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茶制作工艺(大红袍工艺制做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红袍茶制作工艺,以及大红袍工艺制做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采摘工艺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初制工序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
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精制工序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由此看来,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平时喝的大红袍是怎么制作的?
茶叶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以及再加工茶,再加工茶就是我们平时所喝的茉莉花茶、玫瑰茶等等。
而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又名武夷岩茶,也是福建闽北地区特有的茶叶品种。据说,目前所有的大红袍茶叶都来自武夷山那株大红袍母株的分株呢。
大红袍的制作方法位于制作红茶与绿茶之间,既有红茶的醇香,又有绿茶的甘甜。
大红袍制作的传统工序有十二步,分别是“采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最后再拼配包装起来。”
其做法十分复杂,且环环相扣。茶叶的品质与每一步的用心制作都密不可分,比如说采摘,看似是很简单的步骤,大红袍一年仅采摘三次,分别是春茶、夏茶和秋茶,而且叶片的挑选也十分重要,只有严格按照茶叶的采摘标准,才能保证茶叶制作出来的质量,春茶采摘主芽上的2-3叶,夏茶选择顶端嫩叶采摘,秋茶选择叶片舒展较开的采摘。
叶片不能过老或过嫩,叶片太嫩了则纤维素太少,茶香味不足,叶片太老了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连采摘的手法和时间也十分有讲究呢,采茶的最佳时间在天气晴朗的2点到4点,此时的茶叶上没有清晨的露水,经过一天的日晒,茶叶内的氧化酶活性较强,有利于茶青的制作。
乌龙茶采摘的特定手法叫“骑马采”,即手部的大拇指和食指按住茶叶的梗部,叶片的面朝着虎口的位置,轻轻向上折。
大红袍手工制作方法 怎么做大红袍
1、采摘,对于大红袍茶叶的采摘标准来说,与红茶和绿茶的标准是有所不同的。大红袍采摘的鲜叶是较成熟的新梢芽叶,要求鲜叶的大小均匀,茶叶叶片完整,茶叶新鲜。对于采摘下来的茶叶不能太嫩也不嫩太老,要刚刚好才行,这样才能使制作出来的大红袍茶叶品质更加的好。
2、初制,大红袍在制作工艺上,吸收了绿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使得其在制作时是要求最高,制作步骤最多的。初制的过程就包括了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经过这些步骤制成的也只是大红袍茶叶的毛茶茶品,为了让大红袍的品质更好,还要经过下面精制这个步骤。
3、精制,大红袍的精制这个步骤相对也比较的多,包括了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这几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茶叶的品质,级别,季节,产地等因素来加以区分哦。从这边就可以看得出制作大红袍的步骤是十分繁琐的。
关于大红袍茶制作工艺和大红袍工艺制做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203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