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管理5+1(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8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园生态管理5+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茶树管理

先说点我的个人意见:今年的温度比较低,导致茶树发芽率降低,影响了茶树的产量,的确也很恼火,所以提高茶叶的出芽率才是根本,在保证树枝健壮,肥力充足的情况下,使用一些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如:芸苔素内酯(如云大-120和金云大-120)),多喷施几次,应该对促进出芽有好处。还有一些厂家如四川国光的茶叶稀释美,也可以的,建议您到当地植保站咨询一下,并买一些来试用,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我以前也是做农化销售的,呵呵,顺便给你点茶树养护知识哈:

一)茶园冻害的类型与症状

1.雪害:对留养长梢的树型或乔木型茶树,当积雪过厚,易使部分枝条折断受损;在融雪过程中若再遇低温会使树体和土壤结冰,形成雪冻害,严重受冻,枝叶枯焦。

2.冰冻害:低温使茶树枝叶和土壤遇冻雨或融雪结冻,部分根系与枝梢芽叶细胞坏死,骨干枝枯焦。随着气温升高,冰壳融化,受害症状更加明显。

3.干风冻害:当干冷风吹袭,树冠枝叶受冻失水,芽叶红焦,严重时生产枝、骨干枝枯死。

4.霜冻害:早春气温稳定回升至10℃以上,茶芽萌发,如遇气温骤降,茶芽变成红焦状,此为晚霜为害,又称“倒春寒”。

(二)茶树冻害发生的原因

1.茶树冻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冬季的低温是产生茶树冻害的主因,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越低,茶树冻害就越重,干旱和大风可加深冻害的发生程度;早春气候回升后,茶芽相继萌发,如出现急剧降温的“倒春寒”,茶芽也极易产生冻害,对名优茶的产量、质量的影响最大。

2.茶树冻害与品种、树龄的关系

不同茶树品种其抗寒能力有强有弱。例如我国的云南大叶茶,通常在出现0~-2℃低温时,即要受冻;但一般中小叶种茶树的抗寒力要比大叶茶强,但在-5℃左右也要受冻;当地品种茶树要比从南方引进的品种抗寒力强。

茶树一般随树龄增加,抗寒能力有相应增强的趋势;实生种茶树又比无性系茶树抗寒力强。

3.冻害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一般在高纬度、高海拔的立地条件下的茶树容易受冻。高山茶园比丘陵、平地茶园易受冻;山地茶园的冷空气过道和低凹地沉积处,或有“回头风”侵袭的茶树受冻较重;在避风向阳的山坡面气温较高,开壁新茶园最有利。

4.冻害与茶树种植管理的关系

科学运用各项茶园种植管理技术,可以增强茶树抗寒能力,达到茶树安全越冬或减轻茶树受冻程度;如果种植管理技术不善,也是造成茶树受冻的重要原因。

(三)茶树越冬防冻措施

1.引种和选育抗寒茶树品种

提高茶树自身抗御低温的能力,是防止茶树冻害的根本途径。在新建茶园时,对不同品种的抗寒力要进行详细了解,尤其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引种茶树,必须注意定向引种。还应重视选育当地良种茶苗与选留当地产的茶籽扩种建园。例如,现行推广的龙井43、浙农113、福鼎大白、鸠坑种等茶树良种都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力。

2.建立抗寒的茶园种植模式

在容易受冻的茶树种植区,应建立抗寒防冻的茶园种植模式,形成茶园小气候,有利茶树健壮生长,提高防冻能力。

(1)选择有利地形种茶:发展新茶园时要首选避风向阳的坡地等有利地形开垦种植;在寒潮侵袭的迎风口应设置防风屏障与营造防护林带。

(2)采用“深沟浅种”种植法:新茶园种植选用抗性强的壮苗,施足底肥,采用“深沟浅种”法种植,越冬时逐步培土、铺草保苗;开春气温回升再逐步回土整平。

(3)建立复合生态茶园:坡地种茶应修筑水平梯田,在茶园主要道路、沟渠旁种树绿化;平地、缓坡地种茶应建立“园周种树,果茶间作”的复合生态茶园,营造保湿保温的茶园小气候。

(4)培育“适密适矮”茶园。提倡合理密值、双行条栽种植,成龄茶蓬高度为60~70厘米,机采优质茶与大宗茶为主。培育成“适密、适矮”茶园具有抗寒防冻的显著效果。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

合理运用各项茶园培育管理技术,提高茶树抗寒能力,取得安全越冬的效果。

(1)深耕改土: 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改土,可使茶树根深叶茂。建园前的土壤深翻宜在60厘米以上,增施有机质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易产生冻害的地区,茶季结束后的秋冬季深耕,应在“秋分”、“寒露”进行。可以减轻冻害。

(2)茶叶采摘:应采取“合理采摘,适时封园”。山东种茶经验是,春、夏茶视茶树长势留鱼叶或1 叶采,秋茶留1~2叶采,“处暑”至“白露”适时封园停采,使秋季叶片充分成熟,提高茶树抗寒力。幼年茶园最后一次打顶轻采的时期,使之采后至越冬前不再抽发新芽为宜。

(3)茶园施肥:茶园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后控分次追肥”。基肥的施用时期为“白露”(8月下旬)至“秋分”(9月下旬),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分次追肥,即春、夏茶前追施氮素化肥,可在该季茶芽萌动时施用,促进茶树生长;秋季追肥在“立秋”前后结束,有利茶树越冬。

常有冬旱的茶区,必须灌足越冬水,并采取辅草保墒防冻措施。

4.茶园覆盖防冻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增加地温,降低土壤冻土层深度,减轻根系受冻程度;丛面盖草可使夜间茶树气温提高0.3~2℃,材料可选用作物桔杆、松枝等;塑料大棚覆盖可使茶树安全越冬;采用无纺布、遮阳网等覆盖材料,也同样起到茶树防霜冻的效果,但最好能搭架覆盖。早春气温回升、霜冻过后必须及时拆除各种覆盖物,以免影响茶树生育。

5.熏烟防冻

这是我国传统的防冻措施,茶区可结合田头烧制焦泥灰进行。或当有晚霜降临前,在茶园四周点燃发烟物,熏烟可保存大量热量,提高茶园气温。

(四)受冻茶树的护理复壮

1.适时修剪

对冻害的茶树实施修剪时,必须做到因地因园制宜。对采摘名优茶为主的茶园,应按受冻轻重因树制宜采用不同程度的修剪;对采大宗茶为主的机采茶园修剪,要掌握“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根据茶园受冻程度的轻重采用不同深度的修剪方法。修剪时期,一般在2月底3月初,当地气温稳定回升后进行。

冻害严重的年份,1~2年生茶树,如果冻死率不高,可采用定型修剪,剪去部分枯枝,并补植缺丛;多数茶树冻死,要移植归并重新种植。

2.加强肥水管理

受冻茶树修剪后,必须加强肥水管理,恢复生机,重建树冠。

(1)科学施肥:应在2月底至3月初前施普通复合肥(氮磷钾养分总量25%)50公斤/亩;4月初施尿素15~20公斤/亩。开沟施,沟深10厘米。

严格控制茶园秋季氮肥施用时期与用量,早施有机基肥。

(2)灌溉与排水:有春旱的地区或年份,对受冻茶树应及时灌溉;在大雪或冻雨融冰后,有积水的茶园,应及时开沟排水,以防湿害。

3.复壮树冠

受冻茶树经修剪后,应适当留养,以恢复树冠。修剪程度较轻的茶树,春茶早采嫩采名优茶,后期留叶采;受冻严重的采用台刈或重修剪的茶树,其要求与老茶树改造培养树冠的技术要求相同,需重新培养优质高产的树冠。

尽供参考哈!

夏季做好茶园管理方法

当前茶园进入夏季管理,茶树经过春茶采摘后,树体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树势减弱,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茶树病虫种群数量迅速增加,茶园杂草快速生长,如果管理不及时或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和夏、暑、秋三季茶叶产量和质量。为确保全年茶叶增产增收,夏季茶园管理必须抓好以下管理措施:

幼龄茶园管理

幼苗期管理主要指定植后一至二年内这段时间的管理。

1、抗旱、补苗和除草:夏季茶园在无雨或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抗旱,可在茶苗两旁各30厘米以内,盖草10厘米厚,既保温又能抑制杂草生长。若有缺株,须在建园1-2年内将缺苗补齐,最好补上同龄同大的茶苗。拔除畦内杂草,或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进行浅耕除草,一般不使用除草剂,若要用也只能用克芜踪除草剂。幼龄茶园可套种印度豇豆、绿豆、花生等绿肥,并及时数次刈青及埋青。

2、肥水管理:茶苗种后约1个月,当萌芽或长新根时,距茶苗13-15厘米处,挖7-10厘米深的'浅沟,浇稀薄水肥,随即盖土。以后每隔15-30天施一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也可在夏季茶芽萌发前亩施6-10千克尿素。

投产茶园管理

1、土壤耕作技术。结合施肥畦内进行浅耕除草,深度约10厘米,茶园一般不使用除草剂,而用人工除草,梯壁宜用生草法管理,保留适当高度的草层。夏初茶树行间铺草防旱,厚约10厘米。低洼积水地块,应开设排水沟,防止茶园积水。高温干旱季节,连续7-10天不下雨或中午嫩叶轻度萎凋时及时浇溉。药剂除草选用克芜踪250-300倍液,喷药时喷头配置防护罩,预防药液喷到茶树上。

2、施肥技术:早施催芽肥,夏茶催芽肥一般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促进茶树营养生长,新梢萌发整齐。一般于春茶结束后尽早进行。主要使用速效性化学氮肥,氮、磷、钾之比为2:1:1,用量依树龄及茶树鲜叶产量而定,约占全年的30%。施肥量,亩施碳铵30千克或尿素15千克或硫酸钾三元复合肥15千克+尿素5千克。当25%茶芽一芽一叶展开时,喷0.5%尿素或0.5%-1.0%过磷酸钙或植物动力1000倍液。施肥方法可施在茶树树冠滴水线垂直下位置,沟施或穴施,沟深8-10厘米,穴距30厘米,施后覆土。

3、夏茶叶面喷肥技术:夏季气温高,常遇干旱,茶树根部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吸收能力弱,根部施肥效果差。进行叶面喷肥,可提高茶叶产量,增强新芽的持嫩性,有利于夏茶品质的提高。试验证明,茶树叶面喷肥,能够增产茶叶10%左右。

茶树种植方法和管理

一、播种

1、播种方法

以中小叶种栽培为主的地区,主要有单条栽和双条栽两种

(1)单条栽:一般的种植行距1.3-1.5米,丛距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2500-4000株。在气温较低或海拔较高的茶区,行距可适当缩小到1.2-1.3米,丛距缩小到20厘米左右。

(2)双条栽:在单条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植方式,每2条以30厘米的小行距相邻种植,大行距为1.5m,丛距为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4000-6000株。与单条栽相比,双条栽具有成园和投产较快但同时保持了日后生产管理的便利性,目前已逐渐成为北方中小种地区主要的处植方式。

2、种前整地与施基肥

茶树能不能快速成园及成园后持续高产,首先是以种前深垦、种前基肥来决定的;种前深垦既加深了土层,直接为茶树根系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能促进土壤进行一系列的理化变化,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深垦结合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更能发挥深垦的作用,种前未曾深垦的必须重行深垦,已经深垦的,则开沟施入基肥,按快速成园的要求,应有大量的土杂肥或厩肥等有机肥料和一定数量的磷肥,分层施入作基肥。生产实践中的种前基肥用量相差较大,按大多数丰产栽培经验,种前以土杂肥为基肥应不少于15-25吨,磷肥50-100公斤,结合深垦,分层施于种植沟中。平整地面后,按规定行距,开种植沟

3、茶籽直播

(1) 播种时间 :南方地区11月底至次年3月均可播种,而北方地区则因土壤封冻,宜在3月中下旬播种,一般不要延迟到4月中旬以后播种。春播时应注意保管好茶籽,要保持适当的含水率,防止微生物污染和鼠、虫害。适宜的保存温度为5-7度和60%-65%的相对湿度。

(2) 层积催芽 :催芽可达到提早出土和提高出苗率的效果。将浸水饱和的茶籽和湿润的沙子(以手攥不出水为宜)按一层沙子一层茶籽堆藏,沙堆不要高于60cm,否则透气性差,容易沤烂茶籽。堆藏20天左右,随时检查茶籽发芽情况,待一半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就可播种

(3) 播种密度和深度 :整好地以后,开好种植沟,浇足水。采用条式等距离穴播,株距25-35cm,每穴3-5粒左右,播种深度3-5厘米,覆好土。

(4) 加强苗期管理 :主要有及时除草、抗旱、防冻、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4、苗木移栽

(1) 移栽时期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要选择茶苗地上部处于休眠时期进行移栽,有利于茶苗成活。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期移栽。根据我国茶区的气候与生产情况,移栽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时进行。秋末冬初移栽有利于茶苗的成活,这是由于此时地上部虽然已经停止生长,而根系生长还在继续,茶苗越冬后,根系在翌年春天可较早进入正常生长。但是在冬季干旱或冰冻严重的地区,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足,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

(2) 移栽技术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待种植的茶园内开好沟,沟深35cm左右,施下底肥,然后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剪短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浇湿圃地,以减少取根苗时伤根。从外地调运的茶苗,要注意包装与通气,并浇水提高其成活率。也可用黄泥浆沾茶根来提高茶苗的成活率。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使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

(3) 做好保苗、补苗工作 :茶苗移栽后,一般生长幼弱,根系浅,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护苗工作。一般可采用铺草或浅耕来提高抗旱能力,以采用铺草防旱效果较好,比未铺 草覆盖的茶园茶苗成活率提高20%以上。如果有缺苗的地方,应该及时补苗,必须是同龄茶苗,一般就地间苗补缺,或用“备用苗”补缺。补缺的方法和补后的管理,与移栽茶苗一样。

(4) 及时防治病虫害 :幼龄茶园由于苗木移栽前后生态环境改变,加上初期苗木生长势较弱,对病、虫的抵抗力不强,因此应加强病虫害防治。

二、成年茶树的周期修剪

为了维持茶树的旺盛生长,长期保持树冠的良好群体结构,方便操作管理,使茶树延长高产年限,除了加强肥培管理外,还必须通过年度修剪来进行调控。

1.常规茶园的周期修剪

(1)轻修剪。主要目的是平整树冠面,使发芽部位相对一致,调节芽数和芽重,控制树高,刺激下轮茶萌发,提高鲜叶质量等。轻修剪的深度应依据茶树品种、树龄、气候条件、茶园管理水平及树势状况而定。树势强健的修剪宜浅,只要剪去3~5厘米即可,树势较弱的修剪稍重,以剪去5~10厘米为宜。修剪偏重可使单芽重明显增加,但芽的密度减少,修剪较轻的则有利提高发芽密度,修剪时需根据茶园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轻修剪可以每年秋末冬初(11~12月)进行,也可隔年修剪一次。如在高寒山区为了早发春茶,多采春茶,轻修剪最好延迟到春末夏初(5月下旬)时进行。修剪的茶树以弧形为好,可增大发芽面和采摘面。修剪工具都采用绿篱剪(杭州、四川生产),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电动整枝机修剪(日本零件,杭州组装)。

(2)深修剪。茶树经过几年轻修剪和采摘后,树冠面的枝条会变得密集而瘦弱,为使采摘面上的枝条得到更新就需进行比轻修剪重的修剪,这种剪法称为深修剪。深修剪程度一般是剪去树冠面绿色层10~15厘米,即基本上剪掉上一年留下的全部枝叶,对大叶种茶树则需剪去20~30厘米才能达到目的。深修剪对当年产量有一定损失,不宜短周期进行,通常每隔3年搞一次较恰当。贵州省各茶区大多在春茶采后进行深修剪,这对当年产量的损失会相对少一些,而夏季高温多雨又有利于快速恢复。

2.密植茶园的修剪

密植茶园成园投产后,树冠已密接郁闭,下部叶片受光较差,茶蓬采摘面积,生产枝密度等均已保持稳定,提高产量的潜力受到一定限制。为使茶芽多发快长,在需要利用群体顶端优势而保证芽重的基础上加快新梢的生长速度,增加采摘轮次,从而提高生产率。这就需要在年度轻修剪时尽量减少对萌动芽的损害,充分利用秋冬季形成的越冬顶芽和上位肥壮腋芽的生长优势,从而实现继续增产。为此可采用抽枝修剪法,即只剪去蓬面的鸡爪枝和徒长枝。这种修剪法,绿色叶面损失极小,枝条受伤少而轻,越冬芽完好无损,既保证了芽的数量又增加了芽的重量,并且可以比一般轻修剪提早5~7天萌发,春茶提早10天以上开采,增产达二成以上。抽枝修剪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对密植茶园来说也是协调个体、群体矛盾的有效手段。连续抽枝修剪几年之后,若树高增长太快可用深修剪进行调节。密植茶园因树冠面大,往往使人行走道密接而影响农事操作,也影响茶园的通风透光,放在每年秋冬季(也可在春茶前)修剪一次边脚枝(也可用镰刀割)。

茶园生态系统的调控有哪些方法?如何调控?

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地,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有益生物种群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这是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外部条件,如茶园周围的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遮阴树、行道树,部分茶园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增加茶园周围植被。

2.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茶园田间栽培为基础的农业防治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的环境,是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虫的茶树无性系品种;及时合理采摘;秋季深耕时将表土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和各种病原菌深埋入土而死,同时将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曝露于表土而冻死;增施有机肥,并注意磷和钾素肥的施用,以增强茶树对病虫的抗性;疏枝清园,茶行边缘修剪,扫除茶丛根际周围的枯枝落叶,铲除园内或园边匿藏越冬病虫的杂草。

3.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同时存在于茶园生态系统中,可以相互依存和制约。开展茶园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对作为饮料的茶叶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生物防治措施是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包括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寄生物昆虫天敌的应用、昆虫病毒的应用、捕食性天敌的应用。做到以虫治虫;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利用病毒治虫。

4.利用害虫趋性,进行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害虫的特殊趋性或习性,采用机具或人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当前茶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杀法,即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或趋化性,害虫种群自身间的化学联系和害虫对色泽的趋性进行引诱,目前有灯光诱杀、糖醋诱杀和性信息素诱杀等。二是人工捕杀,对茶园中某些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通过人工捕杀方法予以消灭。

5.合理进行化学防治1.在茶园使用化学农药的要求并不注重“灭杀”,而更注重于调节。因此,一是合理选用农药品种时,要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茶园中禁用滴滴涕、六六六、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农药。对于供出口的茶叶基地,还包括禁用扑虱灵、灭螨灵、甲氰菊酯等农药。秋后可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封园,以减少翌年茶树病虫害。

关于茶园生态管理5+1和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是怎样分类的(茶叶是怎样分类的呢)
« 上一篇 2022-12-15
今大福普洱茶行情网(今大福普洱茶价格查询表)
下一篇 » 2022-12-1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40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