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帝国中兴(大明之帝国中兴录)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19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明之帝国中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明之帝国中兴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张居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一)

张居正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说是他两岁的时候,他的堂叔在读《孟子》,张居正在旁边看着,他堂叔就调侃他,说,小家伙,不要整天说自己聪明,要认识“王曰”才算本事。过了几天,他堂叔在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又来了,他堂叔抱着他,问他哪俩字是王曰。张居正居然指出来了。因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

张居正十二岁那年,去荆州府考试。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玉印,吩咐他给一个小孩。他第二天醒了百思不得其解。结果考试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张居正,那时候他还叫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李士翱一看,就把他叫到近前来看,上上下下好好打量一下,就是梦中的那个小孩。李士翱震惊莫名,然后对他百般鼓励,并为他赐名居正。

十三岁,张居正考举人。他当时才华横溢,名满湖广,考试的时候写的文章非常好,考举人绰绰有余。但是,一个人的出现,阻止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顾璘。按说阻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但是,张居正却对顾璘十分感激,这是为何?后来,张居正成年之后,在《与南掌院赵麟阳》中是这么写的:

顾璘一见张居正,就认为他是国士之才。但是,少年过早的中举人,容易志得意满,所以应该压一压,让他落榜,磨一磨他的锐气。他跟当时的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中举没什么,但是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才没有限量。但是张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赏识。御史想起顾璘的嘱托,竭力拒绝,所以张居正十三岁这次考举人,竟然没有考中。但是他对顾璘却是十分感激,顾璘和他一见如故,称他为小友,并且把自己的玉带解下来送给他,作为对他的鼓励。按照我们的看法,这叫打一巴掌再给你一个甜枣。打一巴掌是磨锐气,给甜枣是为了激发你上进之心让你继续努力。就这样又过了三年,等他十六岁的时候,张居正终于考中了进士。按照朱东润先生的看法,如果张居正早三年考中举人,那时候他才十三岁,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志得意满,每日沉醉在诗酒当中,大明朝无非多了一个唐伯虎一样的人物,对于国家没有什么好处。打磨他一下,或许他就会成为栋梁之材。

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对于他来说晚了三年,但是对于大明朝来说,这样的举人还是很年轻的。顾璘这时候有些后悔了,他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但是那些人都是中庸之才,但是你不是。现在想想当年我对冯御史的嘱托,有些后悔啊,耽误了你三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要做伊尹颜渊。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七年之后,张居正进京会试,会试之后是殿试,最终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在明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庶吉士在入选之时,即为储相之选,天下为之瞩目。张居正二十多岁,选庶吉士,前途不可限量。而他牢记顾璘对他的期许和鼓励,不改初衷,终成千古名相,大明帝国中兴功臣……

大明帝国是干啥的

明朝(1368年 [1] ―1644年 [2]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3-4]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5]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6]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 [7] ,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8]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9] ,以应天府为陪都。 [10-11]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12]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4]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 [13-15]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16]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17]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18]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19]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20] ,还曾收复安南 [21] 。 [22-24]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25]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26]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27-28]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29]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30-31]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32]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中国历史上真正中兴是哪个朝代呢?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汉的昭宣中兴,确实,昭宣中兴是历史上的一次改变国运,将凋敝的国家从低谷拉回到了强盛。但我想说的是另一个强盛的时期,但是因为皇帝本人的存在感较低,被人所忽视。这就是明朝孝宗的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佑憆,宪宗之子,但是母亲却没有留下历史记载,出身卑微。甚至整个童年都没有存在感,都是靠着太监宫女的救济度日。好在天命所归,众人的牺牲换来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认祖归宗,成为太子。期间又是倍受考验,母亲又突然暴毙。好不容易熬到父亲大行,登上帝位。年仅十八岁便经历人生所有的苦难。

宪宗皇帝也是因为童年的特殊际遇造成性格上的懦弱无能,在22年统治期间,治理国家上是一塌糊涂,并且宠信太监,道士,搞得整个朝廷是乌烟瘴气,黑暗无比。大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孝宗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朱佑憆虽然饱受磨难,但是天性正直善良,嫉恶如仇。他懂得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懂得感恩,怀揣救世济民的理想,不想在经历父亲时代的混乱和黑暗,希望大明王朝能在自己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他确实做到了。

一上台就驱逐无用的道士,罢免奸邪小人,改革弊政。对于父亲在位期间亲信的大臣一律辞退。任用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把混浊不堪的朝堂一扫而空。重贤臣,远小人。鉴于父亲的反面教材,严格管理后宫干政,对皇家子弟的行为多有规范。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而对于宫内宦官擅权更是严加管束,明令禁止不得越权行事,恪守本分。安稳定朝政之后,孝宗把全部经历都集中到了国家民生之上。

由于他宽厚仁慈的品行,广开言路,致使一大批敢于直言的大臣得以任用,所以人称弘治一朝多君子。大力兴修水里,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巩固戍边,注重司法量刑,对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本人每天工作很晚,亲力亲为,励精图治,生活也大力提倡勤俭,为了这个帝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短暂而辉煌的盛世,大明王朝再次回到历史的轨道上,继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史书称之为弘治中兴。在此,为他正明。

《大明之帝国中兴》txt全集下载

大明之帝国中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宏观与微观,战略与战术,庙策与细务,只有完美的交互在一起,契合在一起,国家机器、政治体制和军事系统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稳态、活力和刚性。国家制度,以及相应的军事系统,如果要表现出这种稳态和刚性,须在宏观上有能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善为庙策之士建立战略决策,而在具体实施时,则必须要深入细致,要保证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和部件都能完好运行,这样才能确保整体上的实力。进而言之,如果这个超级庞大的系统出现了衰退老化问题,往往不是一两个环节运转不良,而有可能是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细节各个枝节都出现了问题。明朝末期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都出了"疲弱"综合症。

每当我们分析明朝末期历史时,会发现明朝末年在政治上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制度性腐败。什么是制度性腐败?制度性腐败的体现是腐败无孔不入,已经潜入到帝国上上下下各个组织和细胞里。从金字塔塔顶的皇族、文官、宦官集团,到中层官僚,再至直接面向底层的行政办……

崇祯皇帝如何中兴大明?

.宽赋税。当时税务非常重,许多老百姓就是因为这样而铤而走险。

2.选贤臣。贤臣辅政才能有好局面,不能单靠皇帝,皇帝还要听臣的建议。

3.诛贪官。明朝后期吏治很腐败(除了海瑞),官员集体贪污,各个州县在征收

上缴国家的征税外还向百姓征得不少钱粮,一个下级地方官每年应该

向上司进贡几次,数额大约多少,都有一定惯例可循。这已成为明朝

官僚体制腐败的一部分。诛杀贪官务重!

4.改革科举。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使无数知识分子死攻八股文,至死不悟。八

股文取士制度,束缚人民的头脑。改革科举就是广选人才。

5.计划生育。别笑。明初全国才1亿多人,土地够用。但到了明末,全国就有2

亿多人,而且明末土地比明初少了很多(才350多万平方千米),且

农业技术并没有飞速发展,许多饥民而走上起义之路。

6.不大幅度裁撤驿站。大量驿卒因事业而加入起义军,其中一个就是闻名天下的

李自成。而裁撤驿站所节约的开支才30万两,约是皇宫一个月的开支

7.剿起义。崇祯帝虽然对起义军狂征猛剿,远远猛于对清军的抵抗,明军剿起义

时也打了不少胜仗:奇瑜险些把李自成,张献忠困死在车厢峡; 孙传

庭潼关大捷,俘虏高迎祥(老闯王); 卢象升滁州大捷…………

但崇祯帝急功近利,明将稍有败绩,非死即贬,帮助了起义军。这样

注定明亡。所以应该重用剿起义将领。

8.诛杀宦官。他虽然杀了魏忠贤,但未除余党。

9.我认为应该保住袁崇焕。袁崇焕是东北唯一的屏障,他在东北时满清还不怎么

敢乱打,是名副其实的抗清英雄。崇祯帝不仔细思考就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一死,满清势如破竹(仅在巨鹿与卢象升血战),进山东,围

锦州(大败洪承畴等人),杀鲁王……

10.练精兵。清军强悍,不仅要有勇将,还要有精兵。而且要提高士兵素质。

11.严厉限制地主大户占土地。

12.大规模开禁。打开国门,引进外国人较为先进的技术,发展经济,这样对后

世发展极有影响。

13.鼓励民间搞发明创造。科技兴国。

14.允许官民上书,提出意见,广纳良言。

15.取消东西厂,罢免大量宦官、宫女,节约开支,只留锦衣卫。

大明之帝国中兴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大明之帝国中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大明之帝国中兴

作者:花满天123

关于明末的一些情况

更新时间2009-4-9 17:16:12 字数:686

 宏观与微观,战略与战术,庙策与细务,只有完美的交互在一起,契合在一起,国家机器、政治体制和军事系统才能表现出良好的稳态、活力和刚性。国家制度,以及相应的军事系统,如果要表现出这种稳态和刚性,须在宏观上有能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善为庙策之士建立战略决策,而在具体实施时,则必须要深入细致,要保证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和部件都能完好运行,这样才能确保整体上的实力。进而言之,如果这个超级庞大的系统出现了衰退老化问题,往往不是一两个环节运转不良,而有可能是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细节各个枝节都出现了问题。明朝末期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都出了"疲弱"综合症。

每当我们分析明朝末期历史时,会发现明朝末年在政治上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制度性腐败。什么是制度性腐败?制度性腐败的体现是腐败无孔不入,已经潜入到帝国上上下下各个组织和细胞里。从金字塔塔顶的皇族、文官、宦官集团,到中层官僚,再至直接面向底层的行政办事人员,无官不腐,无吏不贪。这不是高层喊几句口号、写几次上疏能解决的了的,用套话讲,这是"专制制度的痼疾"。再比如明亡时明军的战斗力低下、野战能力薄弱等问题,单从人的角度来看,固然与身为军队高级长官的督师、总兵领导力有关,也与都司、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百总等大大小小的中下级军官组织和指挥素质……

大明之帝国中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明之帝国中兴录、大明之帝国中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清穿之四福晋幸孕(清穿之四福晋幸孕预)
« 上一篇 2023-04-11
盗墓笔记电子书全集下载(盗墓笔记小说电子版下载)
下一篇 » 2023-04-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62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