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怎么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以及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怎么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百科
茶叶背面的绒毛,经过全发酵的工艺,变成金黄色,专业词语为“金毫显露”,开水冲泡时就会从茶叶上脱落,营养成分也比较多。
一般来说,细嫩的茶叶芽毫才会很多,比如以细嫩闻名的碧螺春,就是有特别多的毫毛,没有的反而是不好的茶叶!
红茶在评定中,金毫的比例越高,茶叶的等级就越高!
茶经》由何时何人所著,共分几章?"茶禅一味"的由来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人,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一时学人云集。
一天,一位禅僧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没来过。”-- 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 禅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 -- 禅师待客,亲切问候。
“来过。” -- 一路赶来,见到自己仰慕的禅师,恭敬回答。
“喝茶去吧。” -- 禅师亲切招待,让来人喝茶休息去。
这时,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和尚,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 院长误以为赵州禅师的话中有很深奥的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思想。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 当头一喝!要震醒院长的“迷梦”。
院主立即应声。 -- 被赵州禅师从“梦中”唤醒,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当中。
赵州禅师说:“喝茶去吧。” -- 院主在一边陪了好久,辛苦,还心生了妄念,不该,快喝茶休息去吧。
对于新到、曾到和院主三个人,赵州禅师一概奉上一杯茶,让他们统统吃茶去。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道出了赵州以茶接人的一片禅心,这杯茶是赵州禅师的心印传法受用,并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誉为“赵州茶”,千年以来开化了无数学人。
对于这段公案,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的十六字加以概论。
禅在哪里?佛又在哪里?就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物崭新的意义,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问,是心念有执,赵州禅师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在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体现了赵州“本分事”接人的禅修魅力。
赵州柏林禅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吃茶去”公案诞生地,也是当代高僧净慧老和尚倡导的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诞生地。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1、《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
2、《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的茶学专著,记录在《中国宋代茶书》中。全书十篇; 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3、《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后世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4、《续茶经》
《续茶经》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作者陆廷灿。《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
5、《中国茶经》
《中国茶经》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的,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品茶要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茶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续茶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经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什么书?谁写的?
《茶经》,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共三卷十篇。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
“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
“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
“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
“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哪一部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关于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和茶叶百科全书基本信息怎么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26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