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庞大库存无法变现!好茶卖不出去,数万家中小茶企出路在何方?
酒香怕巷子深,茶叶更是如此!
东莞30万吨藏茶,云南数十万吨山头茶,仍然躺在仓库,卖不出去。
如今,所有中小茶企都面临困境是: 茶多,好茶也多。茶叶越来越升值,但茶叶卖不出去,很难变现。
- 01 -
茶叶躺在仓库,很难变现
茶叶变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茶叶已经产能过剩,市场严重供过于求。
2011年,我国茶叶产量162.3万吨,内销118万吨,出口32.3万吨,库存只有10余万吨,分散到大大小小的茶商手里,库存压力不算大,国内茶叶市场基本产销平衡。
但随着新茶园的扩大,茶叶越产越多,库存量逐渐增大,终于在2015年高端茶被限制的时候爆发出来。
2015年4月4日,央视 财经 报道:西湖龙井价格拦腰截断,天价碧螺春失宠。
11月,又报道:普洱茶价格跳水,秋茶价格,相比2017年跌了一半,老班章茶叶滞销,高端普洱茶市场低迷。
2015年的市场低迷,是高端茶消费受限和产能积累爆发出来的结果。
这几年,茶叶更是越产越多。 到2020年,我国已经有茶园4747.69万亩,在茶园未完全开采的情况下,茶叶产量已经达到298.6万吨,内销220.16万吨,出口34.88万吨。
也就是说:2020年库存大约43.56万吨,加上往年的库存。茶叶市场已经严重供过于求。每个茶商手里,都有卖不完的茶叶。
茶叶市场,僧多粥少,到处都是卖茶的人,到处都是卖茶难。 然而,茶是一方民生,背后是千万人的生计,茶农茶商以茶谋生,无论市场再难,终究还是要想办法破局。
- 02 -
中小茶企,出路何方?
如今的茶老板,都在感慨风口不再。
然而,茶叶市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
大多数茶商,茶城开一个店铺,静静地坐等茶客上门。 这样卖茶方式,早跟不上时代了。
首先,时代真的变了
上世纪90年代卖茶,勐海茶厂等少数几个大厂生产出来。金字塔式的运作模式, 工厂产什么茶,就卖什么茶。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
2003年,互联网开始去中心化,电商兴起。茶叶市场不再是几家茶厂一统江湖, 消费者的选择多了,想喝什么茶,都能找到。
2013年之后,更是通过粉丝分析,进一步打通购买渠道,在手机上就可以卖茶。 让消费者买茶进一步方便化。
今天,茶叶已经开始了大数据玩法,什么人需要什么茶,大数据直接推荐。然后,找到茶老板,寄个样茶。
卖茶,当街一个门店,等着茶客上门的时代了,已经永远不复返了!
中国商业,已经经历了从商家对商家(传统大厂)、到商家对个人(2005年,茶叶电商)、个人对个人(2013年后的V商)的时代。
如今,茶叶消费正走向个人对商家的模式(茶叶定制) ,需要什么样的茶,直接交给商家来生产。
但最终,将会走向个人对工厂的个性化定制,茶叶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 (现在已经有茶商这么做了,茶客跟上,还能赶个时髦) 。
这几年,随着信息发展,市场越来越透明,茶叶利润越来越薄。靠茶叶本身维持利润的时代,正逐步变成过去。
未来的茶叶市场,茶叶依旧遍地都是。 最有用的是消费大数据。比如茶客信息,会员,粉丝等等。
谁掌握了茶叶大量消费数据,谁就掌握了茶叶市场主动权。
其次,IP,茶叶市场的核心
当下,茶叶市场混乱。冰岛老班章有名,但价格从9块9到数万元都有。茶叶市场,很多有真正好茶的茶商,因为劣币驱逐良币,茶叶很难卖出去。
很多好茶,只能躺在仓库里睡觉。原因是:影响力(IP)不够。 不止如此,未来个性化定制的时代,茶行业最需要的也是IP。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茶叶市场的核心,在于打造IP(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的打造。
毕竟,在茶叶供不应求的时代,谁有产品谁就是老大,比如2005年的普洱茶,2013年的古树茶。
但2015年之后,茶行业真正进入产能过剩的时代,茶叶市场已经变成谁有用户,谁就是老大。
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只能靠IP和品牌。
然而,茶老板却说:我总听人说,也知道品牌和IP的重要性,但具体怎么做,却是赶鸭子上架。做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效果。
我国的营销生态,早已不是十几年前的玩法了。 最开始是媒介至上,比如,2008年,某茶企花5000万,在央视中标, 靠的就是电视台的媒介。
前几年, 靠的是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依靠技术实现精准投放。
但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靠的却是内容。 只要内容做得好,就会自发传播。当下,无论拍短视频还是写文案,其实都是在做内容传播。
目前,茶行业的内容传播,主要是:六大茶类的知识,泡茶喝茶的方法,反复提及的 养生 功效。
这些内容,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今天仍在复制粘贴,茶客早就审美疲劳。
内容的核心:是把自己的想法留在别人的脑子里。
写了这么多,还有点抽象,茶老板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无奈地感慨: 我不会做不要紧,市场上肯定有专业的团队,我去找他来帮我干,我付钱,他负责数据,既省去了招人的麻烦,还做大我的影响力(IP),打造我个人的品牌。 如此,万事大吉。
其实,很多茶商都是这么干的。
写在最后:
放眼茶行业,的确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种状况,未来几年也还会持续, 但长远来看,茶叶市场的发展,其实大有可为。
以普洱茶为例,普洱茶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
2003年,普洱茶刚在大陆复兴的时候,茶叶紧缺,市场突然被打开,而且信息不对称, 2003年的普洱茶,的确是暴利的。
随着电商的兴起,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茶叶市场,开始出现同行激烈竞争。价格战、促销,玩得不亦乐乎,也就是今天看到的茶叶市场。 电商时代的普洱茶,是薄利的。
往后,普洱茶走向私人订制,茶叶个性化时代。满足客户的创新与需求, 那时候的普洱茶,必然是利润丰厚的。
然而,近三十年茶叶市场,有一个不变的铁律:
无论是当下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还是未来的产品订制, 总是绕不开影响力三个字。
一个茶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在市场脱颖而出。
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是所有茶企的当务之急!
中国茶企发展真正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中国茶企发展真正面临的问题有:有类无品、有牌无品、有礼无品。
有类无品
什么是"有类无品"?不是有品类无品牌的问题,而是有品类无产品。即当我们说喝某品类茶的时候,每个消费者脑子里浮现出的茶产品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茶这个大品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与日本茶、立顿茶相区隔的一个茶的大品类。日本茶及其茶道虽然源自中国,但茶道的核心是日式抹茶,即将茶叶研磨粉碎之后的品饮方法,立顿茶起源于英式下午茶,以红茶及其各式花色调配茶为主,中国茶则讲究产地、原叶、原泡,色香味形融为一体的品饮方式。三类茶品饮方式的不同,显示了三种茶品类的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所针对的消费者利益及体验(即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也意味着这三类茶营销模式必然不同。
第二层含义是中国茶大类下由近千种地方性小品类构成,具备较高知名度的茶品类有300种之多,这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茶作为凝聚天地水气之灵物的本质属性,怎么能参照立顿模式去轻易否定呢?这是中国茶文化之根,不是中国茶的问题,恰恰是中国茶的优点所在。
为什么会出现有类无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强势的(高销量份额)品类细分产品品牌,即高认知度的明星产品;二是每个品类里没有形成口味、品级、价格、包装等元素都稳定的代表性产品。
消费者只能选择喜欢的品类,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君山银针、信阳毛尖等,不仅仅是他们真的只偏好某一种茶,而是没有选择的机会以及选择的成本或风险很高,所以造成消费者喝茶的"品类地方化"现象。对此问题缺乏认识,说明对中国茶的产区、品类、消费特点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在任何一个细分品类里,没有一个标杆性的、占据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也没有可以代表品类的标杆产品,消费者还能怎么选择?只能出现选品类不选品牌(即品牌对应的产品)的消费与市场局面。
能不能出现一个品类代表性的品牌呢?答案是:能。但要靠产品在细分品类里的市场份额,而不是靠所谓的品类定位。没有市场份额,企业自己的品类定位有什么用?在任何一个中国茶的细分品类里,无论绿茶,或是红茶、普洱茶,甚至白茶、黑茶这些小茶种,只有一个品牌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多企业、多品牌竞争的格局下,靠一个品类定位(某种传播说辞)就成了品牌,未免太浪漫了。
靠抢先占位式吆喝是否能建立品牌在品类市场中的"心智地位"呢?如果还是有牌无品式经营,这样的"抢先"策略并不会有多大的收效。
有牌无品
什么是"有牌无品"?把聚光灯集中在前100家中等规模茶企身上,会发现茶企的品牌意识已经很强:精心设计的品牌LOGO、大牌明星做代言人、品牌连锁专卖店等。但消费的茶客不难发现,去这些茶企门店,同一品牌下每年的产品都不同,包装在不断变换,同一价格的茶品级、品味也不同。
在这种产品状态下,品牌知名度再高,对产品销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市场还没妨碍企业销售,茶企产品自身却变成了消费者选择的障碍,尤其是购买过程的复杂化。消费者要通过复杂的现场品尝过程,才能确定究竟买什么产品,这是目前茶企在销售模式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竹叶青茶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用静心、品味、论道等区隔产品等级,取消了散茶,也成为茶叶品牌专卖店的通常做法。但终究还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一是茶企普遍有通过包装(如单包克重、单盒数量等)不断涨价的经营习惯;二是茶企不能坚持在同一包装、同一价格上的产品等级统一,消费者每年都要重新选择或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个口味产品。
茶企产品的复杂化给涨价提供了方便,却将消费者的选择过程复杂化。从营销角度上看,这造成了客户流失以及客户维持成本的增加。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稳定性低,意味着投资做品牌的营销费用里赚吆喝比赚销量的成分多。
通过"大明星、大广告"的方式只会赔钱赚面子,在央视亮相的茶叶广告,大都露个脸就收摊,广告拉动不了多少销量。消费者可以受广告(媒体、代言人等)影响优先选择品牌,但他们掏钱购买的是产品,品牌与产品之间的断层,只会让做品牌变成做知名度,而不是做销量。
有礼无品
品类之路难走,是否可以采用"使用用途"路线如礼品化杀出一条血路呢?从现有茶企的实际做法看,多是将礼品诉求作为提升品牌形象或档次的广告说辞,而不是真正的礼品化战略,有礼无品是中国茶企的第三个困境所在。
什么是"有礼无品"?茶叶消费是中国人交际礼品的重要选项,礼品消费是茶叶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众多小茶行就是靠维护几十个"机构老主顾"获取丰厚利润的,但真正成为礼品符号的茶叶产品(及品牌)一个也没有。
所有的茶叶都在做礼盒包装,都在诉求送礼。天福茗茶也好、八马茶叶也好、徽府茶行也好,不是茶企宣称定位在礼品就能变成"礼品符号"的--企业要占住这个定位,不要说独霸,即使形成"品牌与品类对位"心智关联,要花多少"心智的成本"?定位礼品的茶品牌如何从上万家都宣称做礼品茶的品牌里跳出来?靠明星代言、央视砸广告可以抢先占位吗?如果产品没有礼品化,仅靠品牌的礼品诉求,一样不会有真正的效果。
能否出现定位礼品的茶叶品牌呢?所谓礼品化,即品牌及产品的专业化,意味着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不是一个广告诉求那么简单,不仅需要"舍弃"很多传统的茶叶产品,而且对茶企的运营能力要求也很高。史玉柱的黄金酒可以定位在送礼产品上,中国还有哪个酒厂可以这样做呢?
产品及品牌的礼品化,要求品牌及产品与特定的礼品符号之间要形成的"单一对应"关系,中国礼品的特点是"礼分档次"(等级),送给什么人礼,价值等级是不能乱的,这是中国式礼尚往来的核心与常识。绝大部分生产商品牌、渠道品牌、产品品牌都不具备这种单一对位性:如果一个品牌符号下涵盖各种价格档次的产品,这个产品显然不具备礼品符号的基本特性。品牌的礼品定位,不过是一个提升产品形象的广告说辞,不是"礼品化"的品牌及产品战略定位。
每当看到业内人士说我们的茶产品很好,只是实力、资本、品牌弱的话时,表明说这类话的人根本没有搞明白中国茶市场与消费的问题所在。一个资源(茶园基地)不缺、品牌血统(悠久历史)不缺、消费人群及消费习惯不缺甚至背景不缺(国字号企业)、资本不缺的行业,却没有一家企业做成规模化品牌,缺的一定是市场的关键要素--产品,即企业没有解决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代码问题。
品类、品牌、礼品的交集是什么?是茶产品本身。本固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产品力不再造,茶企的品牌战略就是无源之水,必然行之不远。
茶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过度保护、揠苗助长、过分专制、脸孔严厉、忽略优点、限制说话、嘲笑挑剔、低估孩子、以偏赅全、漠不关心等。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是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家庭教育应遵循平等原则、尊重原则、交流原则、自由原则、统一原则、榜样原则、信任原则、宽容原则、鼓励原则。
教育禁区:居高临下、冷嘲热讽、绝对否定、言过其实、人身攻击、威胁恐吓、冷若冰霜。
目前茶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茶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有茶叶的质量标准亟待规范、茶叶种植和加工水平落后、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茶叶产大于销、茶叶的深加工不够和产品创新缺乏等,茶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但随着时间的沉淀,问题亦会得以解决,从而更好的服务生活。
茶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的延续,不仅需要传承和发扬,更需要改良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要,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光大中华茶文化。
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但终究回归正常,我们期望茶叶可以顺着好的方向发展,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73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