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逃荒记(夫妻俩逃荒记冬末豆)
今天给各位分享夫妻俩逃荒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夫妻俩逃荒记冬末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聊斋志异之刘姓》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刘姓》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刘姓》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邑刘姓,虎而冠者也。后去淄居沂,习气不除,乡人咸畏恶之。有田数亩,与苗某连垄。苗勤,田畔多种桃。桃初实,子往攀摘,刘怒驱之,指为己有,子啼而告诸父。父方骇怪,刘已诟骂在门,且言将讼。苗笑慰之。怒不解,忿而去。时有同邑李翠石作典商于沂,刘持状入城,适与之遇。以同乡故相熟,问:“作何干?”刘以告,李笑曰:“子声望众所共知;我素识苗甚平善,何敢占骗?将毋反言之也!”乃碎其词纸,曳入肆,将与调停。刘恨恨不已,窃肆中笔,复造状藏怀中,期以必告。未几苗至,细陈所以,因哀李为之解免,言:“我农人,半世不见官长。但得罢讼,数株桃何敢执为己有。”李呼刘出,告以退让之意。刘又指天画地,叱骂不休,苗惟和色卑词,无敢少辩。
既罢,逾四五日,见其村中人传刘已死,李为惊叹。异日他适,见杖而来者俨然刘也。比至,殷殷问讯,且请顾临。李逡巡问曰:“日前忽闻凶讣,一何妄也?”刘不答,但挽入村,至其家,罗浆酒焉。乃言:“前日之传,非妄也。曩出门见二人来,捉见官府。问何事,但言不知。自思出入衙门数十年,非怯见官长者,亦不为怖。从去至公廨,见南面者有怒容曰:“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铛鼎!’一人稽簿曰:‘此人有一善合不死。’南面者阅簿,其色稍霁,便云:‘暂送他去。’数十人齐声呵逐。余曰:‘因何事勾我来?又因何事遣我去?还祈明示。’吏持簿下,指一条示之。上记: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一人夫妇完聚。吏曰:‘非此,则今日命当绝,宜堕畜生道。’骇极,乃从二人出。二人索贿,怒告曰:‘不知刘某出入公门二十年,专勒人财者,何得向老虎讨肉吃耶?’二人乃不复言。送至村,拱手曰:‘此役不曾啖得一掬水。’二人既去,入门遂苏,时气绝已隔日矣。”
李闻而异之,因诘其善行颠末。初,崇祯十三年,岁大凶,人相食。刘时在淄,为主捕隶。适见男女哭甚哀,问之,答云:“夫妇聚裁年余,今岁荒,不能两全,故悲耳。”少时,油肆前复见之,似有所争。近诘之,肆主马姓者便云:“伊夫妇饿将死,日向我讨麻酱以为活;今又欲卖妇于我,我家中已买十余口矣。此何要紧?贱则售之,否则已耳。如此可笑,生来缠人!”男子因言:“今粟如珠,自度非得三百数,不足供逃亡之费。本欲两生,若卖妻而不免于死,何敢焉?非敢言直,但求作阴骘行之耳。”刘怜之,便问马出几何。马言:“今日妇口,止直百许耳。”刘请勿短其数,且愿助以半价之资,马执不可。刘少负气,便谓男子:“彼鄙琐不足道,我请如数相赠。若能逃荒,又全夫妇,不更佳耶?”遂发囊与之。夫妻泣拜而去。刘述此事,李大加奖叹。
刘自此前行顿改,今七旬犹健。去年李诣周村,遇刘与人争,众围劝不能解,李笑呼曰:“汝又欲讼桃树耶?”刘茫然改容,呐呐敛手而退。
异史氏曰:“李翠石兄弟皆称素封。然翠石又醇谨,喜为善,未尝以富自豪,抑然诚笃君子也。观其解纷劝善,其生平可知矣。古云:‘为富不仁。’吾不知翠石先仁而后富者耶?抑先富而后仁者耶?”
【白话文】
淄川县有个姓刘的人,习性凶狠蛮横,真像个披着人衣的老虎。后来这人从淄川迁到沂县,恶习没有改掉,乡里人都害怕他,厌恶他。刘某有几亩地,和一家姓苗的地界挨着。姓苗的很勤快,在地边种了很多桃树。桃树刚开始结果时,苗家的儿子去摘。刘某见后,怒气冲冲地将他赶下树,指着那些树说是他的。姓苗的儿子哭着回家告诉了父亲。姓苗的`正在惊讶时,刘某已赶到门前辱骂起来,并扬言要到衙门告状。姓苗的笑着安慰他,刘某怒气不消,忿怒而去。
这时,刘某同县老乡李翠石在沂县开当铺。刘某拿着状纸进城,恰好和他相遇。因是同乡又很熟悉,李翠石便问他:“干啥去?”刘某就把进城打官司的事告诉了他。李翠石听后,笑着说:“你的名声,众所共知;我和姓苗的素来相识,他平生很善良,怎么敢占骗你呢?你不要将事情说反了啊!”说完就撕碎他的状纸,拉他进了当铺,说以后给他俩调解,不要再争执下去。刘某怨恨仍不消,暗中拿铺里的笔,重新写了状纸,准备过后再告。一会儿,姓苗的来到铺里,把事情前因后果详细告诉了李翠石,哀求李翠石为他解除这场纠纷。姓苗的又说:“我是个庄稼人,半辈子没见过当官的,只要不打官司,几棵桃树,谁还敢占为已有。”李翠石叫出刘某,把苗家退让的意思告诉了他。刘某又指天画地,大骂不休;姓苗的光说好话,一句也不敢辩驳。
过了四五天,李翠石碰见刘某村里的人说他死了。李翠石听后很吃惊,叹息不止。后来李翠石外出,见迎面走来一个拄拐杖的人,很像刘某。走到跟前,果然是他。刘某热情向他问候,并请他到家里去作客。李翠石不敢靠近他,说道:“前几天听说你去世了,这是从哪里传来的谎言。”刘某不答话,一个劲地拉他进村,到家摆好酒菜后才说:“以前的传言,一点也不假。前天我出门,见来了两个人,要捉我去官府。问什么事,二人只说不知道。我想,我出入衙门十几年,不怕见官长的人,也就跟着他俩去了。走进公堂,见上面坐着的官,脸上带着怒气,说道:‘你是刘某吗?罪恶满盈,自己不肯悔改;又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像你这种蛮横凶暴的人,按例应当放到油锅里炸死!’旁边一个人查过簿册,说:‘这个人行过一次善事,按例不应当死。’那个当官的看过簿册,脸上的怒气稍微消了些,说道:‘暂时先送他回去吧!’几十个人齐声呵斥撵我走。我说:‘因什么事把我捉来?又因什么事送我走?请求向我说明白。’衙役拿着簿册走下来,指着上面的一条给我看。上面写着:崇祯十三年,用钱三百,救活一对夫妻,使他们得到团聚。衙役说:‘没有这一条,今日命当绝,让你投生为畜类。’听后,我很害怕,急忙跟抓我的那两个人出来。两人向我索贿,我愤怒地说:‘你们不知道我刘某出入衙门二十年,是专勒索别人的钱财,怎么竟敢向老虎要肉吃呢!’两人不敢再要,把我送到村口,向我拱手说道:‘这趟差事没得到你的一口水喝。’两人走后,我进门就苏醒过来了,这时我断气已经两天了。”李翠石听后,感到这事很奇怪,就问他行的那件善事。原来,崇祯十三年,遇上了大灾荒,出现人吃人的情景。刘某那时在淄川县衙当捕隶。一天,遇见一男一女哭得很伤心,问他们为何这样?回答说:“俺俩结婚才一年多,今年遇上灾荒,不能一块儿活下去,只好悲伤罢了。”过了不多时,在一个油店门前又遇上他俩,好像在和店主争什么。刘某走到跟前,问怎么回事。油店的店主姓马,说:“他俩饿得快要死去,每天靠讨吃我的麻酱才活下来。今天又想把老婆卖给我,我家里已买下十多口,这事也好,只要价钱便宜,我就收下她,否则罢了。那有像你这样可笑的男子,没完没了地缠磨人!”那男子便道:“眼下小米贵得如同珍珠,若不要得三百文钱,就不够我逃命的路费。本想卖掉老婆能使我们都活下来,如果老婆卖掉后我还脱不了死,那又何必呢?我不敢讲价钱,只求你行个好,积个阴德罢了。”刘某很可怜他俩,便问马店主能出多少钱。马店主说:“如今一个妇女最多值一百个大钱。”刘某请马店主不要少他要的三百文。他愿替出上一半。马店主坚决不答应。刘某年轻气盛,便对那男子说:“这个人粗俗小气,不值得再和他争。我情愿送你三百文钱,你能逃荒,夫妻俩又能在一起,不是更好吗?”于是解囊取出钱交给了他。夫妻俩哭着向刘某拜谢后才离去。刘某讲完这件事,李翠石对他大加赞叹。
自此以后,刘某先前的那种恶习全改了。现在刘某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去年李翠石去周村,碰上刘某和人争吵,围着许多人劝他,他也不听。李翠石笑着对他说:“你又想告桃树状吗?”刘某一听马上停止了争吵,脸上也没了怒气,一句话没再说,径直而去。
;
《逃荒记》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逃荒记》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8c1e 提取码:8c1e
《逃荒记》
简介:
崇祯末年,内忧外患。1637-1643,发生了近五百年罕见的旱灾。边境战乱,灾区流寇,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而在另一边,江南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在这里萌芽,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在这里发生一段奇妙的故事。
苏步青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去法国做学术访问时,一位陪同他的数学家在电车里给苏教授出了几个题目。
法国数学家:苏教授您好!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苏步青:当然可以,您请说!
法:是一个关于行程的问题。具体是这样的:有A,B两地相距50km。甲在A地、乙在B地,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那么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呢?
苏:生活中关于行程问题有两大类,相遇和追及。您所问正是一个很典型的相遇问题。它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就很好解决。您看:
解 设甲乙两人x小时相遇,根据题意得
3x+2x=50 5x=50 x=10
答:他们10小时能相遇。
法:听您一说,真是挺简单的。
法国数学家没想到这个中国人能这么快地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
法:一只小狗每小时跑5km,它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就返身往甲这边跑,碰到甲时它就返身往乙这边跑,问小狗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苏:显然,小狗往返奔跑,直到甲、乙相遇时才停下来,所以小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相遇的时间,问题由此迎刃而解。
解 由上题知,他们10小时后相遇,所以狗也跑了10小时,共跑了
5×10=50(千米)
答:小狗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跑了50千米
大清坊酒来历
乌拉岱围与大清坊酒(民间故事)
孟阳/搜集整理
木兰围场,好山好水出好酒。从祖上流传下来一个故事,就是说的好酒大清坊的来历。说起来,大清坊酒,自打清朝康熙皇帝那时候起,到今天已经有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了。
话说清朝时期的乌拉岱围,是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一,那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玉带河,说来奇怪,怎么这里的河流有一个“带”字呢?相传,康熙皇帝带领文武百官和随从侍卫,在一年秋天,离京师经怀柔、古北口、滦平,在热河避暑山庄短暂休息了几天之后,就来到了木兰围场秋狝打猎……
这一年,乌拉岱围水草丰美、野兽成群,河流如织,明光闪闪,好一派紫塞风光。康熙带领文武群臣及随从侍卫进入乌拉岱狩猎时,不知道怎么搞的,却把辎重车丢在了大队人马的后边,偏偏后来天遇连阴雨、道路泥泞、桥梁损毁,弄的大队人马吃饭都成了问题,现在可是秋八月啊,真格是一场秋风一场寒,木兰围场突然严霜盖地,冷啊,冷!
赶到了这天的正午,一场狩猎结束,康熙皇帝对大臣刘统勋说:“朕腹中饥饿,全身发冷,到哪里去找些吃喝的东西暖暖身子呢?”刘统勋说:“万岁,眼下天气寒冷,辎重车辆因道路难行,远远地落在后边了,缺粮少物,困难重重,周围的地势又复杂,即使有那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可惜都不能充饥啊,万岁爷饥饿,臣愿意效劳,请在此等候片刻!”说完刘统勋带上两个士卒就要下山。
康熙说:“你等三人快去快回,看看山下是否有人家居住?若有,朕便前去讨吃讨喝了”。
刘统勋到了山下,找了一圈儿发现傍河边有一户人家,房上的烟囱还呼呼直冒烟呢!三人便兴高采烈地向那户人家走去。
过了一会,刘统勋三人从那户人家里出来,高兴地对忍饥挨饿的康熙皇帝说:“万岁爷,山下是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男主人叫潘世昌,女的叫张喜凤,都是山东莱州府掖县人氏来此落户,男人是看皇围的兵卒,女人在家经管一个烧酒坊,两口子待人十分客气,请皇上下山用餐吧!”
康熙听了很高兴,便同大臣和兵卒到了山下这户人家。
潘世昌、张喜凤夫妻二人听说皇帝还饿着肚子呢,两口子先请安,然后就忙着用大锅蒸出一锅玉米面窝窝头儿,再舀上几瓢自己酿的烧酒,康熙等人在桌旁大口大口吃着窝窝头儿、喝着烧酒,一顿狼吞虎咽,真香啊,那感觉不用提有多美了!
康熙问道:“这是什么饭、什么酒呀?怎么这么香呢!”
年轻的夫妻说:“这干粮叫‘黄金塔’,这酒是给乌拉岱围卡伦兵御寒的小烧酒,皇上,您觉着味道可好啊?”
“好,好,好”康熙皇帝竖着大拇指赞不绝口。
康熙君臣酒足饭饱,临走时,夫妻二人又给皇帝带上了好几个‘黄金塔’,装上了好几壶烧酒,让他们在路上吃喝,也省得行围打猎受罪。
康熙高兴地用手摸摸衣袋,想给点酒饭钱,这才发现口袋里空空如也:“呀!这一路上把所有的银子全用光了,辎重车还没赶上来,眼下缺钱又少粮,吃了饭喝了酒,又没有钱付给人家,唉!这叫什么道理!”
康熙等人离开潘世昌家,兵卒背着‘黄金塔’和烧酒在玉带河边上走着,只见康熙突然停下了脚步,把身穿的蟒龙袍和腰扎的玉带解下来,让大臣刘统勋拿过御笔来,沾墨汁在一张纸上写到:
木兰秋狝到围场,
身带银子全花光。
朕在农家吃酒饭,
没有银两给世昌。
脱下蟒袍压在此,
多谢美酒老烧坊。
康熙用石块压住蟒龙袍和玉带,留下了诗句,纵身骑上御马,继续往前赶路。
第二天清晨,男主人潘世昌出门砍柴时,突然发现玉带河边,有人用石头压着蟒龙袍和玉带,又看了留下的诗句,心里全明白了:“啊!这是万岁爷用衣服顶账呢!”
他把蟒龙袍和玉带拿回家中,夫妻万分激动,心想去追赶万岁爷吧,可经过一夜的时间了,皇帝肯定已经走的很远了,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好小心翼翼地将蟒袍玉带保存起来,等康熙皇帝来乌拉岱秋狝时,再物归原主吧。
又是一年的夏末秋初,康熙到热河避暑山庄来消夏,天长日久,他总觉得御厨师做的饭菜不好吃!那么多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怎么就没有什么滋味呢!远不如几年前,去木兰围场秋狝时,在玉带河边那户人家吃过的‘黄金塔’喝的烧酒美味,想到此,康熙皇帝喊着:“传刘统勋,朕有事相商。”
御前太监将刘统勋传来,跪在康熙面前说:“传旨让臣前来,定有要事,却不知万岁爷何事?”
康熙说:“朕突然想起几年前在玉带河边吃过的‘黄金塔’、喝过的烧酒,还记得吗?现在请你去玉带河边寻一寻那户人家,让他们速到热河避暑山庄来见朕!”刘统勋领旨后,带上两名随身兵卒赶忙去了木兰围场的乌拉岱围,寻找潘世昌、张喜凤两口子。
这夫妻二人听说万岁爷召见,急急忙忙来到热河避暑山庄,放下随身背来的牛皮酒囊,来到御厨房,按照厨师总管的要求,为康熙皇帝做起了‘黄金塔’。
好一阵忙活,张喜凤将蒸熟的‘黄金塔’和温热的烧酒送到皇上的御桌,康熙乐得眉开眼笑地说“这‘黄金塔’和烧酒可是来自咱大清朝的木兰围场啊?”
潘世昌和张喜凤二人连忙上前说:“正是来自咱木兰围场的乌拉岱围啊,是我们夫妻二人亲手所做呀”
说话间,张喜凤从背包里把蟒龙袍和玉带拿出来,送到皇帝面前,说:“这是当年万岁爷用石块压在玉带河边的蟒龙袍和玉带呀!”
康熙一见,心中喜悦说:“啊呀呀!这正是朕的蟒龙袍和玉带呢!”
潘世昌说:“万岁爷,这是奴才当年在河边砍柴,发现一块石头压着的蟒龙袍和玉带,知道是万岁爷想还账呢!奴才想去追赶万岁爷,将衣物归还,却不知万岁爷到了何处?没办法,我与妻子就将衣物珍藏起来,待万岁爷再来打猎时,物归原主!”
康熙看看蟒龙袍和玉带,又看了看“黄金塔”和当年喝过的烧酒,哈哈大笑,说:“不错,朕记着这事呢!”
张喜凤说:“万岁爷的记性好着呢!这次我与丈夫世昌来热河避暑山庄,就是想借此机会给万岁爷送回蟒袍和玉带的!”潘世昌接着说:“是呀,当时万岁爷饥饿难挨,连水也喝不上,来到我家时,我们给万岁爷做了‘黄金塔’,又喝了我们的老烧酒,饥不择食呀!万岁爷吃着可高兴了,现如今万岁爷天天吃山珍海味、喝玉液琼浆,怎么能咽下这玉米面的‘黄金塔’和老烧酒呢?”说完他又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还留着康熙皇帝的六句诗呢!
康熙皇帝突然笑了:“这些事,朕可没有忘啊!不忘‘黄金塔’,不忘老烧坊,就是不忘大好江山木兰围场啊”万岁爷又问:“你俩口子是哪里人氏啊?”
张喜凤说:“我老家在山东莱州府掖县,因为家乡发了洪水,百姓缺吃少穿,我夫妻二人就逃荒来到了直隶的木兰围场,落户在乌拉岱一带,男人当卡伦兵,是给皇上护围的,我经营一处烧酒坊。这也是我们的福分,遇到了皇上,让万岁爷吃到了‘黄金塔’,喝上了我们的老烧酒,那次临走时,还给万岁爷带走了不少的‘黄金塔’”和烧酒呢。
康熙点点头说:“是呀,是呀!朕要重赏你夫妻二人!”
潘世昌说:“万岁爷,我们不要赏!我们把蟒袍玉带归还万岁爷,就实现了物归原主的愿望了。”
康熙又笑着说:“哦,你二人遇到了朕找饭吃找酒喝,这也是福分呀!”
潘世昌说:“万岁爷不知,常言说的好,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那年您去我家找饭吃找酒喝,感觉又香又甜!今天万岁爷仍然有忆苦思甜的心肠,这也是天下人的大福分啊!”
康熙点点头说:“是呀,是呀!你说的很有道理,你俩在山东老家,是干什么营生呀?”
张喜凤说:“我丈夫是烧酒的师傅,我家祖辈都是酿酒的。”
康熙又问:“你们酿的是什么酒啊?”
夫妻同声说:“我们在乌拉岱围酿得是围场卡伦兵御寒的老烧酒啊”。
康熙感兴趣地问:“在我们木兰,还可以酿出这么好的酒,不简单啊!”
潘世昌点头说:“可以呀皇上,在我们木兰围场,守皇围的兵卒有一万三千多人 ,天寒地冻的,千般辛苦万般辛苦的,要是没有好酒御寒,那可是难熬啊!”
康熙笑道:“用木兰围场的水,塞外的粮,可以酿出名酒。”
潘世昌说:“在围场的原围中,用乌拉岱河的水,就可以酿出最好的酒!这条河的水,比咱北京城玉泉山的水还好。
“好啊,好啊,那你潘世昌就在乌拉岱围场,专门开烧坊酿酒,供着咱们大清朝守围打猎的将士们吧!”康熙皇帝喜不自胜,你们的酒坊就叫‘乌拉岱烧坊’,你们的村子就叫‘大清永’。
从此以后,潘世昌夫妻俩受了皇封,就在乌拉岱围场的大清永建起了一个专门供应守围士兵的御酒坊,集木星火,垒土叠灶,酿出了源源不断的美酒!
年年皇上来围场打猎都喝着好,就让人把这酒用骆驼驮着,往宫里送,皇帝一高兴,也常常赏给后宫的皇后和嫔妃们尝新鲜。就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万岁爷在乌兰布统打葛尔丹得了胜,也是用的乌拉岱老烧坊犒赏三军啊。整个清朝一代,这就慢慢的成了习惯,凡是宫里用的和来木兰围场秋狝狩猎的,一律都喝乌拉岱老烧坊;一直到乾隆年间,皇帝的爱妃容妃以及后来的叶赫家的老佛爷也喜欢喝它,喝了还都说呢:爷的江山德行大,真是好山好水出好酒啊。
由于大清永“乌拉岱老烧坊”酿得酒好,一传十,十传百,不但年年皇帝来打猎指名要喝它,就连赏赐随行扈驾的王爷大臣、蒙古王子也喝这个,皇帝还年年要贡品,让管围的大臣,用骆驼驮着,骡马轿车拉着,年了节了的都往北京城里送供享,这个规矩还慢慢的成了家法定例;而守围的那些个卡伦兵流传的一首歌唱得更是好听: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烟霞万里流云尽,美酒千觞出木兰……”
潘世昌夫妻俩名气越来越大,守围的兵将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了,就这样传了一辈又一辈,连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都给这个大清永的乌拉岱老烧酒题过词:“大清酒魂”,嘿,听听,这个名字可不得了,那讲究,整个大清朝都没有别的酒能比啦!‘大清永’这个村庄受了皇封,开烧锅可是成了风气,一直到土改前,那整个村庄都是一片热气腾腾的酒香。
现在老潘家的后人有心,一直把这个酒传承到了今天,这就是围场人人都爱喝的“乌拉岱牌”大清坊酒啊!
淮安有哪些民歌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关于夫妻俩逃荒记和夫妻俩逃荒记冬末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30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