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茶业专著(陇南 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陇南茶业专著,以及陇南 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的名称、作者及其朝代具体是什么?
- 2、甘肃陇南特产是什么?
- 3、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 4、《茶经》的作者是?
- 5、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哪一部
- 6、漫话陇南春茶优美散文
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的名称、作者及其朝代具体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的名称、作者及其朝代具体是什么?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是《茶经》,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写。
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代表性和核心,而茶经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也是所有关于茶的描述的集锦。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写。
中国种植和品茶的历史可以从神农开始。从茶经中陆羽的记载可以看出,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唐朝之所以出现“茶经”,是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茶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饮茶逐渐从贵族生活发展为大众化的生活习惯,茶文化逐渐与人们的生活习惯融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写的《茶经》。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于8世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茶经》全书共分三卷十章7000余字。其内容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茶经》系统叙述了茶叶的名称、文字、茶树形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以及种植要点。阐述了茶对人体的生理和药理作用。本文讨论了茶叶的采摘、制作、烹饪和饮用方法,所用的仪器,以及茶叶类型和品质的鉴定。收集了中国古代关于茶事的记载;本文指出了中唐时期中国茶叶的起源和品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
福州(今湖北天门)竟陵人,一生爱茶,善茶道,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为中国茶产业和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称为“茶仙”、“茶圣”和“茶神”。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熟悉茶叶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擅长品茶。
唐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写了《茶经》 3卷。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的经验,阐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并对茶叶的起源、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烹炸、茶具、水品、饮用习俗、名茶产地、典故和药方等进行了论述。这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甘肃陇南特产是什么?
1、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都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适生范围广,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哈达铺当归根系肉质呈圆锥状,归形端正美观,归头粗大,归身长而肥壮,侧根少而均匀;鲜归切面米白色,干归导管组织排列成菊花状,呈淡黄色,髓心小,油滴明显,皮层薄,质地细密紧实,口嚼无渣,气味浓郁深厚。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哈达铺当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3、红川酒
红川酒,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红川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川酒历史悠久,早在唐乾元年间就已出现。明清时期,横川酒的酿造规模空前盛大,烧酒作坊多达三、四十家。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红川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成县核桃
成县核桃,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县核桃大而皮薄,核桃仁浅黄或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无生涩,香甜可口,含油率一般在63—69%之间。经检测,成县核桃富含氨基酸,同时,铅、汞、镉、多菌灵等检验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属于无公害产品。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成县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武都橄榄油
武都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975年,地处秦岭与岷山之间的陇南市武都区开始引种油橄榄,当时引进30多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沿岸海拔700至13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
2005年12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茶经》。有一本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那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唐代茶学家陆羽所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阐述茶以及与茶相关的专门著作,是一部关于茶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
《茶经》的作者是?
《茶经》的作者是唐代的陆羽。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哪一部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漫话陇南春茶优美散文
诗人梅尧臣把春茶与黄金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说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地吟诗、赏春、品茶,心中了无牵挂,颇有一番“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每到清明时节,陇南康县阳坝、文县碧口、武都裕河就到了最忙碌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采摘茶叶的茶农。空山新雨后,茶园翠芽时。曾有人说,清明问茶,自然是苏州、杭州的茶叶最佳,尤其是那苏州西山碧螺姑娘尤为诱人。然而,在陇南,你也会被清新绮丽的茶乡美景所吸引,一片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为陇南大地平添了盎然春意,使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四月是陇南春茶上市的时节。漫步于遍布陇南城乡的各类茶庄、茶行、茶楼、茶府、茶苑,以及农特产品专售店,人们的目光同样会被琳琅满目的各类陇南春茶产品吸引,盒装的、袋装的,即便是散装的,都各具特色,纷纷等待着“出阁”,给陇南各地热闹繁华的农贸市场,增添了许多浓重而清新的色彩。
山区茶乡,轻雾缭绕,芳香而柔软。微风吹拂,茶叶如绿水浮动。茶园如诗如画,金黄的草帽、小花伞、七彩的罗裙、姑娘们的倩影、丰收的细语、低低的欢笑,如浪花般在茶的绿海中飘荡。清凉如水、温柔如羽,细密、潮湿而柔软的嫩芽被一双双纤手轻柔地采摘,放入篮中,送到作坊,进入制作加工的一道道繁杂而细致的工序,变成各式各样的成品。
陇南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东邻陕西,南接四川,是甘肃省唯一的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亚热、暖温、高寒气候相互交错,高山、河谷、丘陵、盆地错落相间,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素有西北“西双版纳”之美称;境内自然生长的`树种达1300种,天然生长着100多种山珍和食用菌,以及数百种中药材,这是纯自然的、原生态的陇南。由于陇南气候、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茶叶们便很自然地选择了这里安家落户。现在,陇南的茶叶市场上,龙井、毛尖、翠竹、珍眉、铁观音等各类品种,应有尽有。
李子坝龙井:产于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全村范围东西长15千米,仅天然森林面积就达2万余亩,覆盖率80%,日照充足,气候湿润。春夏时节,每当日出,团团薄雾从山顶越过,带着雾珠,使茶树苍翠欲滴。所产茶叶一片叶芽包裹着一个嫩芽,似旗枪。加工方法仿照西湖龙井,引进江苏“矛山青峰”的制作技术,行成扁形茶,其外形似一弯钉,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冲泡后,香馥若兰,持久清高,汤清明亮,味甘鲜美,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
龙神翠竹:产于康县南部阳坝镇的梅园沟、龙神沟一带。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自然环境优美,所产茶叶是制作高中档绿茶的上等原料。“龙神翠竹”采用清明前后萌发之嫩芽,用独特的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其外形略扁,挺直隐毫似竹叶,色泽翠绿,汤色绿亮,清香持久,带有栗香,口感清新醇爽。龙神翠竹系甘肃名茶,产品畅销兰州、汉中等地。
阳坝珍眉:产于康县阳坝镇。珍眉属细茶之类,采用细嫩、叶背多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因形似寿星眉毛,故称珍眉。珍眉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功效。珍眉茶叶片的叶缘微卷曲,叶背披满白茸毛,叶面呈银绿色。珍眉冲泡后芽头壮实,银毫密露,色泽鲜亮,香气纯正,味醇甘爽,汤色橙黄。阳坝珍眉曾获甘肃名茶称号,其系列产品行销陇南各县区及兰州等地。
裕河毛尖:产于武都区裕河乡。这里青山绿水、气候湿润、温度适中,茶叶生产已成规模。所产茶叶只一个叶芽,细嫩颀长,条索紧实纤细,微卷曲。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清高、味鲜浓,叶底绿中透黄。裕河茶经过加工,已形成10多个品系,以盒装方式为主,而彩色绸缎的精美盒装,更使茶叶身价倍增。裕河毛尖曾多次获“甘肃省优质茶”称号,产品行销省内外,声誉很高。
陇南春茶被“打扮”成各种模样,出现在各地店铺的柜台上,端庄、典雅、幽香;遍布于陇南城区的茶馆、茶庄、茶楼,布置得典雅宁静,古筝音乐萦绕于耳际,恬静、婉转、优雅的茶艺表演,使人赏心悦目,碧绿的茶水注入磁杯、陶碗,啜饮其香,沁人心脾,闭上眼睛,陇南田园春色便于眼前铺陈展开;或于忙碌的生活之余冲泡一杯陇南清茶,那种被称为“茶”的生命在杯中复苏、升腾,在沸水中舞蹈,如沐春风。
云雾缭绕的茶乡,四季碧绿的茶园,清明时节的茶叶,万绿丛中的茶姑,玲琅满目的茶品,欢声笑语的茶肆,色清味香的茶水......这一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南茶韵。
陇南有采茶节。陇南采茶节围绕将陇南打造成为“中国西北茶叶之都”、“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胜地”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目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传媒、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融旅游、茶叶产业于一体,体现大旅游、大产业的地方特色旅游之路,充分展示了陇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南国风情,可谓是促进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盛会,弘扬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陇南建设的盛会,推动一方和谐繁荣发展的盛会。
陇南还有陇上江南明前茶鉴品会。陇南是甘肃唯一产茶的区域,因其“陇上茶乡”的美誉被人向往,主题为“绿色、健康、鉴品、洽谈”的“明前茶鉴品会”,倡导天然、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集茶艺表演、茶叶加工展示、鲜活茶树展示、来宾鉴品、茶叶拍卖、茶叶精品展销于一体,集中展示了陇南茶文化的全景,四方嘉宾畅游其中,零距离走近文化陇南,被陇南茶文化的浓厚氛围陶醉。
从古到今,诗人们对春茶的褒扬多姿多彩,极其丰富。诗人们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的茶露,吟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肺腑的美好感受。
僧人齐己,也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他的春茶诗意境深远,读来实感温馨亲切无比。他在《谢中上人寄茶》中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齐己极崇春茶,故有许多描写春茶的诗词,诸如《谢湖茶》诗中的“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以及《尝茶》诗中的“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抒发了他对春茶的无限恋情。
诗人文同认为,能称得上“茶圣”级别的春茶当数四川蒙山茶,他啜之品之,并契合自然、物化于精神高度来赞美。他在《谢人寄蒙顶茶》一诗中这样说道:“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表明了蒙山茶在春天发芽时,采茶人个个挎起了篮子竞相采摘的场面。
诗人苏东坡以一代茶人的深情,把春茶描摹成花容月貌,冰雪心肠,兰心蕙质,神韵迷人的绝代佳人,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说:“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读了这首诗,尤以“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人们对苏东坡笔下的春茶,怎能不倾慕?怎能不心醉呢?至今人们把这一佳句,以“欲把西湖比西子”相对。苏东坡极嗜春茶,在春茶采摘的季节里,连睡前睡起都要喝,他常说:“春浓睡足于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一些诗人在以诗赞叹春茶的同时,也不忘采茶女的辛劳。清代诗人陈章,深知采茶女采摘明前茶的疾苦,她们往往是晨起午归不满筐,再加上官府苦苦相逼,对采茶女的命运深加同情。他在《采茶歌》中写道:“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春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淡淡的清香,需要细细地去品味,不像夏茶那样浓郁,秋茶那样苦烈。有的人喜欢夏茶,有的人喜欢秋茶,全在于个人的爱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春寒之中,看到明前茶、谷雨茶,使人感到岁月已新,春天真正来了,正如元好问《茗饮》中写的“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紧接其后,便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了。人们对待春茶,似有一种归去来兮的感觉,轻轻啜上一口,感觉一种诗意在水中流动,有种豁然开朗的感悟,这流动的液体里,似乎渗透着、弥漫着茶的灵魂。
笔者信奉“粗茶淡饭”之说。什么是“粗茶”?笔者理解,就是中低档茶叶吧。精茶取其香,粗茶食其苦。人活在世上,酸甜苦辣咸,都得尝到。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粗茶苦,但它不是“苦中苦”,顶多就是略苦一些,因而饮用粗茶者,不能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个“人中人”;能做个“人中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何况粗茶淡饭,有益健康。知足常乐,既健康又快活,夫复何求?
关于陇南茶业专著和陇南 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224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