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图谱介绍(中国名茶图谱介绍词)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名茶图谱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名茶图谱介绍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陕南的茶叶都有多少品种,茶名?
陕南,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的汉水流域,青山绿水、山高林密,是天然的好茶场。古诗云“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饮紫阳茶”。陕西南部属于我国产茶北区,95%以上的茶园分布在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西乡县、勉县等。 由于茶园远离工业区、云雾缭绕、土壤有机物含量高、土壤富含硒和氨基酸,产茶季节温度适中,不易发酵,因此该地区的所有茶叶都是按照绿茶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其品质是我国绿茶中的明珠,相对我国南部产区的绿茶,北方的绿茶更专业,更高贵。除了荣登《中国名茶图谱》的午子仙毫、紫阳毛尖、紫阳翠峰以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品尝的茶叶。
午子仙毫
产地:陕西西乡县高中山区五万亩无污染的科技示范茶园,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地区东部,北阻秦岭,南塞巴山,汉水流经此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茶园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处。这里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盛唐。明初是朝廷“以茶易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土壤富含锌硒,无污染。
品质:曾有“午子云雾茶,龙泉洞中水。仙境凤栖亭,品茗清明人”之佳许流传。鲜叶于清明前至谷雨后10天采摘,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干茶每公斤需6.2万个芽头。形似兰花,色翠显毫,香气持久,爽口回甘。以玻璃杯冲泡,下沉者如初春嫩芽,上浮者若初绽之兰花,十分美观。
定军茗眉
产地:分布在久负盛名的三国古战场定军山,也因此得名。
品质:系采摘福鼎大白茶、龙井长叶等茶树幼嫩芽叶精制而成。定军茗眉属高山绿茶,芽叶饱满,外形细秀如眉、嫩绿显毫且嫩香持久,滋味醇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定军茗眉因其外形似少女之秀眉而得名,色、香、味形俱佳,实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宁强雀舌
产地: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陕西省宁强县汉江源水流域,秦岭、大巴山之间。
品质:宁强雀舌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不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他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培、摇剔四道工序完成。其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泽翠绿,银毫披露,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汤色绿亮,叶底嫩绿成朵,内含有效成分丰富。
汉水银梭
产地:陕西省南郑县。茶区地处秦岭以北,巴山南麓,汉水上游,为陕西古老茶区。境内丘陵起伏,茶园垂直分布于海拔500-1300米处。
品质:汉水银梭因外形扁平似梭有白毫,产于汉水上游,故名。采制技术十分讲究,为一芽一叶初展与一芽一叶展开两个等级。鲜叶品质优异,成茶扁平似梭,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并带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慧甘。
秦巴雾毫
产地:陕西省汉中地区的镇巴县。境内气候温和,“盛夏无暑,寒冬不凛”,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空气湿度大,土壤富硒肥力好。
品质:产于高山云雾之中,故取“雾”字。秦巴雾毫扁平光滑匀整,色绿。采制技术十分精湛,精选嫩芽肥壮,持嫩性强,叶肉厚,茸毛多的鲜叶为原料。成茶条扁壮实,毫尚显,色油润;内质香气具有熟板栗香,浓郁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和回甘,叶底鲜嫩明亮,成朵。
紫阳毛尖
产地:产于陕西紫阳县汉江两岸的近山峡谷地区,区内层峦叠嶂,多云雾,冬暖夏凉。土壤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和薄层黄沙土,矿物质丰富,土质疏松,是茶树生长的适宜地区。
品质:紫阳毛尖为著名历史名茶,清朝已在名茶之列。现代又将工艺由晒青改为半烘炒,品质更加提高。紫阳毛尖清明前10天开采,至谷雨前结束。标准为一芽一叶。茶芽肥壮,茸毛多。成茶外形条索圆直紧细,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清亮,滋味鲜爽回甘。
三里垭毛尖
产地:陕西省平利县三里垭村,以地名茶。三里垭毛尖生产,历史悠久。清代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为历史名茶,也是陕西地方名茶,久负盛名。
品质:传统制作方法是一芽一叶,通过“三炒三揉”加工而成。干茶蜷如朵,色泽黄绿显毫,开汤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清亮,鲜醇爽品,回味苦甘,叶底嫩黄,朵朵均匀。由于采摘时讲究芽叶壮实,芽尖显露,带梗带鱼叶,其重心在下半部,冲泡时,芽尖向上,立于杯中。
条索紧细卷曲,大小均匀,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嫩持久,鲜爽回甘,汤色黄绿,叶底完整,嫩绿明亮。如果泡上一杯“三里垭毛尖”,便见茶芽在杯中悬空竖立,有的芽尖于水中三起三落,最后全部垂落杯底,仍是针尖上刺,叶柄下垂,恰似群笋出土,秋菊盛开,堪称“杯中茶景”。色、香、味、形俱佳,博得了人们的赞美。
紫阳富硒茶
产地:陕西省紫阳县境内天然富硒区。境内出产的茶叶是世界上首次通过科学鉴定的天然富硒茶。紫阳茶属历史文化名茶,在唐代即为宫廷贡品“每岁充贡”,在清代属全囯十大名茶之一。
品质:紫阳富硒茶天然富硒,芽叶肥嫩壮实,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浓而不涩,醇厚回甜,回味隽永,营养丰富,补硒保健,耐冲泡等特有品质,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抗人体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是国内外少有的一种延年益寿的特种优质保健茶。
商南泉茗
产地:陕西省茶叶基地商南县,位于商洛市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茶树与原始森林和峡谷为伴,长期云雾缭绕,四季花香,海拔1200余米。
品质:外形细嫩显毫,具有嫩栗香、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属半烘半炒的高档优质绿茶。
有关茶的知识,推荐一些书吧
亮顺师编,《中国名茶漫谈》,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寿康编,《中国名茶志》,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国威廉.乌克斯、中译本由吴觉农主编,《茶叶全书》,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编,《古今茶事》,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据原版复印再版。
郁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郁愚,《茶事茶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编,《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艺术馆编,《中国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紫砂春华》,和港:香港市政府,一九八八年。
凌大珽编,《中国茶税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编,《浙江茶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编、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年七月。
张宏庸,《茶的历史》,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的礼俗》,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文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花》,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张宏庸编,《宜兴陶艺丛刊》,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宏庸,《宜兴砂壶经典》,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秀政编,《中国雅趣品录》,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0年。
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张堂恒、刘祖生、刘岳耘,《茶.茶科学.茶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张临生等,《三希堂茶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张铁君,《茶学漫话》,台北:阿尔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梁白泉,《宜兴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庄晚芳等着,《中国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许淑真译注,《茶之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许福全、许淑真译着,《茶与禅》,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许贤瑶编译,《中国茶书提要》,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许贤瑶编译,《古国古代吃茶史》,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苏全有,《茶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陈文怀,《茶的品饮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陈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复图书公司,一九八六年。
陈香,《茶典》,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陈彬藩,《古今茶话》,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陈彬藩,《茶经新篇》,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陈惠中编着,《饮茶的乐趣》,远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舜臣着、许贤瑶、林惠莺译,《茶事遍路》,台北:茶学研究小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陈爱新编着,《广西茶业史》,贵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陈瑜,《文人与茶》,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陈椽,《论茶与文化》,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
陈学良编着,《茶话》,贵阳: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陆天羽,《饮茶漫谈》,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陆经宇编着,《饮茶经》,台北:健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书总编辑,《紫砂传承精艺》,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国茶艺论丛》,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启庆编着,《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华积庆选编,《中国名茶传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黄秀英、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蔡江川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台北:《壶中天地》杂志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黄墩岩,《中国茶道》,台北:畅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杨 力,《茶博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叶世唯编着,《茶话》,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成都:巴蜀书社,一九八九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编,《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叶公司编,《中国福建茶叶》,香港:中国新闻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版;台湾文
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刘 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刘汉介编辑,《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刘学君,《文人与茶》,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刘兴炉,《茶艺精萃》,台南:学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伦编辑,《中国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郑良永编着,《华茶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郑重编着、唐云主编,《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郑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钱时霖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
钱远昭、薛跃编着,《饮茶与种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禅云居士,《品茶话禅》,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锺长朗编,《古茶壶精华录》,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八五年。
罗罗、休休选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艺术家图书公司,一九八七年。
关世德,《茶识》,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关于茶道的书
关于茶道的书,关于茶道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是较为丰富的,你UI与茶道的书又有什么了解呢?有哪些关于茶道的书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茶道的书,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的茶叶书籍
关于明朝的茶叶著作有:
1、《茶话》作者:陈继儒;
2、《茶经》作者:张谦德;
3、《茶疏》作者:许次纾;
4、《茶录》作者:程用宾;
5、《蒙史》作者:龙膺;
6、《蔡端明别记》作者:徐勃;
7、《茗谭》作者:徐勃;
8、《茶集》作者:喻政;
9、《茶乘》作者:高元濬;
10、《茶谱》作者:顾元庆;
11、《罗岕茶记》作者:熊明遇;
12、《茶解》作者:罗廪;
13、《茶录》作者:冯时可;
14、《茶经水辨》作者:孙大绶;
15、《茶经外集》作者:孙大绶;
16、《茶谱外集》作者:孙大绶;
17、《茶说》作者:屠隆;
18、《茶考》作者:陈师;
19、《茶谱》作者:朱权;
20、《茶录》作者:张源;
21、《品茶要录补》作者:程百二;
22、《茗笈》作者:屠本畯;
23、《茶董》作者:夏树芳;
24、《茶董补》作者:陈继儒;
25、《煮泉小品》作者:田艺蘅;
26、《水品》作者:徐忠献;
27、《茶寮记》作者:陆树声;
28、《煎茶七类》作者:徐渭;
29、《茶笺》作者:闻龙;
30、《洞山岕茶系》作者:周高起;
31、《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
32、《岕茶》作者:冯可宾。
33、《茶酒争奇》作者:邓志谟。
34、《茶说》作者:黄龙德。
《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片与装帧更加精美的巨着——《中国名茶图谱》。
《中国名茶图谱》涵盖了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以及三大再加工茶类的名茶,共计222个,其中绿茶类118个,红茶类16个,乌龙茶类29个,黄茶类12个,白茶类4个,黑茶及压制茶类16个,花茶类17个,特种茶类10个。其次,全书还收录适制各类名茶的茶树优良品种45个。第三,对各茶类的发展概况、发类、感官审评都做了简要阐述。第四,对每一种名茶作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主要产区、生态环境、造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该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图文并茂,是一本难得的、雅俗共赏的好茶书;也可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名茶研发与生产比较的全面总结
《中国茶典》
中国茶典[China Tea Records] 资料汇编。罗庆芳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全书197.6万字。分八辑:茶史料,茶艺文,茶辞语,茶品饮,名茶录,茶药疗,茶科技,茶商贸。从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撷集有关茶的资料,荟萃茶诗、茶词、茶语、茶史、茶事、茶俗、茶业等各类相关资料、典故、阐释,构成内涵丰富的茶经典籍汇编。
《中国茶学辞典》
中国茶学辞典[Dictionary of China Tea Science] 工具书。《中国茶学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张堂恒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全书102.2万字。是一部包含茶学各分支学科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共收辞目五千余条,包括总论(含茶文化)、茶树栽培、茶树育种与品种、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审评及检验、茶树生理、茶叶化学、茶叶经济贸易十部分,涉及茶学领域55个分支学科。另附录茶叶大事年表、中国现代茶学主要着作、国内外茶叶专业期刊、主要名优茶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产销统计数据和中国部分茶叶企业简介等。因编写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历时二十余年,故各辞目释文与现状相较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有几种名茶?分别出自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黄山毛峰
四、庐山云雾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银针
七、信阳毛尖
八、武夷岩茶
九、安溪铁观音
十、祁门红茶
(详解)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万-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3、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4、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5、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6、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7、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8、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一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嫩、新鲜、回甜,水色清澈,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9、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10、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内质香气馥郁、隽永,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研究性学习
丰富多彩的名优茶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茶类齐全,花色品种之多称得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品质各具特色。从历史贡茶发展至今,全国21个产茶省、市、自治区生产的茶叶,花色品类达千种以上。西湖龙井、碧螺春、祁门红茶、大红袍、冻顶乌龙茶等十大名茶,享誉海内外。品名繁多的名优茶,观其外型千姿百态,看其汤色五颜六色,尝其香味浓强鲜醇,风味各异。数百幅名优茶图谱,会使你大开眼界,更会使你产生最好都能品尝一遍的欲望。
一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从中选出最著名的名茶,过去就有中国十大名茶之说。但具体指那十大名茶,说法不一。这里是根据历史影响、产量和著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出了下列十大名茶,予以简介:
1、安溪铁观音铁观音茶汤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2、西湖龙井贡字牌龙井茶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天竺、云栖、龙井等地察看龙井茶的采制并作诗赞美。还传说曾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进贡。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西湖龙井茶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长期以来,西湖龙井茶已成为礼尚往来的礼品茶、友谊茶。在国际交往中曾发挥过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国宴茶话会上是清廉的象征。
3、洞庭碧螺春碧螺春及其汤色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4、黄山毛峰黄山毛峰茶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 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 "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5、婺绿(屯绿)婺绿茶青眉茶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 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屯绿"出口。
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素有"茶乡"之称。宋代,"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间,灵山的"天竹峰茶"被列为贡品。婺绿汤色
清朝,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尤其是婺源东乡的"四大名家"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当时与婺源"四大名家"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四大名家"、休宁的"四大名家"。
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毛茶,再经精制后制成精制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贡熙、秀眉、婺绿(屯绿成品茶以珍眉为例,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婺绿屯绿)是我国出口眉茶拳头产品,主销摩络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平水珠茶珠茶及其汤色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现代珠茶的采制与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泡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7、祁红祁红及其汤色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
祁红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特别是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他们认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祁红在英国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最"
8、滇红滇红碎茶及其汤色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量的生产与销售。滇红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县。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条,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后味强烈富有刺激性。
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各大城市。滇红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最适宜作高级礼品。
9、大红袍大红袍茶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武夷岩茶及其汤色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10、冻顶乌龙茶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所产乌龙茶的一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依据发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轻度发酵茶(约20%)、中度发酵茶(约40%)和重度发酵茶(约70%)之分。轻度发酵茶似绿茶,具有清香;重度发酵茶似红茶,具有甜香;中度发酵茶清香较浓烈。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
冻顶产茶历史悠久。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等茶树良种,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盛。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包种茶的一种,所谓"包种茶",其名源于福建安溪,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内外相衬,放入茶叶4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然后按包出售,称之为"包种"。台湾包种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亦称"清香乌龙茶"。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包种茶,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以"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冻顶"之美誉。
冻顶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采摘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的团揉(包揉)、复烘、再焙火而制成。
冻顶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为: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冻顶乌龙茶品质优异,历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台湾、港澳、东南亚等地,近年来中国内地一些茶艺馆也时髦饮用冻顶乌龙茶。
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山茶品种?
目前,世界上有三万多个山茶品种,但是有观赏价值的包括中国在内,只有一千多种。中国山茶品种究竟有多少?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我们也只能说个大概数,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问题,多去分析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山茶专著对山茶品种进行了描述和介绍。据统计,全国山茶品种大约有800多个。冯国楣、夏丽芳等的《云南山茶》介绍了云南山茶品种106个;汪亦萍、俞仲辂的《山茶花》介绍了101个;陈绍云、徐碧玉等的《浙江山茶花》介绍了126个;戴志棠、王金勋的《福建山茶花》介绍了73个;王守中的《山茶花》介绍了94个;庄瑞林、高继银的《中国茶花》介绍了231个;高继银、陈绍云的《世界名贵茶花》介绍了中国山茶品种55个;梁盛业、朱象鸿等的《中国名优茶花》介绍了288个;徐功兴、邵介安等的《金华山茶花》介绍了176个;夏泉生的《山茶花》介绍了194个;南京郑治的《盆栽山茶花》介绍了30个。还有重庆的任如筠介绍了川茶品种64个;湖南长沙的宋季渊介绍了湖南山茶品种14个;台湾蔡福贵的《世界茶花专集》介绍了26个。他们所介绍的品种大都是重复的,还有不少是同种异名。介绍品种数量最多、种类最齐的是《中国名优茶花》一书,它介绍了288个品种,有金花茶、云南山茶、华东山茶、四川山茶和茶梅。笔者以它为基础整理,再加上云南山茶新品种有60多个,华东山茶新品种有50多个,四川山茶新品种有10多个。笔者初步估计华东山茶有500个左右,云南山茶有200个左右,川茶、金花茶、茶梅有100个左右。这样,中国的山茶品种初步估计总共有800个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最丰富的国家,山茶品种之多也早已举世闻名。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山茶品种?现代品种、地方品种、新品种有多少?有多少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哪些品种相似又不相似,容易混淆?从国外引进了哪些品种?哪些品种最受群众喜爱?这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为了促进我国山茶事业的发展和扩大国际交流,必须大力推进山茶品种的收集调查工作,制定合适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尽快摸清我国山茶品种的家底。这里有三件工作要做。第一件是在全国确定几个重点山茶产区,做好本地山茶品种的收集调查工作,登记好品种名称。第二件是在调查好地方品种的基础上,组织大家坐下来研究讨论,统一品种名称。第三件是尽早完成《中国山茶品种标准图谱》的编撰。如果我们的工作跟得上,就能摸清山茶品种的家底,就能较好地统一山茶品种的命名,杜绝山茶品种同花异名、异花同名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与国际交流,更好地促进山茶产业的发展,为世界山茶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中国名茶图谱介绍和中国名茶图谱介绍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308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