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谈茶(茶学陈宗懋)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6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喝法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陈宗懋谈茶,以及茶学陈宗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含氟每天喝茶叶水会不会氟中毒

不会氟中毒,但是常喝砖茶可能导致氟过量。适量的氟有助预防龋齿,过量则引起氟斑牙。绿茶和红茶含氟低于乌龙茶和黑茶;同一品种的茶,嫩叶低于老叶。

不常喝黑茶或乌龙茶的人不用担心氟超标问题,但有些少数民族,每天都喝用黑茶做成的砖茶,应该关注氟过量问题。

扩展资料

茶叶农残、铅、氟超标等问题时常见诸报端,让人们常纠结到底要不要喝茶。陈院士表示,茶不安全的说法多被夸大,茶仍可以放心喝。

茶水中基本没有农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介绍,国家目前对农药的使用范围、剂量和安全间隔期都有严格规定,农药登记使用前,须对其进行大量的实验,符合要求才能上市。

另外,近几年抽查显示,茶叶农残合格率都达97%以上。最关键的是,我们喝的是茶水,并不吃茶叶,当前我国应用到茶上的农药基本都是脂溶性的,在泡茶过程中较难溶解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叶院士谈喝茶健康喝茶七大建议

听说喝普洱茶有致癌物质是真的吗?

“喝普洱茶致癌?”昨日,新浪微博认证用户“人体工程学李建军教授”在微博中提及,喝普洱茶最容易得癌症,茶里有大量的致癌物“黄曲毒素”。该言论引起不少爱喝普洱茶网友的关注。昨日,被称为茶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力挺普洱茶,称曾有多地对普洱茶测定过,只有极个别样本发现过微量的黄曲霉毒素,其微量根本不构成致癌威胁。普洱致癌说引发大讨论“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毒素是致癌物。”“人体工程学李建军教授”的这条微博激起千层浪,曾被世人称赞的普洱茶,突然被冠上了“致癌”的称号,引发了网友讨论。截至昨日19时30分,该微博已被转发5962次,千余名网友参与评论。很多人求证此说法的真假,个别网友很是担忧,也有网友认为是无稽之谈,要博主拿出证据再说话。更有普洱爱好者和茶商在评论中叫板李建军。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的“茶人王心”发评论称,黄曲霉大量存在于空气和食物,在坚果植物、大米等中易转变为黄曲霉毒素。但全世界的实验室中尚未发现茶中的黄曲霉能转化成黄曲霉毒素。营养师驳斥“普洱致癌说”网络搜索发现,“普洱茶致癌说”几年前便有,昨日,记者试图联系李建军,截至昨日18时,李建军未回应。昨日,知名营养师顾中一在果壳网发文驳斥“喝普洱会最快致癌”。顾中一介绍,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由于普洱茶是后发酵,特别是湿仓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霉变的可能,受到真菌毒素污染,这些毒素中就包括黄曲霉毒素。“谈到致癌物不谈剂量,都是在耍流氓。”顾中一指出,根据美国的规定,除奶制品之外,所有食物中的黄曲霉总量不超过20ppb。尽管目前我国对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尚未制定,但普洱茶导致癌症的风险并不高,无需担心。■ 声音“茶院士”陈宗懋“普洱茶致癌不可能”昨日,素有“茶院士”之称的陈宗懋院士称,过去很多地方对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做过测定,只在极个别的样本中发现过,而且含量非常低。“有害的东西没到量就不构成毒害,普洱茶致癌是绝对不可能的。”陈宗懋院士解释,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好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几种菌群参与发酵,从而构成普洱茶的香味。这几种参与发酵的菌群均是有益菌群,没有黄曲霉菌。

说文解"茶"字

             

——从茶的拼写谈其保健作用

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生存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年代,迫切要求一种东西来记忆,来总结来解决自然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管是结绳造字说,八卦造字说,还是仓颉造字说,等等,与其说是创造每一个字,其实研究的都是人与自然界的生命问题,东汉的文学大家许慎总结前人造字原则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思是说汉字的造字原则是首先从自己以及别人的身体发展上寻找元素,然后从宇宙中的生物现象或自然现象中寻求素材。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共收录有常用字9353个,通过部首偏旁分类,共有540个部首,其中大约有197个是从人体上提取的,例如:“人”字作为偏旁部首,可以构成许多新字:二人亲近为“仁”,三人或三个以上为“众”,直面人生者伟“大”,他可以顶“天”立地。……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生命的哲理。

在中国,最为权威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它是众多中华医学大家的药物学经验来总结,这本书精骨髓之一是“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茶”被古人誉为“群芳最”,“百草英”,它在早期是一种久服不伤人的药物,是皇帝赏赐大臣的好东西。唐代的大家陈藏器强调:诸药为一病之药,而“茶”为万病之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一生研究茶叶,他一直在做一件事,为“茶是被世界公认的最好保健饮料”提供现代科学认证。

大家目前普遍接受许慎《说文解字》中六种解释汉字造字的技巧,叫做“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比如:日、月、山、川,等就是将其表达的形象画下来,称之为“象形字”。

而“茶”字,既可以从“指事”来解释,还可以用“会意”来认证。

指事,粗象地看上去似懂非懂,但细想一下就会恍然大悟。

从指事上看,“茶”字的构造法,上下结构,草木之中有一人,

茶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枝叶生长在云雾缭绕之间,树根扎根于

千万年风化的岩石沙土之间,树根和枝叶不间断地吸收天地之间的精

华,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养分。人体需要的25种元素,茶叶中都含有。

从会意上看,“茶”字上中下,分别是三个数字组成20,80,8。

在中国古时候,形容一个人高寿,分别用四个字木,本,米,茶来代

替。年逾“茶”寿,意思是活到108岁。木寿,米寿,本寿,三种“寿

字”分别是多少呢?80,88,81,常饮好茶,健康百岁,自古有之。

茶的发现,据考证,茶是公元前2735年被发现的,其实在其被发现之前的更漫长的时间里,茶就一直存在。目前,被找到的树龄最大的茶树在云南千家寨,约近2800岁的古树现在依然技繁叶茂。(已获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那么茶树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里的“百”和“七十二”,其实都不是具体的数,是泛指多的意思。神农也称“神农氏”,也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他是农业的开拓与践行者,为了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五谷。那时候的苍茫大地长满了各种奇异的花果珍草,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谁也不知道,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怎么办,伟大的神农氏就采之嚼之亲尝之。冒着巨大的风险亲身体验,这样他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中毒,后来在此同时他发现茶树,茶树叶可以解除各种中毒的症状。如此灵丹妙药从此以后就逐步加以利用了。

中华 医学插上科学的翅膀也能飞得更高更远,中医学家屠呦呦团队从南方的植物——青蒿素中提炼的治疾痢好药,每年都挽救几百万的性命,她的这一发明离诺贝尔奖只有半步之遥,据说获得了近50%的选票。这可是中国大陆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科学大奖了。后来再一次经诺贝尔推选委员会投票,终于名至实归。屠呦呦还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通过现代生物学,化学分子学,药物学等的分析认证,在总结国

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对茶叶的

健康药效作用归纳如下:⑴兴奋提解,⑵利尿通便,⑶防止痢疾,

⑷防龄齿,⑸减肥加消化,⑹静心明目,⑺扶衰老,⑻减轻吸烟对人

体的毒害,⑼消系灭菌,⑽醒酒作用,⑾解除减轻重全属的中毒,

⑿防辐射作用,⒀降血压作用,⒁降血脂和边脉粥摔硬化,⒂降血糖

和对糖尿病的疗效,⒃抗癌、抗痘多作用,⒄其它近几年来,美国《时

代》杂志、中国《大众医学》杂志、德国《焦点》杂志,都有茶叶为

十大健康食品。

谈谈茶叶的起源史以及你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

茶史概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茶叶的农药和化学污染严重吗?

你好

茶叶的农药和化学污染存在,但并不严重,大家需要理性看待。了解真相。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近几年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却也困扰着众多消费者。网上有说法,洗茶可以洗掉茶叶里残留的农药,这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央视《是真的吗》记者通过实验验证,洗茶并不能有效的洗掉茶叶上的农药残留。专家也表示,茶叶里边涉及到的农药大部分是脂溶性的,在水里边溶解度比较小,茶水里边的农药量是很小的,对人应该是安全的。

农药残留的茶叶能不能喝?国产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是否真的那么严重?专家们共同的观点是,国产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是不错的,大家应理性看待茶叶农药残留问题。

【茶叶农药残留是客观存在】

“茶叶农药残留是客观存在的,茶叶里一点农药都没有,从目前的生产条件来说,是不太可能的。”我国茶园农药残留研究的创始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院士说。

陈宗懋认为,对于包括茶叶在内的大部分农产品来说,防治病虫害就离不开农药。但是,农药残留与农药残留超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键在于残留量”。2012年一个环保组织曾经发布过一条检测报告,称多个知名品牌的茶叶都被查出有农药残留,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对比国家标准,这些茶叶的残留量都大大低于国标,是完全合格的。“有的消费者一听到有农药残留,立马就觉得这茶不能喝了,这是非常错误的。”

判断茶叶农药残留是否超标的依据就是国家标准。4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将从8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中规定了368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涉及茶叶的共有27种农药。

对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发现,新标准增加了3种农药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喹螨醚(15mg/kg)、氯噻啉(3mg/kg)、噻螨酮(15mg/kg)。

【更应关注农药溶解率】

与普通消费者关注茶叶残留数值不同,专家们更看重的是农药的溶解性。“这很好理解,我们中国人主要是喝茶,而不是吃茶叶。因此,判定茶叶农药残留的依据,应该是茶汤,而不是茶叶本身。”据悉,陈宗懋多年来一直呼吁茶叶农残检测中应“弃茶用汤”。

茶汤和茶叶的区别在哪儿?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吴光远指出,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在泡茶中的浸出率与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密切相关。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愈高,在泡茶时进入茶汤中的浸出率也愈高。而目前茶叶之中大部分农药都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换句话说,茶叶有农药残留并不意味着会进入茶汤,被人喝进肚子里。

通过查阅资料后获悉,按照溶解度分类,农药可分为脂溶性农药和水溶性农药两大类。这两类农药在有机溶剂和水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明显差异。脂溶性农药残留量和实际溶解于茶水中的含量相比差距很大。据吴光远透露,目前我国茶叶农残检测用的是有机化学方法。但一般来说,茶汤中农残溶解量只是有机化学检测量的10%~20%。

陈宗懋说,随着社会对于茶叶质量安全的持续关注,目前茶叶种植中使用的水溶性农药相比过去少了很多,但也还有一些。因此他呼吁国家进一步严格水溶性农药的残留标准,加大力度用脂溶性农药替换水溶性农药,并帮助茶农树立科学的因需施药观念,进一步提升企业茶叶生产加工的全程清洁化水平。

【茶叶农残标准的中外之别】

在茶叶农药残留这个问题上,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欧美等国的标准往往要高于我国标准。比如最新的欧盟法规EU87/2014将茶叶中的啶虫脒、异丙隆、啶氧菌酯和嘧霉胺的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并对我国茶叶增加了唑虫酰胺残留的检测。而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并没有规定茶叶中唑虫酰胺的最大残留量。

中国茶叶农残标准是否过低呢?对此,陈宗懋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目前的标准与我国现有生产条件是配套的。从质量安全角度来看,制定残留限量有一个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只要在限量值以内的茶叶,是不存在安全问题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

陈宗懋还从贸易壁垒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说,从世界范围看,茶叶的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是买方市场。在标准问题上,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会有利益的博弈。欧盟茶叶主要靠进口,因此,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也有树立贸易壁垒的考虑。

关于陈宗懋谈茶和茶学陈宗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国茶叶十大名茶品牌(中国十大名茶叶排行榜)
« 上一篇 2023-04-12
山东名茶(山东名茶利川红茶厂家)
下一篇 » 2023-04-1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40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