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图谱(中国茶叶分布图高清)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30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茶叶图谱,以及中国茶叶分布图高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茶道的书

关于茶道的书,关于茶道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是较为丰富的,你UI与茶道的书又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些关于茶道的书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茶道的书,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的茶叶书籍

关于明朝的茶叶著作有:

1、《茶话》作者:陈继儒;

2、《茶经》作者:张谦德;

3、《茶疏》作者:许次纾;

4、《茶录》作者:程用宾;

5、《蒙史》作者:龙膺;

6、《蔡端明别记》作者:徐勃;

7、《茗谭》作者:徐勃;

8、《茶集》作者:喻政;

9、《茶乘》作者:高元濬;

10、《茶谱》作者:顾元庆;

11、《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

12、《茶解》作者:罗廪;

13、《茶录》作者:冯时可;

14、《茶经水辨》作者:孙大绶;

15、《茶经外集》作者:孙大绶;

16、《茶谱外集》作者:孙大绶;

17、《茶说》作者:屠隆;

18、《茶考》作者:陈师;

19、《茶谱》作者:朱权;

20、《茶录》作者:张源;

21、《品茶要录补》作者:程百二;

22、《茗笈》作者:屠本畯;

23、《茶董》作者:夏树芳;

24、《茶董补》作者:陈继儒;

25、《煮泉小品》作者:田艺蘅;

26、《水品》作者:徐忠献;

27、《茶哪信寮记》作者:陆树声;

28、《煎茶七类》作者:徐渭;

29、《茶笺》作者:闻龙;

30、《洞山岕茶系》作者:周高起;

31、《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

32、《岕茶》作者:冯可宾。

33、《茶酒争奇》作者:邓志谟。

34、《茶说》作者:黄龙德。

《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与装帧更加精美的巨着——《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名茶图谱》涵盖了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以及三大再加工茶类的名茶,共计222个,其中绿茶类118个,红茶类16个,乌龙茶类29个,黄茶类12个,白茶类4个,黑茶及压制茶类16个,花茶类17个,特种茶类10个。其次,全书还收录适制各类名茶的茶树优良品种45个。第三,对各茶类的发展概况、发类、感官审评都做了简要阐述。第四,对每一种名茶作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主要产区、生态环境、造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该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雅俗共赏的好茶书;也可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名茶研发与生产码携比较的全面总结

《中国茶典》

中国茶典[China Tea Records] 资料汇编。罗庆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全书197.6万字。分八辑:茶史料,茶艺文,茶辞语,茶品饮,名茶录,茶药疗,茶科技,茶商贸。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撷集有关茶的资料,荟萃茶诗、茶词、茶语、茶史、茶事、茶俗、茶业等各类相关资料、典故、阐释,构成内涵丰富的茶经典籍汇编。

《中国茶学辞典》

中国茶学辞典[Dictionary of China Tea Science] 工具书。《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张堂恒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迟缓伏全书102.2万字。是一部包含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共收辞目五千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十部分,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另附录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着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因编写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历时二十余年,故各辞目释文与现状相较存在一定差异。

有关茶的知识,推荐一些书吧

亮顺师编,《中国名茶漫谈》,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寿康编,《中国名茶志》,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国威廉.乌克斯、中译本由吴觉农主编,《茶叶全书》,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编,《古今茶事》,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据原版复印再版。

郁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郁愚,《茶事茶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编,《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艺术馆编,《中国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紫砂春华》,和港:香港市政府,一九八姿嫌州八年。

凌大珽编,《中国茶税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编,《浙江茶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编、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年七月。

张宏庸,《茶的历史》,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的礼俗》,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文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花》,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张宏庸编,《宜兴陶艺丛刊》,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宏庸,《宜兴砂壶经典》,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秀政编,《中国雅趣品录》,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0年。

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张堂恒、刘祖生、刘岳耘,《茶.茶科学.茶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张临生等,《三希堂茶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张铁君,《茶学漫话》,台北:阿尔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梁白泉,《宜兴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庄晚芳等着,《中国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迹蔽,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许淑真译注,《茶之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许福全、许淑真译着,《茶与禅》,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许贤瑶编译,《中国茶书提要》,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许贤瑶编译,《古国古代吃茶史》,台者滑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苏全有,《茶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陈文怀,《茶的品饮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陈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复图书公司,一九八六年。

陈香,《茶典》,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陈彬藩,《古今茶话》,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陈彬藩,《茶经新篇》,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陈惠中编着,《饮茶的乐趣》,远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舜臣着、许贤瑶、林惠莺译,《茶事遍路》,台北:茶学研究小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陈爱新编着,《广西茶业史》,贵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陈瑜,《文人与茶》,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陈椽,《论茶与文化》,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

陈学良编着,《茶话》,贵阳: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陆天羽,《饮茶漫谈》,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陆经宇编着,《饮茶经》,台北:健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书总编辑,《紫砂传承精艺》,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国茶艺论丛》,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启庆编着,《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华积庆选编,《中国名茶传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黄秀英、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蔡江川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台北:《壶中天地》杂志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黄墩岩,《中国茶道》,台北:畅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杨 力,《茶博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叶世唯编着,《茶话》,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成都:巴蜀书社,一九八九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编,《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叶公司编,《中国福建茶叶》,香港:中国新闻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版;台湾文

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刘 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刘汉介编辑,《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刘学君,《文人与茶》,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刘兴炉,《茶艺精萃》,台南:学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伦编辑,《中国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郑良永编着,《华茶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郑重编着、唐云主编,《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郑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钱时霖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

钱远昭、薛跃编着,《饮茶与种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禅云居士,《品茶话禅》,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锺长朗编,《古茶壶精华录》,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八五年。

罗罗、休休选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艺术家图书公司,一九八七年。

关世德,《茶识》,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我国有几种名茶?分别出自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黄山毛峰

四、庐山云雾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银针

七、信阳毛尖

八、武夷岩茶

九、安溪铁观音

十、祁门红茶

(详解)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万-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3、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4、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5、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6、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7、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圆郑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8、都匀毛尖,产基中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一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9、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10、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搏腔山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山茶品种?

目前,世界上有三万多个山茶品种,但是有观赏价值的包括中国在内,只有一千多种。中国山茶品种究竟有多少?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我们也只能说个大概数,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问题,多去分析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山茶专著对山茶品种进行了描述和介绍。据统计,全国山茶品种大约有800多个。冯国楣、夏丽芳等的《云南山茶》介绍了云南山茶品种106个;汪亦萍、俞仲辂的《山茶花》介绍了101个;陈绍云、徐碧玉等的《浙江山茶花》介绍了126个;戴志棠、王金勋的《福建山茶花》介绍了73个;王守中的《山茶花》介绍了94个;庄瑞悔氏林、高继银的《中国茶花》介绍了231个;高继银、陈绍云的《世界名贵茶花》介绍了中国山茶品种55个;梁盛业、朱象鸿等的《中国名优茶花》介绍了288个;徐功兴、邵介安等的《金华山茶花》介绍了176个;夏泉生的《山茶花》介绍了194个;南京郑治的《盆栽山茶花》介绍了30个。还有重庆的任如筠介绍了川茶品种64个;湖南长沙的宋季渊介绍了湖备前兄南山茶品种14个;台湾蔡福贵的《世界茶花专集》介绍了26个。他们所介绍的品种大都是重复的,还有不少是同种异名。介绍品种数量最多、种类最齐的是《中国名优茶花》一书,它介绍了288个品种,有金花茶、云南山茶、华东山茶、四川山茶和茶梅。笔者以它为基础整理,再加上云南山茶新品种有60多个,华东山茶新品种有50多个,四川山茶新品种有10多个。笔者初步估计华东山茶有500个左右,云南山茶有200个左右,川茶、金花茶、茶梅有100个左右。这样,中国的山茶品种初步估计总共有800个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山茶品种之多也早已举世闻名。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山茶品种?现代品种、地方品种、新品种有多少?有多少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哪些品种相似又不相似,容易混淆?从国仿袭外引进了哪些品种?哪些品种最受群众喜爱?这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为了促进我国山茶事业的发展和扩大国际交流,必须大力推进山茶品种的收集调查工作,制定合适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尽快摸清我国山茶品种的家底。这里有三件工作要做。第一件是在全国确定几个重点山茶产区,做好本地山茶品种的收集调查工作,登记好品种名称。第二件是在调查好地方品种的基础上,组织大家坐下来研究讨论,统一品种名称。第三件是尽早完成《中国山茶品种标准图谱》的编撰。如果我们的工作跟得上,就能摸清山茶品种的家底,就能较好地统一山茶品种的命名,杜绝山茶品种同花异名、异花同名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与国际交流,更好地促进山茶产业的发展,为世界山茶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茶叶图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茶叶分布图高清、中国茶叶图谱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道知识12懂礼仪(泡茶顺序10个流程)
« 上一篇 2023-04-14
烟雨江湖茶的作用(烟雨江湖茶道作用)
下一篇 » 2023-04-1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50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