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简介20字(茶文化简介50字)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55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喝法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文化简介20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文化简介50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介绍一下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的过程。

【基本茶类】

绿茶(不发酵);

白茶、黄茶(轻微发酵);

乌龙茶(和毕青茶,轻中度发酵);

红茶(完全发酵);

黑茶(完全发酵,后发酵).

【加工茶类】

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茶饮料。

一、茶树的学名:

茶是一种多年生、木并棚野本、常绿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与庭园种植的茶花同属不同种。

二、茶树的种类:

茶树有灌木、小乔木和乔木之分。栽培茶树多为灌木类,主要枝条都由根颈处分出,无明显的主干,树高1~3米。乔木茶树,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树势高大,达数米至十多米,我国云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大茶树都属此类。小乔木茶树介于两者之间,分枝部位较高,有明显主干,树势较高,在我国福建、广东较多。

三、茶的化学成分:

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通常作为鉴定真假茶的成分指标。

西自西藏自治区的察隅,东至台湾省东海岸,

南起海南省榆林和三亚,北到山东省荣成。

一、江北茶区茶树以灌木类型中小叶种为主,几乎都生产绿茶。

二、江南茶区是中国最主要茶区,占总产量的2/3,品种以灌木类型中小叶种为主,也有小乔木。

三、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重庆和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四、华南茶区积温最高,最适宜茶树生长。

一、抗氧化、抗衰老(茶多酚、茶氨绝喊酸、茶多糖及各种维生素)

二、抗癌

三、增强免疫功能

四、调节血脂、血糖、血压及预防心血管疾病

五、抗辐射,癌症患者因采用放射治疗而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症,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遵医嘱饮茶后,有90%的患者放射病症状明显减轻。

六、抑制有害微生物,EGCG对流感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七、抗龋齿

八、美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茶文化知识简介50字 茶文化知识介绍

1. 茶文化是指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誉纳的文化特征,包括茶庆耐没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说中国的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至少有4700多年的历史。

2. 直至今日,汉人仍有以茶代礼的习俗。汉人制茶的品种繁多,有太湖烟豆茶、苏州香茶、湖南姜盐茶、蜀山下钧茶、台湾冻顶茶、杭州龙井茶、福建乌龙茶等。

3.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爱喝茶,各亩乱国的茶文化各不相同;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文化的介绍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郑罩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培歼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芽叶,原产我国。这种常绿灌木,高可五、六尺,叶长呈椭圆形,有锯齿。叶茉、叶间开白花,五瓣,果实扁圆,呈三角形,熟后则裂开,散出种子。可于春秋时采撷其嫩配丛冲叶制茶,种子还可榨油。茶树因材质细密,还可作雕刻用。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代人把古“蔡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简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

当时还发明了用蒸青捣焙制作压型绿茶,比以前的“生叶煮饮”有了很大改进,可增强茶叶的香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代著名品茶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成为历代推崇的“茶圣”、“茶神”。世界上第一部专论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成书于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著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著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中国茶区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菜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西南菜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茶文化知识

茶 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茶文化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茶文化知识

1、 说说 茶与戏曲的关系?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时间大致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镇竖分相近。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年代较花鼓戏和采茶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含袭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都比较接近,所以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 饮茶 ,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离不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由茶馆支付。如上一个世纪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2、何谓贡茶?

贡茶是封建制度下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土特名贵产品之一,贡茶专供皇室或赏赐之用。贡茶始纳于西周,兴于东汉,从唐代始作为一种制度到清朝覆灭,长达几千年。这期间贡茶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以至广大茶民难以承受。历代贡茶兴起与衰败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兴衰。当今中国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有: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天目山青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顾渚紫笋(贡奉时间最长,历经唐、宋、明、清);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丘铁观音、武夷肉桂;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江翠片;江西:宁红(其珍品太子茶清光绪30年列入贡茶,贡奉时间最短,仅7年)、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休茶);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距今1700多年);河南: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台湾:文山包种茶。

3、为什么说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百科 全书?

唐代陆羽(公元733—谈旅兄—804),著有名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喜茶、爱茶,并煎得一手好茶。在唐代饮茶之风的熏陶下,从22岁开始即从事茶事的研究,后来又历经数年去茶叶产地实地考察,终于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初稿,并于五年后(公元780)经增补后正式付梓出版。《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约七千余字。《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划分,包括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 民俗学 、史学、训诂学、文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为我国保存了某些珍贵典籍的片段,可称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陆羽因此被誉为中国“茶圣”。《茶经》已译为日、英、法等国文字。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是研究《茶经》的权威性学术著作。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条“茶叶之路”吗??

我国在对外交往史上有一条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存在辐射至东南西北的一条“茶叶之路”,它通过陆路和水路将我国的植茶技艺和饮茶之风传往世界五大洲。中国茶叶最早输出是在公元473——476年的南北朝时期,由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设“市舶市”管理对外贸易,以后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中东地区,东方则输往朝鲜、日本。明清以后,茶叶的国际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中国茶通过海上和陆路输往英、美、俄等国。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植茶和有饮茶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0多个,多与中国的茶叶输出和饮茶之风的影响有关。

5、“客来敬茶”习俗的由来和规范是怎样的?

客来敬茶,自古以且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濛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水初红”,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传为我为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来敬茶”的习俗,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同时,饮茶的地点,应尽可能打扫得干净;选择的茶具和用水必须清洁卫生;茶叶的选择亦必须是家中所存茶叶中的上品。如为极品,还应事先向客人介绍一下此茶的来由和特点,以引起客人对此茶的兴趣。泡茶时不宜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茶杯里添水。饮茶时,主人有时亦可配上一些糖果点心,以助雅兴。

6、我国茶馆起源于何时?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公元317——322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7、我国有哪五大名泉?

我国名泉众多,天下第一泉至今亦无定论,但是根据自古以来众多的意见,五大名泉基本可定。第一泉,中冷泉,亦名南冷(零)水,在江苏镇江金山以西,位于长江江中心(今在长江南岸)。第二泉,惠泉,原名漪澜泉,在今江苏无锡郊外惠山白石坞下的寄畅园内。第三泉,观音泉,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石观音殿后。第四泉,虎跑泉,在今浙江杭州虎跑山滴翠崖前。第五泉,趵突泉,在今山东济南。

8、您知道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吗?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与“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创作《茶馆》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岁时,他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他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老舍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有人问道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类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以,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9、你知道紫砂壶的鼻祖供春吗?

今知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造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有“闲静有致”但佚其姓名。有姓名流传焉的第一位制壶专家龚春,又叫供春,明代人。他原是位参政吴颐山的家僮(一说是婢女),曾在宜兴金沙寺侍候主人读书,闲时他在寺内看到老僧终日炼土,制成茶壶,日久天长他偷偷地在老僧那里学得制壶绝技,以后即以制壶为业。所制壶温雅大方,质薄而坚,有“供春之壶,胜于美玉”的美誉。

10、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是怎样描写茶事的?

中国茶渗透到中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记载茶事特多。有人统计,全书提到茶事有262处,出现“茶”字459次,并有专记品茗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香”这一回目。《红楼梦》中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喝什么样的茶都有尊卑之分。老太君贾母,喝的是“老君茶”,,“无事忙”的公子宝玉喝“神仙茶”,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喝“龙井茶”。至于家人、使女,则只能饮一般寻常之茶了。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书中主人公,几乎个个都是品茶高手。书中描写贾宝玉品茶栊翠阉,“天国茶仙”的妙玉论茶的段落,精彩绝伦,是描写中国茶艺的名篇华章,说明作者曹雪芹对茶艺十分精通。

11、茶与佛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言之,即坐禅修行,它要求僧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专注一境,这是十分疲劳的,需及时补充营养、提神醒脑。而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茶经》)饮用的茶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自古以来茶一直受到僧侣的欢迎和推崇。僧侣公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为“不发”(抑制性欲和平心静气)的药物。到唐代,茶更概括成了十德: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驱病气、树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道德、可雅志。正因为如此,茶在佛教中就被视为神物,从而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魏晋时期,僧道修行就饮用茶叶。以后,全国寺庙中不但提倡饮茶,而且有不少寺庙还自己种茶,而许多名茶出自寺院。茶与佛教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佛教史和茶文化史是交汇在一起的。

12、茶与道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由张道陵首倡道教于四川鹤鸣山时,就与茶结了缘。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处,而这些地方又多是茶叶产地。以后道教发展,宫观林立之地,往往也就是盛产茶叶之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凡有道教宫观处,都在山谷岭坡栽种茶树。栽茶品茶,很自然地成了道士们日常的乐事。他们不但自己以饮茶栽茶为乐,而且也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祷、祭献、斋戒、“驱鬼捉妖”的供品。

13、“茶”在英语中为何写成“TEA”?

茶在英语中叫做TEA,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也都和这个音差不多。这个音形成的过程一致承认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我国从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载货进出口以来,直到明朝,福建省的泉、漳、厦三地是中国茶叶进出口的旺盛市场。福建人管茶叫做“TEY”(近似“贴”音)。物名从主,飘洋过海彝中国贸易的西洋商人,都要大批地买TEY。回去之后,告诉别人这东西就叫做TEY.

但是,这个叫做TEY的物品,为什么用英文写出来是TEA,读之为“梯”呢?

据正音学者说,这TEA字是十六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就是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

语言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到了后来,英格兰人把E——A两字母不当作“又元音”念,于是“梯”音便大行其道。现在只有爱尔兰人还保持着古式发音,字虽写作TEA,音仍读为“贴”。

14、你知道“T恤”与茶文化的 传说 吗?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爱穿“T恤”。有关“T恤”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与茶文化有关。大约在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前,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港口,码头工人搬运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为了识别搬运其他货品的工人,这些搬运茶叶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样的短袖珍。大家简化称之为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U。是英语“shirt”音译,且是广东话的发音。“T恤”两字,成了中西合璧、约定俗成的专用名称).

15、世界多少国家产茶,有多少国家的多少人口饮茶?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产茶,有16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饮茶。

16、世界年产茶叶多少吨?

目前世界年产茶叶大约在280万吨左右。

17、世界年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世界上年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大约是46.2万吨;其次是中国,年消费量大约是35.05万吨.

18、世界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是爱尔兰,每年人均饮茶12公斤。而我国人均仅为0.3公斤左右。

19、我国的产茶大省是哪几个省?

我国的产茶大省包括云南、福建、浙江等。

20、我国的茶园面积、产量、出口量?

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在105万公顷左右,占世界第一位。年产量为68万吨左右,居印度之后占世界第二位。年出口量20万吨左右,居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之后占世界第三位。其中我国的绿茶贸易量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70%。

21、什么是茶树?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水热资源丰富,高原土壤肥沃,故茶叶质量及营养价值非常高。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茶树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及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有高大的主干,多为野生古茶树。树高10米以上,主干需两个人合抱。多生长于云南,贵州,四川半乔木型(小乔木型)茶树主干和分支较近,且亦离地面较近,如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支稠密,主干与分支不易分清,我国江南一带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22、茶叶是如何命名的?

茶叶命名的 方法 很多。有的根据茶叶外形命名,如形似瓜子片的安徽六安“瓜片”、形似珍珠的浙江“珠茶”、形曲如螺的江苏苏州的“碧螺春”等。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西的“庐山云雾”等。有的根据外形色泽或汤色命名,如绿茶、红茶、黄茶等,也有的将外形色泽与形状结合而命名,如“银毫”、“银针”等。有的根据茶叶的香气、滋味的特点而命名,如具有兰花香的安徽舒城的“兰花茶”等。有的根据采摘时期和季节而命名,如 清明 节前采制的称“明前茶”、4~5月采制的称“春茶”、6~7月采制的称“夏茶”、8~10月采制的称“秋茶”、当年采制的称“新茶”等。有的根据加工工艺而命名,如用铁锅炒制成的叫“炒青”、用太阳晒干的叫“晒青”等。有的根据包装的形式命名,如“袋泡茶”、“罐装茶”等。有的按销路不同而区分,如国内销售的称“内销茶”,销往边疆的称“边销茶”,外销为主的称“外销茶”等。有的依照茶树品种的名称而定名,如“水仙”、“大红袍”、“奇种”等,这些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有的依产地不同而命名,如广东的“英德红茶”余杭的“径山茶”等。有的果味茶、保健茶按茶叶添加的果汁、中药以及功效等命名,如荔枝红茶、菊花茶、人参茶、明目茶等。

23、中国茶类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茶类划分有多种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七大类;的有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

将上述几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24、中国茶叶分为哪六大基本茶类?

我国茶叶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其中绿茶又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红茶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三种,乌龙茶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黑茶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

25、再加工茶类有哪几种?

茶文化简介20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文化简介50字、茶文化简介20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类型都有哪些(茶叶种类介绍及作用)
« 上一篇 2023-04-13
小青柑年份越久越好吗(小青柑是当年的好还是多年的好)
下一篇 » 2023-04-1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22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