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商品化(茶叶产业化)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33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叶商品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叶产业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读《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的发展

在最开始,《政和白茶》讲述了白茶的历史发展,那第三篇它更加深入地讲述了政和白茶的发展历史。

第二篇中我们已经了解,在斗茶赛中屡屡获胜的关隶县因为所产的茶品质上乘而备受宋徽宗的推崇,宋徽宗甚至将自己的年号赐予这个小县以示喜爱。

但即使更名为政和县,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建制来说,它仍然是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因此,政和产出的茶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贡茶推出自己的品牌,只能长期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进献朝廷。

元朝时期,古籍中对政和茶的记载还非常的少。直到明朝初期,才开始在县志中记载茶事。根据县志记载,到了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茶叶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的广泛,而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山区百姓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升。但茶叶的商品化并没有带给政和茶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茶叶商品化后,建茶整体没落,武夷茶开始兴起。政和县位于山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商业并不发达,在当地售卖往往很难售出好的价格。因此,茶贩会不辞辛苦的将自己家所产的茶长途跋涉运往武夷山,充当武夷茶进行销售。

清初的时候,政和茶借由武夷茶的销路经由晋商销售到俄罗斯、再进入欧洲;也有一部分茶通过水路运到广州卖给东印度公司,进入欧美。

政和白茶的商品化是在清朝中期,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据考证,光绪六年,政和县对良种大白茶树进行大量的种植推广。光绪十五年,政和县正式开始采制白毫银针。相传,下里铁山人周少白试制了四箱银针,探销非常的成功,于是在第二年他又与邱国梁共同制作了四箱银针销往国外。随着银针销量的慢慢发展,政和茶逐渐进入产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政和县凭借着资源优势,将茶业发展成为政和的主要经济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政和白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7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正式启用。2008年3月,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政和白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政和县在因年号得名之后,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我国茶文化非常悠久,那茶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家,中国人饮茶文化浓厚,茶叶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都说我国饮茶历史是悠久的,那么,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

关于中国的饮茶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有的是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是有文献可以参考的。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神农说——茶叶启蒙期

神农说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了。传说在远古的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开始喝茶了,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其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自神农时期人们就开始喝茶了。而神农不是真正的喝茶,相传神农为了掌握各类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尝遍百草,一日之内中了七十二次毒。最后偶然尝到茶树的叶子,才将毒解了。所以最早的茶是采取了直接咀嚼茶叶,且作为药用。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西周说——茶叶开始少量生产

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茶叶已经用于祭祀之用,据《周礼·掌荼》中说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茶在丧礼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那时候的人们从野生的茶树这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入水中烧煮,饮其汁水。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多苦涩,这也是茶叶正式被利用的初始时期。

3、秦汉说——茶叶商品化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

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4、六朝说——晚于秦汉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关于六朝时期的说法已无足轻重。

中国最早开始喝茶是什么时候?综上所述,茶叶真正在民间普及则是在秦汉时期,也就是差不多在2200多年前,茶叶已经在我国兴起并盛行。茶叶要从认识到商品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古代信息流通缓慢,越往前越落后,其传播速度就会越慢。故而神农氏的说法也是应该是可以参考的,这样的话,中国最开始喝茶到现在也有5000年了。

中国的茶是如何传向世界各国的

一、早期朝鲜半岛、日本僧侣在到中国学佛的同时,传去了茶叶、茶文化;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僧侣传播进行禅茶一味的文化交流。由于朝鲜和中国接壤兼有陆路和海路的缘故,专家认为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

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时代(668-935)就有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载入中国宋代,《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专心修学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中国时,就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属三国时代(公元18-935)末期人,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嘉宾;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三、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传到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明清时代,中国开始与欧、美各国进行海上茶叶贸易,清朝初期,开创的武夷山等中国东南茶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由此可见,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行为。

扩展资料: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功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传说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有一天他发现了几棵野生大树,其叶子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奋,熬煮汁水黄绿,饮之更佳。神农大喜,于是依照“人”在“草”“木”之间而为其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茶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

我国饮茶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16年,我国巴蜀地区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所编著的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始有记载周公饮茶养颜保健的逸事。而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在我国茶文化中首先倡导了“茶礼”文化。

到了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量渐多,有关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茶叶逐渐商品化,茶叶的产量也增加,不再将茶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唐朝一统天下后,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我国茶史上第一个高峰。唐朝饮茶之风的兴起,促使了“茶圣”陆羽的横空出世。他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茶经》分3卷10节,约7000字。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我国茶道的先河。

《茶经》是我国古代非常完备的一部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代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了大量增加。宋徽宗赵佶对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还写成了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20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从而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茶录》以记述茶事为基础,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10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目。继蔡襄《茶录》之后,论茶专著还有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陆廷灿的《续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

茶在国内是这样传播的!

作者|极致扬

编辑|极致扬

        中国在远古时候就发现和利用了茶叶,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的云贵高原是茶叶的原产地。

那么茶叶是怎样从原产地向其他地方传播的呢?

        茶树在国内的传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物种一般是顺着江河的流向而扩展、传播的。

        即从云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此外,通过茶马古道传播至西藏等边缘地区。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茶叶在国内的具体传播路线,如图: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家庭必读书编委会,《茶道.茶经》[M],辽海出版社,2012,p22.

[2]朱永兴,周巨根,《茶学概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p14.

[3]中国茶叶网.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茶树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发源来的

➤茶树是什么?茶树的一生究竟如何?

➤茶叶到茶杯的距离

最早是拿来吃的茶叶,是如何逐渐形成现在拿来喝的习俗的?

老百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发现茶树了,最早是出现记载在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同时在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所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历史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跟随时间朝代的步伐,一起来看茶在每个时代发展的情况吧。

一、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

在这个时间段,其中记载的就有蜀人王褒。其所著的僮约就有记载"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这里的武阳就是如今的四川彭山县,这点就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就已经开始产茶了,并且已经可以批量制作茶叶,在社会中的使用以及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同时有可能也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二、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从而导致人口的大迁移,特别是在秦国统一之后,这使得四川对茶树的栽培以及制作技术,随着人口的分散迁移,把这些带到了全国各地,使得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四川的茶树就已经传播到江南一带了。

三、两晋.南北朝(265-587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茶的产量以及普及度已经非常广了,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乃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可观程度,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不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当茶叶成为商品之后,这个时代对茶的研究就更深刻了,从而在采制以及工艺上给茶叶分三六九等,上等茶就会被作为贡品,这里就属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为记载。

这里不得不说的茶可以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是提成坐禅的,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还可以驱睡,故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所以很多的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唐。

这个时候的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五、元朝。

这个时代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六、明朝洪武元年。

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七、清末。

在清末时期,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茶叶商品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产业化、茶叶商品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常见的茶叶分类(茶叶的种类分类)
« 上一篇 2022-12-18
茶叶的软件(茶叶软件的叫法)
下一篇 » 2022-12-1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77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