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艺术作品展(茶叶设计展)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56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信息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艺术作品展,以及茶叶设计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东京国立博物馆讲述茶之道 展现日本武将茶人的珍藏

在相当于中国宋代的12世纪,禅僧们将在中国学到的新式饮茶法引入日本,这种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高贵的人群中间流传开来。198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的“茶之艺术”展,最早将名家珍藏的茶具作为艺术品展出。时隔37年,2017年4月11日,东京国立博物馆将呈现“茶之道”特别展览,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茶水”这一日本文化的象征。

饮茶的文化确立于8世纪末。唐代文人陆羽在最早的有关茶的百科全书《茶经》中记载了饮茶方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文化虽然曾由遣唐使带到日本,但在日本,饮茶方法被中途废弃,直到12世纪时禅僧荣西再次将其引入日本。随着饮茶法逐渐在禅宗寺院和武士阶层等人群中流传开,他们使用被称为“唐物”的中国艺术品来饮茶,并用“唐物”装饰房间,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到了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侘茶”不仅使用“唐物”、也从随处可见的器具中选择自己所喜爱之物进行搭配,这种茶艺在千利休(注: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手中发展到顶峰。饮茶广泛普及,上自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市井百姓,无不热衷于此。经过在日本长年累月的发展,“饮茶”这一动作终于升华到了文化的高度。

4月11日至6月4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茶之道”特展主要展出从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直到近代的茶文化艺术品,展现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了足利义政(1436-1490)、织田信长(1534-1582)、千利休、松平不昧(1751-1818)等推动历史进程的霸主武将和茶道家所收藏的“全明星”阵容的国宝级著名茶碗。

以“茶之道”为主题将众多珍品汇聚一堂的展览,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80年该馆的“茶之艺术”展,距今已经37年了。

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从釉色中浮现的金色和银色的斑纹,像油滴一样,故得名“油滴”。在今日所见的各种油滴天目中,这件茶碗是最为出类拔萃而声名卓著的。据说丰臣秀吉的外甥(后被秀吉收为养子)曾是它的主人。

青磁轮花茶碗(名:马蝗绊),中国·龙泉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说足利义政收藏此茶碗时,因碗身出现裂痕而派人到中国寻找替代品,但工匠回答说再也无法做出如此美丽的青磁茶碗,最终只在碗上打了锔子送还给足利义政。锔子看起来像大蝗虫一样,由此得名“马蝗绊”。

灰被天目(名:虹),中国,元-明时期(14-15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据传是足利义政所收藏的唐物天目。像是被灰覆盖着的沉静的釉色,因华丽绚烂的窑变和油滴纹样而显得高贵典雅。这件茶碗名列东山御物,虽然过去评价较低,但它体现了侘茶的全新价值观,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大井户茶碗(喜左卫门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京都·孤蓬庵藏(4月28日-6月4日展出)

在朝鲜半岛的高丽茶碗中,名为“井户”的作品数量较多,是高丽茶碗的代表性作品。在众多“井户”中,这件茶碗尤其以强有力的雄壮姿态动人心魄。“喜左卫门”是曾经收藏此茶碗的人的名字,后来这件茶碗成为松平不昧的藏品。

青井户茶碗(柴田茶碗),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根津美术馆藏

在井户茶碗中,青井户茶碗以直线状外形为清冷的釉调为特征。“柴田”正是青井户茶碗中的珍品,因织田信长向柴田胜家赠送此物而得名。近代时期,这件茶碗从平濑家流入藤田家。

黑乐茶碗(名:剥栗),长次郎(制作),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件茶碗上半部分为方形、下半部分为圆形,是黑乐茶碗中的异数。在据传为长次郎制作的茶碗中,这件作品的特色十分鲜明,有着令人忍不住将其一直握在掌中的奇异美丽。后来,这件茶碗为爱好风雅的近代茶道家平濑露香所收藏。

志野茶碗(铭:卯花墙),美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16-17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志野茶碗是美浓(今岐阜线东浓一带)窑中的代表性陶器。白釉中透露出的鲜红的火焰颜色,展现出茶碗的魅力。这种白釉底色与以铁锈绘制而成的纹样,看上起就像开着卯花(学名“齿叶溲疏”)的矮墙一样。在日本产的茶碗中,这一件实为著名的杰作。

将军的“唐物喜好”

日本人向来重视“关系”。不仅仅是人际关系,还包括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个体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关系性之中萌生出自我意识。比如在茶道中使用曜变天目的话,用竹制的旧茶杓就会显得很奇怪,应当尽可能使用象牙的茶杓或是明代的茶台“天目台”。又或是燕子花(又名“杜若”)图屏风就应当在杜若花盛开的季节时装饰在茶室里。这就是所谓的“用具”,即便用具本身非常精美,但如果不能互相配合的话,就完全不能发挥其价值。

12世纪前后,随着由中国宋朝东传的新式饮茶法“点茶”(“抹茶”)逐渐在日本的禅宗寺院、武士阶层中广泛传播,人们四处搜罗中国的艺术品“唐物”,装饰在房间里、或是用唐物来饮茶,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至15世纪的室町时代时,足利将军家收集了最高级的唐物,并以尖锐的鉴赏眼光对唐物进行分类和品评。这种“唐物喜好”的价值观,对“茶水”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展览的“足利将军家的茶水——唐物庄严与唐物喜好”部分,以足利将军家收集的一流名品为中心,展示了以“唐物喜好”的眼光挑选的珍贵作品。

《潇湘八景图》,描绘了洞庭湖流入潇水和湘水的胜景,其中的《远浦归帆图》上有足利义满的藏品印章“道有”,后来此画又被织田信长收藏。

远浦归帆图,牧溪画,中国南宋时期(13世纪),京都国立博物馆藏(5月9日-5月21日展出)

《庐山图》是禅僧画家玉涧的名作,他在日本受到很高评价,被认为是与牧溪齐名的中国著名画家。

庐山图,玉涧画,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冈山县立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日展出)

南宋的画院画家李迪所画的花卉图精致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天之内由白变红的醉芙蓉的情态。为了适应茶室狭小的空间,这种尺寸较小的挂轴逐渐受到欢迎。

红白芙蓉图,李迪画,中国 南宋时期·庆元三年(1197),东京国立博物馆藏(5月23日-6月4日展出

青磁下芜花入,中国 南宋时期(13世纪),彩虹(Arc-en-Ciel)美术财团藏

侘茶的诞生

15世纪末期,城市平民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主流,他们热衷于欣赏连歌、能乐、茶道、花道、香道,并钻研这些风雅之事。这样一来,在珠光(1423~1502)和被称作“下京茶水人”的人们中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潮:他们不仅仅宝爱唐物,也从日常使用的茶具中选取自己喜爱的物品进行组合。这种“侘茶”的精神,由后一代的武野绍鸥(1502-1555)等人推广,逐渐深入人心。

展览的这一部分意在通过展现这一时期人们对茶道用具的价值观的变化——即由“唐物”转向“高丽物”、“和物”,来揭示萌生于时代转换时期的侘茶的艺术。

这件《唐物茶壶 铭:松花》的大壶用于保存茶叶。战国武将们特别珍爱茶壶,甚至有茶壶价值连城的说法。这件茶壶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历代天下霸主所收藏。

唐物茶壶(铭:松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爱知县·德川美术馆藏(4月11日-5月7

一件褐釉小茶壶,本是在中国南方制成的日用品,传入日本后被当做唐物小茶壶受到珍爱。“肩冲”指的是瓶颈附近呈方角造型的茶壶。这件茶壶是著名的“肩冲”茶壶,据传由足利义政命名。

唐物肩冲茶入(铭:初花),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德川纪念财团藏(4月11日-4月23

侘茶的完成

时至安土桃山时代,继承了侘茶精神的千利休进一步发扬茶文化,使之在上至天下霸主地方诸侯、下到平民百姓的人群中都被更加广泛地接受。千利休身为侍奉霸主丰臣秀吉的茶道家,继承了传统,不是仅仅寻找能与唐物媲美的侘茶茶具,而是制作全新的茶具,将它们组合起来,为饮茶的世界带来新鲜的空气。

展览中“利休选取的茶具”和“利休的创作”部分,以此为主题,试图接近千利休的茶文化,并介绍继承利休精神的茶道家古田织部(1544-1615)及这一时期极大发展的陶制茶具,展现出桃山时期自由奔放而茁壮有力的茶文化的魅力。

黑乐茶碗(铭:俊宽),长次郎,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这是黑乐茶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据传是乐窑创始人的陶工长次郎在千利休指导下制作的。茶碗不高、呈圆柱形的碗身坚实而富有张力,带有紧张感。

唐物尻膨茶入(铭:利休尻膨),中国,南宋-元时期(13-14世纪),东京·永清文库藏

据传这件茶碗曾在天正15年(1587)的北野大茶会上被使用过,后流入细川三斋(即细川忠兴,1563-1646)之手。

大井户茶碗(有乐井户),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据传此系织田信长之弟、茶道家织田有乐所藏的大井户茶碗。这件茶碗有着悠闲而安稳的模样,深深吸引着观众。后来,茶碗经纪伊国屋左卫门等人之手而传入藤田家。

千利休像,传长谷川等伯画、古溪宗陈赞,安土桃山时代、天正11年(1583),大阪·正木美术馆藏(展出

据说桃山时期的代表性画家长谷川等伯在天正11年(1583)时描绘了62岁的千利休的肖像,利休在画中目光锐利、威风凛凛。利休参禅的导师、大德寺117世古溪宗陈题写的赞语确为真迹。

“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与古典复兴

江户时期,茶文化在太平盛世再次迎来变化。小堀远州(1579-1647)等茶道家力图复兴室町时期以后的武家茶道、继承千利休精神的茶道家确立家门、以及有茶道家吸收宫廷贵族的风雅而试图创造新的茶道风潮,这些动向互相影响。展览的此部分首先以复兴武家茶道、确立了名为“优美之寂”的新型茶道风气的小堀远州所使用的茶具为中心,介绍江户时代前半期的茶文化。

然后介绍江户时代后半期的松平不昧(即松平治乡,1751-1818)的茶文化。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被认为仅剩骨架而无实体,但身为松江藩主的不昧钻研古典、收集茶具并进行品评。我们可以欣赏到经由不昧的品鉴而重新受到重视的珍品。

小堀远州,古铜象耳花入(铭:为杵),中国 明代(14-15世纪),东京·泉屋博古屋分馆藏

据传这是远州所藏的古铜花瓶,因下部体积较大而瓶颈细长、形似杵而得名。花瓶外形高雅,作为重视品格的武士阶层茶道的茶具非常合适。

野野村仁清,色绘若松图茶壶,仁清(制作),江户时代(17世纪),日本文化厅藏

这是江户初期京窑的名匠野野村仁清的作品。据说他在茶道家金森宗和手下、为天皇和宫廷贵族制作潇洒的茶具。名为“仁清黑”的黑釉,与茶碗上部的方角形状引人注目。

小堀远州,丹波耳附茶入(铭:生野),丹波,江户时期(17世纪),大阪·汤木美术馆藏

这是国窑小茶壶的代表作。丹波地区(兵库县筱山市)的工匠在小堀远州指导下制作出了更加优秀的陶制茶具。据说这件茶碗由远州亲自以丹波名胜命名,正是远州所喜爱的姿态高雅的茶碗。

松平不昧,油滴天目,中国·建窑,南宋时期(12-13世纪),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松平不昧将著名茶具分为“宝物”、“大名物”、“中兴名物”的不同类别并进行评价。这件茶碗据说为古田织部的藏品,在不昧记载茶具的《云州藏账》中登记为“大名物”。

三好长庆,粉引茶碗(三好粉引),朝鲜,朝鲜时期(16世纪),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这是朝鲜半岛制作的白釉碗。碗身表面好像能吹去粉末、釉没有沾上的部分则名为“火间”,两者交织呈现出独特的品格。这件茶碗因相传为战国武将三好氏所藏而得名。

从幕末到明治维新的混乱时期中,寺院和旧贵族家收藏的宝物和名品流入民间。这一时期,平濑露香(又名龟之助、龟之辅,1839-1908)、藤田香雪(又名传三郎,1841-1912)、益田钝翁(又名孝,1848-1938)、原三溪(又名富太郎,1868-1939)等著名企业家以过人眼光选出一流茶具,既重视茶道传统,又以全新价值观创造出全新的茶文化。在本次展览的最后,围绕各自在关西与东京地区闻名遐迩的四位爱好风流的人物,介绍并展出他们的茶文化与美学观念。

运营团队:净心茶行。

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有哪些看点?

引言、在1月21日的时候,中国茶艺的非遗专题展已经开幕了,这次开幕主要是由中茶博所起的带头作用,而这次专题展也为以后的展览带来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展示了很多茶文化。

一、举办茶文化展的目的

举办的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从多个角度来将茶文化很好的诠释出来这次的茶史厅主要就是将文化发展作为一条主要的线索,想要突出唐宋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想通过这几个亮点来达到一点带面的目的,进而能够全面的将茶文化进行一个很好的展示。茶萃厅主要就是想通过视听手段来让大家跟茶有着更多的互动,在这个厅中也会展示一些实物。茶事厅就是通过茶的生长加工以及冲泡等方法来展示茶叶的从发展到使用。茶具厅就是展示我国的一些茶具,主要就是通过陈列为主,想要突出我国的茶具精品。

二、这次茶文化的亮点

在1月21日所举办的专题展,主要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了解茶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大家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同时这次展览子是第1站在后面也会有很多全国巡展,这次的展览为以后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第1站主要就是讲述了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以及安吉白茶的制作技巧,同时也还有赶茶场以及径山茶宴两个民俗类活动。目前非遗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了,所以举办这个茶展也主要是为了弘扬一些非常优秀的非遗文化以及习俗,并且在这次文化展中也展示了茶叶生长的地理环境,还有这些茶的历史渊源,都是非常有趣的内容。

三、总结

举办这次茶文化展,主要就是想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这次文化展中也能看到很多有趣的内容,也能学到非常多的知识,这次的文化展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

茶文化的展览馆对于弘扬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位置简介

界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中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七大功能区。馆名是由原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亲笔题写。博物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

该馆集博物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为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交流和研讨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建馆原因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圣山。据记载,两千年多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茶的先河。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蒙顶山以夏禹治水踪迹所至而名列经史,因蒙顶仙茶自唐入贡而久负盛名,“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在民间广为传颂。蒙顶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四川省首批风景名胜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区,自古便与青城山、峨眉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专家们认为,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的种植中心,蒙顶山风景区内如果能建一座世界一流的茶博物馆将更好地展示和推广“千秋蒙顶,茶香天下”这一千年茶文化内涵。

专家们致认为,在蒙顶山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创造了人类与茶相关的多项第一,蒙顶山有受原产地保护的绵延1600亩的茶园,这些都将是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馆的基础。

2005年3月至5月,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进入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2005年5月至8月工程施工,于2005年8月29日开馆。

四大特色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具备四大特色:一是建筑面积不大,但是在目前全球13家茶文化博物馆中所涉及到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内容是最为完整;二是装修及布展聘请的是北京老舍茶馆设计者——圣唐古驿;三是专家组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副会长、高级工程师于观亭老师担任;四是整个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有近三分之一是真实文物。在表现形式上,该馆运用现代简约设计理念和现代最新科学工艺,将古老的茶文化融入一个全新的视觉体系中,开创茶界博物馆之先河。该设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以及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共同颁发的“最佳设计奖”殊荣。

展厅介绍

茶文化博物馆设有茶艺表演厅、中华茶史厅、中国乌龙茶展示厅、中国茶叶品种厅、中外茶具厅、茶事书画厅、中华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展示悠久文明的中华茶文化。并设有贵宾厅和可容纳1300人的多功能活动大厅。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茶艺表演厅

是各地游客观赏茶艺表演、品尝世界名茶铁观音的休闲所在,也是近观蓝溪美景,眺茶乡风光的最佳位置。

中华茶史厅

以介绍我国茶叶起源、传播、发展、功用为主题的展厅,它是我国茶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叶发展、茶叶出口史略。

中国乌龙茶展厅

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乌龙茶起源、传播、发展,特别是安溪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神话般的起源传说,展示古老茶乡人民的智慧,体现乌龙茶的独特神韵,领略茶乡的风情。博物馆展示的茶道“龙行十八式”雕塑和图片

中国茶叶品种厅

汇集了我国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200多个品种,以及各种深加工茶叶产品,犹如中国茶叶大观园,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天下各类茶叶品种。

中外茶具厅

展示国内外各式茶具,有台湾鉴定杯、景德镇花瓷壶、德化白瓷、宜兴紫砂、福州寿山石壶等等有本国茶具,也有来自越南、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茶具,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茶事书画厅

这里充满茶文化气息、茶文化精神,汇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画家茶客的作品以及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茶都关怀、题词、是尽情吮吸茶文化甘露,学习继承发扬茶文化的理想场所。

中国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

以中华茶业史上首次通过摄影艺术全面展示博大精深茶文化活动。2000年由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市场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全国征集“铁观音”杯全国摄影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为主题的展示厅,它以摄影体现了茶园风光,茶艺文化,茶具缤纷,茶馆风情,茶业古今,茶韵流长。是用摄影精品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崭新的形式。

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三和茶文化博物馆

安溪三和茶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安溪最大的茶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具特色的茶博物馆之一。三和茶文化博物馆是由三和集团全力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创意茶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采用“打破天花板”的巧妙构思,“文三景”、“物三景”、“艺三景”的独特布局……主体构造为“茶史长廊、百茶园、茶文化藏品、茶文化衍生藏品、千壶馆”等五大展区。

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在延续中华茶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希望能丰富人们对于一般茶文化展览的认知,并能为中国茶产业的文化突围产生积极的探索意义。

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剑湖山世界-茶艺博览馆

「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之外消费量最大的饮料,剑湖山世界以全球思考的角度、揉合传统与创新、运用科技与文化创意,打造全新的「全球茶艺博览馆」,馆内收藏台湾茶的甘醇甜美、中国茶的丰富多元、日韩茶道的精致细腻、欧洲茶茶的缤纷,集学习、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剑湖山世界更严选台湾各地好茶,开创「剑湖山高山青茶博馆」系列茶品,甘醇滋味值得您细细品嚐。

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云南茶文化博物馆

云南茶文化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收藏的各类珍稀种类普洱茶样本、普洱茶老茶、古乔木茶达三百余种。最老的馆藏藏茶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横跨一个世纪的岁月,极具历史价值。

馆藏品分为五类:

一、 稀有种类普洱茶样本以及各类古茶树衍生物;

二、 从民国中后期一直到近现代的普洱陈茶、老茶;

三、 代表云南省参展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

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活动的展品和国礼普洱茶;

四、 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出品代表云南顶级古树茶的非遗系列国礼茶;

五、 云南地区历代普洱茶用具和茶具。

你不可不知30部茶的影视作品

电影

➤《绿茶》

“从一杯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用绿茶来算命,有这么神奇吗?

经典台词:在爱情的国度里永远不要贪心,不要抱着最好的最后才出现的心态,要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珍惜眼前人比拿青春去赌明天来的更有实际意义

➤《菊花茶》

一段直挚的友谊,一份纯美的爱情,共同的偏好——喝菊花茶,让两位青年恋人突破重重阻碍在平凡中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茶馆》

根据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改编,比作品更有现实意义,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逆来顺受)有出路

➤《斗茶》中国

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和宣传中国文化,剧中几位年轻人利用自身的勇气和才艺,充分的演绎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斗茶》 中日

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最终战胜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励志中又体现了现代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追求。在中国茶文化的主题背景下,展现了追求茶道文化最高境界的两代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龙顶》

归去来兮,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继续种茶,做一个真正的茶农!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壶王》

和茶具紫砂壶有关的电影,壶场如战场,是十面埋伏,明枪暗箭,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壶场如情场,是剪不断理还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壶场如人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茶王》

通过大量斗茶场面,表现从古至今斗茶文化的技艺和精髓。讲述了几个小人物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最终战胜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励志中又体现了现代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追求......

➤《功夫·咏春》

搞笑青春少女版咏春,娱乐气息很足,不过怎么使用盖碗喝茶,要仔细看

➤《赤壁(下)》

剧中展现小乔的茶服、茶具、烹茶的程式,最重要的是谁表演茶道

➤《爱有来生》

“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造就了一场错误的相遇——一部值得细细看的爱情剧,台词很经典

➤《茶色生香》

去年去襄阳谷城,还是怀念酒、茶、早点,山水秀丽,非常适合有机茶的种植,不过透过影片感受茶园风光的魅力吧

➤《茶约》

国内首部弘扬茶文化的微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旷世奇恋,重现杭州上城区千年悠久茶道。以点茶、斗茶为引子将朱熹、蔡襄两位茶学达人的后辈命运牵连在一起,因茶相知相恋却无缘厮守,千年后一枚青瓷碎茶盏追溯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仿佛世间轮回般男女主人公竟出现在两个不同的空间。

➤《寻访千利休》

画面太美了,每一帧都是很好的摄影作品,只有美才能让我低头,不分高低贵贱,每一杯茶都是如此,或许这才是茶道吧

➤《利休》

千利休曾用一首诗来解说茶道: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电视连续剧

➤《茶颂》32集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其搬上荧屏,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茶文化,同时让更多人知道少数民族同胞的胆识、谋略以及勇气。

片尾曲非常好听《风花雪月歌曲》“洱海月、苍山雪、风花雪月在大理”

➤《茶亦有道》

南宋庆元年间的斗茶大赛上,上届茶王陆天一遭师弟钱万年陷害,被薅夺参赛资格。陆气愤不过,抑郁而终。其子陆清远获济公相助,揭穿了县官和钱万年勾结冤枉陆天一的丑事,自己也顺利当上了茶马司

➤《茶马古道》23集

三个云南家族的主人公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放下个人恩怨,以民族大义为重,组成马帮商队走上茶马古道,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之间的联系

公开课

➤《茶文化与健康》(6集)

浙大王岳飞老师讲解的,幽默通俗易懂,公开课里最好的,没有之一

➤《茶叶品鉴艺术》(5集)

➤《魅力中国茶》宛晓春、夏涛(6集)

通俗易懂,作为入门科普的课程,非常适合,不过其中对于茶的作用演化编者有不同的观点,编者认为:药用-食用-饮用

➤《中国茶道》刘仲华,朱海燕(17集)

➤《四季问茶》朱淑仪(24集)

现场教学的上课录播,如果你想学茶,其实课堂就是这样子的,不信你去学

纪录片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6集)

画面唯美,视觉震撼,概要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的基本情况,当然有些情绪化

➤《茶旅天下》(共30集)

目前国内唯一一档以茶旅为主题,集中了全国各地优秀名茶精品,集中时间分卷展示各地茶产业的发展和独具风韵的地方茶文化

➤《茶马古道》(8集)国产版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6集)日韩版

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内容讲述茶马古道上顽强生存的民族和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方式,虔诚的灵魂与壮丽的景色令身心浮躁的现代人感概与敬畏,仿若置身时空的错觉,这是一条生命之路也更是道通往天堂的圣途。当片中最后沉郁而苍凉的诵经声响起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藏族人那种“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境界,体会到他们的虔诚,同时对生活在这儿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茶叶之路》(90集)

每一集都结合当地风俗、以公路片的形式呈现,每一集15分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以“茶叶之路”的兴衰为历史线索,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见证中俄文化之间交流的印迹,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

➤《雨前》(目前4集)

用一片树叶,串起百味人生。一杯茗茶,品的不只是滋味、境界还有茶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心酸。希望大家通过《雨前》,读懂人在草木间的“茶”字,用来自掌心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心灵。

电视栏目

➤天津卫视 《拾遗•保护》“茶系列”,茶话 45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揭示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全新的视角,为您讲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感叹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人类文明的神韵与美丽,从而唤起人们自觉地去爱护它们,唤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安徽卫视《国茶天下》

➤湖南卫视 “茶频道”

,关于茶的影视作品,我在统计过程中必然会遗漏,如果您知道有关于优秀的作品信息,可以在后台留言或者联系我(微信号:18217537915),谢谢您。

中国茶文化的其它艺术作品

著名的茶帖有:

唐怀素《苦笋帖》

宋苏轼 啜茶帖

宋《季常帖》《新岁展庆帖》

宋蔡襄《精茶帖》 、《天际乌云帖》

宋米芾《笤溪帖》

宋赵令畴《赐茶帖》

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 著名的茶画: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元赵元《陆羽品茶图》

元赵孟頫《斗茶图》、《茶榜》

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

元颜辉《煮茶图》

元胡廷 《松下烹茶图》

元钱选《卢同煮茶图》、《品茶图》

明丁云鹏《玉川烹茶图》,

明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惠山茶会图》 描绘文征明和几位诗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边席地而坐,文征明展卷颂诗,友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着各种茶具。中国文人至爱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谊,尽在以茶会友中。

明唐寅《事茗图》、《卢同煎煮茶》

清胡锡圭《洗砚烹茶图卷》

清高凤翰《天池试茶图》

清高翔《煎茶图》

茶道书法作品欣赏

茶道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书法作品,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书法作品1 茶道书法作品2 茶道书法作品3 茶道书法作品4 茶道书法作品5 茶道与书法的发展历史

汉字产生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并由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它还可作为其他学科资料的一种补充。

茶的产生也是缘于实用。茶叶最早以药用为主,到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论茶,逐渐将饮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后,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茶和书法珠联璧合,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汉印分合韵编》中有多种写法的荼字。又据报载,曾在湖南长沙魏家大堆4号汉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质“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说明茶作为艺术的表现内容至少在两千年前就登上了书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爱茶,其中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从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到倪云林、徐文长、郑板桥、吴昌硕,他们都以优美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写茶、赞美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代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笋贴》中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与怀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另一位书法大家也是酷爱书法,崇茶爱茶,此人便是《僧怀素传》以及《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年幼聪慧的陆羽被河南尹李齐物赏识并资助其到邹夫子别墅读书。隐士邹夫子书法宗晋朝《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陆羽拜师苦学达四五年之久,笔酣墨饱,初显才华。上元初,陆羽“更隐苕溪”。为了创研茶学,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苏广大茶区访茶问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涩,常借宿寺院。适逢苏州永定寺修缮大殿,上座慕名请他题写匾额。他酝酿片刻,饮了一杯浓茶之后,书意勃发,欣然命笔,如疾风骤雨般地写下了《永定寺》三个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迩。有一次张志和与陆羽等一起畅谈,陆羽问张志和“孰与往来者?”张志和则答“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有何往来”。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虚空、无为。他的道家思想对陆羽以后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启迪。陆羽与书法“颜体”创始人颜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赋诗品茗,切磋书法艺术。陆羽在《论徐颜二家书》中评颜真卿和徐(浩)吏部的书法之别时言道:“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陆羽这段论述,寓意深远,富含哲理,阐述了学习要掌握形似与神似的辨证关系;要学中有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艺术富有生命力。陆羽在惊闻怀素辞世噩耗后怀着悲痛撰写了《僧怀素传》,传中论述的古钗脚、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还为书法家们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纵观陆羽一生中的种种成就,无疑当推《茶经》为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宋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无论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谟)。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上品龙茶)。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一个发展。而且,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除此之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宋代《宣和书谱》对蔡襄书法作如是评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咏茶诗帖》、郑燮的《竹枝词》、徐文长的《煎茶七类》、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都极负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茶道与书法的关系

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

首先,两者都强调“得器”。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对品茶和书法都非常关键。品茶讲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陆羽在《茶经》中详细介绍了28种茶器,从生火、煮荣、取水到饮用、清洗、蘸陈,完全配套,一应俱全。书法必需书房四宝:笔、墨、纸、砚。对水的运用可以说是二者最为精妙之处。明代张源《茶录》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何为真水?陆羽则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则在《太观茶论》中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后人综合起来以“清、活、轻、甘、冽”为上。元代陈绎曾《朝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鲜、洁净。挥毫之际,笔墨中含水要适量,且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在创时笔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讲究,使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

其次,两者都强调“得法”。煎茶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难点在于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陆羽《茶经》中煮水有“三沸”之说,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过第二沸,刚到第三沸时渝茶最合适。还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荼涛,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书法之“法”,亦颇为复杂。不但要求笔、墨、纸、砚相称,而且在创作中更要讲究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要将用笔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湿、浓、淡,结体布局的疏、密、虚、实等方面和谐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茶与书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孪生兄弟,他们都是等待着复活的生命,茶与书法都怕光线,所以必须全封闭;茶与书法都怕潮湿,受潮的茶与书法都会生霉,从而永远失去青春焕发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两者都强调“得境”。首先是清幽雅致的客观环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将苓室和书房布置得极为雅致,为品茶或书法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剑桥大学为教授和学子们创造了环境优雅的茶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张扬个性的环境,当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与梦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来。

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陶潜品着佳茗,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纯粹;曹雪芹闻着茶香,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落寞。蒲松龄设茶摊听说道,遂成《聊斋志异》。此外,茶与书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来研究茶道的学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是为基本精神。庄晚芳先生提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是中国茶德,即廉美和敬。陈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和和谐,和谐是一种美的休现[7]。书家在创作时要志气平和,不激不励,才能心手双畅,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东汉蔡邕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茶陵派李东阳的书法艺术从颜真卿脱出,以工整稳健见长,淳和娴雅,不激不厉,李东阳的人格魅力和他在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息相一致。单晓英的《李东阳及其自书诗卷》一文将李东阳的书法作品与其人格内蕴相联系,对李东阳的书法艺术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认为李东阳及其同时代的一批人共同开启了明代中叶书坛中兴之先河。

关于茶叶艺术作品展和茶叶设计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六大茶类各自的功效(六大茶类分别有什么功效)
« 上一篇 2023-01-07
喝茶叶可不可以减肥呢(减肥可以喝茶叶么)
下一篇 » 2023-01-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81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