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范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以及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范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广告学要学哪些东西
我是广告专业偏传播策划类的
我给你看下我的课表吧
大学英语1 院定必修课
高等数学 院定必修课
公民修养 院定必修课
古代文学1 系定必修课
计算机文化 院定必修课
体育1 院定必修课
外国文学 系定必修课
网络应用基础 院定选修课
现当代文学 系定必修课
新闻基础知识 系定必修课
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VB 院定选修课
传播学概论 系定必修课
大学英语2 院定必修课
古代文学2 系定必修课
广告学概论
军训
生命科学导论 院定选修课
体育2 院定必修课
新闻采访 系定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院定必修课
中国新闻史 系定必修课
茶学概论(选修)
大学英语3 院定必修课
广播电视学1 系定必修课
广告文案写作 系定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定必修课
美术基础1
摄影技术
体育3 院定必修课
外国新闻史 系定必修课
网络传播 系定必修课
现代经济学 院定选修课新闻编辑学 系定必修课
新闻写作 系定必修课
英语口语 系定选修课
中华医药集萃(选修)
传播学概论 系定必修课
大学英语4 院定必修课当代政治与经济 院定必修课
广播电视广告 系定必修课
广播电视学2 系定必修课
广告摄影 系定必修课
基督教简史(选修)媒介经营管理 系定必修课
美术基础2 系定必修课
体育4 院定必修课新闻道德与法规 系定必修课
新闻评论学 系定必修课
新闻学概论 系定必修课
公共关系学 系定必修课
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
广告策划 系定必修课
广告设计 系定必修课
广告心理学 系定选修课
节目主持概论 系定选修课
媒介整合研究 系定选修课美学 系定选修课
社会调查与统计 系定选修课
社会学 系定必修课
文物鉴定(选修) 院定公选课
应用写作 系定选修课
专业英语 系定必修课
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VB) 院定选修课
传播与文化 系定选修课
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
公共关系案例研究 系定必修课
广告管理学 系定必修课
广告热点问题研究 系定必修课
国际广告 系定必修课
品牌战略研究 系定选修课
企业形象设计 实践训练
市场营销学 系定必修课
新媒体编辑制作 系定选修课
宣传舆论学 系定必修课
毕业综合实习 系定必修课
高等数学 院定必修课
媒介批评 系定选修课
时尚研究 系定选修课
四年啊 况且有很多是公共课。你可以在专业课里面参考一些你需要的就可以了啊
为什么要选修《茶学概论》课程?
弘扬优秀茶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茶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课程中融入茶艺实践、世界茶文化等内容,增强对中国特色茶产业的认知,从而丰富茶文化理解力和茶产业敏锐度,对立足传统文化与产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有良好推动作用。
《茶学概论》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注重茶学基础知识普及的选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介绍了茶的起源与传播、茶与健康、茶树品种与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与鉴评、茶资源利用与深加工、茶文化与茶艺等涉茶基础知识。通过茶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赏、茶的营养与保健以及茶文化等基础知识。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师风采
吴长彬,男,福建泉州人,1947年8月生,教授。197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漳州科技学院校长。1975 -1978年,在三明师范学校任教。1978-2005年,在三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成人教育处处长、发展规划组组长、副校长等职务。2000-2005年任《三明高专学报》主编,并担任筹建三明学院校内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2005-2006年,主持并参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组常务副组长,2006-2009年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75年起,担任《数学分析》、《高等几何》、《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三明市首届“十佳教育工作者”。曾任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职业技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高校体育协会副主席、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明市泉州商会荣誉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参与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其中课题《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参编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教材《解析几何》;发表《具有幂等零空间的算子》、《关于算子组联合逼近的一些结果》等多篇学术论文。 陈宗懋,浙江海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产品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漳州科技学院名誉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是:
在国内率先开创茶叶农残降解规律研究,主持、创建 “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型学科分支。先后论证世界茶树病虫区系的组成及演替规律,提出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茶园适用农药、农药安全间隔期、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理施药技术、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原理和方法等,构建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先后制定出多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18项作为国家标准,5项作为部级标准,在全国推广实施。据测算,茶树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农药残留预测研究,建立各类农药在茶树和茶叶中降解的预测模型技术。研究成果被公认为具国际先进水平。领导、建立的实验室还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叶出口欧洲唯一认可检验实验室。90年代后期起,还开创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茶树——害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化学通讯联系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曾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专著6本,其中《中国茶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茶叶大辞典》获第四届国家辞书一等奖和第五届国家图书提名奖。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又获中华农业科教奖。1997年和2001年两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已培养多位硕士、博士。 李瑞荣,台湾南投人,教授。1941年2月生。美国芝加哥伊理诺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芝加哥市立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1年,阿冈国家研究所担任教授研究员5年。在美国化学杂志,J.A.C.S及化学动力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篇。现任漳州科技学院食品加工技术系特聘教授。专长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
乌龙茶之品种,采收季节、发酵、焙火程度,不同嫩度茶叶制品与主要成分,咖啡因,多元酚含量之关系研究;多元酚当保健品、药品添加物之效果研究。 李华钧,重庆市人,1947年10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学专业。曾任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食品学院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专长茶叶生产加工理论与技术:
1982年起,在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任教。1987年10月起,受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蒙彼利埃国立高等农学院学习;1989年3月学成回国至今,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从教,担任茶树栽培育种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
《中国茶树品种志》(地方品种篇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树育种学》参编。论文有《析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渗透胁迫对茶树幼苗叶片脯氨酸累积和水分含量的影响》等。
作为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成员,以及首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常委,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应用成果鉴定等工作。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获西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此后多次受到表彰,2004年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校“教学督导组推荐奖”。1997—2007年期间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 姓名:蔡荣章
出生年月:1948.02
籍贯:台湾
课程:茶思想研讨
经历:
198102创新设计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
198103创新规划“小壶茶法”。
198210创新设计泡茶专用茶车。
198305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
198912创办无我茶会。
199910创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200010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
200211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
200501第二届台湾陶瓷金质奖评审委员。
1980-2008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907武夷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200210安徽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212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客座教授。
200412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200711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
20080425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荣誉副主任。
20090701天福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00500陆羽泡茶师检试评委
著作:
1980-2008《茶艺》社论。
198404《现代茶艺》。
199103四语《无我茶会》。
199503《现代茶思想集》。
199909《无我茶会180条》。
199912《台湾茶业与品茗艺术》。
200006《茶学概论》。
200102陆羽《茶经》简易读本。
200209《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
200510《说茶》。
200604《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
200609《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
200703《茶道入门-泡茶篇》。
200811《茶道入门-识茶篇》。
200910~《海峡茶道》专栏44期~。
201002《中英茶学术语》。
201012《中日文茶学术语》。
201102《茶席·茶会》
201104~《茶博览》96期~蔡荣章专栏
论文:
2007从茶道之本体结构看茶文化系的课程安排
2007论文集
199810无我茶会
200304茶文化在茶产业中的地位
200311茶具机能性要求与陆羽茶艺中心之茶具研发记要
200404中华茶艺茶道健康持续发展
200409茶叶品饮上的一些观念
200502现代台湾人的生活茶事情
200506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200510现代茶道应谈些什麼
200710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200805茶道诠释
201009现代版曲水茶宴 黄继轸,教授,研究生导师,当今仍在执教的中国著名资深茶学教育家之一。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食品厂厂长、校科研督导组成员、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专家大院首席教授、池州市人民政府及霍山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众多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顾问。现任天福茶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陶瓷原料研究室主任。天福茶学院专任教师。
黄继轸从教四十余年,其中在“太平五大学”(文革时期的职业教育学校)执教4年,天福茶学院校执教4年。 教学、论文、著作(含教材和译著)及科研成果颇丰,曾获教书育人、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学进步等多种奖,2003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深加工技术、天然饮料加工、陶瓷原料加工、天然产物提取与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研究。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地方人民政府、企业提供科研与新产品开发服务。桃李累累,其中不乏有成就者,如现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中科院茶叶研究副所长,国家名校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省级重点高校教授、副教授、校长、副校长,茶业行业龙头企业总裁、副总裁,企业经理,省级茶叶学理事长、副理长等等。
在研究陶瓷原料加工的同时,加大对茶文化与茶陶学科的融合研究。 王同和,男,1948年12月出生于安徽庐江,中共党员、副教授、国家高级评茶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1974年8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留校任教。1974年—1981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2年至今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中,1979年8月—1991年4月分别在安徽农学院79级研究生班、全国茶学助教进修班学习、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92年8月—1994年9月任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4年10月~1997年10月兼任合肥市日高饮品有限公司经理等职,2010年7月至今,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王同和副教授主要从事制茶工程与品质、茶叶感官审评与标准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并主持安徽省科委、商业部科研项目及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等六项;获安徽省星火、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安徽农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5本;发表论文20余篇。
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论文,1500字左右
茶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在大学生中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都进行了全面地搜集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涉人茶文化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的在不断地挖掘古代茶文化典籍,有的撰写新的著作,使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外延不断扩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茶文化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茶树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及茶道亦源于中国。是东方传统文化底蕴所释放出的伟大融合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特别灵感,才能使饮茶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如果不是在东方的文化圈里,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自然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微妙!茶文化已被世人瞩目,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生对茶文化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
2.丰富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
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系统内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与宗教思想、教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几千年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商业流通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茶树栽培、茶的制造技术、品饮规范、欣赏艺术、饮茶礼仪,并由此引发创作了茶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茶经》、茶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和散文等),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和茶道。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当今社会各领域科学前沿内容飞速发展,交叉区域也滋生了许多新科学的生长点--边缘学科。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
茶文化学虽然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到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个茶叶科学和茶文化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任何一个科学家、专家在某一领域内要有所建树,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茶圣陆羽与茶结缘后,隐居深山,潜心研究,每到春茶期间,白带制茶、烹茶、品茶工具,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各个茶区,虚心向茶农学习,亲自制茶、烹茶、品茶。他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予以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编写。《茶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在选修《茶文化学概论》这门课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走上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茶文化资料,如茶诗、茶画、古茶具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布置各种类型的茶话会,如毕业茶话会、婚礼茶话会、节日茶话会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这种学风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均是十分重要的。
4.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茶是健康之饮、文明之饮。茶树虽无艳丽的花朵和高大魁梧的身躯,但是面对严寒酷暑,它不失本色,傲然屹立,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奉献。它的"淡泊、清纯、朴实、自然"的品格与文明社会倡导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高尚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建设祖国所需要的。茶业工作者、茶文化研究人员历来倡导这种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大学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环境,而茶文化课是他们进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树的自然属性,它所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历代茶事活动中具体的茶人品行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大学生们从陆羽的一生中得到启示:要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务真求实,执着追求,善于交友,团结协作,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目标。他们对陆羽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写出心得体会,表示要像陆羽那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人生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攀登,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茶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学习祖国茶文化利于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及促进国际间茶文化交流诸方面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茶在国内是这样传播的!
作者|极致扬
编辑|极致扬
中国在远古时候就发现和利用了茶叶,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的云贵高原是茶叶的原产地。
那么茶叶是怎样从原产地向其他地方传播的呢?
茶树在国内的传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物种一般是顺着江河的流向而扩展、传播的。
即从云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此外,通过茶马古道传播至西藏等边缘地区。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茶叶在国内的具体传播路线,如图: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家庭必读书编委会,《茶道.茶经》[M],辽海出版社,2012,p22.
[2]朱永兴,周巨根,《茶学概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p14.
[3]中国茶叶网.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茶树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发源来的
➤茶树是什么?茶树的一生究竟如何?
➤茶叶到茶杯的距离
无我茶会 蔡荣章
SANS SELF TEA GATHERING
Tea Gathering as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Way of Tea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道思想,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无我应被解释为“懂得无的我”,无”中才可以生“有”,
无我的无也不是 “空” 不是“忘记我” 不是死亡,而是有如光线的无, 乃由七彩融合而成, 纷杂的生命色彩藉 “茶” 将之纯化为无, 创造一个茶道理想国。
作者简介
蔡荣章
现代茶道思想家, 无我茶会创始人,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 茶文化系创系系主任 (2008-2013)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
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1983年创设泡茶师检定制度
1990年创办无我茶会。
2009年起于 海峡茶道 现改名茶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月刊任专栏主笔
2011年创设专属网站并执笔每周专栏
著作:
现代茶艺1984
无我茶会-中日韩英四语1991
现代茶思想集1995
无我茶会180条1999
台湾茶业与品茗艺术 1999
茶学概论2000
陆羽茶经简易读本2001
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2002
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2003
说茶之陆羽茶道2005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 ·识茶:泡茶2006
茶道入门-泡茶篇2007
茶道入门-识茶篇2008
中英文茶学术语2010
中日文茶学术语2010
茶席·茶会2011
中国茶艺2011
中国人应知的茶道常识2012
现代茶道思想2013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中文繁体版)2013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韩文版)2013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中文简体级)2016
序: 无我茶会-茶道艺术家的茶会作品
茶道艺术家重视茶道艺术内涵, 他可以从泡茶过程、 奉茶给品茗者的往来之间、 大家品赏茶叶茶汤茶器间 (以上这三项简称为“泡茶”),将茶道的艺术内涵表现得很好,借着上述所说的“泡茶",创作出自己的茶道艺术作品。
茶道艺术家除了利用 “泡茶” 来表达, 创作、 享用茶道之外, 还可以借用 “茶会” 的形式来完成上述所说的表达、创作与享用。借用的茶会可以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 也可以创作一个新的茶会形式。 利用既有的茶会形式是侧重于表达与享用 (表达之间当然还可以有 “泡茶” 方面的创作), 但若就 “茶会” 这个媒介而言,想要有创作就必须创造出新的茶会形式。 这就是现在我们要说的茶道艺术家的 “茶会作品".
回顾一下历来的茶会作品, 最早的可以举出 "曲水茶宴” 。 不知道是谁创作了 “曲水茶宴”, 只知道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他们对 “曲水流觞” 已经玩得很好, 唐代吕温等ー群文人因为不谙饮酒, 相约在“曲水流觞” 时以茶代酒而产生了"曲水茶宴”(见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现今各地茶界都还不断进行着曲水流觞式的茶会。
第二个例子是日本的茶室茶会, 这是时当中国明代, 由日本茶道先驱者村田珠光, 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创建的茶会方式, 至今仍然被应用,而且被视为日本茶道的代表形式。
接下来要举出英国下午茶, 也说不清楚是谁创作的, 有人推企给维多利亚女皇(1819-1901)的女仔院Anna Maria RussellDuchess of Bedford (1783-1857). 这种喝茶时间. 环境, 茶具茶法, 茶点等习惯流传至今, 还在各地大行其道。
第四, 第五个例子是由我创建的无我茶会与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 无我茶会于1990年在台北陆羽茶艺中 心创建, 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欣赏会于2010 年在漳州天福茶学院 (即今漳州科技学院) 茶文化系创建。 这两种茶会形式实施这些年来, 已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形成常态性的茶会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茶友们设置各式各样的泡茶席来展示自己的茶道艺术, 如果他的泡茶表现得很好 (包括了泡茶, 奉茶, 茶汤), 我们只能说他创作了ー件泡茶作品, 但不能说他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 因为他使用的是既有的茶席式茶会, 不论他是独自一个茶席还是集合数个茶席。 如果他组织了数个茶席, 并在这些茶席间建构了一定的连锁性关系, 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有机的效果, 这时我们才可以说 他创作了一件茶会作品"。
既然指的是茶会, 那必然是一些人或一大群人的聚会, 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完成一件作品, 势必就像交响乐团或戏剧一般的艺术邶态, 只是它表现的是茶道而已
“无我茶会” 是一种茶道思想、 一种茶会形式的名称, 无我应被解释为 懂得无的我”。 “无” 中才可以生 “有” ,心中充满了财富、 名誉, 地位、 美丽与忙碌, 幸福无从产生。 无我的 “无”也不是白痴、 死亡的无, 而是有如光线的无, 乃由七彩融合而成,纷杂的生命色彩借 “茶” 将之纯化为无。
蔡荣章
2015.12.08于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
001. 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 也是一种茶道形式, 大家自备茶具,席地围成圈圈泡茶 , 倘若约定每人泡茶四杯, 泡好茶就把三杯奉给左邻或右邻的三位茶友, 一杯留给自己, 这样每人就都有四杯茶可喝。 喝完约定的泡数, 如泡三道茶, 收拾好自己的茶具, 结束茶会。
座次到了会场才临时抽签决定 (如附图 1-2)。 茶会进行的程序、方法已经写在事先发给大家的 “公告事项” 内 (如附图 1-3),
所以茶会进行间没有指挥与司 仪, 一切依排定的程序进行, 大家也都安安静静地泡茶。 茶具的种类与泡茶的方式不受任何流派与地域的限制.
喝完最后一道茶, 可以安排五分钟以内的音乐欣赏或静坐, 烘托茶味并回味茶会情境 , 也可以在茶会结束后进行其他活动。
以上就是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现将上面的叙述整理成条文如下:
1. 围成圈圈,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
2. 抽签决定座位。
3.依同一方向奉茶(向左或向右)。
4.自备茶具 、茶叶与泡茶用水。
5. 事先约定泡茶杯数 泡茶次数、 奉茶方法, 并排定会程。
6.席间不语。
七大精神
1 抽签决定座位 无尊卑之分
2 依同一方向奉茶 无报偿之心
3 接纳欣赏各种茶 无好恶只心
4 努力把茶泡好 求精进之心
5 无需指挥与司仪 遵守公共约定
6 席间不语 培养默契,体现群体律动之美
7 泡茶方式不拘 无流派与地域之分
无我茶会想要塑造的,是安详,自在且精致的生活,简单且足够的规章就行了。
无我茶会四美1 朴素之美 2 平凡之美 3 和谐之美 4 律动之美
2018.12.02
关于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和茶学概论课程总结报告范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186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