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艺术(中国的品茶艺术)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茶的艺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的品茶艺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欢迎参考阅读!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
1、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表演的。茶艺用为喝茶服务的,不是用来欣赏的。就像有人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真的是这样的吗?
2、中国茶艺不是学品类的就可以称中国茶艺或茶艺,而是白茶、黄茶、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
3、中国茶艺并不是考一本证书就叫茶艺师,证明只是一纸证明,证明你参加了某个部门的鉴定达到了这个部门设定的某个级别罢了。
4、中国茶艺心不在焉,心中没有装着茶,而是装着99%的演艺成份,因为,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行尸走肉。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分别是:茶道之道、茶道之清、茶道之真和茶道之净。
“茶道之道”就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之清”:清,则无杂。自古以来,喝茶为雅事,饮茶提倡“清”的精神,而与俗人饮茶则违背了茶道之清的精神,从而又引出了品茶即品人的说法。饮茶本是雅事,品茶之时却仍想着蝇营狗苟之事,岂不败兴。所以说茶道的精神之一应当是--清。
“茶道之真”:真,乃茶道的起点,并追求于“真”。其中之意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人名家的真字迹;用的茶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瓷,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
“茶道之净”:净,即饮茶环境的“净”和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方面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
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茶艺包括哪些方面?
茶艺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下面为大家具体列出。茶艺是“种茶技艺”的简称。在茶产业的整个链条中,种茶是第一个环节,而种茶需要高超的技艺,包括选种、育种、灌溉、施肥、除草、采摘等等。
茶艺是“制茶工艺”的简称。制作茶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有全手工、半手工、全机械制茶工艺之分。茶艺是“泡茶手艺”的简称。“茶艺表演”中的茶艺,也属此意。泡茶是门手艺,煮水、执壶、拿盖碗、温杯、出水等整个泡茶流程,都需要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茶艺是“茶艺美学”的简称。茶艺美学一方面关注泡茶动作的优美、泡茶人着装的优雅外,还重视音乐、香道、字画、绿植、家具、装修、园林设计等美学元素。
茶艺是“茶艺师”资格培训的内容。我国曾设有茶艺师和评茶师职业资格。茶艺师资格培训中的茶艺,除了泡茶手艺外,还包括茶的基本知识、茶的历史、茶文化等内容。茶艺是“台湾茶文化风格”的概括。日本的茶文化以茶道见长,因此经常被称为“日本茶道”。韩国的茶文化特别重视礼仪,被称做“韩国茶礼”。而台湾的茶文化以艺术见长,被称做“台湾茶艺”。而且既然提到中国茶艺,那不得不参考的就是东亚其他国家的茶艺茶道!有对比才有特色!
中国茶艺在世界起源最早,中国人培育茶树的历史可追求到3000多年前,茶艺最盛的地区是在东亚。中国人饮茶所形成的艺术形式,萌芽于唐,发源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主要特点是不流于形式,并吸收了中国古典智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日本茶道主要表现于形式,仪式感很强,中国人茶艺的形成是从生活中提取,也就是喝茶是中国人一日三餐必须的东西“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所以表演成分居多。
中国茶的艺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的品茶艺术、中国茶的艺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93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