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事(汉宫春院)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汉宫春事,以及汉宫春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汉宫春·立春日译文 | 注释 | 赏析
汉宫春·立春日 [宋代]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
赏析三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
赏析一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创作背景
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原文: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另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中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今据以订正词题。
词的上片,看似纯系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它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词人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他为何望此山?因为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时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阁望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为民除害的大禹。这片词先以「看」领起,尽写秦望山头云雨苍茫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风骤雨之貌,生动形象,大概是从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演化而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于《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为」字读去声。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庄子设此一问,下文自作回答,说这是自然之理,云、雨两者,谁也不为了谁,各自这样运动着罢了,也没有别的意志力量施加影响要这样做。作者说「不知」,也的确是不知,不必多追究。「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天色急转,词笔也急转,这是说云。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云散了,雨当然也就收了。「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这里又用《庄子》语。《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就是「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从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词人在大自然急剧的变化中似乎悟出一个哲理: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失败可以转为胜利,胜利了又会起风波。上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为下片追怀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铺垫。语言运用上,熔裁诸家,为己所用,这是辛词的长技。
下片怀古抒情,说古以道今,影射现实,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作者首先以诘问的语气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当年是谁到若耶溪上请西施西去吴国以此导致吴国灭亡呢?越地的人们至今还盼望着他能乘船归来呢!这当然是说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说,而是引而不发,说「谁倩」。这样写更含蓄而且具有启发性。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蒙受奇耻大辱。谋臣范蠡苦身戮力,协助勾践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并将西施进献吴王,行美人计。吴王果贪于女色,荒废朝政。吴国谋臣伍子胥曾劝谏说:「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后来越国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越国胜利后,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泛舟五湖而去。引人深思的是,词人面对秦望山、大禹陵和会稽古城怀念古人,占据他心灵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践,而竟是范蠡。这是因为范蠡忠一不二,精忠报国,具有文韬武略,曾提出许多报仇雪耻之策,同词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记载:辛弃疾至临安见宋宁宗,「言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韩)侂胄大喜。」《庆元党禁》亦言「嘉泰四年春正月,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另据程珌《丙子轮对札记》记辛弃疾这几年来屡次派遣谍报人员到金境侦察金兵虚实并欲在沿边界地区招募军士,可见作者这时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力图恢复中原以雪靖康之耻,范蠡正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样。表面看来,「故国人望」的是范蠡,其实,何尝不可以说也指他辛弃疾。在他晚年,经常怀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生涯,北方抗金义军也时时盼望他的归来。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记载:「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这一部分用典,不是仅仅说出某事,而是铺衍为数句,叙述出主要的情节,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其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点评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在词的收尾部分,作者首先以设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一年将尽了,为什么不鼓瑟吹竽欢乐一番呢?《诗经》的《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作者引《诗》说出了岁晚当及时行乐的意思,接着又以反问的语气作了回答:「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旧时王、谢的亭馆已经荒芜,已无可行乐之处了。东晋时的王、谢与会稽的关系也很密切,「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会稽山阴之兰亭;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有别墅。这些旧迹,眼前是只有「冷烟寒树啼乌」点缀其间了。
从怀念范蠡到怀念王、谢,感情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怀念范蠡抒发了报国雪耻的积极思想;怀念王、谢不仅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作者面对自然的晴雨变化和历史的巨变,所激起的不仅是要效法古人、及时立功的慷慨壮怀,同时也有人世匆匆的暮年伤感。辛弃疾此时已经是六十四岁了。当作者想到那些曾经威震一方、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无不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人生短暂、功名如浮云流水的悲叹。这末一韵就意境来说不是仅对王亭谢馆而发,而是关涉全篇,点明全词要旨。词人在这些历史人物事迹中寄托的不同感情,同他当时思想的矛盾是完全吻合的。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创作背景
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现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诗词作品: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怀古】、【写景】、【抒情】
汉宫春事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译文】
春天归来,看佳人的头上,摇曳着美丽的春幡。无端又来风雨,使得阵阵轻寒无法退去。去年的燕子,料想今宵梦里会飞到京都故园。我没有心情说什么,没有忙碌
着去置办黄梅新酒,也没有准备青韭新盘。暗自嘲笑这些春风,忙着吹开梅花,再染绿杨柳,时时忙碌。
刚刚抽出一点时间,又来改变镜中人青春的容颜。我心中的
愁思绵绵,无限惆怅,请问有谁能解人间种种情思?我生怕看见花开花又凋残。大雁已先行北归。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辛弃疾写一首词。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自己对天时人事别有一番感触:
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致以不满,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汉宫春·立春日翻译及注释
翻译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 北宋 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 南宋 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 南宋 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覆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三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著,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一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北宋 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像而已。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汉宫春·立春日创作背景
《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今镇江),刚刚成家。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诗词作品: 汉宫春·立春日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婉约】、【写景】、【怀念】、【故国】
《汉宫春·立春》赏析
《汉宫春·立春》情调哀怨凄迷,寄托作者对国事的忧伤,不是一般的怨春之作所能比。下面是我分享的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汉宫春·立春》
作者: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①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②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赏析】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汉宫春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汉宫春院、汉宫春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27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