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评审国家标准(茶叶审评标准国标)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40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评审国家标准,以及茶叶审评标准国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为茶叶的感官品质(外形、内质),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

其次也可以按照鲜叶指标进行区分,如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以及单片的含量多少来作为茶叶等级的标准。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特级,茶叶条索紧细匀整;

一级,茶叶条索紧结;

二级,茶叶冲泡后茶汤红浓;

三级,茶叶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

四级,茶叶条索肥壮,紧结匀整;

五级,茶叶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

六级,茶叶条索壮实尚匀整;

七级,茶叶条索肥壮紧实。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国家标准

3.1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Methodology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茶叶感官审评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粉茶 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0.076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

4 审评条件

4.1 环境 符合GB/T 18797的要求.

4.2 审评设备

4.2.1审评台

干性审评台高度800mm~900 mm.宽度600 mm~750 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性审评台高度750 mm--800 mm,宽厦450 mm-500 mm,台面为白色亚光,市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

4.2.2 评茶标准杯碗

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 15608中的中性色的规定,要求N》9.5.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根据审评茶样的不同分为:

a) 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5mm.外径80mm.容量2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92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由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4 mm,宽2.5mm.碗高71 mm.上口外径112 mm.容量440 mI..具体参照附录A中A.1.

b) 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6mm.外径67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 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主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 3mm.宽2.5mm碗高56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240 mI具体参照A.2.

c) 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2 mm.上口外径83mm.,容量110ml.具盖 盖外径72 mm。碗高 51 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160mI,具体参照A.3

4.2.3 评茶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 mm.下宽30 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

4.2.4 分样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320 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5 叶底盘

黑色叶底盘和白色搪瓷盘。黑色叶底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 100 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 mm.宽170 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叶底用.

4.2.6 扦样匾(盘)

扦样匾,竹制,圆形,直径1000 mm,边高30 mm,供取样用.

扦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 500 mm.边高35 mm.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7 分样器

木制或食品级不锈钢制,由4个或6个边长120 mm.高250mm的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分样器的柜体.4脚、高200 mm.上方敞口、具盖,每个正方休的正面下部开一个90 mmX50 mm 的口子,有挡板,可开关.

4.2.8称量用具

天平.感量0.1g.

4.2.9 计时器

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

4.2.10 其他用具

其他审评用具如下:

a) 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

b) 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

c)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 ml.,

d) 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

e) 茶筅:竹制,搅拌粉茶用。

4.3审评用水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4.4 审评人员

4.4.1 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4.4.2 身休健康.视力5.0及以上,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上岗!

4.4.3 审评人员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

4.4.4 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

5审评

5.1 取样方法

5.1.1 初制茶取样方法

5.1.1.1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幻成维.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样茶.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

5.1.1.2 就件取样法:从每件工中,下左石五个部位各扦取把小祥置于扦样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作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扦取样品

5.1.1.3 随机取样法:按GB/T 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

5.1.1.4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有后:用分祥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5.1.2 精制茶取样方法

按照GB/T 8302规定执行.

5.2 审评内容

5.2.1 审评因子

5.2.1.1 初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5.2.1.2 精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

5.2.2 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

5.2.2.1 外形

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 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市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 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

5.2.2.2 汤色

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5.2.2.3 香气

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

5.2.2.4 滋味

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5.2.2.5叶底

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5.3审评方法

5.3.1 外形审评方法

5.3.1.1 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g2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下脚),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 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

5.3.1.2 初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市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市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休积茶(身骨)的重量 

5.3.1.3 精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茶 叶在评茶盘中从内向外按形态呈现从大到小的排布,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

5.3.2 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

5.3.2.1 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休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按表1选择冲泡时间.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表1 各类茶冲泡时间

茶类。  冲泡时问/min

绿茶 4 红茶 5乌龙茶《条型,卷曲型.)5

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6

白茶5 黄茶 5

5.3.2.2 乌龙茶(盖碗审评法)

沸水烫热评茶杯碗,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 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 min~2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 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

5.3.2.3 黑茶(散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最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

5.3.2.4 紧压茶(柱形杯审评法)

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 min~5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 min~8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

5.3.2.5 花茶(柱形杯审评法)

拣除茶样中的花瓣、花萼、花蒂等花类夹杂物,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鲜灵度和纯度)、滋味;第二次冲泡5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浓度和持久性)、滋味、叶底 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

5.3.2.6 袋泡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一茶袋置于150 mI.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两次提动间隔1 min),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

5.3.2.7 粉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0.6g茶样,岩于240 mL.的评茶碗中,用150ml的审评杯注入150ml.的沸水,定时3min并茶筅搅拌,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与滋味。

5.3.3 内质审评方法

5.3.3.1汤色

根据5.2的审评内容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

5.3.3.2香气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s一-3s 后随即合上杯盖. 可反复1次一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景并热嗅(杯温约75度)温嗅(杯温约45度)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

5.3.3.3 滋味

用茶匙取适量(5 mL)茶汤于口内,通过吸吮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适宜的茶汤温度为50度

5.3.3.4 叶底

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人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米 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6 审评结果与判定

6.1 级别判定

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赘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

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十内质级别)/2

6.2 合格判定

6.2.1 评分

以成交样或标准样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即形状、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

6.3 品质评定

6.3.1 评分的形式

6.3.1.1 独立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

6.3.1.2 集体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起完成。 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 14487。

6.3.2 评分的方法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含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 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市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 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评分标准参见附录B中B.1~B.11。

6.3.3 分数的确定

6.3.3.1 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

6.3.3.2 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

6.3.4 结果计算

6.3.5结果评定

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一~外形一香气一汤色一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茶叶检测的国家标准有哪些?

GB/T23205-2008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2008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23193-2008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21729-2008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23376-2009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5009.176-2003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茶叶到底有没有标准啊?

我国茶叶有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年第27号国家标准公告,中国茶叶分类新国家标准于2014年6月22日起实施。本次分类原则以生产工艺、产品特性、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和生产地域进行分类。

茶叶分类Tea Classify(以下仅为意见稿,定稿以2014年6月22日实施日发布的为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和类别。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的生产、科研、教学、贸易、检验及相关标准的制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茶叶tea

以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s)的芽、叶、嫩茎为原料,以特定工艺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剂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

2.2

杀青enzymeinactivation

采用一定温度,将茶鲜叶中的酶失去活性;或称将酶钝化的过程。

2.3

发酵Enzymaticreaction

运用茶鲜叶中的酶,使茶鲜叶的多酚物质进行氧化、聚合的过程。

2.4

渥堆pile-fermentation

将茶叶打堆后,通过加温、加温的条件,促使其中的微生物缓慢发酵的过程。

3、分类原则

以生产工艺、产品特性、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和生产地域进行分类。

4、类别

4.1绿茶Green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1.1以杀青工艺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1.1.1炒热杀青绿茶

杀青工艺采用金属导热方式制成的产品。

4.1.1.2蒸汽杀青绿茶

杀青工艺采用蒸汽导热方式制成的产品。

4.1.2以干燥工艺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1.2.1炒青绿茶

干燥工艺主要采用炒或滚的方式制成的产品。

4.1.2.2烘青绿茶

干燥工艺主要采用烘的方式制成的产品。

4.1.2.3晒青绿茶

干燥工艺主要采用日晒的方式制成的产品。

4.1.3以茶树品种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1.3.1大叶种绿茶

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加工制成的产品。

4.1.3.2中小叶种绿茶

采用中小种茶树的鲜叶加工制成的产品。

4.2红茶Black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2.1以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2.1.1红碎茶

采用揉切加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颗粒(或碎片)形红茶产品。

4.2.1.2工夫红茶

采用揉捻加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条形红茶产品。

4.2.1.3小种红茶

采用揉捻加工等特定工艺(或经熏松烟)制成的条形红茶产品。

4.2.2以茶树品种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2.2.1大叶种工夫红茶

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加工制成的条形红茶产品。

4.2.2.2中小叶种工夫红茶

采用中小叶种茶树的鲜叶加工制成的条形红茶产品。

4.3黄茶Yellow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3.1以鲜叶原料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3.1.1芽型

采用茶树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制成的产品。

4.3.1.2芽叶型

采用茶树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制成的产品。

4.3.1.3大叶型

采用茶树的一芽多叶加工制成的产品。

4.4白茶White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4.1以鲜叶原料和产品特性进行分类

4.4.1.1白毫银针

采用茶树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制成的产品。

4.4.1.2白牡丹

采用茶树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制成的产品。

4.4.1.3贡眉

采用茶树的一芽二叶或多叶加工制成的产品。

4.5乌龙茶Oolong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5.1以生产地域、茶树品种和产品特性分类

4.5.1.1闽南乌龙茶

采用福建闽南地区的特定茶树品种、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颗粒形产品。

4.5.1.2闽北乌龙茶

采用福建闽北地区的特定茶树品种、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条形产品。

4.5.1.3广东乌龙茶

采用广东潮州、梅州地区的特定品种、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条形产品。

4.5.1.4台式(湾)乌龙茶

采用台湾地区的特定品种、或以福建地区的特定品种、经台湾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小)颗粒形产品。

4.5.2以茶树品种和产品特性分类

4.5.2.1铁观音

采用铁观音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颗粒形产品。

4.5.2.2黄金桂

采用黄金桂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颗粒形产品。

4.5.2.3色种

采用色种等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4.5.2.3大红袍

采用大红袍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4.5.2.4肉桂

采用肉桂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4.5.2.5水仙

采用水仙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4.5.2.6单枞

采用单枞的茶树品种的芽叶、经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4.6黑茶DarkTea

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6.1以生产地域和产品特性分类

4.6.1.1湖南黑茶

湖南地区的茶树鲜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

4.6.1.2四川黑茶

四川地区的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

4.6.1.3广西黑茶

广西地区的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

4.6.1.4普洱茶

云南滇西南地区的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日晒、渥堆、干燥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

4.7花茶FlowerTea

以茶叶为原料,经整型、加香花窨制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4.7.1以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分类

4.7.1.1茉莉花茶

采用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级型坯后,由茉莉鲜花窨制(含白兰鲜花打底)而成的产品。

4.7.1.2白兰花茶

采用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级型坯后,由白兰鲜花窨制而成的产品。

4.7.1.3珠兰花茶

采用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级型坯后,由珠兰鲜花窨制而成的产品。

4.7.1.4桂花茶

采用绿茶为原料,经加工成级型坯后,由桂花鲜花窨制而成的产品。

4.7.1.5玫瑰花茶

采用红茶为原料,经加工成级型坯后,由玫瑰鲜花窨制而成的产品。

4.8紧压茶BrickTea

以茶叶为原料,经筛分拼配、汽蒸(渥堆)、压制成型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以加工特点及产品特性分类

4.8.1.1黑砖茶

采用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拼配、蒸汽沤堆、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2花砖茶

采用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拼配、蒸汽沤堆、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3茯砖茶

采用黑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拼配、蒸汽沤堆、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4沱茶

采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5紧茶

采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渥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6七子饼茶

采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渥堆(或不渥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7康砖茶

采用川南边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渥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8金尖茶

采用川南边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渥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9青砖茶

采用老青茶为主要原料,经筛分、拼配、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8.1.10米砖茶

采用红茶的碎末茶为主要原料,经蒸汽压制定型、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4.9袋泡茶Teabag

以茶叶为原料,经加工形成一定的规格后,用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以产品特性分类

4.9.1.1袋泡绿茶

采用绿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2袋泡红茶

采用红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3袋泡乌龙茶

采用乌龙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4袋泡花茶

采用花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5袋泡黑茶

采用黑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6袋泡白茶

采用白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9.1.7袋泡黄茶

采用黄茶为原料,经特定的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

4.10粉茶DustTea

采用茶叶为原料,经特定工艺加工形成一定粉末细度的产品。

4.10.1以产品特性分类

4.10.1.1抹茶

采用一定品种和规格的蒸青绿茶,经特定设备和工艺研磨制成的具有一定粉末细度的产品。

4.10.1.2茶粉

采用茶叶为原料,经特定设备和工艺研磨制成的具有一定粉末细度的产品。

4.11其他Other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昆、席兴军、宛晓春、赵玉香、李立祥、黄皓。

茶叶的质量标准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扩展资料

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叶

绿茶茶叶审评标准

绿茶的内质审评:审评内质时,称取样茶4克于200毫升审评杯,或称取样茶3克于150毫升审评杯,沸水冲泡5分钟,茶汤倒入审评碗,然后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汤色主要鉴别色度、亮度、混浊度等。高级绿茶汤色嫩绿清澈明亮;一般绿茶则汤色黄绿明亮;低级绿茶汤色较浑暗,含有较多的杂质微粒和沉淀物。审评绿茶时,开汤后先看汤色,以免汤色变黄或变红,影响审评效果。

香气主要辨别茶叶香气的高低、长短、纯正与否,有无异味等。

一般高级绿茶常具有新鲜的嫩香、清香或花香。如婺绿具有清香;屯绿具有板栗香;舒绿具有兰花香等。

低级茶香气低,带有粗气,劣变茶带有不同程度的水闷、烟、焦、霉、馊、酸等不良气味。

滋味主要辨别是否纯正。浓淡、厚薄、醇涩等。一般绿毛茶,滋味浓厚,入口微苦而后甘,余味鲜爽,即有收敛性。绿茶滋味决定于茶汤中多酚类化合物与氨基酸含量的比例,二者含量都高而比率小,则味浓而鲜爽。凡滋味淡薄,带有粗老气味或苦涩者为低级绿茶。

叶底主要评嫩度、匀度和整碎度。芽和嫩叶含量多,叶质软手压软绵无弹性者嫩度好;手压粗糙有弹性,嫩度差。凡叶底幼嫩色泽翠绿,淡绿嫩黄(橄榄色)而明亮,属品质优良的绿茶。叶底粗老枯黄、色暗,为低级茶。若叶底带青张、有红梗红叶,是制工不当,品质差。

审评时,可对照标准样,综合外形和内质审评结果确定等级。

掌握绿茶审评的审评方法,在花茶加工中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主要用于对付窨茶坯的合格与否进行评定,对来料加工的茶坯进行品质调剂,同时可以对茶坯存在的不足提出技术意见

希望采纳,谢谢!

关于茶叶评审国家标准和茶叶审评标准国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品鉴茶是什么茶(怎么品鉴茶)
« 上一篇 2022-12-13
大红袍茶属于哪一类茶(大红袍茶属于哪一类茶叶)
下一篇 » 2022-12-1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361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