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情况(茶叶产销概况)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叶生产情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叶产销概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紫阳富硒茶的生产情况
根据紫阳县各地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全县可分为3个植茶区域:
(一)汉江、任河沿岸浅山丘陵适宜区
包括中北部的39个乡镇:以优质高产区焕古、和平、长白、云峰、汉南、瓦房、太月、芭蕉、江河、红椿、深阳、尚坝、东木等乡和城关镇为中心,向北延伸到凤凰山、米仓山区的汉城、金川、松溪、三官堂、五林、安溪、双安、宝狮、北陡、蒿堰、复青;向东南扩及上东、苗河、解放、目连、洄水;向西南扩及广城、牌楼、高桥,以及碱土带西南方的瓦庙、保坪、紫黄、麻柳、毛坝、青荆等乡。区内有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条件,茶叶生产基础较好。
(二)巴山浅山次适宜区主要包括燎原、万兴、铁佛寺、高滩、双柳、联合、绕溪、龙潭、深磨、四坪、桥镇、斑桃、小河等13个乡。这一带雨量充沛,但气温偏低。东部米溪、三台、前河、石坝一带水热资源丰富,但因有石灰石矿群分布,也是次适宜区。
(三)巴山山地及碱土带不适宜区
该区包括热量不足的六河、界岭和碱土带中的新联、大坝、白鹤等乡,历史上有零星茶树分布;1974年盲目兴建了2200余亩新茶园。
据1983年茶叶区划调查,全县茶园总面积96931亩,其中以粮茶间作为主的老茶园40522亩,占总面积41.8%。其分布的最高点在海拔1450米的洄水区斑桃乡秀道村花栎朳。海拔1000米以上为苦茶分布区。据典型调查,毛坝区青荆、麻柳2乡,洄水区斑桃乡,双门区四坪乡,红椿区红椿、尚坝、燎原3乡等地共有苦茶1150亩。老茶园大都分布在粮地中或桐林下,每亩平均300~400蔸(株)。全县成片新茶园56400亩。其中: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39580亩,占新茶园面积70.19%;901~1000米间8670亩,占新茶园面积15.39%;1001~1100米间3640亩,占新茶园面积6.46%;1101~1200米间2780亩,占新茶园面积4.99%;1200米以上1710亩,占新茶园面积3.04%。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近40000亩新茶园,加上原有的40000亩老茶园,是县内的骨干茶园,共80000亩。
县内583个行政村中不产茶的仅30个,年产茶0.25吨以下的130个,产茶0.25~0.5吨的92个、产茶0.5~2.5吨的250个,产茶2.5~5吨的63个,产茶5吨以上的18个。毛坝区麻柳乡染房村年产量最高,为16.78吨,是县内唯一年产10吨茶以上的行政村。产茶最多的乡是蒿坪区复青乡,最高年产52.55吨。年产茶15~50吨的乡有城关区焕古、云峰、太月、和平,红椿区红椿、尚坝、深阳、江河,高桥区芭蕉,蒿坪区蒿堰(镇),洞河区苗河,双门区四坪,毛坝区麻柳,洄水区斑桃等14个;年产茶5~15吨的乡有汉城区汉城,红椿区燎原、东木,蒿坪区北陡、宝狮,城关区汉南、瓦房(镇)、长白、上东,洞河区米溪、石坝、洄水区目连、洄水、小河,双门区解放、桥镇、深磨,高桥区龙潭、高桥,毛坝区瓦庙、保坪、毛坝、青荆、紫黄等24个,以及城关镇;年产茶1.5~5吨的乡有汉城区三官堂、松溪、五林,洞河区前河、三台(镇),高滩区广城、牌楼、高滩、双柳、绕溪,毛坝区联合,高桥区铁佛寺等12个;年产茶0.5~1.5吨的乡有汉城区安溪、金川,蒿坪区双安,高滩区万兴,双门区六河,洄水区界岭等6个;年产茶0.5吨以下的乡仅3个:高滩区的白鹤、大坝和毛坝区的新联。 紫阳境内茶叶产量,有记载的始于宋代。
宋代,全国茶叶产量35000吨以上,而包括今紫阳茶区在内的利州路和成都府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周靖民:《宋代的茶叶产区》,载《中国茶叶》1983年第4期)占全国总产60.1%。(兴元)《图经》载:“秦司置司兴元,属官一员掌之职,在收宕昌、高峰、贻峡、文州所买马,类聚发纲,及受本府南郑、城固、洋州之西乡茶引钱,及利州路军博马,按帛发马,一岁凡一百三十纲六千五百匹。”
明承宋制实行“茶马法”。由于地理位置和茶叶品质方面的原因,朝廷十分重视陕、川之茶。《明史·茶法》除末尾一段提到其他茶区外,几乎全部篇幅都记载了陕、川茶叶史实。当时,“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明史·食货志·茶法》)文中所称“汉中”,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产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县又四百里,经于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自明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多先集结于汉中、西乡。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为今紫阳县所产。
明末,由于战乱和灾荒,紫阳人口锐减,茶叶生产随之衰落。康熙《紫阳县新志·物产》载:“兵荒之后,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剥食,紫阳之茶日见其濯濯矣。”
清乾隆以后,湖广川湘一带的破产农民大量涌入紫阳。他们占据山林,垦荒种粮,同时恢复了茶叶生产。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据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考证,清代中叶紫阳茶区各县最高年总产茶曾达1500吨,其中紫阳县1000吨以上。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涌入西北,紫阳茶受到排挤,渐见萎缩。
民国《紫阳县志·地理志》在谈到清末民初全县茶叶生产状况时说:“茶麻以西南区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谷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光绪间价尤低廉,多有毁去茶树者。近年(按:指民国十四年前)茶价稍昂,植者渐广。”抗战期间,湘、皖等省茶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南方茶叶无法运销西北;而紫阳茶不但未因战争而停滞,销路反而扩大。它不仅销往西北各省重要城镇,而且向为皖、湘茶叶销场的西安、鄂北、豫南,也有紫阳茶销售,大有供不应求之势。茶农普遍增植新树,茶叶产量迅速增长。抗战初期,中国地理研究所人生地理组王成敬和綦江县立中学贾秉温对紫阳茶叶生产进行综合考察后指出:紫阳“居陕南茶区之中心,全县产茶。因而陕西茶叶普遍即以紫阳称之,所有外销者亦多称紫阳所产也。”“每年约产三十余万斤。”(《紫阳茶之产销》见书内文献辑要)《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亦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紫阳“全年运销量320000斤”。(交通部邮政总局编,台湾华世出版社1978年3月台一版)。到抗战中期,全县茶叶产量增长60%以上。据陕西省银行紫阳县分行民国二十九年(1940)10月16日报告:该县“本年茶采至五次,总产量约五十万斤。计洞河十九万,瓦房店十三万,蒿坪河八万,宦姑滩六万,本县城四万斤。”“本年运销西安约十四万斤,汉中十六万斤,甘肃六万斤,安康四万斤。”(《紫阳茶叶调查》,见书内文献辑要。)
民国三十三年(1944)紫阳茶叶运销量达到260吨;至抗战结束以后,全县茶叶产量超过500吨(折合100万斤),比抗战初期增长两倍以上。解放战争期间,全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新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0000亩,总产54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紫阳茶有了迅速发展。1953年3月,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建立后,以紫阳为重点,进行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茶叶增产。当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6000亩,总产达到750吨。1954年,人民政府发放了3亿元(合今3万元)茶叶预购款,扶持茶叶生产。并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时,教育茶农组织起来,响应国家增产号召。在县内红椿坝、毛坝关、宦姑滩、瓦房店及邻县岚皋选择了5个工作中心基点,开展加强茶园经营管理、补植缺株、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提高茶叶产量、提高制茶技术水平和茶叶质量等示范性工作,认真总结推广了茶园中耕除草、施肥、老茶园更新、防治病虫害的经验。其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下,茶叶生产持续增长。至1957年,茶园面积达到38500亩,比解放初增长92.5%;产量达到1075吨,比解放初增长97.2%。成品茶质量有显著提高。据陕西省供销社统计,1957年1~4级茶比重由1956年的59.85%增至74.88%;5级以下粗茶则由40.15%降为25.12%。茶农实际增加收入20.33万元。毛茶收购价由1956年的每担(50公斤)51元提高到55元。1958年虽因贻误采期,使7吨鲜叶老在树上,茶叶总产仍达1150吨,为此前最高产量。1959年,紫阳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不仅当年茶叶产量比1958年下降11.4%,茶树生机也受到很大破坏。60年代初,因缺粮矛盾突出,茶园面积缩小,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1962年,全县茶叶年产量仅650吨,为1958年的56.5%。
1965年初,安康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提出“两手抓,双丰收”的农业生产方针,紫阳兴起茶叶生产热潮。县级机关带头进行茶树短穗扦插,收购部门提高茶籽价格,政府对农民实行茶籽补贴,从而发展了一批新茶园,并对原有茶园加强了管理。当年,产量有了较大回升,总产达950吨,较1962年增长49.2%。其后,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错误地认为“茶叶不能当饭吃”,茶叶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全县产量长期在650~900吨之间波动。
1974~1978年,贯彻全国茶叶会议关于“茶叶生产要有个大的发展”的决议,全县播种茶籽1455吨,发展条列式茶园60000亩。并建立公社茶场56个,大队茶场410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贯彻执行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茶叶产量稳步回升,结束了长期低而不稳的状况。1884年,茶叶总产超过1000吨;到1985年,茶园总面积达到120900亩,茶叶总产1177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1974年以后的发展茶叶生产热潮中,由于有近30%的茶园种植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头上,而且周围林被较差,易受旱、受冻;还有一部分茶园建立在碱性土壤上;所播茶籽除少量当地种外,绝大部分是从湖南省调入的群体品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到2012年,紫阳县全县茶叶栽植面积逾17万亩,年产茶总量达到3800吨,实现产值7亿元,综合收入10亿元。
茶叶的产地
茶叶的主要产地在我国的苏北、梅江、巴山、湖北、神农架、海南、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区,且茶叶是茶树的叶子和叶芽,茶树是山茶科灌木植物,其叶片为长圆形或者椭圆形,花期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份。
茶叶产自哪里
1、生产地区
茶叶在我国的生产地区可分为四个,分别是华南茶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和西南茶区,其中华南茶区包括台湾、梅江、海南等地方,江北茶区包括苏北、山西、湖北等地方,而江南插曲包括粤北、苏南、浙江等地方。
2、茶叶品种
在西南地区适宜种植的茶叶有绿茶、普洱茶、花茶等,在华南地区适宜种植的茶叶有乌龙茶、红茶、大叶青等,在江南地区适宜种植的茶叶有花茶、名特茶和绿茶等,而江北地区的土壤较为黏重,茶树多为灌木型。
3、适宜环境
养殖茶树时,需要为其提供排水性较为良好且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且土壤酸碱度在4.5-6.5之间最佳,而且茶树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要将其栽种在阳光明亮的地方,并且种植茶树的地区年平均温度要在18-25度间。
4、防治病虫害
养殖茶树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其中生物防治的方法是,在茶树园中放入蜘蛛、赤眼蜂等害虫的天敌,化学防治的方法是,在发现茶树发生病害后,要对其喷洒对应的化学药剂,使茶树健康生长。
茶叶现状及未来走势?未来发展模式。。。求业内人士点评分析一下!
中国的茶叶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和出口两块。
国内部分
1. 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铁观音(乌龙类)市场份额点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叶占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众多,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乱象丛生。
3. 茶叶品种多,种类丰富,宣传侧重点各不同。
4. 茶叶做为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产茶的地方政府较为重视。每年茶展众多,不过多数效果都不怎么样。
出口部分
1. 绿茶占绝对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尤其以快速消费包装的包装茶增长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国出口茶叶,仍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
国内茶叶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没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经销商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无法建立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市场无法召回产品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茶叶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贯彻力度不够。当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场商户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从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买茶时就上i茶时!!
中国茶叶发展的现状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源,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引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2005年组建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达到1亿元。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无法快速向外扩张,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引进5500万元的风险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闻投资集团以1.3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快速发展;而在引资时,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成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此外茶叶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大型的精制企业大多数已经通过ISO9000系列、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业实行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5、市场的发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可,继绿茶、乌龙茶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2003年以来,普洱茶发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1/3,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种。2006年计划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有60%的茶叶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理,价格的形成,以及产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造,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于外销茶的价格。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三、几点建议
不断变法和发展的中国茶叶市场给企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因此,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正确投资的关键。根据当前茶叶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从目前情况看,产量增加,市场热点不断,多茶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市场主要特征。2004年非典时期引发的绿茶消费热,2005年铁观音消费热,2006年普洱茶消费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很好带动茶叶消费整体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热的兴起,对我国现阶段茶叶市场将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首先,其他的茶叶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陈越值钱,这样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饮用价值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二是与其他茶叶品种相比,普洱茶生产能够形成规模生产。普洱茶只要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都可以作为原料。发酵过程类似葡萄酒的生产,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形成质量相对一致的品质;此外,其他茶叶品质最主要取决于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艺,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拼配在一起可以调出不同风格的口感,厂家可以采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形成独有的品质,有利于品牌的树立。
分析这几年茶叶市场热点,非典带动绿茶的消费热带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但是,铁观音和普洱茶热的形成,是对茶叶品质特征准确把握和有效的宣传,成功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对行业更具有影响力。我国是多茶类的国家,每个茶类都有不同的品质特征,个性化十分明显,如何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使各个茶类都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多茶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观音热形成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普洱茶热更具有创新的成份,绿茶热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个热点需要形成同样需要依靠创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我国名优茶的产量从2000年1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5万吨,增长了73.6%。名优茶的产值从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值已经占到茶叶总产值的71 %。名优茶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茶叶行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开发出有机茶,打造名优茶品牌将是茶企业必经之路。但是,目前名优茶已经遇到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出现采茶工不足的问题。名优茶的发展日益受到限制。由于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不仅给采摘带来困难,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这也是名优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名优茶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导茶叶消费由重外形向重内质转变,是名优茶今后能否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名优绿茶显得更为迫切。这几年,有机茶发展已经使部分消费者改变对茶叶品质的判别标准,从外型转向内质,而且逐渐把安全、好喝作为判断品质的标准。普洱茶市场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茶叶品质判断标准的颠覆,并且创造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QS制度的全面实行,茶叶销售逐渐要从散装茶销售转向包装茶的销售,这将会为众多品牌企业带来机会,应该通过包装和品饮方式的创新来促进饮茶方式的改变。
另外,企业过分重视名优茶生产和经营,不愿意生产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中低档茶叶,这也是制约当前茶叶企业规模扩张的问题。其实,大宗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茶叶市场需要象“猴王”“京华”等质量稳定“老百姓”品牌的茶叶。今后,茶叶还面临进入超市销售的问题,这也急需发展中低档品牌的包装茶叶。
(三)打造茶叶品牌。
茶叶品牌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品牌,以中茶、竹叶青、大益和龙生为代表;一类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吴裕泰、张一元位代表。从这几年情况看,由于茶叶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适应了目前茶叶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天福连锁经营在全国扩张很快,已经有600多家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他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但是,成长数度也十分惊人。北京市场上知名品牌吴裕泰已有122家店,张一元也有85家店。从市场发展看,茶叶销售今后必须走复合通路,除了传统营销模式外,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也将被应用到茶叶销售中来,这对企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延伸企业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个性化产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实力的茶叶企业除了要加强通路建设外,还要加大企业对茶叶资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产基地。我国产茶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也很丰富,但是优质资源有限,而且茶叶品质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原产地产品保护后,这些资源今后会成为稀缺资源,更具有价值。
(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我国茶叶产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我国茶叶产量将远远超过目前的水平。因此,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宽茶叶的应用领域,提高茶叶的消费量,也是我国茶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可乐等碳酸饮料,成为日本最常见的饮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满目,而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更是多达数百种,茶叶有效成分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在我国,茶饮料、茶食品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只是应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五) 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宣传资源。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茶叶行业同样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现在,以经营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馆和上海湖心亭为代表的依托地方特色茶文化为经营载体的茶馆企业。以北京圣唐古驿为代表的茶馆、茶博物馆等设计装修企业,以读图时代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业,加上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具制作、广告宣传等,已经形成茶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应该说,我们的茶文化创意产业还刚开始,但是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经过过去这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xx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和“3+N”特色走廊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xx茶叶产业资源,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全县茶叶提质增效。现将20xx年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打破界限、连片发展、统防统治、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基地标准化、运作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利益风险一体化”为基本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天凤乡、宝峰彝族乡、民建彝族乡、烈士乡等乡镇的高山有机茶产业环线上,采用
“补天窗”方式新种植茶叶1000亩。深入“绿色植保”理念,推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药量、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机械、统一安全间隔期”工作模式,采用“统一茶园管理标准、统一配送农业投入品、统一防控措施、心得体会统一原料采摘标准”的“四统一”管理措施,推动产业环线及全县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全县茶叶产业上档升级。全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0亩,应用杀虫灯、黄板等绿色防控措施开展绿色防控60000亩(投产茶园的92%),开展茶园机剪、机修面积20000余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1000亩,申报有机茶园3000亩。全县茶叶总产量达0.39万吨,比上年增长3%,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茶叶产业管理水平。将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与技术扶贫、农业项目实施培训等有机结合,着重在全县茶叶发展乡镇,重点是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开展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40余场次,培训人员2800余人次,发放各项技术资料6000余份。
(二)强化战略实施,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动力。一是实施机制创新战略。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落实五个规范为要求,以协会(合作社)为扶持政策的承接主体,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带和示范基地。今年“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三条特色环线,建成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启动了茶叶产业环线打造工作。
二是实施大品牌战略。构建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合力打造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自主品牌进行有效填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20xx年,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大力提升特色区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第六届国际茶博会xx杯斗茶大赛上xx荥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瑞吉隆兴”牌“芽细藏茶”和“古道红”茶喜获金奖;xx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塔山”牌观音仙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样库”。
三是实施基地辐射示范带动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与茶农共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经营的现代茶业发展模式和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目前,已在全县茶叶重点乡镇民建、荥河、宝峰、天凤建立了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五宪建立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是实施农特产电商战略。整合资源,以电商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建立企业、协会大产业链运作模式,实现产品到商品由行业协会把关运作,建成xx茶叶、天麻等优质商品畅销的'知名窗口。目前,四川xx塔山茶叶有限公司、xx县五宪猕猴桃合作社等企业均在网上建立了农产品销售平台,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同步拓展的产业销售链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管理滞后
xx茶园分布海拔较高、较分散,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加之部分种植户或观念转变不及时,或技术欠缺、管理不到位,或对“生态”概念认知有误、粗放管理,茶树长势弱,产出量低。
(二)品牌建设薄弱
范文内容地图一是处于原料供应商地位。xx茶长期扮演“原料供应商”角色。名优茶品牌销售比例低下,绝大多数鲜叶初制加工后运至名山、乐山、浙江等地贴牌销售,处于茶产业价值链低端,没有自己的主导品牌。二是茶叶销售议价能力低。大部分茶农、茶企观念滞后,各自为阵,个体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不能够抱团发展,联合营销,开拓市场,导致品牌集聚效应低,品牌销售渠道栓塞。
(三)茶企竞争力低
一是全县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以初制加工为主的个体茶厂和家庭作坊。由于初制加工企业的经营理念传统、生产管理粗放、设施设备落后、恶性低价竞销,干扰市场正常秩序,大量茶企在低水平上重复竞争,严重制约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资源集约化利用等。二是企业实力普遍较弱。茶企单个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突破茶叶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市场渠道建设等固有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门槛,进一步降低xx茶产业竞争力。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按照一年探索,两年成型,五年成业总体目标,以抓实五个统一规范(规范种植管理、规范采摘加工、规范质量标准、规范品牌包装、规范等级体系),实施机制创新、大品牌、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农特产电商、文化、生态旅游“六大战略”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哪几个地方盛产茶叶?
1、江北茶区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
2、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
3、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砖茶)和普洱茶等。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
4、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
茶叶生产情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产销概况、茶叶生产情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97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