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内容)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63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品类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以及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茶经》一本什么样的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是唐朝的陆羽(733--804)创作的。《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其实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节。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欣赏这本书?

《茶经》叙述了有关茶的历史、茶的种类、炒茶和喝茶的方式 、器材,及其喝茶的传统式专业知识,所以这样的书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茶文化应该讲什么内容好,可以的话发个文稿给我,拜托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学的典籍介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在这1200多年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科学到经济,从哲学到文学,无所不包。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现存4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开创了茶书的先河,并且水平极高。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

《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 这一时期出茶书31种,现存12种。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有14种属这两类。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

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

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 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250年间出茶书68种,现存33种。明代是“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二是有些茶书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权的《茶谱》,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如,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

总之,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这37年间,由于战乱,民不聊生,茶园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值得一提的是,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共740种左右。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

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

宋代,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明代,介绍“四书”(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清代,介绍《续茶经》。

当代,介绍《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词典》及一套茶叶丛书。 公元780年写成,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字。本书从各方面总结论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学。“一之源”阐述了茶叶的产地、茶树生长特征和茶叶的功能。“二之具”介绍采茶制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时间和制茶工艺等。“四之器”介绍了当时煮茶饮茶的26种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饮”说饮茶始于神农,闻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绍了饮茶方法。“七之事”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及文献。“八之出”介绍了唐代产茶的八大地区。“九之略”是说制茶煮茶的器具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图”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绢绘成图,看起来一目了然。

《茶经》的内容丰实,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药理学等等。《茶经》还记载了唐朝以前的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书籍,是中国古文化的宝库。

《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著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日本的荣西禅师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叶全书》(美国威廉·乌克斯编写,1935年出版)1155年。这三部茶书称作世界三大茶叶专著,是茶书中的经典。

《茶经》作者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字鸿渐,是一弃儿,被湖北天门西塔寺和尚智积收养,12岁以前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后逃出寺庙,到一家戏班子学戏。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影响全世界,被世人称为“茶圣”、“茶神”。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享年71岁,葬于湖州杼山。 唐代张又新著,于825年前后成书。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说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众人佩服。

张又新,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 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但他是一位风流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 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以答提问。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但错误较多。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

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各条篇幅不长,有的仅有几句,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汤须五沸,茶奏三奇”的观点。五沸是:是:虾眼、蟹眼、鱼眼、连珠、涌沸,“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这三种投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应用。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茶道”,并对“茶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一词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 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分产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口啜、论客、茶所、童子、饮时、不易用、良友、出游、权宜、宜节、考本等36节。这些章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体验写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观点。在制茶中总结了炒青绿茶的优点。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体实用。泡茶方法写得科学实际。书中还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馆初型)基本设置。

《茶疏》在最后的《考本》中提出“茶礼”,将饮茶从物质上升到精神。

作者许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钱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诗,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长期生活在茶园中,能种茶制茶。 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中国古茶书中最大的。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

《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作者陆延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于1992年出版。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重点突出,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

中国茶叶介绍

一、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

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

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

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

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

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

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

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

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

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

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

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

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

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

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

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

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

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

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

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

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

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

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

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

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

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

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

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

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

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

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

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

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

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

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

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

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

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

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

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

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

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

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

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

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

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

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

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

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

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

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

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

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

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

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四、饮茶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

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

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

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

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

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

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

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

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

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

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

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

关于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和中国茶叶词典讲的什么内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国家级茶叶品鉴师(国家级茶叶品鉴师证书查询)
« 上一篇 2022-12-11
茶的品类和功效(茶的品类和功效是什么)
下一篇 » 2022-12-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258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