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军火基地(穿越二战我是军火商)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51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抗战之军火基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穿越二战我是军火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时候的军火是哪里来的

在没有东北基地之前八路军的装备主要来自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山西黎城县西北部,地处黎城县、辽县、武乡县之间,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于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的一个武器弹药生产基地。该兵工厂是1939年至1941年间在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亲自领导下修建和完善起来的。由于它建于镶嵌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黄崖峰西面崖壁上一个叫黄崖洞的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中,所以称黄崖洞兵工厂。在左权的亲自领导和朱德、彭德怀的关怀下,兵工厂的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0年,兵工厂先后研制、生产出五五式步枪和八一式步枪及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地雷。1941年初,又研制、生产出五○炮及其炮弹。从1941年1月到11月,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五○炮800多门,炮弹2万多发。1941年,黄崖洞兵工厂的最高月产量为步枪400多支,五○炮50门,炮弹2000多发。这批武器运往前线后,有效地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火力。朱德总司令曾将该兵工厂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日军在与八路军的作战中曾夺得少量的由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步枪、五○炮等武器。他们在研究后发现,这些武器的性能居然丝毫不比他们手中的同类武器差,这就引起了日本侵略者对黄崖洞兵工厂的注意和恐惧。东京的新闻甚至报道说,黄崖洞兵工厂至少有3000名工人,是一个具有先进设备的现代化的兵工厂。日军更是将其视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日军从1940年起即加紧了对黄崖洞地区的“扫荡”。1941年春夏,日军两次对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试探性进攻,均因当地军民的袭扰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严密防守,其破坏兵工厂的计划未能得逞。祝楼主开心每一天 望采纳 谢谢~~

抗战时期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

当时,重庆和太原成为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

抗战利用系统卖军火的小说

抗战利用系统卖军火的小说是《抗战:我带来了全世界军火库》。

作者:风萧。

章节片段

晋西北,一处小鬼子秘密基地里面。周围全是守卫森严的小鬼子们,中间地带却是一排排狼狈的国军战俘们。这时,国军战俘面前便是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小鬼子特种兵。其中,一个为首的小鬼子特种兵军官迅速走上前去。接着,便用日语叽里呱啦的喊道了一番。

不久前,忻口之战中,国军被俘虏了不少人。这些国军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个个受了伤,目光里面却透着不甘和愤怒,狠狠望着眼前的小鬼子们。按照小鬼子平日里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应该早就杀了这些不顺从的战俘们,但是他们却没有。

因为这些国军战俘和以往的战俘不同,他们虽然受了伤,却个个身高体壮,拥有一定的作战素质,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目的,小鬼子想用他们训练出来一支非比寻常的特种作战部队,用来对付附近的国军,让他们咬自己人。

此刻,国军战俘中,一个俊武不凡的男人却突然打了一个机灵,睁开了双眸。他好奇四处望了望,顿时震惊不已!

【英烈事迹】青山之子 抗日勇士:贾力更

贾力更,原名康福成,1907年5月12日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旗把什村(现土默特左旗)一个朴实的蒙古族农民家庭。1922年秋天,贾力更来到绥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归绥(现呼和浩特),在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这座塞外古城。在新思潮的强烈冲击下,归绥学运勃然兴起,土默特高等小学校的进步师生是这场运动的生力军。贾力更入学后,与进步师生很快接受了反帝爱国思想,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3年5月,归绥学界为纪念五四运动、“五七”国耻日,再次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他和同学们一起,组成纠察队,走上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

1925年2月,贾力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附中的插班学习。蒙藏学校是北洋军阀政府为羁縻蒙藏等少数民族而创办的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忠实奴仆,借以加强对蒙藏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共北方党组织李大钊、邓中夏等同志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青年给以热情关怀。早在1923年就开始开辟蒙藏学校的工作。到1905年,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孟纯等一批蒙古族青年已先后加入中国 社会 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蒙藏学校团支部。贾力更入学后,在进步同学和团组织的帮助下,如饥似渴地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向导》等革命刊物和理论书籍,大开眼界,初步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压迫,懂得了只有推翻剥削制度, 社会 上的不平等现象才能根除,真正的民族平等才能实现。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和同学们一起,投入沪案雪耻运动,坚持罢课达两个月之久,并多次参加北方党组织领导的以反帝反军阀为斗争内容的游行示威和宣传活动。当年冬天,他返回绥远,协助吉雅泰进行建立具有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内蒙古工农兵大同盟的工作。岁月流逝,经过斗争实践的锻炼与考验,这年,贾力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由一个渴求民族解放的青年,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6年初,贾力更同7名蒙汉族同学,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派遣,前往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四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中,贾力更完成了农讲所安排的25门课程的学业。其中,毛泽东讲授的《中国农民问题》、周恩来讲授的《军事运动和农民运动》、澎湃讲授的《海丰及东江农民运动状况》深深地吸引了贾力更。后来,在热、察、绥三特区农民问题研究会上,他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了土默特地区官绅勾结,大量霸占土地,残酷剥削压榨蒙汉民族群众的事实,从而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懂得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学业结束前,他和同学们前往广东海丰实习,亲眼看见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海丰是全国最早兴起农民运动的地方,实行二五减租,一切权力归农会。这里的群众过上了扬眉吐气的新生活。贾力更下决心,回到绥远,一定要像海丰那样,把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

9月中旬,学业结束。贾力更于10月底回到归绥。当时,中共绥远地委为加强同国民党左派的合作,帮助国民党绥远特别区党部组建了农民部,贾力更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被派往归绥西区开展农民运动。他脱去长袍,换上一身农民打扮,在把什、察素齐、毕克齐一带进行了广泛的 社会 调查,宣传南方农民运动的经验,揭露地主豪绅欺压百姓的罪恶,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很快就在毕克齐等地组织起农民协会,并在农协会员骨干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他与王建功一起,以农协会员为骨干,成功地领导了1927年春天的毕克齐反“清丈”斗争。绥远当局以清理余荒为借口,设立地丈局清丈土地,规定土地所有者除缴纳大量费用外,多丈出的地亩,必须交足地价,赋税也跟着增加。同时开放烟禁,提倡种植鸦片。消息传开后,农民群众无不感到恐慌。根据这种情况,中共绥远地委做出了发动农民反对清丈土地的决定。贾力更与毕克齐党支部的同志们立即分头行动起来。2月下旬,丈地局首先在毕克齐丈量土地。农协会员当场抓住了清丈委员营私舞弊的证据,贾力更立即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把清丈委员赵滁和包办丈地事务所的豪绅押往会场,揭露他们鱼肉农民的种种罪行。农民协会郑重宣布:清丈土地一律无效。会后,愤怒的农民把赵滁等土豪劣绅游街示众,然后驱逐出毕克齐。

毕克齐反清丈斗争的胜利,使四方农民受到巨大鼓舞,纷纷起来斗争,绥远地委决定:以绥远国民党部的名义,发动一次反对清丈土地为主的大规模群众斗争,把农民运动推向高潮。按照党的指示,贾力更和党内其他同志发动数千农民,参加了3月28日在归绥城南孤魂滩召开的绥远农民大会。会后,农民群众在与会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支持下,兵分两路,拥进城内,捣毁了地亩清丈局和归绥县衙门。而且,合兵一处,浩浩荡荡地开向新城,到绥远都统衙门请愿。迫于群众的威势,都统商震接受了农民的要求:停止丈地,取消开放烟禁的决定,撤销垦务督办和归绥知事等贪官的职务,斗争取得了胜利。

正当农民运动继续高涨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凌晨,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动手,发动反革命政变。绥远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国民党右派分子公开组织反共游行。6月,又开始了大规模“清党”。贾力更等同志迫于形势,转入农村坚持斗争。8月下旬,又前往包头,在“老一团”隐蔽下来。“老一团”是土默特旗地方武装,由清末的土默特陆军演变而来。由于是一个团的编制,故称“老一团”。这个团的官兵素来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少人同情和支持革命。贾力更和在此隐蔽的其他同志组织起来,在官兵中进行革命宣传,争取他们参加革命。同时,在沿大青山麓的村庄开辟了10多个工作据点和联络点,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

1929年4月,贾力更奉派到蒙古党务大学学习。1932年学业结束后,被分配到赤色职工国际中国工人俱乐部任干事兼会计工作。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打响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10月中旬,归绥、包头等地相继沦陷。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国难当头,贾力更奉派回到绥远,与在这里坚持斗争的中共党员杨植霖等同志挑起了领导土默川人民抗日救亡的重担。当他回到家乡,才得知他的爱人和儿女已在1929年的大灾荒中患疫病死去。这一噩耗,使他悲痛欲绝。但是,他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埋在心底,全力投入抗日救亡斗争。在尚未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他和奎壁一起,把分散在各处坚持斗争的同志组织起来。安排同志在沿山与平川农村,宣传动员群众,或打入伪军内部开展兵运工作,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创造条件。他自己选择了距归绥10多里的打尔架村作为据点,以做小买卖为掩护,挑着货郎担进城串乡,侦察敌情,瞅准机会,就对敌的军事目标进行爆炸,令敌人胆战心惊。

1938年秋天,贾力更侦知日本侵略军在大同城北的卧虎湾设有一座大型军火库,储存着大批武器弹药。经进一步查明,敌人企图以此为军火基地,向南进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向西进攻伊克昭盟和后套地区。贾力更决定,立即行动,坚决炸毁这座为屠杀中国人的军火库。于是,组成三人爆破小组,前往大同。他安排两个组员作策应,自己化装成乞丐,乘日军抓劳工的机会当上了搬运军火的苦力。又经过几天细心观察,掌握了库内军火存放地点和敌人戒备情况,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一天深夜,他趁夜黑摸出工棚,从负责接应的同志那里取来制作炸弹的汽油、硫酸和麻纸,顺利带入军库。第二天收工时,趁四下无人,闪进一排排高高的弹药箱间,将炸弹安装妥当,迅速撤离现场。等到深更半夜,一声巨响,接着就是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卧虎湾顷刻之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炸得日军丢魂落魄,终日不得安宁。

中共中央派李井泉率领大青山支队和动员委员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游击第四支队挺进到大青山地区,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支队派出一个平川工作队,开辟南平川的工作。贾力更和同志们设法与工作队取得了联系,终于见到支队首长,与上级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使他深受鼓舞,并表示,一定按党的指示,发动各族群众积极支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初期,由于日军进行民族挑拨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欺骗宣传,很多群众对八路军怀有戒备心理。作为蒙古族共产党员的贾力更,十分注意在群众中,特别是在蒙古族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主张,宣传八路军抗日救国英勇杀敌的事迹和人民子弟兵纪律严明的作用。他为改善部队与群众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贾力更奉党的指示,努力争取伪蒙疆军政人员回头抗日。他与杨植霖、王威等同志为争取伪塞外防共二师师长韩五支援抗日,他曾多次只身一人潜入察素齐,耐心地向韩五介绍全国的抗战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以“复兴蒙古族”之名,行吞并内蒙古、分裂中国之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指出:“蒙古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才有可能实现。贾力更语重心长的话触动了韩五。他表示,日本侵略者虽然收编了我的部队但收买不了我的心,我绝不做蒙古民族的败类。后来,根据韩五的要求,八路军曾派人到防共二师秘密开展工作。韩五多次帮助八路军解决武器弹药、通讯器材、服装等的困难,掩护我军政人员前往敌占区执行任务,并提供军事情报,有力地配合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反封锁反围剿斗争。贾力更还争取伪保甲团,使他们保持中立,或暗中为我工作人员提供方便,有的伪保甲团完全被我掌握。

贾力更积极引导蒙古族青年投身革命,为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大批吸收蒙古族青年参军和在各级政权组织中担负工作外,还特别注意培养和输送蒙古族青年前往延安学习。他循循善诱地启发这些青年,给他们讲解革命道理,用许多事实说明,真正抗日救国的是八路军,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从而,唤起他们的革命热情,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8月29日,第一批前往延安的22名蒙古族青年出发了。贾力更把他们护送到典河岸边,交给前来接应的同志。接着,又动员了第二批、第三批。这些青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了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培养,迅速成长起来,后来成为蒙古民族解放事业的骨干。

1939年9月,中共土默特旗成立了蒙古工作委员会,贾力更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工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与发展广泛的地方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指示,决定创立蒙古族抗日游击队。当时,土默特旗爱国青年要求参军杀敌的思想很强烈,贾力更和工委的同志们首先选送数人到主力部队培训,接着在塔布赛等处对报名参加游击队的青年进行了必要的训练。到年底,蒙古抗日游击队诞生了。这支游击队曾配合主力部队攻打了阻挠抗日、横行地方的萨县缸房营子天主教堂;与另一支游击队一起长途奔袭了和林格尔陈家一间房村伪军骑兵团一部;在绥西讨合齐村智擒了日军小队长小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智夺敌人在耿家营子放养的军马,支援了主力部队。这支部队,一面做群众工作,一面开展武装斗争,成为绥西地区影响较大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

1939年底,绥蒙区党委指派贾力更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万分激动,更加勤奋地投入党的工作。

1940年初,中共绥西地委下设蒙民部,贾力更任部长,负责绥西地区蒙古民族工作。1940年8月,绥西各界代表在小西梁召开抗日团结会议,成立了晋绥游击区行政公署驻绥察办事处(后改为绥察行政公署),贾力更任蒙政处长。这一年,日本侵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根据地的给养发生了严重困难。为支援主力部队粉碎日军的围剿,贾力更领导中共土默特旗蒙古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展开了反封锁的斗争。在他们的积极动员和组织下,蒙古族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封锁线,把粮食、土盐等军需物资运到山里,交给部队。有些重要物资,如武器弹药、通讯器材、纸张文具和药品等,只有在敌占区城镇才能搞到。贾力更为搞到这些物品,经常前往敌占区,多次遇到危险,但他镇定自若,机智巧妙地与敌周旋,总是化险为夷,出色的完成任务。根据地的指战员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军需部长”。

1941年3月,贾力更被调回后方学习,组织上决定,让一批爱国青年,跟随大青山骑兵支队姚?司令员一起去延安。3月19日,姚?、贾力更一行人,行至绥西张启明沟,正准备开饭,突然发现日伪军从东北面围追过来,姚司令员率护送部队堵击敌人,掩护贾力更带领青年们向南突围。

贾力更沉着地组织大家迅速撤向南山梁。在距离南山梁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开阔地,当贾力更带领最后几个青年冲到开阔地时,被封锁的敌人射来的一颗子弹击中倒下……

党的忠诚战士,蒙古族人民的英雄儿子贾力更,为祖国和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4岁。祖国各族人民对烈士的光辉业绩不会忘记,永远怀念他!

温馨提示: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英烈网(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须知:“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正在征集中,投稿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议将邮件主题命名为“作品标题+投稿人姓名/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yingliewang@vip.sina.com,详情请点击“中华英烈网”《“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启事》查看。

介绍一下江津

江津在行政区划上为重庆市江津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于重庆西南长江之滨,距渝中区公路里程50公里;铁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区气候特征与重庆相近,但综合气象指标要优于重庆。江津区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处珞璜十坝海拔178.5米;最高点四面山蜈蚣坝海拔l 709.4米,主城区平均海拔209.7米,50年一遇洪水位199.门米,全区面积320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6万人,城镇化率53.8%;户籍总人口14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2万人,农业人口108.63万人。

大江西来,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后转向东北,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故江津又名几江。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江津古属于《禹贡》梁州,星临由大朱雀鬼宿,周属巴子国,秦届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繁衍。

江津建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过去曾名江州和江阳,公元487年(齐永明五年),江州自郡城(今重庆)移治棘溪口(今江口);公元557年后周闵帝元年)于县治设七门郡,改江州为江阳:公元583年(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移县治于几江。

县城在明末战乱中万户萧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渐次恢复繁荣,逐步成为川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

1951年,江津地区行署设治几江,辖八县;1960年行署迁永川,但仍保留江津地区行署名称至1981年:1983年3月3日地、市合并,江津归入重庆建制;1992年10月江津撒县设市。2006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津市,设立重庆市江津区。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区域为江津区的行政区域,江津区人民政府驻几江街道。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江津市位于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尾端。地处东经105°49′—106°38′,北纬28°28′—29°28′之间,东西宽80公里,南北长100公里。东邻巴南、綦江,南靠贵州习水,西依永川、四川合江,北接壁山。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为主,分平阶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南部四面山区系云贵高原过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带,北部华盖山等系华莹山支脉。海拔最高处四面山蜈蚣坝为1709.4米,最低处珞璜镇中坝为178.5米,相对高差为1530.9米。

江津气候属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无霜期长。市区几江镇年平均气温18.4℃,冬季平均气温7.7℃,夏季平均气温28.5℃。年日照时数1273.6小时,年降雨量1030.7毫米,无霜期341天,年湿度81%,太阳总辐射量86.5千卡/平方厘米。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江津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柑桔、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和食品工业基地。全市有主要动植物1800多种,天然气、石膏、石英砂、石英石、石灰石、矿泉水等10多种矿产储量丰富。全市现有森林面积11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7.5%以上。水能资源200多万千瓦。江津拥有聂荣臻元帅陈列馆、聂荣臻元帅故居、陈独秀旧居,风景宜人的黑石山、骆来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等众多的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区。江津物产丰富,特产众多,江津柑桔、江津花生、油酥米花糖等名特产扬名海内外。

[编辑本段]经济情况

江津在19世纪小期发展成为长江上游著名商埠,中国创办的第一批公司中就有江津枳壳公司(清.野史大观),1911年,江津鹿蒿玻璃制品在巴拿马万国工艺品展览竞赛中夺得头等奖。县内的白沙镇曾名列全川四大经济重镇之一[江油中坝镇、江津白镇、渠县三汇镇(或射洪太和镇)、金堂赵家渡镇]。到20世纪中期,江津已成为经济繁荣的“成渝三江地区”(成都、重庆和温江,内江、江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津境 内拥有西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达144万千瓦的珞璜 电厂);重庆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年产180万吨优质水泥的 江津水泥厂);江津城内目前拥有的数控加上设备和齿轮加工 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江津生猪生产名列全国前茅:粮食生产进入全国百强:目前综合经济实力在重庆40个区市县中排名中上。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69.34亿元,增长9.9%。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4.1%,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16.9%,四季度增长20.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72.9%、2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8.5%、46.3%、35.2%调整为17.4%、51%、3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263元,增长17 %。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6%。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8.84亿元,比上年增加5.97亿元,增长4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51亿元,增长36.9%。

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0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工业增加值97.58亿元,增长29.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24亿元,增长42%。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1%。

全年招商引进项目290个,其中外资项目8个。实际利用区外资金64亿元,增长56.5%,其中国外资金6393万美元,增长41.7%。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货物出口5393万美元,增长33.1%;货物进口19686万美元,增长1067.5%。

全年共接待游客215.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3亿元,增长28.8%。

年末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184.75亿元,比年初增长17.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7.66亿元,增长22.8%;企业存款25.62亿元,增长15.1%;机关团体存款1.67亿元,下降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7.51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6万人,增加2.88万人,城镇化率53.8%,比上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0.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2万人,农业人口108.63万人。当年出生人口1.77万人,其中男性0.91万人,女性0.8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1:100(以女性为100)。当年死亡人口0.98万人,其中男性0.6万人,女性0.38万人,死亡率为6.6‰。当年迁入人口1.55万人,其中市内迁入1.1万人,市外迁入0.45万人。当年迁出人口1.45万人,其中迁往市内1.14万人,迁往市外0.31万人。全区常住已婚育龄妇女18.98万人,其中年内初婚女性0.72万人;无孩妇女1.18万人,一孩妇女14.56万人,二孩妇女3.11万人。当年常住人口合法生育率为8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8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5411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8%。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江津地处重庆西南长江要津,地跨长江两岸,东邻綦江、巴南,西接永川,南连四川合江、贵州习水,北与璧山县、九龙坡区相邻,长江流经境内,成渝、川黔铁路环绕市境,是川南、黔北通往重庆的必经之地,重庆西南方向的交通总口。

江津地域蕴含巨大的交通发展潜力,现有6条国家级通道与江津结缘:长江过境127公里,拥有5个国家级深水港,境内大小溪河通航里程长达305公里,水能蕴藏量近300万千瓦:成渝、渝黔铁路过境15站135公里:公路210国道过境53公里;成渝、渝黔高速公路均为江津开有(或预留有)路门。小南海一珞璜长江铁路大桥和江津长江公路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斜贯市域的渝滇快速通道现已列入重庆市米字型八大快速通道规划。

[编辑本段]人文特点

江津雄踞重庆长江上游咽喉,扼沪渝、控涪合、接滇黔、通藏卫,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清末以来一直为主力师驻超过50名。江津同时也是巴渝地区近现代重要的军火基地,重庆历史上最大的铁炮“三将军”即为江津所铸造。江津已两次被命名为全国的双拥模范城。

江津文化昌明,人才辈出,20世纪初由蔡元培、吴玉章等倡导的留法勤工俭学,江津成名人数占全国百分之三以上。

抗战时,著名的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曾一度与重庆沙(沙坪坝)磁(磁器口)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江津是明代著名辅相江渊和宋代首筑重庆九开八闭坚城以抗元兵的彭大雅的故乡,是共和国元帅聂荣臻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客死处,。

江津还出了作者钟耘舫,“白屋诗人”吴芳吉,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邓若曾等杰出人才。

江津是现代科技人才的摇篮,在整个20世纪的重庆籍院士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江津人。此外,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两弹元勋邓稼先、工程院士丁衡高等也曾就学于这片上地。

[编辑本段]旅游名胜

江津堪称风景名胜之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位于江津区域南端渝、川、黔结合部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以森林为基调,以丹霞地貌为特色,以水景为亮点,绵亘百里,四面飞瀑。四面山西南紧连四川合江佛宝国家森林公园,贵州亦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赤水国家桫椤保护区、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赤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四渡赤水国家文物保扩区,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等,组合成我国绝无仅有的首家超大型生态公园,是地球同纬度硕果仪存的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位于西南部的黑石山--滚子坪省(市)级风景名区横跨三镇两乡,面积125平方公里,由黑石山、滚子坪、人圆洞、塘河水域和清源宫5个独立景区单元组成,其中黑石山在半个世纪前就已入选美国出版的世界风景名胜辞典。

江津东部有骆崃山市级风景名胜区,由骆崃99峰、龙登山、紫荆山和天台湖等景区组成,龙登山曾是明代建文皇帝避难之所,骆崃山上的猪嘴洞曾为田纪云同志当年露宿之地。

江津西北部有碑槽山市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观有碑槽山溶洞群、石门大佛寺、聂帅旧居、石笋山、云雾坪、利济桥等,石门大佛为长江边第一大佛、中国第九大佛和世界最大的观音菩萨石刻造像。

西南部有以湖、瀑景观为主的清溪沟市级风景名胜区。

古老的几江城区,集中了聂帅母校、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故居、陈独秀原某址、天下第—长联、江公享堂、圣泉寺遗址、石佛寺、莲花石以及鼎山、几水等众多高质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是“一日游”选择线路的最佳日的地之一。

江津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发现固定文物603处,其中古遗址11处,古墓葬265处,古建筑67处,石窟及石刻93处,近现代史迹17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处,其他固定文物127处。在这些固定文化遗产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3处、汉代49处、宋代19处、明代79处、清代414处、近现代39处,其中有266处已被列入《中国文物地图册》。

旅游路线:

四面山二日游:重庆--江津--四面山龙潭湖--卧龙沟--望乡台--大洪海--渝黔界碑--中山古镇--返程

四面山三日游:重庆(成都)--江津--四面山龙潭湖--卧龙沟--望乡台--大/小洪海--水口寺--中山古镇--返程

四面山四日游:重庆(成都)--江津聂帅陈列馆--万里长江第一路--望乡台--大/小洪海--珍珠滩--土地岩--水口寺十里峡谷--朝源观--龙飞庙--中山古镇--返程

四面山五日游:重庆(成都)--江津聂帅陈列馆--滨江路风光--天下第一长联--四面山龙潭湖--望乡台--大/小洪海--珍珠滩--土地岩--水口寺十里峡谷--朝源观--飞龙庙--大窝铺原始森林--中山古镇--返程

江津城区一日游:天下第一长联--万里长江第一联--聂帅陈列馆--陈独透墓--艾坪山兵器演示场--陈独秀旧居--返程

津北旅游线二日游:聂帅旧居--石门大佛--碑槽溶洞--临峰山森林公园--返程

骆崃山二日游:天台湖--狮子头--骆崃山--鸡公嘴--猪嘴洞--返程

黑石山--滚子坪三日游:白沙镇--黑石山--塘河古镇--滚子坪九、龙溪--倒流水--石蟆清源官--大圆洞--返程

[编辑本段]美食特产

江津美食与江津风光一样的迷人。江津广柑以锦橙为代表,圆润鲜泽,果味醇浓,酸甜适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名扬中外,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头条新闻介绍了江津广柑:江津白酒以“几江”牌为代表,醇厚廿咧,年产数万吨,畅销全国,被誉为江津茅台:江津花生果仁饱满:酥脆香甜,著名的江津“天府花生”在东南业、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享有良好声誉:江津米花糖源起太和斋,香脆化渣,以“玫瑰”牌和“荷花”牌为代表的江津米花糖日前已占领全国同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份额,江津己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花糖生产基地:江津“顺发麻糖”与著名的湖北孝感麻糖齐名,合称中国麻糖姐妹花:江津芝麻圆子香甜爽门,油而不腻,1981年获重庆“名小吃”称号;江津肉片色泽金黄,外酥内嫩,1974年入选《四川菜谱》:江津冰糖竽儿泥、江津冰糖藕丸、江津绿豆团、江津夜露霜等小吃清香甜嫩、爽口化渣,1981年分别入选《川东小吃》和《川味小吃菜谱》:江津灿香鸡、江津地雷鸭子、江津酸菜鱼(邹鱼)等菜品邑、香、味俱仕,享誉巴蜀,流传全国;江津“四面碧芽”、“骆崃迎春”、“崃山云雾”等富硒名茶清香鲜醇、汤色绿亮,深受游客欢迎;江津先锋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全国,供不应求。江津四面山绞股蓝、四面山腊肉、四面山豆花、四面山糯包谷以及四面山山珍系列等保健饮品和食品源出天然,绝无污染,最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

[编辑本段]江津抗战遗址

5月29日,笔者从江津区获悉,该区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抗战遗址23处,该区的抗战遗址总量由原来的7处上升为30处。

抗战遗址是与抗日战争期间有关的建筑或场地。在这次文物普查中,该区文管所通过查阅历年文物档案、抗战回忆文章、《江津县志》等史志文献,访问了经历抗战时期的老人,取得了抗战遗址的第一手线索。

文物专家介绍,新发现的23处抗战遗址对进一步研究我市的抗战历史和摸清我市的文化底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该区文管所用文字叙述、测绘、摄影、卫星定位等方式,对新发现的抗战遗址的位置、布局、形态、保存现状、历史沿革、保护及利用价值等作了全面的记录,建立了完善的抗战遗址保护资料。

[编辑本段]对外交流

江津区

都城市 日本 1999-11-18 0939-991118-渝-008

带着军火库去抗日的小说

《抗战之大国崛起》、《抗日之煞神传奇》、《抗战之军火系统》、《抗日武器兑换系统》、《穿越抗战军火商》。以上五本小说条理清晰,堪称爽文,主人公都身怀绝技,在抗日战场所向披靡。

1、《抗战之大国崛起》:中国狼牙特战队的张云飞来到了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立特战队,让日寇闻风丧胆。搜集全世界的人才发展科技,发展工业,一个东方大国渐渐崛起。 军火、美女、财富、权利,一个都不能少。

2、《抗日之煞神传奇》:一个冷血的杀手回到过去,接下一个小女孩的任务——杀掉日本人。主人公执著于感情,理智,牵绊少,重义气,情节不小白,不落俗套。战场上酣畅淋漓,智谋无双。当然少不了随身携带的军火库。

3、《抗战之军火系统》:21世纪的特种兵,意外穿越到1937年抗战的烽火岁月,成为了李云龙,他偶得神秘系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花和尚、田雨,杨秀琴,我李云龙又回来了,这是一个以现代军事思想抗日的不一样的亮剑故事。

4、《抗日武器兑换系统》:穿越到抗战之前成为东北军驻北大营的一个营长。时间是9月12日,距离918事变只有六天的时间了。杀鬼子可以兑换各种武器,主人公金手指大开,改变了历史走向,组建了自己的抗日队伍。

5、《穿越抗战军火商》:前世作为特种部队的头号狙击手意外穿越到1937年,还好保留了前世记忆以及最拿手的狙击步枪,主人公凭借着精湛的知识改进武器系统,摇身一变变成了红色军火商,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抗战之军火基地和穿越二战我是军火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偏执的他那么乖(失控宠溺)
« 上一篇 2023-03-28
白茶的冲泡方法和水温(普洱白茶的冲泡方法和水温)
下一篇 » 2023-03-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87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