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的概念(茶叶评审一般从哪五个方面来进行评审?)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9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叶审评的概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叶评审一般从哪五个方面来进行评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审评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判断当下的品质,同时预测未来的发展。

以普洱茶为例,普洱茶因为丰富的内含物质,造就了其独特的口味风韵,受到了许多茶友的喜爱。但是普洱江湖迷离虚幻真假难辨,某宝上9.9元包邮的老班章,用桑叶充当茶叶的情况见怪不怪,怎么保证你喝的普洱茶就是普洱茶或者好品质的普洱茶呢?当然是最简单直接容易操作的感官审评。

普洱茶属于食品范畴,首先要求的自然是安全、卫生;要求再提升一些,是对品饮价值的追求;再长远一些,部分茶友则有收藏茶品、储藏升值的需求。

普洱茶的品质参差不齐,鉴定其优劣的途径有二,一是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权威检测,二是依靠一些器具,利用感官对茶叶品质进行审评。

审评的作用是对茶品的优劣做出评判,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对茶品做出判断。

你知道“茶叶感官审评”怎么理解吗?

茶叶感官审评是审评员在规定的审评室内、利用规定的审评器具,通过自身的触觉、视觉、闻觉、味觉来审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然后综合得分,判定茶叶的品质。也就是常说的五因子法。

比如绿茶,通常按3G茶、150ML容量审评杯、冲泡5MIN的方式进行操作。

评茶是什么意思

评价茶叶 给他分等 做鉴定

茶叶的优与劣,新与陈,真与假

评茶叶外形

审评外形包括“干看形状,湿看叶底”(冲泡后的湿叶)。干看外形:抓一小撮茶叶散开,使条条暴露在眼前,从形状、大小、色泽,评审干茶叶的品质。品质优良的茶叶,要求形状、大小、色泽均要一致。形状一致(要求圆状均为圆状;扁状均为扁状;条状均为条状),表明制茶技术高,采摘规格严。大小一致(要求圆状的粒粒大小相同;扁状的条条厚薄相等;条状的长短匀称),表明鲜叶的采摘一芽几叶全相同,制工精良,茶叶大小才能一致。色泽一致(茶叶色泽需茶树品种、采摘的茶园、叶色等三要素一致的前提下,再加精良的制工,其色泽才能一致),就表明“三相同,加制工好”。

干茶叶的色度依茶类不同有很大差异。以绿茶为例:色度以黄绿最好(表明叶绿素能全部溶于茶汤中),次为浅绿,深绿最差。细嫩绿茶色泽翠绿油润、有神采;嫩度稍差的,色泽青绿带暗;较老的,色泽绿中带枯暗。另外,好茶叶的条索卷得很紧,外形卷曲优美、圆浑重实,完整匀齐,表面油润、洁净,不含木质纤维、粉末及杂物。

在外形审评中,察看茶叶的嫩度也是关键。嫩度好的,条索紧结、色泽调匀、净度也好;嫩度差的,条索粗松、色泽花杂、净度也差。

评茶叶色泽

色泽审评在于干看茶叶外表、湿看茶汤和叶底色泽。从辨别茶叶色泽,可以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制工是否精良。

干看茶叶色泽:茶叶除看色度外,还可从外表光泽来辨别。光泽均匀、明毫发光的,说明鲜叶细嫩,制工好;光泽不匀,明亮无光,说明鲜叶老嫩不匀,或者也可能是制作时“杀青”不匀所致;而无光泽又暗枯的,则说明鲜叶粗老,或者是制工不好所至。

湿看茶汤色泽:茶汤的色泽以鲜、清、明、净为上品。凡茶汤色泽浊暗、浅薄者,则为品质差之茶叶。汤色的深度、混浊与味道有关。一般色深味则浓,色浅味则淡。鲜叶品质的好坏、制法的精粗和贮藏是否妥当,显著影响茶汤汤色的深浅、清浊、鲜陈、明暗。茶汤冲泡后,以在短时间内汤色不变为上品。

以绿茶为例:汤色以碧绿为最佳,次为深绿、浅绿,黄绿最差。汤色清澈,说明无沉淀、无浮游物,汤色明亮,茶汤即有光泽。碧绿汤色大多是既清澈又明亮;深绿汤色清澈较多,明亮较少;浅绿汤色大多是清澈而不明亮;黄绿汤色则大多无清澈、无明亮。低劣红茶的茶汤色泽沉暗似酱油汤。

名茶的茶汤色泽各不相同:如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汤色皆浅绿清澈;铁观音茶的汤色金黄艳丽;龙井和玉露茶的汤色碧绿;武夷岩茶的汤色澄黄;祁门红茶的汤色红亮;云南滇红的汤色红浓鲜明;白牡丹(白条)的汤色浅杏,清秀可人;上等普洱茶的汤色褐紫红而醇厚;花茶的汤色浅澄黄而明亮等。

湿看叶底色泽:叶底色泽与汤色关系较大。叶底色泽鲜亮,汤色清澈;色泽枯暗,汤色混浊。绿茶叶底色度一般以淡绿微黄色最好,次为淡黄绿色,深绿、青绿较差(说明茶叶炒制不好,或鲜叶粗老)红茶叶底直鲜红。

另外评叶底老嫩时,还可用手指揿压叶底。一般以柔软无弹性的叶底表示细嫩,硬而有弹性的表示粗老。以绿茶来讲,叶底以幼嫩多芽、叶肉厚软匀整、色泽明亮的为好,而叶质硬薄,色泽灰暗,带红梗红叶的为差。

评茶汤滋味

茶汤味有甜、苦、涩、酸、鲜等。

舌头各部位的味觉是:舌尖对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舌中部对鲜涩味敏感。好的绿茶,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

茶汤正常的味道以不苦涩为好,香气高的茶叶,茶味也好。好的茶汤,其味先微苦而后甜,次为苦后不甜,先苦后也苦则最差。

品茶汤味时,茶汤入口不咽下喉,循回吞吐,用吞尖打转二、三次即吐出,不宜过久。

茶叶制作时的火工与茶汤味也有关系,茶汤有焦味,则火工过老;香气低、味淡,则火工不足;火候适度的茶叶,味也佳。

茶叶品级以鲜爽而有微甜昧为上,次鲜爽、鲜醇、纯和、浓涩,有异味最差。

主要是通过感官来鉴别的。一般而言,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即按照先“干看”(即冲泡前鉴别)后“湿看”(即冲泡后鉴别)的顺序进行。“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嫩度、色泽、净度、香气滋味等五方面指标的体察与目测。不同种类的茶叶外形各异,但一般都是以细密、紧固、光滑、质量等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共性,接着观察茶叶的油润程度、芽尖和白毫的多寡、茶梗、籽、片、末的含量,并由此来判断茶叶的色泽,嫩度和净度,最后通过鼻嗅和口嚼来评价茶香是否浓郁,有无苦、涩、霉、焦等异味。“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气味、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即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色度、亮度和清浊度,品尝其味道是否醇香甘甜、叶底的色泽、薄厚与软硬程度等。归纳以上所有各项识别结果来综合评价茶叶的质量。

“茶叶审评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茶圈是大家对茶行业的戏称,行业具体情况请参考娱乐圈。

       大部分观望的人对茶行业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以为工作内容永远只是喝喝茶、聊聊天,歌颂一下生活多么美好,咖啡品鉴师、评酒师、烟草鉴别师、茶叶审评师,哇这些职业屌炸天了,简直就是融热爱生活、高雅闲适于一身!发出这些惊叹的朋友,我来告诉你茶叶审评师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体验。

       而从事茶叶审评工作第一条件是必须成为评茶员,评茶员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也就是持有此证的人才有资格做评茶工作。我国评茶员有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而审评师这个叫法不够专业但足够唬人,区别类似于土狗与中华田园犬。

       茶行业目前分为学术派与江湖派,两大派系相互鄙视却也相互关联。学术派是以各大科研高职院校为根据地,主要秘籍是“研茶致学、产业革新”,但其实学术派被企业生产、政治因素等绑架着走,总是有些别扭,这一点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在此不多说。江湖派以茶叶销售人员为主,用三寸不烂之舌把茶叶描述成灵丹仙草、故弄玄虚、大讲故事,直接性推动茶产业经济。

      审评从狭义方面理解是原本广泛应用于茶叶科研领域的严谨治学工作。但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销售方面,一个城市总有那么几个茶馆常驻几位审评大师,滔滔不绝评论着茶叶。

      现实就是销售时需要给消费者营造一种这家茶馆的好牛逼啊,有专业的审评用具,老板参加过某某机构的专业审评,一尝茶叶就知道他的好坏的假象。

       我想说,茶叶审评说通俗点就是喝,用心品,对于有个三两年茶龄又好学的茶客而言,都可以做到一般审评,人类味觉审美都是一致的,即使是没有喝过茶的孩子,你让他喝一口茶,喝完以后问他哪个好喝,它也能讲出来,这个用得着教吗?

        我见过不少人煞有介事做着审评,喝完以后,大夸其词:“嗯嗯,这个茶叶鲜爽,山场环境好,土壤里重金属含量少。”别人问他如何喝出来的。他面部一下僵硬,摆出谱来,“这个没经过专业训练,是尝不出来的,我十几岁就开始喝茶了,哼”这个就是广义的茶叶审评,用审评做掩饰,辅以吹牛逼,旁边人连吹带捧,他就把茶叶高价卖出去了。

         且不谈专业审评的场所以及硬件要求,来说说人员要求。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审评人员,在饮食方面是有诸多禁忌的, 比如禁烟酒、辣、任何刺激食物。

      审评时禁止大声喧哗,不允许携带任何气味源,任何护肤品如若做不到无香味,就禁止涂抹。

        跟感官直接挂钩,有鼻炎、色盲、色弱、听力问题的都不适合这项工作的。对了,还要穿白大褂,看起来整个人都不好了,明明是去喝茶,结果搞得和动手术一样。

      前面列举过茶馆审评怪现象,下面我说一下科研审评,科研审评主要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评茶员对一款茶进行感官审评,再结合分子理化分析,对茶业生产给出合理建议。

       比如一款绿茶喝到嘴里有明显涩感,那涩感从哪里来呢?有可是茶园采摘过度、茶叶内含物不够;有可能是用了夏天的鲜叶;有可能是制茶是摊晾程度不够;有可能是杀青没有杀透…这么多可能原因,那就要对茶叶生产各个环节望闻问切,才能最终确定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这就是专业审评,给茶叶生产做诊断,指出工艺缺陷,帮助提高茶叶品质 。

      入行业五年,见过一位浙大茶学科班出身隐匿江湖的牛人,他是目前唯一一位用扎实的茶学功底使我折服的人。老先生看了一眼茶友带去的茶叶,就说:“你这个茶叶是**型号滚筒杀青机做出来的,滚筒直径差不多1.3米…”至今我仍记着自己当时的惊愕,连机器型号都搞的这么清楚,居然只看茶叶外形就能判断制茶机,当代茶行业工作者估计也只此一人吧,若非恩师引荐,永远没机会见识这样的高手。

       前面啰嗦那么多,终于讲到茶叶评审了。既然茶叶审评是一项科研工作,就有他的严密性要求。正规的茶叶审评器具一套很贵,我记得是必须从中农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购买(记忆可能有误),看起来虽然是简单的杯碗,可它制作工艺要求一点误差都没有,甚至是一滴水。

        茶叶审评跟喝茶时座杯的原理一样,利用高温沸水浸泡,使茶叶的内含物质短时间内全部浸出,以“酸、甜、苦、咸、鲜”的味觉形式展现出来。高温闷泡,展现茶叶的全部风味。

     我挑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审评,先说称样,称样就是称茶。审评中的称样是不放回称取,对于技术以及茶叶重量的手感把握有一定要求,三个指头捏起茶叶往天平里加,慢慢加不可以加多了再往出拿,只能加到合适点停掉。如果一不小心加多了,就要返工重来。

        闻香气需要双手持杯,分为热闻、温闻、冷闻三种,每次鼻子凑近闻不过三秒必须合上盖子。很多人都说我审评茶叶时有大师风范,我心里直犯嘀咕,哪里有大师风范,我只是参照动作要求严格对待每一次审评。

     我见过一次十分不规范的审评,该出汤时,主人把杯盖拿着大开让每一个人都问,最后还让他家的狗也闻一闻。其实这样做只要不搞科研,倒也没什么不妥,只闻杯盖嗅到的是优点,而最后面人闻到的也许只剩下香型了,合上杯盖茶汤中可能混入狗狗的体液,想想也是够恶心了。

         每一步骤对应专门的审评术语,在这里我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审评术语。我在网上截图两张《龙井茶国家执行标准》GB18605-2002的感官要求来跟大家说一下。

     茶叶审评用语高度凝练,看起来简单要准确使用很难。专业审评用语一方面客观传达感官审评结果,另一方面起业内交流沟通的作用,比如 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汤色描述中有个词语叫“杏黄”,它只针对于白毫银针,不能用于白茶中的白牡丹、寿眉、贡眉,更不能用于其他茶类,哪怕汤色看起来完全一样也不行 。如果给一款乌龙茶用杏黄来做表述,就会给看审评报告的人带来一定程度误解,到底是说白毫银针呢还是说乌龙茶呢?

        很多人都不注意审评用语的准确表达,业界人士也普遍出现治学不严谨现象,将所背的形容词到处乱安,驴唇不对马嘴。而江湖派更是厉害,造了许多词语,自己讲的津津乐道,听着一头雾水。“万花丛香,置身大自然”,这是我见过的一句审评报告,这句话表述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他仅代表个人感受,不能作为审评术语,读这句话,谁能知道此人是喝到茶的鲜味感觉愉悦,还是品到甜味感觉不错。

        再比如“甜爽”和“甘爽”就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形容词,甜爽与甘爽都表述了茶汤爽口这个事实,而甜侧重在一入口就有甜感,甘侧重在先有点苦而后回甘。这是两个千差万别的表述结果。 茶叶国标的建立,一字显方圆,一词定乾坤。

      审评的茶汤是浓度极高的,不适宜直接吞下。它对肠胃有非常大的刺激,所以审评时茶汤在嘴里打滚后就要吐出来。

       何况科研审评的茶叶有可能是陈茶、霉变的茶叶,这跟外面茶馆用的怎么审都好喝的茶,有本质区别。莫名心疼自己,有个百毒不侵的胃。

     连着审评茶叶是相当痛苦的,过程不亚于温水煮青蛙。审评材料少的时候就几种,多的时候一天评几十甚至上百种,这往往需要一整天。不说审评费时费力,就是站一天的感觉也不好受。连续审评一般不会超过俩小时,整个审评室气氛就会凝重起来,慢慢开始有人醉茶。茶叶能够降低血糖,让人不舒服,醉茶的表现是心悸,四肢无力,头蒙眼花,没有力气想要讲话,严重时会有低血糖带来的晕倒。

        我曾见过一个男生因为低血糖直接瘫倒,另外两个去搀扶的女一生,一个面色煞白沁着虚汗,一个嘴唇毫无血色,双手颤抖,结果俩去搀扶的女生一起晕倒。

        茶醉带来的是一种肉体上的空虚,醉茶者休息片刻,吃点甜点舒缓一下一般可以自行缓过来 。

       茶叶审评人员经常打趣这是一份看起来逼格非常高的职业,痛苦其实只有圈内的人知道。很多从事茶行业的人都有胃病,这就是过度饮极高浓度的茶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饮茶禁忌其中一项就是针对经期女生的,茶叶会带走体内大量铁元素, 真正工作和上战场一样,哪管是否是经期,就是骑马舞刀、趟水过河也得上。所以茶行业女生多半体寒至极,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普遍贫血。

茶叶的审评,包含了哪几大项呢?怎么更好的了解茶叶的特性。

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细紧有锋苗 紧细尚有锋苗 尚紧实 尚紧 稍松 粗松 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 所在了。国内茶叶品种车载斗量,非专业人士,不太可能每种茶都判断出好坏来,也只是取自己喜欢的几种罢了。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香气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滋味

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叶底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茶叶审评的概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评审一般从哪五个方面来进行评审?、茶叶审评的概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小青柑茶叶喝了麻嘴(小青柑茶能喝吗)
« 上一篇 2023-01-02
什么茶降火又养胃(喝什么茶去胃火而又养胃)
下一篇 » 2023-01-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14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