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专家陈宗(茶专家陈宗懋传经送宝)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专家陈宗,以及茶专家陈宗懋传经送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茶无量茗汇哪位大师

中茶无量茗汇是由中国国家级茶艺大师、国际茶艺专家田义仁先生创办的茶叶品牌。田义仁先生自幼便喜欢茶文化,是中国茶艺协会会员,曾多次代表中国留学和宣传茶文化,致力于推广茶文化和茶叶文化交流。他所创办的中茶无量茗汇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茶叶和茶艺服务,向全世界传递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茶乡行记:寻茶桐木关

星期一 天气:晴

早上9:00,正山堂的高级经理小吴准时来到酒店接我们,魏总因为有事不能与我们同行,由于第二天只有我和Louis继续在武夷山观看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我们决定换一家离演出场所近一点的宾馆,所以在去往桐木关前退掉了宾馆房间,把行礼寄存在宾馆前厅后,乘坐小吴的车子前往桐木关,金骏眉和正山小种茶叶的发源地—正山堂。正山堂是福建武夷山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先生于2005年创建的新品牌。正山堂,取正山小种的“正山”二字:第一是为表明公司产品乃正宗之意,来自正山小种产区桐木关,工艺为正山小种400余年积淀与创新;第二,正本清源,将昔日正山小种红茶重新发扬光大;第三,暗合武夷山儒释道文化精神,正果为修行得到。

车子开进桐木关,小吴边开车边为我们讲解,让我们对正山堂有了初步的了解,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正山堂,一睹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的真容,这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也没有特别的壮观的门牌,只在门口看到伫立的两块大石头,上面分别雕刻着正山小种发源地和金骏眉发源地。走进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正山堂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各种制茶工具,墙上挂满了正山堂历年了获得的各种奖项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名人参观正山堂时留下的照片,还有正山堂茶制茶工艺流程图和正山堂茶叶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图,这些图片和资料展示了这家著名企业的发展史。

在正山堂的茶叶展示厅我还遇到了来自大连的小姑娘,她是一位茶艺培训师,大学毕业后喜欢茶叶的她又学习了茶艺专业,来到正山堂从事茶艺培训工作。中午,正山堂为我们一行三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小吴还给我们斟上了他们公司用红杉树种子酿制的红杉树酒,一路走来的开心和快乐,让我们三个人都端起了酒杯,不胜酒力的我,一杯酒下肚,已晕晕的了。不过,Louis连喝了四杯,居然还很清醒,真是好酒量。

午饭后,小吴开车将我们送到谁家院,我们三人带上行礼随同魏总前往武夷星,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是 一家集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武夷岩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的热情接待,在公司大厅品茶后,惠芳、Louis和我随同武夷星工作人员去往武夷山大红袍景区观看母树大红袍。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远远望去,崖壁上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

天色已晚,由于魏总和惠芳当晚还要乘坐高铁返回福州,我们匆匆结束大红袍景区的行程赶回武夷星,在那里与等待我们的武夷学院的李博士相会,一起在公司所属茶园参观学习,李博士边走边为我们讲解武夷星茶研所种植的各种茶树品种,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茶树是无性繁殖,只能通过扦插和嫁接的方式来繁殖,土壤要求是酸性土质,北方气温和土壤不适合种植茶树,长江以北只有山东日照种植成功,再以北的地方据说天津是种植在大棚内做观赏之用。

晚上我们又认识了好多新的茶友,有武夷学院的老师、学生,茶人陈先生和妻子在酒店为我们摆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茶友们推杯换盏好不热 闹,让我感觉好像回到家一样,热情好客的武夷山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席间我还认识了在武夷学院工作的侯老师,他的老家是吉林延边,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这里工作。晚7:30,我和Louis送走魏总和惠芳后,也回到了宾馆--如家快捷酒店,并打电话给小王定好第二 天的行程和买票事宜,期待第二天继续武夷山的行程……

2017年3月6日于武夷山桐木关,图片拍摄于正山堂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下面就详细介绍“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 馥 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 懋 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三、“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

关于茶专家陈宗和茶专家陈宗懋传经送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茉莉花花语英文(茉莉花的英文名字)
« 上一篇 2023-04-11
六大类茶叶的制作工艺(六大类茶叶的制作工艺代表茶叶?)
下一篇 » 2023-04-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48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