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图片)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43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以及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东京国立博物馆讲述茶之道 展现日本武将茶人的珍藏

在相当于中国宋代的12世纪,禅僧们将在中国学到的新式饮茶法引入日本,这种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高贵的人群中间流传开来。198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的“茶之艺术”展,最早将名家珍藏的茶具作为艺术品展出。时隔37年,2017年4月11日,东京国立博物馆将呈现“茶之道”特别展览,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茶水”这一日本文化的象征。

饮茶的文化确立于8世纪末。唐代文人陆羽在最早的有关茶的百科全书《茶经》中记载了饮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文化虽然曾由遣唐使带到日本,但在日本,饮茶方法被中途废弃,直到12世纪时禅僧荣西再次将其引入日本。随着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人群中流传开,他们使用被称为“唐物”的中国艺术品来饮茶,并用“唐物”装饰房间,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到了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侘茶”不仅使用“唐物”、也从随处可见的器具中选择自己所喜爱之物进行搭配,这种茶艺在千利休(注: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手中发展到顶峰。饮茶广泛普及,上自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市井百姓,无不热衷于此。经过在日本长年累月的发展,“饮茶”这一动作终于升华到了文化的高度。

4月11日至6月4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茶之道”特展主要展出从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直到近代的茶文化艺术品,展现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了足利义政(1436-1490)、织田信长(1534-1582)、千利休、松平不昧(1751-1818)等推动历史进程的霸主武将和茶道家所收藏的“全明星”阵容的国宝级著名茶碗。

以“茶之道”为主题将众多珍品汇聚一堂的展览,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80年该馆的“茶之艺术”展,距今已经37年了。

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从釉色中浮现的金色和银色的斑纹,像油滴一样,故得名“油滴”。在今日所见的各种油滴天目中,这件茶碗是最为出类拔萃而声名卓著的。据说丰臣秀吉的外甥(后被秀吉收为养子)曾是它的主人。

青磁轮花茶碗(名:马蝗绊),中国·龙泉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说足利义政收藏此茶碗时,因碗身出现裂痕而派人到中国寻找替代品,但工匠回答说再也无法做出如此美丽的青磁茶碗,最终只在碗上打了锔子送还给足利义政。锔子看起来像大蝗虫一样,由此得名“马蝗绊”。

灰被天目(名:虹),中国,元-明时期(14-15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据传是足利义政所收藏的唐物天目。像是被灰覆盖着的沉静的釉色,因华丽绚烂的窑变和油滴纹样而显得高贵典雅。这件茶碗名列东山御物,虽然过去评价较低,但它体现了侘茶的全新价值观,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大井户茶碗(喜左卫门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京都·孤蓬庵藏(4月28日-6月4日展出)

在朝鲜半岛的高丽茶碗中,名为“井户”的作品数量较多,是高丽茶碗的代表性作品。在众多“井户”中,这件茶碗尤其以强有力的雄壮姿态动人心魄。“喜左卫门”是曾经收藏此茶碗的人的名字,后来这件茶碗成为松平不昧的藏品。

青井户茶碗(柴田茶碗),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在井户茶碗中,青井户茶碗以直线状外形为清冷的釉调为特征。“柴田”正是青井户茶碗中的珍品,因织田信长向柴田胜家赠送此物而得名。近代时期,这件茶碗从平濑家流入藤田家。

黑乐茶碗(名:剥栗),长次郎(制作),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件茶碗上半部分为方形、下半部分为圆形,是黑乐茶碗中的异数。在据传为长次郎制作的茶碗中,这件作品的特色十分鲜明,有着令人忍不住将其一直握在掌中的奇异美丽。后来,这件茶碗为爱好风雅的近代茶道家平濑露香所收藏。

志野茶碗(铭:卯花墙),美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志野茶碗是美浓(今岐阜线东浓一带)窑中的代表性陶器。白釉中透露出的鲜红的火焰颜色,展现出茶碗的魅力。这种白釉底色与以铁锈绘制而成的纹样,看上起就像开着卯花(学名“齿叶溲疏”)的矮墙一样。在日本产的茶碗中,这一件实为著名的杰作。

将军的“唐物喜好”

日本人向来重视“关系”。不仅仅是人际关系,还包括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个体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关系性之中萌生出自我意识。比如在茶道中使用曜变天目的话,用竹制的旧茶杓就会显得很奇怪,应当尽可能使用象牙的茶杓或是明代的茶台“天目台”。又或是燕子花(又名“杜若”)图屏风就应当在杜若花盛开的季节时装饰在茶室里。这就是所谓的“用具”,即便用具本身非常精美,但如果不能互相配合的话,就完全不能发挥其价值。

12世纪前后,随着由中国宋朝东传的新式饮茶法“点茶”(“抹茶”)逐渐在日本的禅宗寺院、武士阶层中广泛传播,人们四处搜罗中国的艺术品“唐物”,装饰在房间里、或是用唐物来饮茶,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至15世纪的室町时代时,足利将军家收集了最高级的唐物,并以尖锐的鉴赏眼光对唐物进行分类和品评。这种“唐物喜好”的价值观,对“茶水”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展览的“足利将军家的茶水——唐物庄严与唐物喜好”部分,以足利将军家收集的一流名品为中心,展示了以“唐物喜好”的眼光挑选的珍贵作品。

《潇湘八景图》,描绘了洞庭湖流入潇水和湘水的胜景,其中的《远浦归帆图》上有足利义满的藏品印章“道有”,后来此画又被织田信长收藏。

远浦归帆图,牧溪画,中国南宋时期(13世纪),京都国立博物馆藏(5月9日-5月21日展出)

《庐山图》是禅僧画家玉涧的名作,他在日本受到很高评价,被认为是与牧溪齐名的中国著名画家。

庐山图,玉涧画,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冈山县立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日展出)

南宋的画院画家李迪所画的花卉图精致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天之内由白变红的醉芙蓉的情态。为了适应茶室狭小的空间,这种尺寸较小的挂轴逐渐受到欢迎。

红白芙蓉图,李迪画,中国 南宋时期·庆元三年(1197),东京国立博物馆藏(5月23日-6月4日展出

青磁下芜花入,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彩虹(Arc-en-Ciel)美术财团藏

侘茶的诞生

15世纪末期,城市平民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主流,他们热衷于欣赏连歌、能乐、茶道、花道、香道,并钻研这些风雅之事。这样一来,在珠光(1423~1502)和被称作“下京茶水人”的人们中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潮:他们不仅仅宝爱唐物,也从日常使用的茶具中选取自己喜爱的物品进行组合。这种“侘茶”的精神,由后一代的武野绍鸥(1502-1555)等人推广,逐渐深入人心。

展览的这一部分意在通过展现这一时期人们对茶道用具的价值观的变化——即由“唐物”转向“高丽物”、“和物”,来揭示萌生于时代转换时期的侘茶的艺术。

这件《唐物茶壶 铭:松花》的大壶用于保存茶叶。战国武将们特别珍爱茶壶,甚至有茶壶价值连城的说法。这件茶壶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历代天下霸主所收藏。

唐物茶壶(铭:松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爱知县·德川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

一件褐釉小茶壶,本是在中国南方制成的日用品,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唐物小茶壶受到珍爱。“肩冲”指的是瓶颈附近呈方角造型的茶壶。这件茶壶是著名的“肩冲”茶壶,据传由足利义政命名。

唐物肩冲茶入(铭:初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德川纪念财团藏(4月11日-4月23

侘茶的完成

时至安土桃山时代,继承了侘茶精神的千利休进一步发扬茶文化,使之在上至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平民百姓的人群中都被更加广泛地接受。千利休身为侍奉霸主丰臣秀吉的茶道家,继承了传统,不是仅仅寻找能与唐物媲美的侘茶茶具,而是制作全新的茶具,将它们组合起来,为饮茶的世界带来新鲜的空气。

展览中“利休选取的茶具”和“利休的创作”部分,以此为主题,试图接近千利休的茶文化,并介绍继承利休精神的茶道家古田织部(1544-1615)及这一时期极大发展的陶制茶具,展现出桃山时期自由奔放而茁壮有力的茶文化的魅力。

黑乐茶碗(铭:俊宽),长次郎,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这是黑乐茶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据传是乐窑创始人的陶工长次郎在千利休指导下制作的。茶碗不高、呈圆柱形的碗身坚实而富有张力,带有紧张感。

唐物尻膨茶入(铭:利休尻膨),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东京·永清文库藏

据传这件茶碗曾在天正15年(1587)的北野大茶会上被使用过,后流入细川三斋(即细川忠兴,1563-1646)之手。

大井户茶碗(有乐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传此系织田信长之弟、茶道家织田有乐所藏的大井户茶碗。这件茶碗有着悠闲而安稳的模样,深深吸引着观众。后来,茶碗经纪伊国屋左卫门等人之手而传入藤田家。

千利休像,传长谷川等伯画、古溪宗陈赞,安土桃山时代、天正11年(1583),大阪·正木美术馆藏(展出

据说桃山时期的代表性画家长谷川等伯在天正11年(1583)时描绘了62岁的千利休的肖像,利休在画中目光锐利、威风凛凛。利休参禅的导师、大德寺117世古溪宗陈题写的赞语确为真迹。

“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与古典复兴

江户时期,茶文化在太平盛世再次迎来变化。小堀远州(1579-1647)等茶道家力图复兴室町时期以后的武家茶道、继承千利休精神的茶道家确立家门、以及有茶道家吸收宫廷贵族的风雅而试图创造新的茶道风潮,这些动向互相影响。展览的此部分首先以复兴武家茶道、确立了名为“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风气的小堀远州所使用的茶具为中心,介绍江户时代前半期的茶文化。

然后介绍江户时代后半期的松平不昧(即松平治乡,1751-1818)的茶文化。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被认为仅剩骨架而无实体,但身为松江藩主的不昧钻研古典、收集茶具并进行品评。我们可以欣赏到经由不昧的品鉴而重新受到重视的珍品。

小堀远州,古铜象耳花入(铭:为杵),中国 明代(14-15世纪),东京·泉屋博古屋分馆藏

据传这是远州所藏的古铜花瓶,因下部体积较大而瓶颈细长、形似杵而得名。花瓶外形高雅,作为重视品格的武士阶层茶道的茶具非常合适。

野野村仁清,色绘若松图茶壶,仁清(制作),江户时代(17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是江户初期京窑的名匠野野村仁清的作品。据说他在茶道家金森宗和手下、为天皇和宫廷贵族制作潇洒的茶具。名为“仁清黑”的黑釉,与茶碗上部的方角形状引人注目。

小堀远州,丹波耳附茶入(铭:生野),丹波,江户时期(17世纪),大阪·汤木美术馆藏

这是国窑小茶壶的代表作。丹波地区(兵库县筱山市)的工匠在小堀远州指导下制作出了更加优秀的陶制茶具。据说这件茶碗由远州亲自以丹波名胜命名,正是远州所喜爱的姿态高雅的茶碗。

松平不昧,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松平不昧将著名茶具分为“宝物”、“大名物”、“中兴名物”的不同类别并进行评价。这件茶碗据说为古田织部的藏品,在不昧记载茶具的《云州藏账》中登记为“大名物”。

三好长庆,粉引茶碗(三好粉引),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这是朝鲜半岛制作的白釉碗。碗身表面好像能吹去粉末、釉没有沾上的部分则名为“火间”,两者交织呈现出独特的品格。这件茶碗因相传为战国武将三好氏所藏而得名。

从幕末到明治维新的混乱时期中,寺院和旧贵族家收藏的宝物和名品流入民间。这一时期,平濑露香(又名龟之助、龟之辅,1839-1908)、藤田香雪(又名传三郎,1841-1912)、益田钝翁(又名孝,1848-1938)、原三溪(又名富太郎,1868-1939)等著名企业家以过人眼光选出一流茶具,既重视茶道传统,又以全新价值观创造出全新的茶文化。在本次展览的最后,围绕各自在关西与东京地区闻名遐迩的四位爱好风流的人物,介绍并展出他们的茶文化与美学观念。

运营团队:净心茶行。

拍卖茶具怎么介绍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古人品茶之滋味,不仅解渴,更是平心静气。

据古典记载,茶馆最早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当时称为“茗铺”;宋朝时则称“茶肆”。《梦梁录》记载当时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各家茶肆皆装点门面,精心布置,以招揽客人。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杯盘匙箸,无不精美。”

茶文化自古时延续至今,常见工作忙碌的现代人工作之余,捧一杯香茗浅饮。手中茶器,玲珑雅致,釉色亮丽,绘画精细。真可谓是好茶配好器。

艺林藏珍 墨彩鄢用林绘霖山高致心斋杯

底款:“艺林堂制·艺林匠心巧思承古”

D:6.3cm

鄢用林,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家,艺林堂先锋山水画师。

鄢师习自清代袁氏山水派系,后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鄢派界画”。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结构严谨巍峨壮观的楼阁、气势恢宏的山水,通过古建筑和传统山水的艺术创作传达情感,讲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代表作《阿房宫》、墨彩春山霖致心斋杯等。

作品《江阁揽胜》在“第三届江西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金奖

作品《梁园月夜清风图》在46届“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

作品《仁者寿》在中国工艺品博览会精品手工区“博冠杯”中荣获金奖

作品《山奇水秀宜人居》被“江西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深山幽居图》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作品《品茗》被“景德镇陶瓷馆”

赵 恩—“正山堂杯”全国第四届茶文化书法作品展作者推介

【师友寄语】

说  说  赵  恩

 ——李松

赵恩已届花甲,学书之路可谓漫长。

学习书法,人各有志。有独守于一贴者,有染指于多体者;有师徒一门者,有转益多师者。

赵恩是后者。

韩愈《师说》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或许赵恩就是尊崇此说,不仅从师问字,更是转益多师以求书学。先后从赵雁君求行书之道,从刘洪彪寻大草之法,追逐陈振濂悟学书之道。亦从予问魏楷之笔。还就读于人民大学书法专题班,聆听各路名家教诲。游走南北,节衣缩食,可谓贫不学吝。

南人染北气,北人濡南风。这或许是当代书学的一种风尚。北莽之地的学子南下苏杭,吴越的才俊北上京都,或许就是实证。如今,南人之字豪气盈纸,北人之书温婉寓墨,不足为奇。

赵恩的书法作品就或许是这样的,南人接北气的一种结果。叨叨数语,以为小序。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於京华沐斋

(李松,又名木公,男,1950年生于天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作品参加第三届、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录象、光盘。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也会有很多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出现在众人面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1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2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3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4 茶文化的绘画作品赏析5 禅茶文化的精神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行者修习智慧解脱之道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

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

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

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之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

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

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

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你的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

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他的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

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与六和敬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 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 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 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 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 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禅茶与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籍“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禅茶虽然是“空”,但禅茶含万法。这里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体),“自性”的含义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人们只要冷静反复推论思考就会领会,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的独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没有的。佛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缘)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缘生则生”、“缘阙则阙”,即产生该事物的条件具备了,该事物就产生而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能产生。缘生的事物不能离缘而存在,这就叫作“无自性”,即“性空”。

佛法讲“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能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既利于社会,又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质,过分执着“有”,把“有”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对“有”看得太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么他就会烦恼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万有性空”来破除他们对世间假“有”的常见。世间还有一些人,他们虽能看出“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续不空,认为世界一切万物既然是虚幻的,那么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中有的人不顾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还有的人则是消极厌世、颓废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才是虚无主义。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续不空”来破除他们执着“空”的断见。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来破除迷界的旧执着——盲目贪婪、极端自私的人生态度,用“相续不空”来建立悟界的新观念——积极奉献、造福人类的人生观。

茶文化手抄报 优秀作品

先用铅笔在纸上淡淡的描绘出轮廓和其他装饰用的图案。轮廓有很多种,比如在最上面写好标题,也可以在中间写(最好是美术字,平常的那种也可以不过一定要画粗点,不然会没什么存在感,还会显得格格不入)然后在其他空白地方画出一些大边框边框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来,比如书卷,蘑菇,房子,藤蔓圈出来的方框等等(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手抄报轮廓)。边框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装饰。而装饰用的图案可以根据自己绘画的主题来决定,比如端午节就可以画几个粽子,春节就可以画灯笼,对联等

描绘好轮框后,就用黑色勾线笔勾画(这一步要慢慢画,但也不能太慢,不然会有黑色的点),大边框可以用粗的勾线笔,而一些小细节就用细的那一边3

勾画完之后就用橡皮擦把铅笔的印记擦掉不然会影响美观,尽量擦干净4

轮廓画好以后,当然就是涂色了,颜色尽量选择一个色系的,例如,朱红,大红,橘色。绘画较好的朋友可以尝试更高的技巧,如渐变,叠加等,如果是画画一般的朋友,就规规矩矩的平涂吧(ง •̀_•́)ง

色也上好了,就差最后一步写字了,边框里面可以画横线,然后在里面写字。内容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和其他途径获得,但记住一定要是符合主题的。还是以端午节为例,内容就可以写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故事等。

最后再琢磨一下细节,手抄报就完成了。

关于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和茶文化美术作品欣赏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的品种及功效(各种茶的种类与功效)
« 上一篇 2022-12-15
常喝的茶叶种类(常喝的茶叶种类有哪些)
下一篇 » 2022-12-1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65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