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百科全书(茶叶百科全书的基本信息)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1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茶叶百科全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叶百科全书的基本信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陆羽和他的《茶经》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是什么地位

地位:《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陆羽简介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是唐朝的陆羽(733--804)创作的.《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其实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节.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的名称、作者及其朝代具体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的名称、作者及其朝代具体是什么?中国第一部茶叶学专著是《茶经》,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写。

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代表性和核心,而茶经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也是所有关于茶的描述的集锦。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写。

中国种植和品茶的历史可以从神农开始。从茶经中陆羽的记载可以看出,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唐朝之所以出现“茶经”,是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茶和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饮茶逐渐从贵族生活发展为大众化的生活习惯,茶文化逐渐与人们的生活习惯融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写的《茶经》。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于8世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茶经》全书共分三卷十章7000余字。其内容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茶经》系统叙述了茶叶的名称、文字、茶树形态、生长习性、生态环境,以及种植要点。阐述了茶对人体的生理和药理作用。本文讨论了茶叶的采摘、制作、烹饪和饮用方法,所用的仪器,以及茶叶类型和品质的鉴定。收集了中国古代关于茶事的记载;本文指出了中唐时期中国茶叶的起源和品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或云自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

福州(今湖北天门)竟陵人,一生爱茶,善茶道,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为中国茶产业和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称为“茶仙”、“茶圣”和“茶神”。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熟悉茶叶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擅长品茶。

唐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写了《茶经》 3卷。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的经验,阐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并对茶叶的起源、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烹炸、茶具、水品、饮用习俗、名茶产地、典故和药方等进行了论述。这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我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茶经》包含了哪些内容?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陆羽的《茶经》,与后来的茶书不太一样。那些书主要写怎么品茶,什么茶好,是文人雅士喝茶的指导书,算是品鉴指南。陆羽的《茶经》则在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亲自考察茶园,品鉴水、土于茶之风味的影响,详细记录了种茶、采茶、煎茶和饮茶的方法。细读《茶经》,觉得应将其划归到自然科学范畴,而非社会人文类图书。

《茶经》的第一章,写的是茶之源。我国有的茶树仅高一二尺,有的却高达几十尺,还有的居然粗到两人才可合抱,砍下枝叶才能采到茶。《茶经》说种茶的土壤,以充分风化的岩石土壤为好。我想大约是因为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比较丰富,可令生长其中的茶叶富集营养,味道更有层次。说到茶叶品级,以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所产的、芽叶呈紫色的为好。前年,笔者就有幸收到两箱紫芽茶。紫色的芽?含有花青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陆茶仙虽然没有现代营养科学的“文凭”,却从实践出发,掌握了植物中化学物质的养生功效与饮用价值。

《茶经》的第二章,写的是茶之具,记录了十五六种采茶、制茶的工具。这些茶具的材质全都来源于大自然,大多为竹子、树木、树皮、石头,仿佛丝毫不带人间的烟火气。拿这些工具来制茶,或是隔水蒸制,或是用“火灰”将其慢慢焙干,过程中并不使用明火。“有火无焰”可令茶味更加质朴、清新。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做法降低了产生致癌物苯并芘的可能性,更加健康。

《茶经》的第三章,写的是茶之造,介绍了茶叶从采摘到制成茶饼的过程。当时采茶,是在唐历的二到四月间,也就是现下说的雨前茶、明前茶上市的那个时间段。春季温度比较低,茶树生长相对缓慢,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生长期间病虫危害低。与秋季绿茶相比:春季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0%,咖啡碱高出3.4%,氨基酸高出10.2%。明前茶的氨基酸含量相对明后茶而言更高,含有较少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因此茶汤口感香而醇。

《茶经》的第四章,写的是茶之器。与第二章的采茶、制茶工具相区别,这里写的是煮茶的用具。茶之器包括二十余种,从煮茶的炉子到火夹、放茶饼的白色纸袋、橘木做的碾槽、取茶用的茶则,盛水的水方,甚至还有装盐的容器。林林总总一大套,能够呈现一场完整的茶事仪式。

《茶经》的第五章,写的是煮茶方法。煮茶一沸:水温为80℃左右,放一勺盐;二沸:水温至90℃,舀出一勺水,放入茶粉(当时茶的形制是“茶粉”而非“茶叶”),不断搅拌;三沸:水温达到100℃,把二沸舀出的水倒入,继续搅拌,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陆茶仙说,煮茶的水里放适量的盐,能增加茶的香气。以营养学的观点解读,含有大约1?2克的盐,能帮助茶里的矿物质析出,提升茶汤的味道。此外,茶中所含的某些氨基酸成分,可以与盐里的钠离子相互作用,生成能够提鲜的物质,使得茶味更美。

《茶经》的第六章,写的是饮茶之法。唐朝流行的煮茶方法是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再加上茶,长时间地进行煎煮。陆羽并不喜欢,他推崇的是更为质朴、更能令人体会到茶之本味的饮茶方式,可让饮茶者从单纯的口腹之欲,过渡到享受精神层面的雅致愉悦――“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简单的饮茶方式除了能令人宁心静气,体味悠闲雅致的茶文化,也能保证茶粉中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析出,同时也能减少营养损失。

《茶经》的第七章,写的是茶之事,也就是茶的发展历史。

《茶经》的第八章,写的是茶之出,说的是茶叶的产地,并且列出了排行榜。《茶经》中一共写过两个排行榜,一个是第五章中关于煮茶用水的排行榜,另一个就是这一章中提到的茶叶产地排行榜。细想之下,水分品阶,茶有高低,大抵是和其中的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唐代没有精密的检测设备,陆茶仙给的排名应该是一样样尝,亲自品鉴出来的结果。寥寥数字,横跨春秋,遍走大江南北,无数艰辛“力”透纸背。古今爱茶第一人,实至名归。

《茶经》的第九章,是茶之略,写的是“制茶”和“煮茶”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如,关于煮茶用具,如有石可坐,则可以不要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如用干柴、鼎锅之类的烧水,那风炉、炭挝、火夹、交床之类的都可不用。可见陆茶仙并非为追求繁琐而写“经”,而是按需出发,实用为纲,颇有点现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茶经》的第十章,写的是茶之图,是说将《茶经》的正文,写在白色的绢布上,陈设在座位后面当背景用。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陆茶仙的自媒体嘛――给饮茶者以范本,也为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好的宣传。

此外,陆茶仙还精通传播学规律,请“大咖”神农氏当代言人,才有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本《茶经》不光写清楚了茶的种、煎、吃法,还阐明了茶的营养与品鉴,成为我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

关于茶文化茶知识,入门的书籍有哪些

1、《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

2、《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的茶学专著,记录在《中国宋代茶书》中。全书十篇; 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3、《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后世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4、《续茶经》

《续茶经》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作者陆廷灿。《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

5、《中国茶经》

《中国茶经》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的,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140余万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品茶要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茶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续茶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经

关于中国茶叶百科全书和茶叶百科全书的基本信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汉朝茶文化(汉代茶饮)
« 上一篇 2023-04-12
陇南特产茶叶排名(陇南名茶有哪些)
下一篇 » 2023-04-1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18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