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规划方案(茶园规划设计图)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园规划方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园规划设计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茶园提质增效的措施
1、修剪:修剪可以刺激茶芽萌发,但一定要注意具体操作,尽量保留生长旺盛的枝条,以提高春茶产量。
2、追肥:一是根部追肥,一般在开春回暖后(2月中下旬至3月初),于茶树行间树冠外侧开浅沟,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30~40公斤,随后覆土,防止养分损耗流失。二是叶面喷肥,一般在春茶采摘前5~7天,或者在采茶后,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用 叶面肥增强叶片纤维质、增厚蜡质层,增加作物自身抗病虫害功能;补充植物必需氨基酸,提高茶叶品质。
3、护墒:一是松土。旱年有利于蓄水保湿,雨季有利于松散和升温,两者都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二是除草,防止春季草荒。对于易内涝的茶园,应在栽培的同时疏通沟渠,防止春雨较多的年份茶园内涝,影响春茶的生长。
4、护墒:在冬春季持续干旱的年份,茶园土壤水分不足,极不利于春茶早发和名优茶产量的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积极试水引水抗旱,一方面要采取中耕、覆地膜或秸秆、杂草等措施,减少裸露地表,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同时还能提高地温。
5、防寒:早春的寒冷对发芽的茶芽和新芽的危害极大,会导致春茶产量下降,春茶品质变差。
6、早采:春茶越早上市,价格越高。同时,早收春茶也是防止早春冻害的有效措施。
茶园新区的规划背景大概是怎样的?
一、显著的区位优势 茶园新区是重庆规划的城市副中心,在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内,接轨重庆全城,一圈两翼发展带动产业全面升级: 十五分钟车程直抵重庆铁路物流园,最强大的物流保障,是园区企业的经济大动脉; 三十分钟车程,就可以到达茶园新区自建的世界级物流港口—东港物流港,是园区企业低成本运输的黄金通道,势运两江,财通四海; 四十五分钟之内,直达江北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园,是园区外向型企业穿越时空,与国际接轨的快速通道,让世界变得不在遥远! 陆路交通网四通八达,西临西南唯一陆路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由此通往云贵两广,到达广东湛江海港仅11小时;新区内部的“三纵三横”的道路,通过重庆一环、二环高速公路与成渝、沪渝、兰渝、渝遂、渝湘等多条高速公路干线联接。交通优势占尽天时,成本核算得尽地利,让厂家利润最大化,使工业生产规模化,产业集群化。 随着轻轨六号线的建设和轻轨八号线的布局,新区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此外,新区通过真武山隧道和待建的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与市中心相连,特别是南山隧道,建成后与东水门大桥连接,直接通往解放碑,到那时的茶园新区这个城市副中心将与主城中心融为一体,成为主城中心的一片仰望的高地。 二、生态环境优势 茶园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恰似一个天然的聚宝盆;新区内植被繁茂,周围有10万余亩的天然森林覆盖,是重庆主城区森林覆盖率最高,含氧量最富有的区域,内有河流和湖泊,其中苦溪河蜿蜒清澈,潺潺流经新城区后汇入长江。整个城区依山傍水,山水相连,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居住。 三、产业集聚优势 茶园新区在2012年将建成千亿级园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重庆大部分手机制造业布局在茶园新区,随之而来的还有目前最先进的3G制造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分院、国虹科技、重邮信科等电子信息公司也把进入茶园新区纳入了日程。新区将重点围绕打造以3G产业为主的电子通讯产业,着力培育TD-CDMA为核心的电子通讯产业链,最终形成大规模高效益的消费类电子为龙头的新型电子产业集群。以通用机电装备,汽摩及配件制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大唐新数码、重庆索伦等重点企业已经实现投产。 四、功能配套优势 茶园新区以第二产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建成集科、工、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新区,打造一座融自然、经济、人文为一体的多维生态城市。 为了更好的做好招商引资和入驻企业服务工作,还建立了“南岸区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报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了重庆市园区中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在人才、智力、资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 十年磨一剑,茶园新区经济社会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三区合一”后的茶园新区将再一次提速。 2009年新区已入驻企业达230余家,投产企业近1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为2012年实现“千亿级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顺大势,做大事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势运势,才能做大事; 顺西部大开发之大势,做产业西进之大事,顺大势者,成大事; “中国看西部,西部看重庆”, 重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茶园新区,重庆经济的增长极; 茶园新区,一座气势恢弘的产业新城正喷薄而出,它不仅承载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期许,也装满了南岸人多年的期盼和梦想;茶园新区正以胸怀未来的气度,凸显的优势,卓越的服务;向世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茶园新区,一座希望之城; 茶园新区,一座未来之城; 茶园新区,一座仰望之城;
重庆茶园新区旧貌
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已从一片荒凉的农地,发展成南岸区及重庆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通江大道的竣工以及南山隧道的开工,进一步拉近了茶园与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距离”;而随着重庆南岸区行政中心搬迁工程的启动、第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占地3000亩的同景国际城开工以及各大学校、医院、公园的建设,茶园新区已顺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茶园建设者们并没有固步自封,对城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将茶园新区的建设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茶园,这座崛起于重庆主城东部片区的新城,不仅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
从“跨两江”到“跨两山”
新城建设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完善城市区域结构、分担中心城市居住及产业功能的举措。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城市化实践来看,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新城战略”都是重庆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我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重庆最初以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为中心形成城市,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8万人。直到1998年,“跨过两江向江北区、北部新区和南岸区发展”思路的提出,确立了“一主四副”的城市多中心体系,该市的城市发展才真正走出了渝中半岛。
“98版总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范围,却没有明确提出利用外围组团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结果导致城市进一步向心集聚发展,引发城市空间不足、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使城市资源利用和保护矛盾更加突出”。茶园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管理部部长刘超向记者介绍,2000年后重庆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较快,使得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城市的发展问题成为必然。
于是,新一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跨山发展”的思路,即通过跨越铜锣山和中梁山分别向东、向西,新增茶园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确立“一主六副”的城市中心体系。“原来的'城外有山'变成了'城中有山',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城”,刘超说道。
作为重庆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城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向西穿过铜锣山,距离中央商务区即重庆城市中心约9.5公里,距离已形成的南坪城市副中心约8.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然而,有专家指出,由于间隔铜锣山,该区与老城区的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可进入性不够好。而这,也是重庆城市向“山”外扩张的天然“屏障”。
“跨山发展新城,交通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特别对于茶园来说,还同时担负了对外、对内双重的交通功能”。虽然当时已有真武山隧道让茶园与老城区之间保持联系,但茶园建设者们清楚地意识到,对于一个将要发展到50~70万人口的新城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近5年来,建设者修建了世纪大道、通江大道等多条通往主城甚至重庆周边城市的道路,并新开工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进行了东水门大桥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图通过强有力的交通使茶园成为能够辐射重庆城市东部的中心区,甚至是“周边城市连接重庆的重要门户”。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茶园与解放碑的路程将缩短为9公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离重庆城市中心最近的副中心。而目前所要克服的距离,实际上是人们对该地区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熟悉过程”。同景国际城的开发商——同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长春博士对此认识深刻。他认为,从居住角度来看,有“水泥森林”之称的重庆主城区的居住质量并不高,而茶园的建设用地达到74平方公里,未来的建设密度肯定要比主城区低很多,居住环境质量必将有更大的提高。“距离更近,环境更好,而城市的扩张又是必然,这就是同景率先进入茶园的首要依据。”
“以空间换质量,是城市人口居住发展的必然趋势”,陈长春如此对记者说道。而这,也是对城市化发展动因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
生态化概念突围
城市化不是高楼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以极高的环境成本来取得城市的发展成就,更不是农民向城市的简单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态城市”的定位。
自2000年起,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基本完成了产业的集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重庆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面对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茶园建设者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提出了疑问:“城市化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人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
“必须明白,城市中居住的主体是人,城市化也就是一种人类居住形式的升级,所以它必须营造一个生态的宜居环境来提升生活品质,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内涵与趋势,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勇表示。于是,茶园建设者确定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思路。负责茶园城市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规划方案中便突出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内规划设计了两座山体公园、两座水上公园,营造了一个“大山为屏,小山为园,两山两水一中心”的大环境。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城市化实践来说,还是基于茶园本身的硬件条件,“生态化”都是茶园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该区西侧为铜锣山余脉、东傍明月山、南倚樵坪山、北临长江,区内为浅丘地貌,共有10余个湖泊和水库,大小7条河流,其中长约38公里的苦溪河流经区内并注入长江。面对约10万余亩的天然森林覆盖,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专家们惊呼:“这简直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大绿化'观念”。刘超认为,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绿地系统布置,对绿点、绿线、绿面进行全面控制,特别是“'四山一河'神圣不可侵犯”。同时,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入驻门槛,茶园加大了环保审查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现代物流、国际会展、都市旅游等新兴产业,因为,“经济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考虑的重点”。
“城市生态化不仅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还包括整个城市结构、网络的生态化”,马勇说道。在整个生活环境的建设上,茶园建设者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闲、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方面要求结合考虑,尽量达到资源经济和费用较低、全寿命设计、宜人性设计、生态建筑与环境科学相融合,并采用包括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等绿色建筑的高新技术。
此外,茶园还规划了健全的绿色交通网络,分别设计了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在茶园建设者们看来,交通网络是展示、认知城市的重要手段,能将各功能单元和开放空间联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系统。“从社区和邻里环境两个层面出发,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以及生态化的、序列化的交往空间,有益于培养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和责任感、营造社区氛围、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这对社会生态的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刘超说。
打造内部循环的人居环境
新城需要具备相对独立的性质,对于在面积上已接近大型城市范畴的茶园新区来说尤为如此。这就要求茶园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生活循环体系,在产业发展与房地产开发上,无论是空间结构还是建设步骤,都要保持相对的平衡。
“茶园城市副中心应是重庆东部新城的中心,是区域性的商业、商务、金融、信息、文化、行政中心和交通枢纽”。在马勇看来,茶园一方面肩负重庆东部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还有辐射带动东部新城发展的责任,所以其建设必须是更加综合、高品质、高标准的。“功能的提升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未来的茶园新区要更加全面地完善城市功能”。
茶园新区近年来工业水平的持续提高,同时也对房地产业提出了协调发展的要求。刘超指出,2005年茶园的工业化水平已相对成熟,园区规划也基本完成,而城市副中心地位的确立,更为茶园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可以说完全具备了房地产开发的条件”。
“由于茶园新区在此前没有进行过正式的开发,就好像一张白纸,所以能够更好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结构”。对于茶园建设的原则,刘超向记者介绍道,首先是通过大型商业、产业服务、商务办公、旅游服务,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是通过“零换乘”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大型综合的商业服务设施,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旅游服务、酒店等服务设施的集中设置,提高中心吸引力;再次,通过TOD模式的动态应对,构建起一套科学的交通设施体系;最后才是居住与工作平衡的综合发展,让产业发展与城市拓展有机结合,建立工作与生活相对平衡的综合发展模式。
2005年10月21日,在重庆多维生态城项目推荐说明会上,茶园新区推出了总面积达6700亩的房地产开发土地。同景集团营销总监张劲在会上表示,同景之所以敢于率先入驻,是基于茶园具有政府强力支持、强大产业推动、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高起点的规划以及先进的发展思路五大因素,“相信茶园能够成为今后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入驻茶园新区的房地产开发商已有近十家,签约开发总面积超过1万余亩。
在茶园新区的建设者看来,茶园已犹如自家的半亩花园、一畦菜地,多年来他们只是在专心做两件“事”:建设现实的茶园与设计未来的茶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谨慎,把茶园的规划建设当成历史性任务看待,放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在重大项目的决策上要放到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发展去思考得失,这样才能将茶园真正建设成一个多维的生态城市”。
dc88.com.cn/gyyq/sum.asp?id=1684 15K 2007-2-15 - 百度快照
... 11K 2006-11-17 - 百度快照
如何规划新辟茶园道路网?
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茶园的道路分为干道、支道和步道,互相连接组成道路网。干道是连接各生产区、制茶厂和场(园)外公路的主道,要求能运行汽车和拖拉机。一般路宽8~9米,路坡不要超过5度,转变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米,能供两辆卡车对开行驶。支道也是茶园划分区片的分界线,其宽度以通行手扶拖拉机和人力车为准,一般宽4~5米。步道是茶园地块和梯层间的人行道,宽2~3米。实行机耕的茶园要留出地头道,以供耕作机械掉头之用。
茶园道路的设置,要便于园地的管理和运输畅通,尽量缩短路程、减少弯路。为了少占用地,应尽可能做到路、沟相结合,以排水沟的堤作道路。据各地的经验,道路以控制在占场地总面积的5%左右较为适宜。茶园开垦之前就要划出支道、步道的位置,然后边开垦,边筑路。
茶园规划方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园规划设计图、茶园规划方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30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