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中国茶叶市场数据)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以及中国茶叶市场数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未来茶叶行业发展有哪些趋势?
- 2、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机遇如何?
- 3、2021年中国人均茶消费量
- 4、茶叶行业现状及前景调研
- 5、08中国茶叶国内市场发展报告
- 6、2022-02(下)2021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 230 万吨
未来茶叶行业发展有哪些趋势?
趋势分析一:中国成为全球茶叶重点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茶叶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国内茶叶市场销售额已达到2739.5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消费升级、健康理念提升,中国茶叶消费持续增长,消费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比重逐年攀升,正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消费的重点市场。
趋势分析二:直播破局,茶企营销线上化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成为各行业进行营销的新模式,农产品也借助直播的东风开启线上营销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热”的助力下不断加码线上营销,2020年中国茶叶的线上市场规模达到265亿元,同比增长12.8%。未来,短视频直播等线上营销将会成为茶企常态化的营销方式之一。
趋势分析三:头部茶企品牌效应凸显(一)
数据显示,2020年双十一当日,淘系电商平台上Top100的茶行业店铺交易总额为4.25亿元,其中Top10的店铺的交易总额为2.29亿元,占Top100店铺成交总额的53.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流量向头部集中,头部茶企品牌效应凸显,而且全渠道布局完备的成熟品牌在双十一期间发力明显。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强者恒强是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现状及用户调研分析报告》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机遇如何?
国内市场,由于茶园面积稳中增长,湖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增加23.6万亩、21.5万亩、19.3万亩、15万亩,茶叶产量在2017年达到258万吨。消费量方面,2017年中国茶叶消费量约为193万吨,消费量稳步增长。2013-2017年,国内茶叶产量、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6.0%,预计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消费量将分别在277.6、204.5万吨左右。
目前,茶叶市场中绿茶、乌龙茶占据主要份额,2017年二者比重分别为61%、13%;但近年的产量比重在下降。同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其他茶叶份额逐渐提升,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等茶类占26%。此外,市场上的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增加。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多元化、品牌内涵、健康消费成趋势
前瞻认为,当前国内茶叶市场已经出现了如下趋势。
政府发挥导向作用促进茶叶产业提档升级。茶叶是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茶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2016年10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的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为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消费多元化成产业发展新趋势。消费升级和人口红利的双重叠加,营造出更好的产业成长氛围。“国八条”发布以来,茶叶的产品结构也在逐步的调整,高端茶市场遇冷,整体行业的利润率自2013年以来出现回落。行业利润的回落预示着茶叶的消费也渐渐回归饮品的基本属性。
从消费习惯来看,随着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将成为茶叶市场的新趋势。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广,使茶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中老年男性为主向各类人群扩散。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与品牌内涵。目前我国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己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
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未来几年,茶行业“品类强,品牌弱”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质化和简单粗放的品牌建设思维。在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首要关注因素,消费者对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远远超过想象。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旅游”、“众商模式”、“私人订制”等新的业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断出现。
健康主题的消费需求日趋强烈。饮茶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质的习惯,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带动着茶叶市场规模扩张,促使茶业企业扩大生产,使一些品牌认可度高的茶叶企业脱颖而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茶类似的健康类食品,必然将进入千家万户;在食品安全丑闻不断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绿色的食品。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人均茶消费量
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在2021年中国人均茶消费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00%,在消费量上,排名全球第六名。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
茶叶行业现状及前景调研
茶叶销售总量平稳增长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线上线下消费繁荣,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4年以来,我国茶叶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较2014年的150.25万吨增长近80万吨。
销售额持续走高
销售额方面,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持续火爆,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持续增长,到2021年,全国茶叶销售额达到3120亿元,同比增长7.99%,销售额再创新高。
茶叶销售总额持续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茶叶价格的持续走高,2014年以来,茶叶销售均价总体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我国茶叶销售均价135.5元/千克,价格仅次于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绿茶消费占比过半
从各类茶叶消费情况来看,目前绿茶是我国茶叶市场主要消费品种。2021年,中国传统茶类中,六大茶类的消费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绿茶130.92万吨,占总销量的56.87%;红茶33.88万吨,占总销量的14.72%;黑茶34.41万吨,占总销量的14.95%;其他品种茶叶销量占比均不足10%。
具体到绿茶方面,近年来,我国绿茶消费量呈现平稳上行走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绿茶消费量为120.59万吨,到2021年,我国绿茶消费量提升至130.92万吨,同比增长2.35%。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08中国茶叶国内市场发展报告
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茶叶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0.4%。2001年调查显示,在全国十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西安)中,广州人最富。2001年,广州人均GDP达到4586美元(北京3000美元、上海4500美元)。广州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6元,实际增长7%。2001年,人均消费1660克。北方茶馆数量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全国大型批发市场有20多家,各类大型展示交易活动每年也有20多次。香港、台湾的人均消费都在1200克。我国茶叶消费增长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只要引导好消费,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茶叶消费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增长。
1) 概况。
1998 年,市场总额为6亿元,保健茶占30%。1991年北京市茶叶总公司销7000T茶叶,包装茶占71%,(且每年增加10%,四年前包装茶占30%),年销售额1.6亿元,利税560万元。京华牌茶叶远销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等20多个省区,这是小包装的功劳。以前只节假日畅销,现常年畅销。
1993年,有茶叶经营单位170多家,市供销社茶叶公司、北京市茶叶总公司、街道三产业、知青联社、劳动服务公司、中小学校办企业、百货商店、食品店都经营茶叶。普通百姓原来买4-5元/市斤的茶,现在是30元/市斤的为主。茶叶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保证茶香不跑味?绿茶增长6-8%。
2002年,有7000多家茶商和厂店,年销茶叶1.2万吨,人均1公斤。
2) 消费水平提高。
主销茶价1980年为8元/500克,1985年为15.5元,现为30-100元,且销路看好。1999年春节10天时间,张一元前门老茶店销高档礼盒1万多盒,增长3倍。2002年春节期间,人们开始时尚送茶,原因有三:一是人们认为茶叶包装精美,拿得出手;二是认为茶叶品味高,有文化内涵,不俗气;三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茶叶的保健作用。集团消费的也多,几十斤到几百斤的多。
3)花茶降、绿茶升。
绿茶销量扶摇直上。2001年,北京市场仍以花茶为主,但绿茶慢慢崛起,其原因:一是花茶不及绿茶风味多样;二是利润率绿茶高于花茶;三是原来花茶流行是因为北方水质不佳、住房小,香气易留室内,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桶装矿泉水为绿茶的风行提供了必要条件。2002年,销量增长在20%以上。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成倍增长。
4) 销量增加。
长安商场1992年6月销2600KG,比上年增加1.4倍。1971-1985年,每增加1万人,消费增长21.9T,为山东省的10倍(0.9524T)。1986年饮茶者每户2.28人,26-45岁37.4%,45岁以上46.7%;每月消费250克以上者中,26-45岁40.1%,45以上50%。1971-1979年,增长9%,1981-1985年增长5.1%。人均1986年500克,1998年600克。1999年夏,茶庄生意火了,市民越天热越喝茶,视“喝茶”、“品茶”为高雅的精神享受。张一元茶庄,6-7月销售额1145.2万元,同比增长46.5%。吴裕泰18家连锁店销54795公斤。张一元前门店1999年春节时,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初三,10天销售额520万元,比上年增长40%。5)洋茶进宾馆、饭店。
袋泡茶符合“方便、保健、风味”的消费心理,1992年立顿红茶每盒40-50元。以汤色明亮、滋味醇厚而赢得无数消费者青睐。
6) 网点增多。
1983年当年增加18个,兼营点1300个。2002年有7000多家茶店。
7) 文化促销。
1998年,有32位各大企业的评茶员、茶艺师获培训资格证,掌握了鉴别茶叶、冲泡茶叶的方法。1999年国庆前后,165家茶馆推出14个月联合优惠卡,售价仅66元,并打出“国庆送什么,茶馆联合优惠卡”、“茶艺馆—淑女绅士的摇篮”等口号。
8)老字号重整旗鼓。
老字号的茶庄有8家,西四隆泰、新街口宏兴、西外益新、白塔寺福聚来、地安门吴肇祥、西单元长厚、张一元、吴裕泰。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基地,质量好,33家商场35种茶合格率达74.8%。他们都设分店,连锁经营。部分走向联合,如吴启元、庆林春、森泰等。张一元茶店,1999年4月,绿茶节6天销600多万元,大栅栏门店一天有56万元零售额。
9) 茶楼热。
2002年1-3月,在北京市工商局注册的茶楼有300多家。而2001年底总共才300家。如今的茶楼,集时尚、娱乐、休闲为一体,在黄金地段,装修豪华,各具特色,最大的3000平方米。形成了三里河茶楼一条街。在北京,寸土寸金,房租很高,降价消费根本不现实;同时,北京人不象南方人爱喝茶,客流量小,“薄利多销”也不行。但是,建成综合楼,以广州、杭州的消费模式综合起来发展,价格自然会降低。
10)2003年春节茶市的三个特点。
一是老字号借茶礼品拉起大市场。如吴裕泰的茶礼品分古代典故、琴棋书画和贺岁三大系列,价格在160-860元之间,从吴裕泰茶文化节开幕10天销售茶礼品15000套。二是绿茶、乌龙茶成节前新宠。比去年增长15%,200-300元一斤的龙井茶销售最好。三是选购茶叶开始重口感。过去北京人选购茶叶对外观的要求高于对口感的要求,但是今年明显感觉到消费者对“香味”的要求重于对外形的要求。
2022-02(下)2021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 230 万吨
文 / 齐志明 冯松毅
茶叶消费加快升级
“品茗要分季节。我春天喜绿茶,夏天多饮乌龙茶与铁观音,秋天偏重普洱与红茶。品上一杯自己喜爱的原叶茶,满口生津、唇齿留香。”家住河北石家庄市裕华区的80后陈飞是一位喝茶爱好者,由于看重茶的口味与功能,在不同时节,他会买上不同品种的茶叶慢慢品尝。
茶为国饮,茶叶及相关制品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品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增幅为8.69%;销售总额为2888.84亿元,增幅5.45%。2021年,各主产区茶叶交易持续回稳,茶叶消费加快复苏,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230万吨,内销总额跃升至3000亿元。
消费人群年轻化。年轻一代的茶产品消费需求和偏好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逐渐成为茶产品消费主流。美团数据显示,年轻群体成为相关消费场所的生力军,仅在2022年1月,美团平台用户主动搜索“茶社”“茶楼”“茶舍”等相关关键词的频次达172万次,同比增长805.47%,涉及的团购套餐订单量超1.5万份。
茶叶产品多元化。近年来,绿茶、红茶、乌龙茶传统品类保持稳定,白茶、黄茶、花草茶等小众茶类实现高速增长,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新中式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拼多多平台数据显示,茶产品消费呈现多样化、 时尚 化、便利化趋势,各种果味茶、袋泡茶销量年均增幅达到120%,定制化、便携式、小包装的茶饮产品深受喜爱。
高品质产品受欢迎。消费者更加看重茶叶品牌,愿意为更优质的茶叶买单。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研究员杨秀芳认为:“品质是一个企业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希望更多的茶企站在消费者角度,进一步关注细分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分类供给、分类引导,实现茶叶产销有效对接,推动产业增效、茶农致富。”
产品形态不断创新
新茶饮已经成为年轻人饮茶的主流方式,互动体验型茶消费已成为一大趋势。
随着茶叶生产稳定发展,充足、优质的茶叶供给持续为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各类新业态新模式也给行业增添了新亮点、新增长点。
茶饮市场热度持续走高。近年来,以喜茶、茶百道等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走进大众视野。新茶饮 健康 、 时尚 ,具有社交属性,同时将商品和服务紧密结合,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
“想要一份手炒龙眼生椰冰,再来一份手炒芒芒甘露冰,请问都是现炒吗?”最近,位于深圳南头古城的喜茶全球首家手造店凭借50余款手造新品,吸引众多顾客慕名前来。
走进门店,喜茶在三层店面中对新品进行了分“层”呈现:一楼作为对外窗口,展示手工备料的过程;二楼设有点单区、取餐区;三楼为顾客提供手造纯茶与手调创意茶的品饮与社交空间。
“新茶饮已经成为年轻人饮茶的主流方式,市场潜力很大。”喜茶公司副总裁张骏介绍,经过近10年的发展,喜茶已经在全国约70个城市,开出近900家门店。
中茶协茶饮咖啡专委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茶饮门店数量超过45万家,现制现售茶饮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现制现售茶饮市场综合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茶旅文”融合开辟发展新路径。走进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的白沙溪黑茶文化产业园,4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车间旁边,白沙溪黑茶博物馆、黑茶人文浮雕等建筑特别吸引人。这是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按照国家 旅游 景区标准打造的国内首个“茶旅一体化”黑茶产业园,从研学实践、文化交流、 旅游 观光等各个方面展示茶文化和茶产业。
“喝茶要讲究氛围,我喜欢在节假日走进东莞观音山的山顶,在聚缘堂 养生 茶馆体验茶文化。一边看着无尽的绿色,一边泡着工夫茶,这种感觉与在家喝茶是完全不同的。”广东东莞市居民王心月说。聚缘堂茶馆负责人蔡志凯介绍,茶馆专门设在绿水青山之间,这种创意十足的沉浸式茶消费方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互动体验型茶消费已成为一大趋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说,要做好茶叶消费场景搭建,注重 健康 、文化的内涵,打造细分场景、推出细分产品,引导形成体验式、沉浸式消费趋势,在茶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刷新消费体验,形成新的竞争力。
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以前,我们主要是坐店经营,等待顾客上门。现在,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江西南昌市天善茗茶茶行负责人吴海青说。
天善茗茶茶行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茶产品集散中心龙鼎茶都内,是2010年首批入驻该市场的茶行之一。目前,龙鼎茶都已建成江西省内茶叶、茶具、茶礼品、茶包装、茶文化商贸集散中心,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茶业批发和零售商300多户。
中茶协的专家介绍,在国家标准化战略的推动下,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标准化技术体系,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受茶叶品类多、季节性强等因素影响,导致标准制定仍需持续深耕。推动茶叶流通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协同发力。
“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是茶叶流通的发展方向。”龙鼎茶都相关负责人康春华认为,消费人群与需求在加速细分,茶叶市场要发展,就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据中茶协推算,2020年全国茶叶线上总交易额约280亿元,同比增长15.23%。2021年,全国茶叶线上总交易额继续增长。
创新驱动,打造好产品。去年9月,广西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在推广往年热销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市场的反馈及需求,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线布局,创新推出了一些中高端产品,如百年陈仓、品天成等,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要以 科技 创新推动中国茶产业升级。”小罐茶副总裁梅江说,要通过在茶叶产业的上游开展集约化种植、在中游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在下游加强品牌建设等综合举措,不断完善茶业全产业链。小罐茶在安徽黄山市建设的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全自动化于一体的超级工厂,被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评定为2021年安徽省省级智能工厂。
塑造品牌,提升竞争力。地方政府要培育发展地区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加快推进现代茶业发展,完善当地茶叶生产管理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培育品牌,引领当地茶叶品牌走出去。
产销企业要重点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推动产品向安全 健康 、优质稳定、智能环保方向发展。
市场引导,服务更专业。行业协会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茶叶行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均衡发展。
梅宇认为,从聚焦产能发展到品牌建设,我国茶叶流通正面临客群结构调整、多元业态叠加和需求细化丰富所带来的机遇。相信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各市场主体通过持续在绿色、 健康 、社交互动以及高性价比等方面发力,茶消费将步入提质扩容的新阶段,带动茶产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茶叶市场数据、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88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