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具有什么特点(唐代的茶有哪些)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29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品类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代的茶具有什么特点,以及唐代的茶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的茶具主要有哪些?

唐代以煮茶为主,因此茶具主要有茶釜物返、茶瓯、茶碾、盏托和执壶。长沙窑的“茶”碗和西安王明哲墓出土的器底墨书“老□家茶社瓶”执壶是典型的茶具。

除陶肢蚂告瓷外,唐代的金、银、漆、琉璃等其他材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银质历明鎏金茶具,足见皇室饮茶场面的气派。

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茶器是什么?

唐代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还富含欣赏价值,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宋代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已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御漏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元代茶具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悉咐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睁拆纯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

明代茶具

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一些新的茶具品种便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明代茶具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极精巧的新时期。

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中国古代历朝的茶具沿革有什么特点?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肢老链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含高,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历孙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茶具在唐宋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第一,唐宋烹茶方式、饮茶习俗的差异导致了部分茶具类型的变化。如唐代流行煮茶法,故用到煮茶的鍑、环击汤心的竹筴、盛开水的熟盂、支撑鍑的交床等茶具。宋代时,点茶法取代了煮茶法,茶注遂取代了鍑,新出现了点茶用的茶匙、茶筅,而交床、熟盂等唐代茶具则由于无用武之地,自然消失。又如,唐人饮茶多有添加姜、盐等佐料的习俗,陆羽虽反对往茶汤中乱加佐料,但也主张在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的食盐以调味。而宋人则崇尚茶的本味,社会上层点茶时基本是不加调料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十载:“唐人煎茶用姜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所以,唐代盛盐用的鹾簋和取盐用的揭在宋代则消失于茶具之列。

第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饮茶品茗的艺术化和斗茶的兴起,使茶具的样式、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向更有利于茶具发挥最佳功能前配的方向发展。如茶盏,唐代对茶盏样式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容量不超过半升,上口唇不卷边,底卷边呈浅弧形即慧弯指可;就颜色而言,唐代茶汤的颜色呈浅黄色,陆羽在《茶经》中提出青瓷盏能够增进茶汤的色泽,越州的青瓷做茶盏最佳。宋代时,人们对茶盏的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既要求壁厚,又要求呈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状,以利于点茶;就茶盏颜色而言,因为宋代的茶汤以白为贵,而南方建窑的黑釉茶盏与白色的茶沫相衬更为鲜明,便于观察茶色,因而倍受宋人青睐。又如,晚唐时期出现点茶的尚不成熟,人们对点茶所用茶注的要求也不甚高。唐代的茶注多半呈大盘口、短颈、鼓腹,注嘴较短,显得古朴;而宋代时期点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为了保证点茶成功,宋人对茶注的要求甚高。如前文所言,仅对注嘴的要求就要做到不歪斜,呈抛物线形,瓶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圆小峻削。所以,宋代的不少茶注呈小口、修身状,注嘴较长。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画出的“汤提点”就呈修身长流、流尾峻削状。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的茶注之流更为细长[28]。再如,北宋时的茶托比唐朝的要精细多姿,托口突起,远远高出下面的托盘,有些茶托本身就象一个盘子上又加了一只小碗。茶托的托沿多作莲瓣形,托底中凹。

第三,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茶具选料更为考究,综合考虑到原料属性与茶性是否相配、原料属性能否最佳发挥茶具的功能等。如茶碾,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的茶碾多为木质,而宋代的茶碾则呈现质地多样的特色,有金碾、银碾、铜碾、铁碾、石碾等,但人们已经认识到黄金闹尺过软,铜易生锈,作茶碾都不合适,只有银和熟铁做茶碾最佳;又如宋人已经认识到茶性宜蒻叶而畏香药[30],所以养茶的茶焙和储茶的茶笼皆用蒻叶编制而成,相比较而言,唐代具有近似功能的“育”则有竹、木、纸为制作原料。

唐代的茶具有什么特点?

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粗燃图配液》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为举行通航庆典,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岩卖虚始作为某地的名产。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统称为茶器,分为8大类27种共29件。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3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关于唐代的茶具有什么特点和唐代的茶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豆香和兰香茶叶区别(豆香最浓的茶是哪种)
« 上一篇 2023-04-14
汉朝的茶都是什么茶(汉朝茶具什么样子的)
下一篇 » 2023-04-1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412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