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专家陈椽(陈橼教授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叶专家陈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橼教授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山与城丨“明前茶,贵如金” 一杯香茗品重庆
阳春三月,又到采茶季。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意思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茶叶嫩绿,滋味醇厚,被视为茶中极品。
清明时节,也是重庆品茗的好时光。重庆自古产茶,永川秀芽、巴南银针、南川古树茶、鸡鸣贡茶……这些蜚声在外的品牌都是山城茶叶的代表。本期《山与城》将围绕重庆特产——“茶”,带你一起在茶香里感受春日的甘醇滋味。
永川秀芽
陆羽曾专程取水泡茶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这样描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的“巴山峡川”就是指的今重庆和湖北西部一带,足见早在唐代,这里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地。
永川产茶 历史 悠久,据《永川县志》记载:永川县境内的巴岳山、箕山等地散桥在上世纪初就是重庆的重要产茶地,年产茶680担合34000公斤左右。制茶工艺也在这里的匠人间流传:每年2-3月间将嫩叶采摘后,置笼内蒸,使其柔软,装入竹篓紧压,取出晒干为“素毛茶”。
1959年,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时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永川茶叶试验站,1997年重庆直辖后改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生产出一种特别的针芽形茗茶,中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将其命名为"永川秀芽”,这款精品茶叶于1985年5月被录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1989年则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名茶。
现今,永川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英山、云雾山、箕山、巴岳山四个区域中,其中最著名的产地当属箕山,即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茶山竹海。作为“永川秀芽”的核心产地,这里也是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游历隐居之地,陆羽、冲蠢猛苏东坡、郑板桥等名流都曾在此游历隐居,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之佳境。其中陆羽对箕山最为钟情,相传他认为泡茶之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曾专程到箕山顶上的“留韵潭”取水泡茶。
永川区文化 旅游 委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永川区茶园面积达10.5万亩,茶叶产量达8086吨,产值达9.1亿元,有茶叶种植、加工及销售的茶叶企业3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0余个,家庭农场50余户,涉茶人员4万余人。主要品牌有地理证明商标“永川秀芽”,企业品牌有“云岭”“云升”“云阖”“云喻”“新胜”“永荣”“又一春”“涵晨灵秀”“双英”“得川”“怡芝”“一心静”“一哲”“蕊清”“泉峻峰”等。
巴南银针
白象山中有好茶
重庆巴南区白象山,平均海拔800-1200米,险峰群山环拥,烟涛云海缭绕。因为光照适宜,平均生长季雨水量充沛,土壤条件优厚,在这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孕育出了诸多优质茶树。重庆著名的茶叶——“巴南银针”也诞生于此。
“巴南档燃以前几乎家家都会制茶,我的祖辈父辈们也都种茶。”回忆起如何与茶叶结缘,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巴南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观禄介绍,小时候家里如果来客人,大人们总会泡上一杯巴南银针,茶汤青绿而明亮,呈现出清而不浊的视觉感受,茶水融入了巴南人热情好客的天性,清香而甘甜。
刘观禄介绍,巴南种茶、制茶 历史 十分悠久,上世纪中叶,匠人们在传统制茶杀青、揉捻、干燥基本工艺基础上,将技艺丰富为收鲜、摊晾、杀青、揉捻、再造型、烘干、提香、包装八道工艺,而“巴南银针”背后更体现了高超的制茶工艺——经八道工艺制作后,具有外形挺直匀整,绿润显毫,香味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匀鲜活等特点。
南川古树茶
金佛山“五绝”之一
南川古树茶是南川特有地方茶树品种,主要产区分布在金佛山以南、柏枝山以东、三界山以北的海拔1200-1600米地域,包括德隆镇、合溪镇、古花镇、大有镇、三泉镇等5个乡镇,幅圆404.9平方公里。
关于古树茶的来历,相传是古代德隆镇茶树村有一户人家,在给金佛山上的寺庙送蔬菜时,跟随一位福建来的僧人学会了红茶制作工艺,并利用当地特产的茶叶研制出著名的“金山红”。因为茶叶对产区要求的独特依赖性,其与“方竹、银杉、银杏、杜鹃”一起,合称为金佛山“五绝”。
“南川古树茶是茶树资源的宝贵原始材料,对研究世界茶树起源和育种具有重要作用。” 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现今,最大的一株茶树位于茶树村,被誉为“茶树王”,据专家测定该茶树已有1400多年的树龄。
南川区已将金佛山野生大茶树列入重点保护树种,多次普查、编码、挂牌、定位、建档,实行最严格的科学保护,同时在种质资源、优良单株选育上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经适制性研究,其制绿茶香高味浓,耐冲泡;所制红茶外形乌润肥壮,香气浓郁隽永,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
近年来,南川古树茶产业快速发展,基地规模10000余亩,年产量100余吨。在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9年茶农鲜叶销售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
鸡鸣贡茶
“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脉南麓,峰峦叠翠,植被丰腴,是天然的茶叶产地和宜茶种植区域。
鸡鸣贡茶是一种主产于城口鸡鸣乡鸡鸣寺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在清代《城口厅志》中就有记载:“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相传乾隆皇帝曾品尝后,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进行赞誉。(白鹤井位于鸡鸣寺东南,为山泉井。)
“鸡鸣贡茶沏在杯中汤青叶绿,饮时味美甘甜,滋味醇厚。”城口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现今的鸡鸣贡茶在鸡鸣乡、咸宜乡建设茶叶种植基地3000亩,并于鸡鸣乡、咸宜镇、明通镇、廖子乡等地收购原材料,带动周边农户脱贫增收,“一片小茶叶,就这样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春日气候正好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
推出《重庆采茶地图(2021)》
不如跟随我们的地图
到巴渝茶园走走
一起在茶香里感受春日的鲜活滋味
陆羽沈括论天柱茶I天柱剑毫名茶纪源
天柱一名山,山蕴一名茶;
探万仞奇峰,峰高剑破天;
寻百岁茶树,树秀削壁间;
雾笼天柱茶,馨馥出天然。
一一题巅峰古茶树
2017一9一24 星期日 阴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天柱山,处潜山县城西北。
在古老西周时,因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作领主的皖国,是故天柱山又称皖山。安徽简称皖,亦源于此。
“一柱擎天”,巍峨耸仞的天柱山,海拔1488.4米,周边呼应的千米高峰45座。是千里大别山东麓奇葩。谓江准之间第一高峰,盛唐别称第十四洞天。
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驾临皖山,设台祭岳,百姓高呼万岁,又名万岁山。
汉宣帝南幸此山,封皖公山为“南岳”(湖南衡山为五岳之南岳,自是后话)这是潜阳大地称天柱山为古南岳之源由。
汉末名道左慈,于千米高山万顷湖畔驻足练丹,留下练丹湖之仙踪。
诗仙李白千古佳酿《江上望皖公山》:奇峰出奇云,秀木猜州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这首代表盛唐时期镌刻天柱山灵秀之气的诗章,足显那时文人学仕的倾慕之情。
禅宗三祖僧璨在天柱脚下,驻锡弘法传承衣钵,三祖名寺享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美誉。
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于300米石壁留下诗、词、文、图、赋。摩崖石刻,行、草、隶、楷、篆五体齐全。
这其中尤以北宋王安石、黄庭坚留迹最为著名。
皖伯治国数西周,
宣帝临幸封南岳。
左兹不老练丹湖,
仙踪墨迹透奇秀。
正是这些厚重的历史,平添天柱山之人文底蕴。
茶圣陆羽之《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
唐代著名茶典《膳夫经手录》载:“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劲,甘裂兆拦香醇美”。茶因常年受云霭浸漫,为淑气所钟,不用熏焙自然清香。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这里可见天柱茶已跻身古时四大名茶之列。
圣典数言注心头,
沈括笔谈探根由。
峥嵘几度叶峻遒,
茶共人文敢虚构?
悠悠岁月,数山之闻名,睹史之积淀,传茶之馨香。
文明史长河中,天柱山茶叶如一叶小舟,或随人文风浪踏上浪尖,亦或随世事变迁沉沦于谷底,但总会淬练出精华,传承特持的醇香。
车轮滚滚,送来改革春风。一山灵秀,正值旅游起步。深谷茶园,唤起名茶创制。
1985年春,农业局组建名茶创制小组,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四位同仁领航。
依据组阁成员意图,首选交通便利,无染污的水吼区下河茶场。茶场掩映在竹园、树林的下段山排,一河清泉挥发的水汽笼罩在茶园,他们亲自指导姑娘们选叶,在场长余老协助下,用近一星期时间,弄好几款外形颇具特色干茶。
这期间的茶叶样品,曾由源潭农技站余技师到我村进行蚕桑技术指导时,盛情带上一信封,其名曰:天柱睛雪。在那时,我大开眼界一次,配上高山泉水,把玩一盏,如获九霄琼膏。
端端上品,他们四人还深感预期很渺茫。可见他们对名茶之持重。
四人有三位出自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自己老师全国茶学两大名人之一:陈椽教授,因著作《中国茶叶通史》被英国《世界名人录》收录,陈椽一跃成为当代世界茶叶巨匠。
想到名师,肯定也沾到名气。时任多经股汪界平股长,通过领导秦大东(也是陈椽学生),联系老教授并陪同来潜山。
老教授听肆胡取前期做茶经验,查看几款样品,并逐一品赏。在陈椽教授建议下,整理思路和方案,并于锅旁亲自指点,由葛子政杀青,汪顿生理条,葛与汪接着做形,这做形时间长,第一锅就得陈椽欢喜,形状如剑,接下是烘焙。
汪界平请老教授授茶名,陈椽脱口而说:“天柱剑毫”。天柱是产茶之地,且是名山。秦大东又解释:“剑”指茶形,“毫”指嫩度,茶叶表面布满白色茸毛,同时毫与豪谐音,寓茶中英豪。富有地方特色,显示茶形特点的响亮名号:《天柱剑毫》名茶诞生了。
名茶诞生,倾注陈椽教授关切和全方位支持。也是天柱山几代茶人不懈追求。
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汪界平等等,潜山茶界大师们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丰硕成果,潜阳大地茶业也迎来了明媚春天。
1985年5月28日至6月2日,六朝古都南京,迎来解放后全国首届较大规模的名茶评比会,我县送去的“天柱剑毫”样品一举夺魁。
这次参与有16个省区93名代表,参评名茶76种,采用群众与专家结合,加上密码审评淘汰制,评出新秀名茶11个:安徽的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黄花云尖;浙江的开化龙顶、径山茶、紫笋茶;江苏的金山翠芽、雨花茶;湖南的洞庭春;四川的文君绿茶;福建的安溪黄金桂乌龙茶。
江山代有人才出,
天柱更闻剑毫名。
名匠创意结硕果,
首评夺魁天下知。
这其中一是天柱剑毫品质出众,二又得益于陈椽教授说:“这茶是我亲自指导制做的。”名人一句暖,胜于五月花。
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天柱剑毫》又一次获得银奖。
天柱剑毫特点: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
自此而后,全国许多地方仿效天柱剑毫外形,各自命名xx剑毫,不一而足,但因产地相异,天柱剑毫仍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相关阅读 《茶之初》、 《 茶之缘 》。
云满峰秀芽属于什么茶
秀芽茶又名为永川秀芽茶,是属于我国的针形绿茶类,主要产地集中在重庆的永川区中,在春季采摘鲜嫩的原料,再经过摊青、杀青、揉捻、抖水、做条、烘干等五道工序之后,即可制作出一款秀芽茶,但是也有很多不了解绿茶的朋友们,不知道秀芽茶是属于什么档次的绿茶,也对秀芽茶的功效与作用非常的好奇,下面一次性解除大家的疑惑。

秀芽茶是什么档次
秀芽茶所指的一般为我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永川秀芽茶,属于我国的绿茶类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款秀芽茶,品质绝对枣笑高,虽然秀芽茶不是中国传统历史名茶,但是却拥有极为亮眼的研究历史,在1959年,秀芽茶研制成功,1964年,国内知名茶学专家陈椽正式将其命名为永川秀芽茶,在国内外的名优茶叶评比中,更是屡次获得了50多个重量级奖项, 全方位来看,秀芽茶都是属于高端大气游滑上档次的一款名优绿茶。
秀芽茶的功效与作用
预防肌肤老化
秀芽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辅以秀芽茶其他的抗氧化成分,在相互结合以及作用下,可以让人体肌肤细胞保持足够的活力,从而起到有效预防肌肤老化,以及提升肤质,让肌肤更加细腻有光泽的功效。
增强免疫功能
秀芽茶中含有不少对人体大有作用与好处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通过轻松吸收这些物质,起到有效提升体内细胞活力的功效,与此同时,帮助体育维持酸碱平衡,从而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提升身体抗病力,保持身体健康度的作用。

防止蛀牙生成
牙齿不好的人群,更加应该要好好了解一下这款秀芽茶,秀芽茶中含有丰富的氟元素,这神岩腊一元素可以与牙齿的牙釉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有效防止蛀牙生成,以及美白牙齿,甚至是提升牙齿抗酸性以及抗腐蚀性等方面的功效。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一款秀芽茶是属于一款高档次的名优绿茶,精细化的制作工艺,让一款秀芽茶其中保留了大量的绿色天然成分,继而让一款秀芽茶发挥出更加优异的功效与作用。
陈椽的生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业教育和科研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从此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自愿要求到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工作,担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兼茶业系主任,亲自抓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系的创办、教学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57年晋升为教授。这期间他还致力于提高《制茶学》的教学水平,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离开教学、科研岗位后,也从未中断过写作。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平时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了《制茶全书》,分“总论”、“绿茶”、“黄茶和黑茶”、“白茶和青茶(俗称乌龙茶)”、“红茶”等5个分册,共100多万字。
“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时虽已年高体衰,但精神更加焕发,他说:“我好像严冬下的一棵‘老茶树’,春天来了,我这棵‘老茶树’又重新抽枝发芽了。”1977年,他虽然肌膜炎复发,不能走路,但还是忍着疼痛,夜以继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与医药》3部共100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他还向国务院提出了茶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设想,1978年,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1978年9月,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带领9所院校茶叶专业的教师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茶区,历时1个多月,搜集有关茶叶生产的科研资料,以充实《制茶学》内容,按时完成了教育部、农业部交给的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的主编任务。之后,他又编著《制茶技术理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主编《中国名茶选集》,作为制茶学的补充教材。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陈老师的一生是著书的一生,也是育人的一生。”在完成上述教材后,他又着手编写茶业经济专业的教材,主编了《茶叶商品学》,受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局委托编写了《茶业经营管理学》,还编写了《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这些教材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即将出版。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还轿衡猛想完成茶业经济专业的最后一本教材《茶业经济学》,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说:“毛主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一生要为此奋斗,建设外国人没有的茶业教育体闭桥系。”
几十年来,陈椽在教学的同时从未间断过茶叶科学的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他就在制茶技术、茶叶化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特别是在茶叶“发酵”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论证了制茶变色的原理和色变的机制与实质。证明制茶过程的变化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类茶的品质,产生了茶叶的各种色泽。1951年,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奥巴林院士来我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特意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参观访问,向陈椽询问黄茶的制作方法,陈椽把他在茶叶化学研究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纲式地写在黑板上,这位院长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假说“茶叶发酵与呼吸有联系”是错误的。回国之后,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陈椽在茶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文中写道:“谁说中国人不研究茶叶,复旦大学陈椽教授不是在卓有成效地研究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研究受到重视,条件也好多了,陈椽更集中全部精力潜心于茶业教学和科研,不断实验,不断总结,昼夜伏案地撰写专著和论文,到1990年8月止,共发表189(部)篇共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茶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或写信向陈椽求教。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专程来合肥拜会陈椽,向他求教制茶起源、饮茶起源等问题。1987年2月,日本研究黑茶专家将积祝子教授也从日本来到合肥参加庆贺陈椽80寿辰大会。她在祝词中说:“陈椽先生是我的导师拦团,他像慈父一样,对我循循善诱,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我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研究者,研究还刚开始,主要从事日本黑茶的研究,今后还想继续在陈椽先生的指导下,从各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1987年10月,英国皇家农业中心邀请陈椽参加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他虽然因年老不便远行,但他的几部著作在展览会上展出后,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此外,他又为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烹饪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北京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撰写了《茶树起源及其原种》和《十二论茶文化大观》两篇论文。所有这些活动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茶叶文化和学术的交流。 陈椽自1940年登上大学讲坛至今,已经有50个春秋了,目前,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风雨无阻的亲自到教室给学生讲课,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两个钟头,大家都为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火样般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有时遇到出席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总是及时地把课补上。他常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说:“教学、科研是我们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为四化培养人才不提高教学质量是不行的。”《茶叶商品学》从原来的8章增加到14章,就是在接受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而增补改写的。
陈椽善于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教育。他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3次,第一次阅读全章的内容;第二次找出全章的问题;第三次用红笔画出难题,然后思考问题自己解决,如有困难先在同学间切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请教老师。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和研究生班都是采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大家写出读书报告。这样做不仅较全面地复习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大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学提交的章节论文短的一二千字,长的1万多字,他都认真批阅。有的还当面和学生交换意见,或指出不足之处,或表扬学生的独立见解。他还常常亲自指导学生的制茶实习,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地讲解制茶原理,亲自指导操作技术,有时为了制好一种茶,要连续操作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说:“过去那种教书不教人的教育方法害死人,必须彻底改革,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教书就得教人。”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学热情帮助,体贴关心,所以经常有不少学生登门求教。他从不以来访者、来函者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区别对待。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这是他待人的准则。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除了2年制的专科生和4年制的本科生外,1980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机、茶叶检验、茶史、茶叶贸易、茶叶市场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3名。为了加速高校的师资培养,1986年开办了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制茶技术理论》课程。并多次配合农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全国性制茶技术训练班,以及通过下场、下乡举办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培训基层技术力量。通过上述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级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教授、专家及茶叶部门的业务骨干。 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发表了《乘大好形势,努力发展茶叶生产》,1979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形势》,1980年《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3年《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文章,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他始终强调茶叶科研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1972年他亲自到福州茶厂参加全国协作的国家课题《茉莉花茶隔离窨制新技术研究》,撰写了《茉莉花茶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茉莉花理化性质》等论文。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到安徽军天湖茶厂试验研究茶叶揉捻机棱骨的特性及最佳设计组合。1981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茶业教育、科研、生产等有关单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共64人,通过四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制作样品、测定成分和感观审评,于198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名茶选集》,这对推动我国名茶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带头创制名茶。1984~1986年,曾3次冒着酷暑赴陕西省茶区指导、讲学、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使陕西的茶叶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茶品质有明显提高,制茶技术大有进步。他多次到安徽省的宁国、潜山、太湖、金寨、霍山、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含山、旌德、六安、青阳、九华山等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为此他曾两次获安徽省政府扶贫先进个人奖。
陈椽为茶叶事业呕心沥血50多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都先后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但他仍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表示决心将余热全部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
(作者:林刚)
茶叶专家陈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橼教授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茶叶专家陈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66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