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效用发展过程(茶叶的发展利用经历哪些转变)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的效用发展过程,以及茶叶的发展利用经历哪些转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茶的发展历史
- 2、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 3、茶的历史演变过程
- 4、茶的利用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茶的发展历史
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饮茶历史有数千年,中国是茶叶之乡,是世界产茶大国。
早在唐代,茶区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陆羽在其着作《茶经·八之出》里详细记述了在唐朝开元年间中国产茶区分布的情况。当时中国分15个道,有8个道43个州郡产茶,即为八个茶区。宋代,茶区一再扩大,产量提高。元、明、清时期,茶叶产区又大大扩展,到了鸦片战争、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产茶区逐渐缩小。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扩展资料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 。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茶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在人们利用茶的过程中,还将茶叶当菜吃。这种以茶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晋代时,用茶叶煮食之法,称之为“茗粥”或“茗菜”。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后来,人们在鲜茶叶生吃或生煮羹饮过程中,青草气难除,且滋味苦涩,经不断摸索,发现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清香鲜浓,而且有利于保存。随着饮茶的普及,其饮用方法不断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明代,出现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用方式,而明代开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饮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饮茶文化 在这演变中大概分为历史饮茶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生吃药用。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偶尔发现了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将之用于疗疾。在暗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干吃。遇到下雨时节,鲜叶无法晒干,就把摊晾的茶叶压紧在瓦罐里,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个阶段是熟吃当菜。因为茶叶干吃难以下咽,人们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很多少数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有把茶叶当菜吃的习惯。他们将新鲜的茶叶日晒后放在锅里蒸煮,等叶子变软后,放在竹帘卜揉援做成“竹简茶”,当作蔬菜食用。
第三个阶段是烹煮饮用。随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能够提神解渴,而且还能享受到茶叶的清香鲜爽,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将茶叶烹煮后饮用。
第四个阶段是冲泡饮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饱,成为饮茶历史上的飞跃,而这时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花样繁多。
茶的利用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药用、食用和饮用。最早,茶被发现的是其药用价值。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茶的药用阶段与食用阶段相交织,三个阶段之间有先后承启的关系,但无法绝对划分。现在,茶主要是饮用,茶饮文化是茶文化的主要部分。
茶叶的效用发展过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的发展利用经历哪些转变、茶叶的效用发展过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7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