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论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以及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论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辨别和品尝茶叶的好坏呢?
如何辨别茶叶好坏
一看:看的是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好茶叶的色泽基本上是翠绿的,而且芽头的条形也比较均匀。此外,还要特别留意茶叶里是否有老叶或死叶,如有,则茶叶品质一般。
二闻:如果茶叶看起来不错,那你可以接着把茶叶拿起来闻一闻。一般好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而品质不佳的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霉味,像焖过似的。
三泡:现在市场上有的茶叶虽然看起来色泽不错,但有可能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过某种化学原料。所以在选购茶叶时,消费者最好能将其泡开品尝一番。一般情况下,好茶叶泡开的茶很清透,反之则浑浊。当然,消费者在泡开茶后也有必要品味一番。如果你喝到的茶清爽润喉、唇齿留香,那你选购的一般是好茶。反之,如果喝到嘴里苦涩发麻的,很可能是夏暑茶,品质不会太好。
名茶真假鉴别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碧螺春产生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鉴赏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茶的鉴赏和评定2019-11-14
在上一篇文章《科学饮茶》中向大家介绍了泡茶和喝茶的一些讲究和注意事项,茶已泡好,那我们该如何评定茶的质量呢?下面就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的评鉴。
在了解如何鉴赏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何为茶的色香味形,因为这是茶评鉴的主要内容。
茶色
茶色又可分为干茶的颜色,茶汤的颜色和茶叶底的颜色。其中干茶的颜色是我们茶叶分类中的重要依据,如我们熟悉的六大茶类基本是依据干茶的颜色进行的划分,鲜茶叶中各种物质含量的多少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氧化程度是影响干茶颜色的主要因素;而茶汤颜色是我们评鉴茶的品质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评审因子,也是消费者欣赏茶的一个主要内容,其颜色和冲泡用水关系很大,如冲泡用水偏碱性,则茶汤颜色较浅,冲泡用水偏酸性则茶汤颜色较深。
茶香
所谓闻香观色,茶香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审因子。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是茶叶香味的物质基础,这类芳香类物质在茶叶中含量极少,一般为0.03%~0.05%,但茶叶中含有的种类却极为丰富,有上百种之多,它们含量的差异导致了茶香的不同。如吡咯、吡嗪类物质使茶有烘炒香,壬醛、正癸醛使茶发出清香,丁酸-顺-3-乙烯酯、丁酸-反-3-乙烯酯、己酸-顺-3-乙烯酯是鲜爽香,而芳樟醇、苯乙醇、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即多种萜烯则是甜香、花果香和木香。
茶味
茶味是指冲泡出的茶汤的味道。茶是一种饮料,因此茶的味道是茶的评鉴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评审因子。影响茶味的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物质,如茶氨酸含量较多,茶的鲜爽味就较好,生物碱含量较多则就会苦味更重。
茶形
茶叶的形状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常见的茶叶形状有卷曲形,如碧螺春,洞庭春等;扁平型,又称剑形,如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千岛玉叶等;针形,又称月牙形,如君山银针、南京雨花茶等;花朵形,如太平猴魁、安吉白茶、江山绿牡丹等;盘花混圆形,如奉化曲毫茶、羊岩勾青等;人工造型茶,如菊花茶、黄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绣球茶等;此外还有瓜片形的,如六安瓜片,环形的,如女儿茶等等。
茶的色香味形我们已经了解,那么茶该如何评鉴呢?
所谓先评内质,后评外形。茶叶评鉴过程中首先鉴赏茶的内质,鉴赏内质后再鉴赏茶的外形。茶叶的内质包括茶汤、茶香和茶味,茶的外形包括茶的形状、色泽、整碎、是否干净等。
鉴赏茶的内质时,先评汤色,即先观察冲泡后的茶的汤色,汤色又分为汤的种类,明亮程度等,但汤的种类并非茶质的评审因素,只是看是否符合茶的种类。
次评香气,评茶香应分为三次,第一次为热评,即茶水温度在70℃左右时评茶香,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高地;第二次为温评,茶水温度在40℃~50℃时进行,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纯异程度;最后一次评香为冷评,即室温状态,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持久性。
再评滋味,评茶的滋味时,一般先喝一小口含在嘴中,含1~2秒感受茶的味道,然后再咽下。
最后评茶的叶底,茶的叶底是指茶在冲泡开后的叶底的形状和颜色,以此判断茶的老嫩程度。
评鉴好的茶的内质,就可以去鉴定茶的外形了,看其形状和颜色判断老嫩,看起整碎和是否干净判断质量等。内质和外形评鉴完成后就可以根据评鉴结果对茶进行等级认定了。
好了,茶的评鉴我们已经讲完了,赶快去泡一杯茶评鉴一下吧。
2.0ހrI��/
���@��B�rӕ�/
评茶方法有哪四类?
1.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每种茶叶从10斤中挑出4斤来比拼才显公平,一般选择同批茶叶中同长、同条形、颜色一致的去评比。干茶评比关注的重点是紧结度、颜色、匀整等,评茶师会对茶叶的特性烂熟于心,并用专门术语去评断。
2.闻干茶香:评茶师能从香气中获知茶叶是否过老,制作过程中有没有炒焦,新鲜度够不够等。每种茶闻起来都有自己的特性,判断好坏要靠评茶师的经验积累。
3.泡茶有一番讲究:要以中药师的手法抓取茶叶轻轻放入秤中,称出标准的8克,为什么要定8克为一壶茶的标准?因为同等重量泡出来的味道才能更准确地判定茶叶的级别。茶杯也有讲究,用白色的茶杯能不受干扰地分辨茶色的好坏。
4.看茶底:判断过茶汤好坏后,将茶叶反扣杯中看茶底,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好坏茶叶立判,专业评茶师还能从茶底来判断制茶过程中是否出错。
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是什么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
一、评茶用具
评茶用具主要有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天平、砂石计、网匙、茶匙、汤杯、吐茶筒和烧水壶等。
二、评茶方法
(一)、泡茶用水
泡茶用水,PH值在5以下,用天然软水或非碳酸盐硬度的水。
(二)、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标准为100度。开水沸滚过度或不到100度的开水都不能达到良好的评茶效果。
(三)、泡茶时间
红茶与绿茶的冲泡时间,国内外均定为5分钟。青茶类(乌龙茶)第一泡为3分钟,第二泡为5分钟 。
(四)、茶与水的用量
为了正确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的优次或好坏,用茶与用水量必须一致,国际上审评红、绿茶一般采用3克茶叶用150毫升水冲泡,茶水比例为1:50。审评青茶类(乌龙茶),由于要求着重香味、并重视耐泡次数,其用茶量为5克,用水为110毫升,茶水比例约为1:22。紧压茶中的饼茶的审评茶水比例与红、绿茶相同。
三、茶叶审评
茶叶品质的鉴定主要是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和大脑来综合分析判断的。
进行茶叶审评,主要是从干评(外形审评)和湿评(内质审评)两个方面。
(一)、干评
主要是从茶叶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
1、条索:指各类茶叶的外形规格,如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叶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叶整体感觉。
3、净度:主要是指茶叶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和毛衣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含量的多少。
4、色泽:茶叶外形的色泽主要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来看。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叶呈暗灰色。
(二)、湿评
1、香气: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中有没有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2、汤色:
主要评比茶汤本身的正常色(性质、深浅)和茶汤的亮度(明暗、清浊)。
正常色是指茶汤应具有各类茶的汤色,如绿茶的汤色应为绿汤或绿中略带黄、明亮;红茶的汤色应为红色,红艳而明亮。青茶的汤色则为橙黄明亮;黄茶的汤色应为黄而明亮;白茶的汤色是浅黄而明亮;黑茶的汤色为深褐色,明亮。
亮度是指茶汤明暗的程度。
因为茶汤中的化学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容易发生变化,使茶汤变深、变浑,所以有时会把看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完成。
3、滋味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度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级次。
4、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叶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是通过上述的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来综合观察评定的,仅茶叶的某一项因子或某几项因子是不能正确反映茶叶品质的。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印度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肃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的传播在中国唐朝达到鼎盛,最闻名的日本茶道起源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关于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和茶的鉴赏与评定方法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16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