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鉴赏(茶叶鉴赏购买指南)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64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鉴赏,以及茶叶鉴赏购买指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鉴赏普洱茶

1、普洱茶的水性 普洱茶汤饮入口腔,所引起各种口感,除了提过的味道部分外,其他的归到水性这部分来介绍。水性可以分为滑、化、活、砂、厚、薄、利等七方面,其中滑、化、活、砂、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而薄和利则是一些负面性能影响品茗情境的。 滑 滑是最柔和的感受,比如将最细纯豆浆或爱玉仙草,含在口腔里有一种至柔感。滑会使人有温和舒顺而亲切,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适稳定。 比较陈旧或熟的普洱茶,其水性比较滑。早期的敬昌号、江城号、普庆号等普洱圆茶,以及七○年代厚砖普洱茶、七○年代白针金莲普洱散茶,其茶汤都表现很滑。水性滑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尤其现在生产的新普洱茶,多半是以熟茶方法制造,水性大多能表现醇滑,有许多人就因此而喜欢饮用普洱茶。 普洱茶水性的醇滑,随着陈化时间越长,表现得越为优异,最后达到化的境界,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之一。 化 「入口即化」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表征,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通常必须要贮放六七十年以上,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环境中陈化。熟茶要比生茶容易得到化的水性,如那批七○年代的普洱厚砖熟茶,只有三十多年陈期但其水性渐渐由滑而转向化劲之中,六十多年的末代紧茶,八、九十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圆茶以及红芝普洱,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了。一般经验告诉我们,普洱生茶所表现的劲道要比熟茶来得高雅,因为熟茶的水性较粗厚,化的感受总没有像生茶那样的活泼清逸。但是生茶的陈化时间必须长很多,才能与普洱茶的化劲道相等。「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一句品茗普洱茶时,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虽然把茶汤喝到口腔里,好像渴酒一样,立刻化为一股升华之气。但喝酒只感受一阵酒气向上颚冲起,而后渐渐挥发过去。普洱茶的化劲,远比酒的化劲柔和而宁静,不会有那股熏脑的难过。酒气的化劲会使人自我膨胀,心神恍忽,醉言失态。普洱的化劲则令人清神明智。 活 活泼的水性,是各茶种品茗者一贯重视的茶汤优美的表现,在口腔中生成一种活的感受。活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是偏重于比较抽象性,也都是靠个人多次实际品茗中,培养出鉴别能力,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非从实际体验而难以言传。 在普洱茶行列里,只有干仓普洱生茶茶汤,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以及生成霉变的湿仓陈化普洱生茶,这两种普洱品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份,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越增加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茶汤颜色也越深浓,甚至成为黑色。水溶性物质的增加,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表现,活性能给人活泼、愉快、力量的感受。 砂 喝过茶汤之后,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受。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留下口中那种浓砂感受。这种砂砂感受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 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茶汤,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三○年代的佛海鼎兴茶庄所生产那批末代紧茶,可能在晒菁时,延误了时间,促使自然发酵过多,变成了熟茶紧茶;还有七○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 普洱茶水性的砂感,透过口腔感受,使人有一种粗犷而浓郁感受。砂感是普洱熟茶水性一大特色,而普洱生茶则不易见到。 厚薄利 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有厚、薄、利分别。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受,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难受之感。 水厚和茶汤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或越稠。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同样一泡茶,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茶汤就越浓,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与水性厚薄无关。往往厚、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其义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如一些无纸绿印圆茶、凤山茶菁的福禄贡茶,茶汤水性都很厚重。厚的茶汤水性,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 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没有坦荡舒张气势,水质也感受轻且萧条。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使品茗者生成了轻浮、薄弱、不安稳而抗拒的感受。灌木新树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 利是因为太薄的水性之故,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受。会引起单薄、偏激、难过的感受,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绝的作用。通用边境普洱茶或现在新树茶菁所制成的新鲜青饼普洱茶品,茶汤水性多半会出现刃利现象。 普洱茶经过长期紧扎密封,茶身很干燥,开封后立即冲泡品饮,茶汤水性常常会显得薄,甚至会有利的情形。但是如果开封有将茶置于较宽大容器中,以使茶叶回气一段时间,约十几天或一个月,茶汤自然能表现出其应有的水特色。 2、普洱茶的自然 真普洱的长,其生命历程必须是自然 普洱茶的生命历程,这里是就狭义而言,指普洱茶成型后开始,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普洱茶与其他许多茶类不同的是,它必须要有一段贮存的历史过程(普洱绿茶除外)。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现其真实性。普洱茶必须自然地从历史岁月走出来,才能展现它的真实性。 能够认知而鉴别普洱茶的生与长,才能有足够的能力,随心所欲地去品尝普洱茶。虽然各人所拥有的感性情怀不同,但普洱茶的真性却只有一个。比方在观看红色时,由于各人生理上的差异,而对红色的感受有所不同,却都有这是红色的共识。我们的视觉、味觉和嗅觉标准,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影响了对普洱茶的感受,然而大家已经能从普洱茶得到一个稳定而真实的自我标准,也就应该有了品评普洱茶条件和能力了! 3、普洱茶的茶气 炁,精气神之真气: 炁,气也。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古来常规中非常宝贵,同时更是独有的文化资产。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向来都未曾有过气的概念,尤其他们比较重视科学,而科学的功能又未全面开发的以往,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气的资料,但未能透过科学来剖析,常常被西方视为不切实际的迷信或神话。 精、气、神是我中华文化总体之根源,诸如武艺、医学、文哲,乃至于算命卜运以及饮食起居,无不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法以及表达方式,都是围绕着精气神发展,并都以其作为常道的核心,形成一贯薪传承接的文化历程。一般较为深入内层地欣赏中华文化,或诠释中华文化的常规及发展,都应以精气神作为其根本的起点。 「炼精化气,炼气冲神,炼神返虚。」是道家修身养生的指南。精气神而气位在当中,有承前启后的功能。气也是介乎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往往作为承接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桥梁。气居中间,扮演着协调及摧化功能。当然,炼精可以化气,也就是从锻炼血肉体能,可以促进气的成长。所以,虽然西洋的体育运动,几乎全都是血肉的强化,根本没有考虑炼气的设计,但因为炼精化气之功能,这些血肉的运动多少也提升了气和神的本质。在饮食中也一样,西方的食谱或在医药处方,并无通经活络,滋补行气的强调。但在一般食物或某些药材中,都含有补气功能。同时因为血肉得到充分发达,间接带动经络中真气运行,而得以促进强化。尽管如此,西方的运动、饮食、医疗都是间接性的养气方式。在东方的中华民族常规文化中,对养血、补气、添神,在着个别而独特的处方和方法。气在西方文化是潜在性,其养成过程却是消极而间接的;在东方中华民族文化中,气已成为了具体,而其地位极为突显,早已形成了一套直接且积极处理气的方法,尤其气带给了在医学、武艺、命理风水方面,有着超乎科学的神奇境界。 炁,是一种在火焰上方看不见的东西。中国 人习惯将那些与「能量」有关,而无具体识别的,统称为气。如天气、电气、气势、人的气色……等等。其中那种运行于人体经络中,促进全体机能活动和发展的「真气」,也是精气神的气,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认识,定名为「生物能」,或叫「神经能」。同时,近年来又新发现一种稀有元素「锗」,有机锗在灵芝和人参之中的含量比例最高,也叫「人参素」。在一般植物的食物中,以及许多中医药材中都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机锗被吸取后而运行于人体的经络中,具有疏导和强化真气的质和量。 日本金属专家朝进先生,不但成功地从煤、铁等矿物中探测到以及提炼取出锗元素,而且更发现植物中,如竹子、茶叶等亦含有有机锗。根据临床实验证明,半导体的有机锗在人体内,很容易将氢游离子结合起来排泄于体外,使体内有更多的氧保存着,稳定各主要器官机能正常。如果体内器官经常缺氧,因而易于导致癌症形成。同时有机锗还可以将人体内,可怕的重金属阳游离子,结合而排泄出去,对人体有净血作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确保人体健康。有机锗是水溶性,予以人体吸收。但其水溶难度非常高,所以食物中的有机锗,大部分从排泄中流失掉。根据初步的认知,有机锗与多糖类起作用后,才容易溶水。所以中医师们多劝人别生咬或清开水冲泡人参服用,那样补气的功能不会强。最好以瘦肉类、大枣类以慢炖浓煎,只服饮汤汁,那样补气功效特强,应该是人参的有机锗得到了肉类,或大枣类中的多糖类,而结合溶于汤汁中,人体才能吸收大量的有机锗之故。 4、普洱茶的味道 普洱茶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其中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梦寐以求;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尤其老茶手多半喜欢有适当的苦涩味道;酸味和水味却是大家所不喜欢,普洱茶应尽量避去酸、水的味道;至于无味虽并不是味道,但是习惯性将淡而无味视为普洱茶的味道,也是无味之味了! 甜 甜味不仅是小孩儿童喜欢,成年大人也都会对糖而垂涎。但是浓糖甜腻,往往使人又爱又怕,然而茶中的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不对健康无害,还可以满足心中一时对甜味的馋渴,同时由于淡然甜意,更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 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份相对的就很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 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来越浓。在普洱茶的行列中,红莲圆茶和圆茶铁饼,本来是用同一批普洱茶为原料,但不同的制造方法,这两种茶都有蜂蜜的甜味,是其它普洱茶所不及。 我们普洱茶品茗的爱好者,深深体验到,只有以生茶茶菁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为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而普洱茶的甜味,都以老树乔木茶菁,生茶而干仓陈化的最好,最能表现甜味。 苦 苦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得难以入口,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的培养,由「野生型」茶树而「过渡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虽然这是一连串植物生理学的演变过程,然而站在品茗的立场角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由难以入口的苦味,而逐渐苦味淡薄,乃至于平常人能以饮用并视为美味珍品。先苦极后才能回甘,并带给普洱茶品茗者,那种真道的启示。 普洱茶之所以会有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茶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为这些「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功效。以比较幼嫩等级的茶菁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如有荷香的白针金莲普洱散茶,或者现在生产比较高档幼嫩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至于对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程度,而泡出适当的苦味茶汤。 涩 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而仍然能表现其它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了。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哪些刚性的?哪些是柔性的?就是以其苦涩的程度而定,是最具体辨别方法。 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成份,普洱茶是大叶种茶菁制成的,所含的「茶单宁」成份比一般茶叶来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郁,也是涩的口感特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肌肉收敛,而生津作用。涩可以增加普洱茶汤的刚强度,也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依据我们品茗者的经验所及,生产在云南中部,在猛库、猛弄和凤庆一带的普洱茶,是属于苦底的。冲泡苦味和涩味都需注意其技巧与个人接受度。 酸水 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当然在普洱茶品茗时不希望有酸、水味出现。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 一般新鲜的茶叶制作,如果在「走水」的程序处理不好,也会形成茶叶有水味。而普洱茶为什么变成有水味?却没可靠的资料佐证。 现在生产的那些比较轻度发酵普洱砖茶,多半是有水味的。水味带给人稀弱败坏而不新鲜的感受,也是普洱茶品者所排斥接受的。 无味 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的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了。虽然普洱茶茶道是参化道家的真道,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 5、普洱茶的喉韵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尔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并立即删除紧箍的干涸。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品茗的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更以喉韵特强为标榜,而抬高茶品售价。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燥三方面。 甘 「谁谓茶苦。其甘荠」诗经.邶风谷风。 「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梅尧臣。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陆游。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苏辙。 古人多以诗词来赞赏茶的回甘,茶汤能带来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甘的品味是比较涵蓄,不像香那样飘逸。往往都是和苦味伴随而至,常说「苦尽甘来」。有许多的品茗者,所以喜欢带有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但也有不苦而甘的东西,如中药材的甘草,入口不苦却有甜而甘的品味,普洱茶也有不苦而回甘的好茶。 茶多半是先苦后甘,凤山茶菁制成的福禄贡茶,是苦味的茶底;以及猛海芽茶制成的白针金莲,也是苦底的茶汤,都能够表现苦尽甘来。同庆老号圆茶,陈期近百年,苦涩味全消失了,但饮后能有微微回甘的喉韵,持续甚久,的确是好普洱茶。早期的红印普洱圆茶,采用较嫩茶菁制成,陈期已逾五十年,有兰香,略有些苦底,多冲泡几开后苦味不再,其回甘相继不断,效果特好,是普洱茶中的极品。 润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卢仝。 现在饮茶的第一目的,已经由最古老时期的治病,而成为解渴去闷。润喉则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份,因缺乏水份而生成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喉头得到滋润,渴象就可以去除。有时候天气太干燥,或者吃得太过于咸腻,渴象就会很严重,白开水喝得越多,感受更加渴,此时如果能饮上一两口上好的普洱茶,喉头因此润化、渴象自然删除洧失,舒服且顺畅。 品饮到能使喉韵润化的茶汤,虽然没有口渴现象,却越喝越想喝,是因为润感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而满足感。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润化境界。 燥 有毒的气体或有些太强的烈酒,都可能刺激喉歌肌肉紧缩,甚窒息难以呼吸。茶汤水性如果太利或太过苦涩,也会使喉头难受,生成干而燥的感受,强烈者影响吞咽困难。一些以云南省外或边境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因为质量不好,虽然苦涩不也有称为「锁喉」。燥感除了喉头极不舒服且难受外,给予品茗者情绪不稳,神意焦虑,心境不安等。 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也会有燥的情形。必须装在较宽大的容器,回气一段时间后,燥感自然消失。有人将霉变的普洱茶,送进烤箱焙火,为了要去除其霉味;有时在煮普洱茶之前,将茶叶放在茶罶内烤过,以求得香味,如果焙得过重火,烤得太焦,也会造成燥感。一般夏季和秋季采摘的茶菁,多多少少带有些燥感。茶叶一但有了燥感,就不能评为好茶,品茗者对燥感是最难以接受,不但直接带来难受而不安,更因燥的出现,即使拥有最多优美特色茶品,也会立即统统被否定掉。 6、普洱茶的茶香 我们所介绍的普洱茶茶香,是以大叶种乔木普洱茶品为主。云南普洱茶还有其他,如小叶种、变种的中叶和灌木的普洱茶品等。倚邦茶区和猛海茶区都有小叶种的茶园,尤其倚邦茶区向来是以小叶种普洱茶茶品,闻名于全国,且最受清朝宫廷中的喜爱。 一、茶香留新鲜,淡荷芳兰野樟飘 香是品茗中最表面性的鉴赏,口味香纯属嗅觉感官,也是最直接而且本能所及的。一般对香的品味接受之后,会直接生成那种愉快,且飘飘然的反应而感到满足。时下的品茗风气多受到了过度重视香的品味主使,促使一般茶叶制作的发展方向,太过着重于香的要求,渐渐失尽了原有常规的那种浑厚而深度的韵味,只求表面茶香的飘浮华丽美。 普洱茶品茗对香的处理和其他茶种有所不同,是把香当做一种暗示,透过特定某种的香,告知且证明该种茶叶有了特定的条件。由于对这些条件的认知和认同而生成美感,对香的本身品味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实,普洱茶是长期后发酵茶种,也是全发酵、重发酵茶,其所能留下的真性原香,多半是非常薄弱的,然而这些薄弱原香,在普洱茶品茗者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是因为香带来了直接的美感,而是由香提供了暗示功能,透过普洱茶原香的暗示,告知其茶菁的级次,其制作工序是否新鲜,其贮存过程是否自然,也就是透露了普洱茶的真性。由于知道了所认同的普洱茶真性,而生成一种共鸣,一种美感的共鸣,因而也得到了美的感性满足。这种由香而间接所形成的美感共鸣,是属于较「深度性」的鉴赏。比如我们听到了一串中国古琴所发出的音符,不懂者听了总觉得像在弹棉被的声音;在修养者听了,他了解指法运用的难度,操琴者心境感染,琴床的质量和古韵,再再给予聆听者一个完整而综合的暗示,使他有了美的感性共鸣。普洱茶的品茗的鉴赏,也像欣赏古琴一样,而显得那么有内容、有学问,也因而曲高和寡了! 二、普洱茶的香 有人到过云南一趟回来,就在媒体上发表高见,说最好的普洱茶是青绿沱茶,理由是沱茶用最细嫩的普洱毛茶而成。这位茶艺界专家,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毛病,他是以某一种茶的条件,套到所有的中国茶种上,那是最典型的张冠戴了。普洱茶通常分为五级十等 (或十级),第一等是最细嫩的,第十等就是最粗老的,而细嫩与粗老并非代表质量的优劣或好坏,只是区分茶叶的老嫩级次而已。不同老嫩级次的普洱茶叶,所泡出的茶汤有不同的品味,而且各有其特色,不能相比较,只能说各人有所好而已!而且,普洱茶树种类有多种,茶区大环境也各异,茶香因而变化多样。品茗界多以六大茶山易武山,大叶种乔普洱茶为具代表。 7、普洱茶的生津 津,唾液。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常规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宝贵,有「延寿浆」之美誉。就以现在医学知识,唾液中含有多种有助益身体成份,尤其在促进消化,增强养份吸收功能,有着很大的作用。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方面可以滋润自已的生命。健康者和生命力旺盛的人,口腔唾液都很充足。时时有感口干舌燥,喉头紧锁,身体必定是出了问题有了毛病。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艺境。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份特浓,生津功能特强,普洱茶是以生津为主要特色之一。 人类生命活在这大环境中,全赖外界的养份能源,只有当我们咽下唾液津汁时,才能从自已生命机体,所营造出的养份而回馈于自身。同时只有健康机体和活着的生命,才可能有自然生津的能力。也间接提供品茗者,在茶道参化生命艺境的力量和契机。 8、普洱茶的兰香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宋.王禹偁作。 这是描述普洱茶最美的诗句,普洱茶品茗者最喜欢将它朗诵不绝于口。 「圆如三秋皓月轮」,指的是像秋天圆大而美好月亮般的普洱圆茶。 「香于九畹芳兰气」,一畹等于十二亩,九畹是比喻广大而多,芳兰是指有香气的兰花,这一句的意义是形容比浓郁的兰花香更香美。 用次嫩的三、四、五等普洱茶菁制成的散茶、圆茶,都有兰花的香。如远期的同庆老号圆茶、期红印圆茶和一些大字绿印,都是以次嫩的普洱茶菁制成,泡起来会有芳兰气的兰花香。就上面三种圆茶而论,远期的同庆老号圆茶已经刚刚跨越陈化巅峰期,茶性已有趋向减弱之势,兰香也逐渐在消失中,应该加以密封而使之停止继续后发酵陈化。有部分的普洱茶在久远陈化历程中,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包里的竹箬破碎了,已不成筒而散成单片,甚至变为散茶,因而发酵较为快速,兰香已经极为消弱。至于那些大字绿印,由于陈化期甚短,或在陈化过程中受到太过密封,或仓贮过于干燥,陈化发酵程度还很浅,兰香很明显,但显得冲劲极强,不够忱着细腻。远不如同庆老号圆茶的兰香,那么纯正幽雅,也没有那么迷人的魅力。 红印 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生产的红色字的圆茶,俗称为「红印」,确实是一种茶性优良而多变化的极品。红印最早在一九三九年间范和钧时代,开始由云南猛海茶厂生产,一直到五○年代末都陆续有制造销售,而前后的产品中,那些是先产,那些是后造的,极不容易辨别。在红印普洱茶中,有些是属于兰香,也有些是青樟香或野樟香。那种兰香的红印,是四○年代的早期红印,条索较细长,色泽也比较墨绿,泡开的茶叶底可明显看出是比较细嫩的茶菁。红印的兰香较为浑厚虽没有同庆老号圆茶那种清雅,却比大字绿印圆茶兰香来得清纯。 新鲜的普洱茶菁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和樟香较强而盖过了青香者,则成为樟香普洱茶香。较嫩的三至五等普洱茶菁所含樟香较弱,多为兰香的茶香。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 是幼嫩芽尖或蕊珠的少年普洱茶,会有清淡荷香,而比较成熟茁壮的中、老年普洱茶,含有幽雅樟香。兰香是出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所以兰香兼具了荷香及樟香之美,而且也比较含蓄性。从一般未泡开的干茶叶,不容易闻到兰香。同时冲工夫也要比较讲究,与冲泡荷香普洱茶方法相同。 一些比较上好的边境普洱散茶,也有芳兰茶香,但远不如云南老树兰香普洱茶香的清雅飘扬,纯正脱俗。近期的七子饼生茶,有着很浓的青叶香,并带有一些酸味的感受,是不是经过长期的后发酵陈化后,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能不能表现出兰香,就有待考验了!至于湎甸、寮国、泰国和越南的北部地理环境,与云南南方很相似,偶尔也会有些极好普洱茶,但质量不稳定,是可遇而不可求。六○年北越廖福茶庄生产一些普洱散茶,数量并不大,冲泡出来的茶汤有轻弱的兰香,还可以算是优良的普洱茶散茶。 一般对兰香普洱茶接触大多者,常常会把青叶香和芳兰香混成一起,误把青叶香当作兰香。青叶香会刺鼻熏脑,茶叶在萎凋或杀菁时,或是一开始烘焙时,都会吐出大量的青叶香,闻多了会使人有窒息感,头脑也因而迟钝,在下意识生成一种排玉作用。兰香是一种幽然之香,清爽幽雅,有于醒脑,全身感受舒畅,留在嗅觉久久不消,使人生成一种强烈饮用的欲望。 9、普洱茶的青香 云南省境内幅员广大,有适合大叶普洱茶树生长的辽阔面积,还有许多普洱茶树不是种植在樟林底下,同样长出非常肥硕的茶菁,做出很好的普洱茶。还有生产在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北部,多半是不在樟树林底下的普洱茶,我们俗称边境普洱。这些普洱茶中,有许多都属于上等的好普洱茶,只是缺少兰香和樟香。但幼嫩的茶菁也有清淡荷香,较壮的茶菁却有着一种特殊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留下了青香。青香是普洱茶的好茶香,青香和樟树根香气混合一起,形成普洱茶的樟香。当嗅到普洱茶樟香时,刻意地避开樟香,也可以闻到了青香。 另外有小叶种普洱茶品,陈化后有着非常好的青香,如杨聘号圆茶、同昌黄记圆茶,是倚邦茶山小叶种乔木茶菁制成,没有混生在樟树林,所以保有最纯的青香。鼎兴号红、蓝圆茶的茶菁,掺了樟气,形成了浓厚的油樟茶香。 许多人闻到了青香茶香,就说那是边境普洱,不是全然对的,五○年代那些大字绿印普洱圆茶,也是猛海茶厂的产品,其中有些并没有樟香,而青香却非常强烈,这些缺乏樟香的绿印茶菁,就是来自不生长在樟树林的云南普洱茶树。青香茶香是普洱茶原本的茶香,只是比较沉悉油腻,如果加上了樟香,便表现得浓岩而活泼了。荷香、兰香、樟香、青香,是普洱茶至珍贵的茶香。这些茶香的形成,除了是优良的普洱茶茶菁外,必须是新鲜生茶的产品,和自然陈化的过程。具备这些珍贵茶香,才算是真性美好的普洱茶。 10、普洱茶的荷香 「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 …… 女儿茶亦茶之类。」《滇南新语》清.张泓着。 「不作团」,指的是不做成型的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鉴赏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茶叶鉴赏有哪五个步骤?

一、从视觉感官出发,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鉴赏:

1、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2、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3、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4、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5、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二、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五、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如何品茶?茶的好坏如何品尝出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 品茶种类 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 品茶程序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壶与茶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沏茶工序: 第一种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第二种工序: 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刺激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品茶艺术的主要内容: 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 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会盖上的“盖面香”) 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 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 唐宋时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则以色为主。进入瀹茶的明清时代,品茶则工于“沦”,重在品茶的味和香了。 品茶艺术之延伸——欣赏茶叶的外形美 品茶时欣赏茶叶的“外形美”,是品茶艺术的延伸,是品茶者的赏心乐事之一。茶叶的外形可谓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在茶叶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茶叶,似珠、似花、似针、似矛、似眉、似碗、似螺、似片 品茶与其他饮茶方式的不同 品常饮茶按饮茶方式不同,可分为:品茶、喝茶、饮茶、灌茶四种,其中品茶,或称品茗,为饮茶之最高方式。 一般习惯,江浙沪爱饮绿茶,广东、香港爱饮红茶,福建、台湾爱饮乌龙茶,云南爱饮普洱茶,而我国北方则大多爱饮“香片”(即花茶)。 在国外一般来说,欧美喜欢饮红茶,非洲爱饮绿茶,东南亚也偏爱乌龙,日本则嗜好蒸青绿茶。 乌龙茶的品饮,乌龙茶的品饮,和一般茶叶不同,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品饮前,先用“高冲、低斟、括沫、淋盖”等传统方法冲泡。品饮时,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边沿,中指顶住杯底,戏称“三龙护鼎”。

茶的鉴赏和评定2019-11-14

在上一篇文章《科学饮茶》中向大家介绍了泡茶和喝茶的一些讲究和注意事项,茶已泡好,那我们该如何评定茶的质量呢?下面就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一下茶的评鉴。

在了解如何鉴赏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何为茶的色香味形,因为这是茶评鉴的主要内容。

茶色

茶色又可分为干茶的颜色,茶汤的颜色和茶叶底的颜色。其中干茶的颜色是我们茶叶分类中的重要依据,如我们熟悉的六大茶类基本是依据干茶的颜色进行的划分,鲜茶叶中各种物质含量的多少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氧化程度是影响干茶颜色的主要因素;而茶汤颜色是我们评鉴茶的品质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评审因子,也是消费者欣赏茶的一个主要内容,其颜色和冲泡用水关系很大,如冲泡用水偏碱性,则茶汤颜色较浅,冲泡用水偏酸性则茶汤颜色较深。

茶香

所谓闻香观色,茶香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审因子。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是茶叶香味的物质基础,这类芳香类物质在茶叶中含量极少,一般为0.03%~0.05%,但茶叶中含有的种类却极为丰富,有上百种之多,它们含量的差异导致了茶香的不同。如吡咯、吡嗪类物质使茶有烘炒香,壬醛、正癸醛使茶发出清香,丁酸-顺-3-乙烯酯、丁酸-反-3-乙烯酯、己酸-顺-3-乙烯酯是鲜爽香,而芳樟醇、苯乙醇、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水杨酸甲酯即多种萜烯则是甜香、花果香和木香。

茶味

茶味是指冲泡出的茶汤的味道。茶是一种饮料,因此茶的味道是茶的评鉴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评审因子。影响茶味的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物质,如茶氨酸含量较多,茶的鲜爽味就较好,生物碱含量较多则就会苦味更重。

茶形

茶叶的形状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常见的茶叶形状有卷曲形,如碧螺春,洞庭春等;扁平型,又称剑形,如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千岛玉叶等;针形,又称月牙形,如君山银针、南京雨花茶等;花朵形,如太平猴魁、安吉白茶、江山绿牡丹等;盘花混圆形,如奉化曲毫茶、羊岩勾青等;人工造型茶,如菊花茶、黄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绣球茶等;此外还有瓜片形的,如六安瓜片,环形的,如女儿茶等等。

茶的色香味形我们已经了解,那么茶该如何评鉴呢?

所谓先评内质,后评外形。茶叶评鉴过程中首先鉴赏茶的内质,鉴赏内质后再鉴赏茶的外形。茶叶的内质包括茶汤、茶香和茶味,茶的外形包括茶的形状、色泽、整碎、是否干净等。

鉴赏茶的内质时,先评汤色,即先观察冲泡后的茶的汤色,汤色又分为汤的种类,明亮程度等,但汤的种类并非茶质的评审因素,只是看是否符合茶的种类。

次评香气,评茶香应分为三次,第一次为热评,即茶水温度在70℃左右时评茶香,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高地;第二次为温评,茶水温度在40℃~50℃时进行,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纯异程度;最后一次评香为冷评,即室温状态,此次主要评定茶香的持久性。

再评滋味,评茶的滋味时,一般先喝一小口含在嘴中,含1~2秒感受茶的味道,然后再咽下。

最后评茶的叶底,茶的叶底是指茶在冲泡开后的叶底的形状和颜色,以此判断茶的老嫩程度。

评鉴好的茶的内质,就可以去鉴定茶的外形了,看其形状和颜色判断老嫩,看起整碎和是否干净判断质量等。内质和外形评鉴完成后就可以根据评鉴结果对茶进行等级认定了。

好了,茶的评鉴我们已经讲完了,赶快去泡一杯茶评鉴一下吧。

2.0ހrI��/

���@��B�rӕ�/

关于茶叶鉴赏和茶叶鉴赏购买指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版面设计图大全(茶叶平面图)
« 上一篇 2022-12-12
茶叶商品图片高清(茶叶商品图片高清大图)
下一篇 » 2022-12-1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84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