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管理系统(茶园生态管理)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36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园管理系统,以及茶园生态管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茶厂需要制定的制度 措施办法有哪些

前言

:

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直接被人饮用的饮料,茶叶的

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结合最近爆出的茶叶农残超标事件,

茶叶企业

加强质量管理方面的措施尤为必要。

作为龙头企业,

茶厂要树立起一个茶叶质量

安全的标杆,

以消费者利益为第一要求,

在此基础上去获得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主要从茶园管理、

鲜叶处理、

茶叶初加工、

茶叶产品清洁等几个方面调查分

析茶厂的管理体系及施行的具体措施。

茶厂通过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0

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

理体系,其目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和实施这一质量管理体系,

会使企业相关管理制度更趋完善,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均以身作则,互相信任,

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1.

茶厂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信息

1.1

茶园管理方面

茶厂茶园

3500

亩左右,地处海拔

580

米的山上,远离市区、土壤呈酸性、

气候环境优良、适宜种植茶树。茶园专业管理人员一人,据其介绍,茶园没有设

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制度,茶园管理大都依据经验进行,包括除草、杀虫、鲜叶采

摘等。除草方面主要靠喷施“草干灵”

“死得快”等除草剂,幼年茶园不喷施除

草剂而采用人工除草。茶园病虫主要有尺蠖类和螨类,除虫一般茶园喷施农药,

一年平均喷施

3

4

次;无公害茶园用黄板除虫。因所用农药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低毒农药,

而非三氯杀螨醇、

氰戊菊酯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茶树禁用农药,

故其成

品茶中农药残留量理应符合国家标准,

但要得出确切结论还要去国家认可的正规

部门去检测。

对茶叶喷施农药主要喷在茶树新梢部位,

鲜叶采摘也是这个部位;

新梢纤薄

柔嫩,

叶片单位重量的表面积比其他作物要大;

在喷药量相同的情况下,

茶树的

农药残留量要比其他作物要高。

茶树一年要采摘多次,

高峰期喷施农药次数也较

多,

农药来不及降解就有可能采摘,

且采摘后的鲜叶未经过清洗即进入加工流程。

所有的这些步骤都为茶叶的农药残留埋下了隐患。

茶厂在农药的喷施方面没有建

立具体的喷施标准,应多增加管理人员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适时适量喷施农药,

保证加工成的茶叶绿色健康对人体无害。

1.2

茶叶初加工

通过实地观察并走访初制车间的操作工人,总体来看,茶厂初制车间大致

可以实现清洁化生产,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下

:

加工大宗绿茶时,采摘的鲜

叶没有进行清洗、

鲜叶内的粗老叶片及其他杂物没有挑拣出来,

鲜叶收青后直接

进入摊青过程;

茶厂初制车间的鲜叶加工有具体的操作流程,

工人可以按照步骤

进行作业生产,

但没有形成一定的操作规范,

在按件核算工人工资的制度下,

人大多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无论是杀青、揉捻、还是烘干等过程均追求快,当

然这与洪峰期鲜叶采摘量过多要及时加工生产有关,

但这容易造成的一个后果是

加工的成品很难保证质量一致且成茶品质较低。

1.3

茶叶精制

精制车间主要对毛茶进行再加工,

通过对茶叶分级、

拼配等手段提高茶叶品

质。

在精制车间观察了解了大宗绿茶及定心系列的精加工流程。

这一生产环节因

主要靠机器加工,

均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范,

工人按要求进行操作,

可以保证

经精加工的茶成茶品质一致。

且精加工车间卫生状况良好,

能保证加工环节的清

洁。

1.4

茶叶的审评

在审评室,

通过走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茶厂茶叶加工成成品后均要进行相

应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

如茶叶内多酚类等物质的含量、

灰分等可直接在茶厂的

实验室进行测定。

农残、

重金属等一些指标要送样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进行检测。

在这一环节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因茶叶地域性较强,

茶厂

主要执行的是市相关的标准,

发现有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即上报处理,

操作人员也

能按相关要求执行,

因这是茶叶出厂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尤为重要。

对茶叶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指标是重金属含量和农残含量。加工过程的不清

洁是造成茶叶中铅、

铜等重金属超标的的主要原因,

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不合理利

用是造成茶叶中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

茶叶加工成茶后审评人员应及时测定分析

茶叶中重金属和农残含量,

对不合格茶叶进行相应处理,

对加工生产环节提出相

应的改进建议。

2.

对茶厂茶叶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茶厂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操作流程清晰明了,但距离

规范化、

清洁化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

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茶园管理的不规范,

对除草剂、

农药等没有相应的具体施用标准;

初制加工的不规范,

对鲜叶没有及

时的清洁作业,

初制车间机械设备没有及时清洁保养等;

加工成茶后的检验,

厂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生化成分的测定,

对复杂成分的测定还没有相应的设备。

通过了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

QS

等认证,但茶厂相关领导和工人没有严格

去执行,

可能因茶厂管理方面的原因致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较低,

因工人是茶叶

加工生产环节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关系到加工成茶的质量状况和最后的成茶品

质,故茶厂应实行一定的措施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3.

对茶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3.1

提高茶园管理标准,增加茶园管理的规范性

茶园是一个茶厂生存发张壮大的关键,茶园的管理在现代茶叶企业中越来

越重要,

茶厂应成立专门的茶园管理团队,

根据过往经验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

茶园管理标准,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何时喷施农药、何时采摘应形成相应的制

度,

在不断的摸索总结中制定出使效益最大化的茶园管理标准并严格去执行。

时茶厂茶园应按照现代化茶园的要求对茶园重新规划,并尝试进行机械化作业,

茶园的机械化是现代茶园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方面可以降低茶厂成本,

另一方面

可以是茶叶品质保持稳定。

3.2

增强工人责任意识,实现车间的清洁化生产

鲜叶收青分级后,应将鲜叶中的杂物挑拣出;进行名优茶的加工生产时鲜

叶要及时清洗。

在加工阶段,

应制定每个生产流程的具体标准,

并让工人严格执

行,

实行岗位责任制,

对工人进行工资核算时不采用计件的方式,

而应在保质保

量生产的前提下按生产销售额对工人增发奖金,

提高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按时清

洁车间,

保证车间的卫生状况符合相应的标准,

同时对加工机械也应进行保养清

洁工作,逐步形成车间生产的清洁化。

种植茶叶与管理

一、 新茶园建设

1,园地规划:我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新茶园规划要因地制宜,一般选择海拔高度1200—1800米之间、土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肥沃,周围植被良好,气候温和,坡度适中,交通便得的地方作为新茶园。

2、 园地开垦:沿等高线开挖水平台地,台面宽2米,台距1.5米左右,道路、排灌系工程、绿化带、场部(茶厂)要合理布局,园间有一定的植被。

3、茶树良种繁育技术:一般采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两种方法,短穗扦插法采用半木千质化的一年生枝条作插穗,穗长5厘米,带一叶一腋芽,苗床采用黄壤卫生土,苗床保持湿润、遮阴,于6—11月份扦插,一龄茶苗出圃定植;茶籽直播法即采用完成成熟的茶籽鲜果直播。

4,茶树种植技术:挖种植沟深80厘米,宽60厘米,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或100公斤复合肥,采用单株定植方法,株距40厘米,亩植2000株左右,定植时间在6—8。

二、茶园管理

1、幼龄茶园管理:常耕锄培土,防止牲畜踩踏,防治病虫害,补植缺株缺塘,保证全苗,进行定型修剪,培养理想的茶蓬。

2、投产茶园的管理:冬季深翻,一般深翻15厘米左右,施足底肥,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进行整型修剪,使茶树保持一定的树型高度和茁状的发芽面,巧施追肥,每结束一次采摘,及时进行叶面喷施,常用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加强病虫草害防治,我县采摘期发生虫害较重的是小绿叶蝉,一般先用高效无毒茶叶专用农药(如安纳A0—18等),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六六六、DDT、甲胺磷、敌敌畏、乐果等),冬季喷施波尔多液进行封园,保持茶园丰产稳产。

3、采摘技术:采摘方法有留一叶采摘法、留二叶采摘法、留鱼叶采摘法三种,鲜叶标准分为五级,即一级:多为一芽一叶及少数一芽二叶组成,芽叶整齐,鲜嫩度好;二级:主要由70%的一芽二叶和30%左右的一芽三叶组成;三级:由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各占一半;四级:由较粗的一芽三叶和细嫩单片对夹叶各占一半;五级:主要由粗老单片,对夹叶,芽叶比重极少,鲜叶贮运中要做到采下的鲜叶及时松散地放入茶萝中,防止发热变红。

三、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是批单位面积产量低的茶园,在我县单产低于30公斤的茶园属于低产茶园,应作为改造提高对象,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是:

①老茶园树势衰老,新茶园栽种质量差,幼期失管;

②生态条件不适宜;

③开垦质量差,肥培管理差;

④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等。

四、改造技术要点为:

1、 改土:冬季深耕15—20㎝,进行客土培园,重施底肥,一般亩施1000—1500公斤农家肥或复合肥40—50公斤,套种绿肥。

2、改树: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良,树冠改造一般采用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深修剪剪去树冠表层的三分之一,重修剪剪去植株高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台刈高度距地面15㎝左右,即根颈处;根系改良,以深耕方式断伤部分衰老的茶树根系,促其再发新根群,于根系旺盛生长前的9—10月间进行,或在树冠改造的同时,结合增施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进行。

3、改园:重新补植缺株断行部分,改换劣质品种,整修梯坎,套种绿化树种,恢复成密植丰产园。

4、加强常规管理,提倡病虫草害防治采用物理、生物、农艺等方面的措施,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六六六、DDT、草甘磷、甲胺磷、敌敌畏、乐果等)逐年向无公害茶园转化。

五、无公害茶生产技术

无公害茶是指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含有少量污染物质,但低于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公害的茶叶的总称,它包含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A级和AA级)、有机茶三类茶叶,这三种茶虽属无公害茶,但三者的生产依据、标准不一样,它们之间仍有较大的区别。

1、生产和加工的依据不同,绿色食品(茶)是根据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低残留茶则是根据当前欧盟提出的农药残留标准而进行生产的;而有机茶的生产和加工标准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基本准则而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

2、 生产和加工的标准不同,绿色食品(茶)A级和低残留茶的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也允许使用化学肥料,但产品中的残留必须符合我国农药残留标准,而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的生产过程中则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而只能使用有机肥或生物农药,产品中不得含任何数量的农药和化肥残留。 3、管理方法不同,绿色食品的颁证是由我国农业部和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和质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低残留茶目前尚无管理系统和颁证制度;有机茶的颁证是由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进行。我国有机食品的最高管理部门是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有机茶的审批和检测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要开发分中心(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IFOAM规定,有机食品茶AA级和有机茶证书有效期为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进行检查颁证。

无公害茶生产关键技术要点为: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无公害茶生产与加工基地,茶园常规管理采用生物、物理、农艺等方面的措施,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资。

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从哪方面入手,我要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如何开发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

很多企业部署了庞大的系统,但在项目的应用中只能得到部分有价值的、可实现的功能。这样的情况称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可实现功能。想知道如何做好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管理吗?现在,小编给大家的整理相关资料。

信息系统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大网,大数据开发和软件定制也是一种模式,这里提供最详细的报价,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来这里,这个手技的开始数字是壹伍扒中间的是壹壹叁叁最后的是驷柒驷驷,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系统项目往往大到事国家生死存亡,小到事关单位兴衰成败;

2.信息系统项目需求往往在还没有完全搞清费需求就付诸实施,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一再修改;

3.信息系统项目往往不能按预定进度执行;

4.信息系统项目的投资往往超预算;

5.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可视性差;

6.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尤其信息系统项目监理,往往不被重视。

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建立

信息化在处理复杂组织管理流程上的优势将为集团化管控与扁平化管理的兼容提供可能。

信息化技术和理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已高度归纳和总结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各种表象及其本质。流程是核心,而信息化技术是保证流程被执行不走样、不偏移的最佳手段。层级众多的集团化管控模式和追求简捷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方式要在传统管理上得以兼容,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在于旨在体现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在执行时往往会因为不同的管理需求导致执行失效,甚至陷入推诿,而信息化技术在流程设计和执行上的优势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考评表在对各个功能模块的描述上,始终贯彻了流程化管理的思想,成为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方法。事实上,每个企业实施信息化时都必须高度重视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在信息化系统中加以固化,从而将复杂的管理问题分解于无数的流程,在员工在线工作状态下被严格执行,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信息化系统将成为转型升级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平台。

特级资质信息化考评表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引,意在指导企业从软硬件基础环境、项目管理功能模块、其他管理子系统应用以及系统整合方面来搭建企业管理平台。转型升级企业的管理无论多复杂,其管理过程的信息、数据都需要在这个信息化系统内进行获取、流转、分享、处理和储存,从而保证管理的最高效率,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他行业信息化实践已经证明,未来企业脱离信息化是无法生存的,近两年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也将很快感受到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的便捷、安全和有效。

以信息化为表现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将成为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的保障。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业务层面可以有多种表述,比如: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品牌影响力、资源整合能力、高端人才优势,甚至客户关系等,都可以成为企业某一方面独有而无法复制的优势,而这些优势要素的最终表现就是企业知识。一个高度重视企业知识创造、积累和利用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发展(根本上可以避免因精英骨干离职导致竞争优势丧失的现象),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将更加关注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化因其在知识捕捉、分类、检索、分享、存储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工具。考评表也将企业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利用,特别是知识库共享、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与公文一体化作为推动加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建立企业综合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议,足见对未来企业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

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认识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

在一定的组织里,没有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一个项目一般不会正式启动。很多公司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不重视多方案论证和比较,无法进行优选;

调查研究得不够,导致项目投资收益计算失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等等。对此,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与功能定位。其次,按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确定其依据。第三,采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第四,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管理机制。

二、项目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阶段需要界定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获得老板或高层的支持;组建优秀的项目团队;准备充足的资源;建立良好的沟通;对客户的积极反应进行适当的监控和反馈。

项目管理最重要、最难做的工作就是界定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也就是确定项目的范围。

缺少正确的项目范围定义和核实,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和项目干系人在项目要产出什么样的产品方面达成的共识、产品描述、战略计划、项目选择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利用项目选择方法和专家判断输出项目的正式审批文件,也就是项目章程。

茶树病虫害识别黑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因其鉴别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等特点, 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到茶树病虫害的识别上,达到提高识别效率、节省劳动力的效果。

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 探索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生物视觉的研究,一般是使用图像捕捉设备自动接收目标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性高等特点,拥有代替人眼进行识别的发展潜力。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411" img_width="985"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7673af372d35db7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进入21世纪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识别农业病虫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研究上都是基于静态的标本图像,在田间复杂的环境下识别效果还有待改善。而深度学习在处理海量数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在大规模数据中自动提取出物体特征并利用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相对于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识别精度和效率上具有明显的提升,对提高识别准确率以及减少研发劳力投入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1. 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据统计,我国已有记录的茶树病虫有900多种,过去识别这些茶树病虫主要依靠植保专家和植保工作者,通过对害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发生特征以及发生时间进行辨别。传统的人工识别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给精准防控带来困难。相比之下,人工智能识别明显更准确,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更少。因此,人工智能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上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农业病虫害识别系统中的发展,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8年,秦华光基于专家经验研发了1套茶园害虫智能化WEB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茶园病虫识别,虫害预测预报和茶园害虫的防治决策3个主要环节,采用形态识别、图谱识别和检索识别3种方式识别病虫害,是我国早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茶园病虫害防治的代表性研究。在图形识别领域,算法对识别速度及结果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吴阿林等采用BP、SVM、CART等3种算法构建了茶树5种尺蠖害虫的三维空间结构知识库,其对害虫的分类识别率在80.00% 86.67%之间。

近些年,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在图像人工智能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图像显著性分析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所建立的模型对茶园常见的害虫进行识别,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并提高了对不同茶树病害图像的识别能力。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也为病虫害识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目前,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睿坤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一套基于移动端的智能识别系统“茶病茶虫”,该系统能够识别茶园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天敌80种左右,操作简单、识别速度快、准确度高,为茶树病虫害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860" img_width="8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4854e62adc5cfd3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710" img_width="3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d91c59ffa3f54dc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2. 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发展迅速,深度学习在病虫害识别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在各种算法上的优化使得病虫害识别效率和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人工智能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研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多数研究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不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室内完成,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有效去除外界其他干扰因子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茶园的环境复杂,光线、天气等都会对图片的采集有一定影响,而且病虫害发生时会被茶树叶片、嫩梢所阻挡,这对识别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实验室研究主要是以静态的害虫或者病害标本为主要识别对象,而在实际应用中是对动态的茶园害虫进行识别,这部分的害虫识别上有一定难度,其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三是在病虫害识别研究中所采集的图片主要是在病虫害发生比较明显的阶段,而在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初期对于正确采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病虫害识别系统的识别能力能够覆盖病虫害的完整发生过程。

另一方面,在识别软件开发上应以轻量级、简单、便捷、易操作为主,以便于多种技术手段融合。

科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img_height="1026" img_width="1246"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68d6db1afc932ca9.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三、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中的应用前景

尽管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目前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茶树病虫害识别程序设计和实现上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未来,可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向病虫害监测预警及精准防控方向发展,从而推进数字茶园建设。

在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方面,随着有效算法的改善将会大大提高病虫害识别的准确性以及对病虫害为害程度分级的能力。通过对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病虫害为害程度分级等方法,由单一的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逐步转入到多元的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对茶园病虫害实时、动态、综合的监测和预警,不断优化茶园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为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提供可靠数据。

在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方面,通过对茶园长期、多点的智能监测数据,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建立茶园病虫害、天敌数据库。在病虫害暴发时,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天敌、监测预警等信息,及时推送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为茶农精准地提供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茶农乱用农药,推进茶园绿色防控的普及。

茶树病虫害识别系统是数字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茶园智能识别系统不仅仅局限于病虫害这一方面,还可拓展到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等方面,由单一的茶园病虫害识别转向茶树生长、栽培等多方面的识别、监测,从而实现将多个功能集于一个系统当中,提高茶园数字化管理水平。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P1-6,《人工智能识别茶树病虫害的应用与展望》,作者:杨奉水,王志博,汪为通,张欣欣,孙亮,肖强 。

关于茶园管理系统和茶园生态管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饮茶的讲究(饮茶讲究有春饮什么夏饮什么秋饮什么冬饮什么)
« 上一篇 2022-12-12
茶叶的卡通画(茶叶的卡通形象)
下一篇 » 2022-12-1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82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