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数据分析(茶饮行业数据分析)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9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业数据分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饮行业数据分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茶叶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茶叶行业暂无上市公司,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多家知名茶叶行业企业IPO均以失败告终,此外,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和八马茶业正在冲刺IPO中。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茶叶销售数据、中国茶叶消费结构数据等

茶叶销售总量平稳增长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线上线下消费繁荣,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4年以来,我国茶叶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国茶叶消费量为230.19万吨,较2014年的150.25万吨增长近80万吨。

销售额持续走高

销售额方面,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持续火爆,全国茶叶销售总额持续增长,到2021年,全国茶叶销售额达到3120亿元,同比增长7.99%,销售额再创新高。

茶叶销售总额持续提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茶叶价格的持续走高,2014年以来,茶叶销售均价总体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我国茶叶销售均价135.5元/千克,价格仅次于2018年的139.3元/千克。

绿茶消费占比过半

从各类茶叶消费情况来看,目前绿茶是我国茶叶市场主要消费品种。2021年,中国传统茶类中,六大茶类的消费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绿茶130.92万吨,占总销量的56.87%;红茶33.88万吨,占总销量的14.72%;黑茶34.41万吨,占总销量的14.95%;其他品种茶叶销量占比均不足10%。

具体到绿茶方面,近年来,我国绿茶消费量呈现平稳上行走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绿茶消费量为120.59万吨,到2021年,我国绿茶消费量提升至130.92万吨,同比增长2.35%。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个位数”占比现象下的茶行业怎么办?多领域专家给出了这些意见

11月17日-20日,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的成功举行,让全国茶人看到了当下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情况与态势。我们看到, 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产业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 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协同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愈加完善,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很清楚地明白,要进一步推动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 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粗放、 科技 转化率低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问题。

11月18日下午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主题报告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行业内外的权威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为茶行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思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 健康 创新团队研究院、博导林智在《一杯茶的科学》专题报告中提出, 引导科学消费、 健康 饮茶,是创造茶叶新消费热点的首要任务,而正确认识茶叶是当中的关键一环。

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面临着消费者对于茶叶存在大量认知错误的现状。譬如,对茶叶药用功效的误解,对茶叶中是否含农药的怀疑,不同人冲泡茶叶后滋味的变化而产生的诚信质疑等等。从业人员对茶的正确认识,对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很大的帮助。

林智从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理功能、饮茶对 健康 的功效、科学饮茶三个方面对“茶与 健康 ”这一话题进行解读,倡导因人喝茶,科学饮茶。

我国茶产业主体规模正在逐渐壮大,“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类登记注册商标总数超过68万件,57家茶企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然而,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茶行业在大盘中的占比仅个位数。

这是阿里巴巴天猫茶叶类目总监藩篱在会上披露的数据。天猫月活有8亿人群,而在这些消费人群之中,与茶品牌之间产生交互的人群仅有6千万。

从这次的专题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在电商平台上销量领先的依旧是袋泡茶。在今年的双十一期间,普洱和白茶所占份额和货单量高于其他茶类。传统茶行业正在发力电商市场。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茶企开始了大量的线上平台的运营,纷纷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这也许就是营造产业集聚效应的一个信号。

面对市场经济下的 科技 改革和开放竞争,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垂不朽,没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一劳永逸。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才能够持续保持活力。

会上,还提出了传统品牌破局电商的路径, 即抢占空白品类的品牌印象,升级品质、成分、话题,重视颜值经济,全域营销、强势种草,掌握KOL趋势,加强信任背书。

众所周知,中国茶种类繁多,长期以来,中国茶企呈现小、散、乱的局面,针对此类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漆云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苏霜在当日的论坛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关键词: 标准、集约 。

这里的标准不仅仅指代茶品质标准与方法标准,还包含了应用于市场端与消费端的标准,以及生产经营的标准化。从基本经济学理论角度来说, 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集约化运营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个体分销商,同时,能够极大地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连锁化经营是集约化运营、壮大茶企、助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连锁化经营相当于掌握一门复制的技术,需要做好 工作专业化、作业标准化、流程简单化,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增强体验的目的 。通过这种标准的建立,对于消费者而言,本质上是让消费简单化,帮助消费者建立对茶叶的清晰认知,优化茶叶市场环境,打造高效茶业。

在此次专题报告中还提出了,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巨大产业链、数字化在茶业上的应用、拓展深度加工,将对助推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而在以上所述的这三个方面,勐海已经考虑得非常深入了。

通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院所长何青元的介绍,我们得知,勐海正在大力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加强茶文化与 旅游 融合和勐海普洱茶城体系建设:

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勐海的举办,也是一次茶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相互探讨、交流发展的机会。

此次论坛期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还对2020年度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2020年度茶业新锐十强企业、普洱茶超级单品推荐榜等进行颁奖授牌,以此肯定这一年来各产茶县市、企业的工作成果,树立行业标杆,鼓舞茶产业创新发展。

茶叶市场调研

目前在我国茶业的经营者当中,草根茶商占据着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在目前茶叶界里可以理解为:茶农强,茶商弱。草根茶商是中国茶业的绝对主体,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已然七零八落,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云。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业产值却屈居第三。传统经营模式在市场化面前暗然失色,家庭小作坊在规模化生产线面前苟延残喘,中国茶业的变革迫在眉捷。茶叶是一种大自然赠与的饮料,由每年的大气候、每时的天气、各地不同的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千差万别,所以才有它的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在厂家强到只提供茶品,商家弱到无法将直接面对茶友时所知道的市场需求提供给厂家的情况下,厂家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产生的两极化,也是目前茶业市场出现的一种业态。

全球化的踪影无处不在。中商产业研究院认为,规模化经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一种流通于市场上的普通消费品,从来就无法摆脱“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一家一户创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联合起来,规模化运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守住阵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茶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国人之间的竞争;中国矿业收购武夷星、蓝天集团进入毛尖茶领域等,预示着茶叶市场的不再是低端的竞争。不论从市场层面考虑,还是从自身经营状况出发,个体化的草根茶商都将被市场、被历史淘汰。正视市场化发展的趋势,草根茶商们才能在日益变化的局势中掌握主动,赢得商机。

茶业是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产业,大多数草根茶商世代都是以种茶、制茶、卖茶为主要营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小就在茶山上、在茶树下、在茶叶堆里长大,不但懂茶的生产加工,更懂得吃茶的文化。他们是中国几千年茶文化、茶事业的主要传承人,他们知晓茶的精髓,对茶有着最纯朴的感情,他们具备复兴中国茶业的天然资质。出身山坳草根的茶农茶商们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无穷创造力。如今茶叶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茶叶的产销量也跟着上去了,茶叶的品质大幅度提升了,茶叶的商品化程度更是今非昔比。茶叶从一种粗陋的农副产品变成了精美的商品,变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甚至是文化消费品。

什么是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随着绿色食品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体 , 欧盟等

国提高进口茶叶农残检测标准给我国茶叶出口创汇带

来的严峻事实 , 可拟定出人工复合立体种植的几种模

式 ,以改善茶园小范围内生态环境 ,提高单位茶园面积

产出。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

1. 茶———草本(饲料)作物套种:在新定植的无性系

幼龄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改造和缺

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

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紫花苕和三叶草) ,

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增加地表覆盖,

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

每亩可增加 200元左右 , 饲料间接经济效益可达每亩

200~300元,套种三叶草还可实行半免耕等。

2. 茶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

和当地水肥条件 , 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分枝层次较高 ,效益好 ,投产快的

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橡胶、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 ———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防护的

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以间作脆柿为例 ,以

每 kg0. 7元收购价计 , 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单一茶

园提高 30%~50%。一亩茶地间作的柿树 ,5年生柿树

每亩可增收 250元左右。

3. 茶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体系: 选择适宜思茅

地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山苍子树等。在

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 3~5行 ,以调节茶园

小气候 , 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思茅地区茶园大

多以山区坡地较多 , 可按 20%~30%的荫蔽在茶行中

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 ,可在山顶、山腰营造

林带 ,以减缓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李 锐)

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在1886年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该年作为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标志。仅从出口量上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即印度红茶在英国、日本绿茶在美国都已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在这两个茶叶消费大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强劲的对手所瓜分。只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增长迅速,出口总量直至1886年仍在增长,危机情况暂时没有显现而已,但危机的种子却早已埋下了。①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本来应该有机会借茶叶出口实现农业的大改造,而借助于茶叶加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但现在看来,这只是今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中国茶叶出口一蹶不振并不简单的是茶叶本身的问题。茶叶出口危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危机。

印度、锡兰茶业虽然兴起较晚,但因为其生产方式的先进,很快超越了中国茶业。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中国茶叶生产与印度、锡兰非常不同,后者是大规模茶园生产,且为欧洲人控制,采取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茶园全是大面积经营,有的茶园面积达千亩以上。这种经营资本雄厚,有条件对茶叶生产的各道工序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在茶叶品种的选择上,印度最初多选用中国茶种,但英国人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印度土产茶种更加优良,最后不但放弃了大规模引进中国茶种的最初尝试,而且连中印杂交品种也不再栽培了。①中国则任由农民种植于“畸零之土地”即不太适合耕作庄稼的土地上,如山坡、屋旁田边等,只视为一种副业;中国茶农“所注重在于他种农作物,故对于茶叶之采摘多漫不经意”。②茶农也无力给土地提供肥料,更不可能定期更换种茶的土地,茶园在年复一年的连续使用之后渐趋耗竭。英国人最初在阿萨姆种茶时也仿效中国人,选择在山坡处种植,但实验结果很不理想,于是将茶园选定在土地肥沃的大河冲击地带,产量大幅度上升,品质也得以提高。大农场集中经营、科学管理,与小农分散耕种、各自为政相较,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农更是处于劣势。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使中国茶农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市场,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又使中国茶农处于愚昧状态,任人宰割。严中平指出,研究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定要注意茶叶生产的特殊性问题。因为一般地说,生产周期越是短的行业,就越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调整产销结构;反之,越是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越低。茶叶生产无疑属于前者。茶树从培植到产茶旺盛期,需生长八年,此间茶农无任何收益可言;旺产期可维持十年,但如果此间茶价下跌,茶农将受到重大损失,只能降价销售,有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中国的实际情形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大增,而当时中国几乎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唯一供应国,在这样的形势刺激下,茶农积极扩大茶园,1840年后的三十年间,茶叶产量增加四倍之多。但国际茶叶市场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大变,即红茶遭遇到印度、锡兰的竞争,绿茶遭到日本的竞争,中国对英国和美国的出口量大减,这时已经扩大生产的茶农如果不毁弃茶园、忍受更大的损失,便只有降价求售的唯一出路。③这个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班思德正确地指出,因为华茶“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因此“趋于没落,乃势所必然也”。④在这里,市场这只手对中国茶农来说是无形的,对主要竞争者英国人来说却是有形的,因为为了彻底解决茶叶供应的问题,英国人已经有目的的默默奋斗了几十年,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摆脱完全依赖中国茶叶供应的局面,而在这几十年当中,中国人却并未意识到中国茶叶市场将要出现的窘况。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产区虽然扩大,产量提高,但很少规模生产,经营方法一如既往。

英驻中国领事在商业报告中比较了中印两国茶叶生产的状况,指出印度茶逐渐在英国站稳脚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并分析了印度茶业的优势和中国茶业的劣势:最主要的,是印度茶的种植与制造有欧洲技师的监督。这些技师能够制造各种等级的茶叶,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个极重要的优点,在于每年的茶叶收获量,事前能有精确的估计,以指导购茶者准备购买。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茶叶的种植、制造和出售,都是出于本地茶农之手,他们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制茶方法,一点也不知道外国消费者经常变化的嗜好。任何季节可能提供的出售量,也只能从买办等等不确实的报告中,粗略地加以揣度,而这些人的报告常常是不可靠的。因此中国市场上的购茶者,不得不经常在黑暗中进行工作,因为不知道茶叶收获的情况,他们对于茶叶的供应能否满足需要,或超过需要何种程度,常常毫无所知。⑤

报告人是站在消费者和购买者的立场上谈这个问题的,由此可以探知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完全是处在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中,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尚能够继续维持,一旦有任何的竞争者出现,都将可能成为牺牲品、失败者。

中国产茶源远流长,茶叶又是重要出口物资,历史上中国即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

1、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约公元1684年)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快箭船的出现,又加速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同时,清朝政府由于允许大量鸦片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曾大力推进农业,扩大丝茶出口,所以这一时期茶叶产销高速发展。

据史料记载,1840年中国茶出口总量为1.9万吨,1843年减少到0.81万吨,以后渐有增加,1860年增加到5.51万吨,1870年上升为10.00万吨,1886年更上一层楼,出口13.41万吨,达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的最高纪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政局多变,经济衰退,民难乐业,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直至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出口1.9万吨,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成吨和13.41万吨,生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倍多。茶叶的出口商品率也由38.0%上升至53.7%,说明兴盛时期国内人民消费不到一半,生产的茶叶主要供作外销,出口创收约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增,1886年时甚至达到62%,对平衡贸易逆差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阶段: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华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茶业数据分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饮行业数据分析、茶业数据分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营销管理(茶叶营销战略)
« 上一篇 2022-12-17
茶类饮料品牌(高端茶饮料品牌)
下一篇 » 2022-12-1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13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