需要量的增加,必须靠人工栽培。“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陆羽分析了土壤的好坏,又指出种植不实的,很少有茂盛,与种瓜同理。“若采不时,造不精,则饮之成疾,茶则为累矣”。说明采摘和加工是关键的一环。

“三之造”

在“三之造”中陆羽认为每年的二、三、四月是最好的采茶时间。而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天气晴朗时是最佳的时机,要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叶的加工是“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先将茶叶放在灶釜中蒸透,再放入杵臼中捣成泥状,然后,用模、规拍制成形,通风晾干以待烘焙。烘焙时要不断翻动,使其均匀干透,再用竹皮把茶贯穿成串,最后,把它封存在竹木编成的'“育”中以保持干燥。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制作方法大同而小异,均是经过蒸青不发酵茶,这种制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强身和修德养性的双重功能。尽管各阶层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饮茶的方法也有差别,但茶渗入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僧道俗人,人们以茶待客会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养性怡情,饮茶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至今仍风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于此。

唐代备茶、饮茶都讲究什么

唐代的茶饮方式有煎茶、庵茶、煮茶等,盛行煎茶。唐人煮茶对备茶、煮水都有讲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炙烤茶饼,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罗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唐人饮茶讲究趁热,将鲜白、柔嫩的茶沫、咸香的茶汤一起喝下去。茶汤热时,重浊的物质凝结下沉,精华则浮在上面。如茶没喝完,茶冷了,精华就会随热气散发掉。

唐代“宫乐图”局部,唐代饮茶场景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网上买葡萄酒(什么牌子的葡萄酒好喝)
« 上一篇 2023-02-22
中国最贵的三大名茶(中国最贵的三大名茶图)
下一篇 » 2023-02-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11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