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之美(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形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茶艺之美,以及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形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茶艺的特点是什么?
- 2、民间茶艺有什么特点?
- 3、中国茶艺之美表现为什么?
- 4、简述茶艺的意境之美
- 5、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 6、茶道之美
茶艺的特点是什么?
花茶是将茶叶加花窨制而成,富有花香,多以窨的花种命名,如茉莉花茶、牡丹绣球、桂花乌龙茶、玫瑰红茶等。
①原料:茶叶、鲜花(茉莉花、玫瑰、桂花、兰花等)。
②外观:依茶坯茶类不同而不同,有些会有少许花瓣。
③工艺:茶坯→窨花→筛花→再窨花→再筛花(反复数次)→干燥
④香气: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
⑤汤色:视茶坯茶类而呈现不同的汤色。
⑥滋味: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花的甜香。
茉莉花茶
民间茶艺有什么特点?
文质并重是民间茶艺的主要特点。孔子首先提出“文”与“质”相统一才称得上美。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和才华,“文”是指人的文饰和外在表现。孔子所说的“文”和“质”的统一,不仅是内涵美与外表美的统一,同时还是“美”和“善”的统一。这一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在茶艺中“质”是指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文”是指服装、化妆、道具、环境营造、茶席布置、表演程序和表现技巧等。一套茶艺如果只注重外在美,而忽视了思想内涵之美,即“文胜质”,这样的茶艺必然显得肤浅,很难打动人心,更无法给人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反,如果只强调茶艺的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则是“质胜文”,这样的茶艺必然缺乏感染力,显得枯燥乏味,同样不足取。茶艺只有文质并重才能雅俗共赏,韵味无穷,意境高远。
在现代茶艺美学中我们认为,意境是表现出来的客观形象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能使观众通过体验和联想,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美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常以意境的高低作为衡量茶艺成败的重要条件。在茶艺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通过文与质的统一,做到情与景相交融,茶之美与艺之美相交融,内涵美与外在美相交融,使茶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佛教茶艺应注重空灵静寂的意境,道家茶艺应注重自然玄妙的意境,儒家茶艺应注重中庸儒雅的意境,民俗茶艺应注重质朴真诚的意境,现代创新茶艺应注重时尚简约的意境。
中国茶艺之美表现为什么?
静思茶道"八礼法”。
第一礼法:中心思想一一以《无量义经》为指导原则。
第二礼法:宗旨目标一礼仪天下,也就是希望培养文
质彬彬、温文儒雅、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
第三礼法:茶人涵养一一汲取法水,藉茶水因绿,习得
庄重礼仪。
第四礼法:本分责任一广结众生绿。
第五礼法:行茶礼法一六度,即整个泡茶动作的步骤
过程须观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
度之法。
第六礼法:奉茶礼法
心,即感恩、尊重、爱。
第七礼法:饮茶礼法一一三好,茶侣已经将茶汤送到每
位嘉宾面前,李阿利请大家将杯子拿起,先闻茶香(它
具有特殊果香),再喝第一口,须“心发好愿";喝第二
口时,须口说好话”;喝第三口时,则观想身行好
事”,祝福人人好愿连年,好话连年,好事连年。
第八礼法:茶会礼法一说法无量,希望藉由习茶能涵
养冷静思考的心,呈现在外的则是静定柔美的气质。像
茶道社的同学藉由习茶都能守规矩、有气质,更进一步
能打开心门,关怀别人、帮助别人,成为有自信、乐观
进取的好孩子。
茶艺讲究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
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
容貌: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
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
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
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
风评性
度判
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
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
。心、眼、手、身要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
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
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
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
礼节: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应该体现的是
种互敬互重,美观和谐。站式鞠躬、坐式鞠躬、跪式鞠
躬等是主要的鞠躬礼,而伸掌礼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
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
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
为:“请"和“谢谢”。在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
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这叫寓意礼,如最常见
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
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
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
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
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
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
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
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
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
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
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
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
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简述茶艺的意境之美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魂宝。饮茶品茗,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项颇具典型意义并富有特色的生活艺术。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凝结着千千
万万爱茶之人的智慧。“美感尽在品茗中,雅趣亦从盏中出”。在饮茶品茗中。接受茶礼的教化。沐浴茶香的熏陶,走进茶艺的境意,推崇茶德的品位。本文谨从品茗文化及其美育功能上作些浅浅的探讨。
饮茶礼仪与美育:数千年的中国饮茶史中,积淀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饮茶礼仪是大众化的,以茶敬客,是每个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起码礼节,客来敬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注重友情的传统美德。
中国自古便有浅茶满酒之俗成,饮茶讲究浅斟慢饮。若满杯茶递与客人,便有欺客逐客之嫌,谓之不礼或失礼,浅浅一杯茶,浓郁着人情美,反映了宾主之间和谐温馨。一杯茶,七分满。宜浅泡三开,慢饮细品,以显示文雅与修养。浅茶慢饮,作为一种审美状态,茶人是把它作为一定程度,一定分寸来把握的,含有我们东方文化中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饮茶礼仪之美,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优化人的艺术教养,达到美育之目的。
茶艺之美与美育:茶艺是以茶为载体,经茶人和艺人审美加工使二者珠联壁合之产物。它以茶音乐,茶诗画,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茶对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一种对人产生精神鼓动,情感愉悦并具审美效应等文化功能的艺术。
茶音乐是以茶为内容创作的词曲,惜以抒发情思引起听众共鸣的艺术形式。如《采茶扑蝶》《茶之舞曲》等。清茶一盏香自幽,悠扬乐曲常相伴,卢士七碗荡诗腹,《茶中杂咏》流百世。历来的文士茶客对茶进行了出神入化的品饮活动。吟诗作赋状茶之妙,言茶之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成为我国博大精深的茶艺大观园中一枝极富特色的奇葩。
“乐声扬,茶艺小姐步出堂,调、沏、端、泡皆文章,水纯茶且香”,茶艺表演顺应人们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将茶礼茶俗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美感,训练有素的茶艺小姐以准确规范的程序。净具、勺茶、斟茶、敬茶。手势轻柔利落。举止优雅端庄,茶技师傅当堂表演制茶工艺,揉、搓、翻飞,令人眼光缭乱,茶业专家坐堂咨询。介绍茶业史话,传授茶叶知识,吸引更多的人识茶、爱茶,弘扬茶文化。茶艺之美,美在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听茶歌,观茶画,吟茶诗,品茶味,使人对茶的享受由生理延伸到心理。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以美启真,乐趣无究。
品茗意境与美育:饮茶雅称为品茶,茶人一直有意识地将品茶作为一种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美的艺术活动来刻意追求,欣赏和创造的。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闲来独坐,沏上一杯茶,观杯中汤色之美,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叶芽之美,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具别致,或古朴大方,或精巧玲珑,香雾缭缭,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只觉齿颊留香,清幽扑鼻。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矜持不燥,物我两忘。
品茶可雅志,在品茶的意境中,人们追求的是和、清、静、寂的根本精神,他能使人跨越时空,摆脱人生烦脑,不为名利所累,在超凡脱俗中享受人生的美丽。
品茶可纯情。尤如一杯见底的清茶,平淡而磊落,没有杯来盏去的油腻与嘈杂,更无世俗势利的虚枉和矫饰,如同茶一样的品味纯正,真切实在。昭示了宾主的修养与品行,以诚挚纯化人际温情。
在品茶的美的意境中品出岁月的艰辛,人生之真谛,生活的美丽。它对于我们的品格修养具有极其丰实的内涵。
茶味之美与教育:当人们以审美的方式饮茶时,特别欣赏茶的内质。茶香寓于味中,茶味以浓鲜、甜、醇为特点,这种绝妙的滋味纯属天然。难以合成,爱茶之人常将不同茶所独具的风味称为韵味。茶之韵味,美在不同品种。各有千秋,绿茶味浓烈而后回甘,红茶味浓厚,黑茶味醇清甘,青茶鲜浓甘纯,白茶清凉甜爽,花茶芬芳清雅,茶韵各异,均味浓香永。饮茶之风尚独领风骚数千年,全在于茶之灵味的诱惑。
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恰如人生之壮美,它启示我们格守这样的人生信条,人生之航旅,不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与挫折相伴。
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温馨甘甜,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甘甜或苦涩,最后终会归于平淡,正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壮观辉煌,最终总不失质朴与平凡的本真,茶味之美,启示人们把苦涩吞噬在心田,以浓郁的清香与甘甜怡人,以美启智,创意出乐观向上奉献的高尚情操。
中国茶德与美育:“茶能性淡为吾友,从来佳茗似佳人”。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民俗风情里,茶都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体。茶德之美,成为人类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著名茶业专家庄晚芳教授以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中国茶德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①茶品性纯廉俭育德
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秉性高洁,不入俗流,告诚人们“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寻常百姓家,行廉俭之道,信奉粗茶淡饭,清静为怀。在艰苦的劳作中安守本分,不慕荣华富贵的虚荣,面对物欲得失的诱惑,不计较更不趋炎附势,清净处世,持家创业,内心无愧人生坦然,文人雅士以廉俭昭示清高,清茶待客无须酒,既表现为对以利为朋小人之交的不屑一顾,更含有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深沉内涵。各类茶会茶宴更以其简朴脱俗之美,开廉俭务实之风尚。
②茶德之功,美真康乐
“仙山灵草湿行云”,茶由山野乡径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营养成份,药理特征,养生保健价值及美容功效正引起人们的倍加重视,日趋受到现代人的欢迎。同时,茶以其艺术的魅力进入人们的精神家园,迎合人们求真向善的心理需要,使整天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奔波的人们得以遣兴消闲,利心理轻松,忘忧去烦,茶德之功保健养生,求美向真,康乐身心,正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替代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效应的体现。
③以美扬善,和诚处世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饮茶的意境能孕育出良好的心态,净化并滋润着人的生命,“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情谊”之诚挚明伦,“此乃草中英,喜随众草长”的谦和之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之为人分寸,茶以其谦卑至诚之美德寄托人的情操。
④茶之情怀,敬爱为人
茶香常伴人情味,茶品人格两相宜。茶韵致,极得人缘,它使我们在看待现实人生时,持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理性的宽容,以一种高蹈轻扬。波澜不惊。爱心永存的审美眼光观看世界,敬爱为人,追求人类友爱的本性。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渗透在品茗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美的因素,能唤醒人之悟性。纯化人的心灵,茶文化之美启真扬善,端正人的信念与行为,强化道德自律,修心养性,优化人的精神品位。弘扬茶文化,能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
摘自360图书馆,谢谢。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茶道茶艺美学的九大表现法则,欢迎参考阅读!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
茶道之美
荆楚八月廿八夜,风露立中宵,月下思人。有感而发,援笔成篇,遂成此文。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溯本求源,世界的茶名,读音和饮茶方法,都源自中国。日本茶道遵循的是我国宋元时期混用的末茶点服和叶茶泡饮法,“一期一会”更是日本茶道心流与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冥想中的涅槃。我想,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这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实在不必如此苍凉寂寥;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才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中国茶道则完全不同,中国人讲究“和静怡真”,以清为美,气氛轻松活泼。或品茗论道,示忧国忧民之高尚;或以六艺助茶,添茶艺之清新;或以茶讽世喻理,显儒士之清傲;或以茶会友,表文人脱俗之情谊。品茶、清谈、赏花、读月、抚琴、吟诗、联句、玩石、焚香、弈棋、鉴赏古董字画,好不风流。品茶,是特殊的生活艺术享受,有丰富的内涵和对美的追求。品茶之道,除观赏泡茶技艺外,还包括品赏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领略茶的风韵及欣赏品茶环境,鉴赏茶具设施等方面。
品茶环境追求一个“幽”字,幽静雅致的环境,是品茶的最佳选择。有的茶艺馆追求典雅别致,有的茶艺馆主张返璞归真,无论如何布置陈列,基本都是境幽室雅,宁静和谐,令人流连忘返。茶具精美,与好茶,好水,珠联璧合,为饮茶爱好者所追求。品茶器具大都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不仅要质地精良,有益于茶汤色,香,味的表现,而且要造型美观,配搭相宜,茶,水,器三美兼备,再加上泡茶技艺的配合,品啜欣赏,更增情趣。品茶赏器,人生乐事。宋代诗人梅尧臣曾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绝唱。习茶品茗者,若有点壶艺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一定会观之赏心悦目,品茗时更加心旷神怡。
在品赏时,先闻茶香,应做深吸气状,整个鼻腔的感觉神经可以辨别香味的高低和不同的香型;然后观看茶汤色泽;最后尝味,小口啜饮,使茶汤从舌尖两侧再到舌根,以辨绿茶的鲜爽,红茶的浓甘,同时也可在尝味时再体会一下茶的香气。
江南茶区适宜生产绿茶,青茶,花茶和名特茶,也生产红茶,砖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顾渚紫笋,祁门红茶,安化黑茶等。上海古属吴越,江浙一带饮茶习俗均在上海流行,如新春时节盛行的“元宝茶”,婚嫁喜事的“红糖茶”,甚至青浦地区市郊乡民遗存的“阿婆茶”。下面着重介绍江浙地区常饮茶叶的品饮方法。
一般“先观色(形),后闻香,再啜饮。”龙井茶在冲泡时即可透过清澈明亮的茶汤,观赏茶叶在杯中的沉浮,舒展和最终颗颗成朵而又各不相同的茶芽美姿;进而还可以察看龙井汤汁的浸出,渗透和汤色的显现。当端起茶杯时,不可急于饮茶,应先闻其香,这时,随着汤面的微雾冉冉升起,顿觉清香扑鼻,清心怡神;然后,呷上一口,含在口中,边吸气边使茶汤从舌尖沿舌头两侧来回旋转,反复数次,从中充分体察茶叶的滋味;然后缓缓咽下,顿觉清新之感,如此往复品尝,不断回味追忆,自然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
都匀毛尖一投入水,叶身纷纷下沉,并由曲而伸展,仿佛绽苞吐翠,春染杯底。待干茶吸水伸展,再沿杯壁注入适温的水几乎至满。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观之汤色碧绿似玉,闻之清香扑鼻,饮之舌根含香,回味无穷。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因采用上投法冲泡,所以当碧螺春轻撒入杯时,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旋即茶叶沉底。茶在杯中,观其行,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真,宛如艺术品,不可多得。
黄山毛峰茶冲泡后,汤色杏黄清澈,香气清鲜高长,芽叶竖直悬浮汤中,继之徐徐下沉而立,宛如春兰待放,啜上一口,滋味醇厚甘爽,缓慢吞咽,缕缕茶香,袅袅入鼻,让人有沁人心脾之感。
花茶品饮重在寻味探香。冲泡前,可以欣赏花茶的外观形状,闻干茶的香气。冲泡后,闻香赏茶汤,看茶叶在水中飘舞、沉浮,然后啜饮。品饮时,让茶汤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气与鼻呼气相结合的方式,使茶汤在舌面上来回往返流动,充分与味蕾接触,如此一两次,再徐徐咽下,即会感受到颊齿留香,精神愉悦。一饮后,茶碗中留下1/3茶汤,续水两次,再三次,高档的花茶可以冲七八次水仍有余香。一般花茶的品饮只要抓住闻香和品香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品饮能从闻香,观色,品味,三个方面品尝欣赏,足矣。
闻香,就是嗅闻茶汤散发出来的香气,好茶的香气自然纯真,闻之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不同茶叶又具有不同香气,泡成茶汤后,会出现嫩香、清香、花香、花果香、熟果香、蜜香等,仔细辨认,趣味无穷。
观色,主要是观察茶汤颜色和茶叶形态。冲泡后,茶叶几乎恢复自然状态,汤色也由浅转深,晶莹澄清。各类茶叶,各具特色。茶叶的形状也是千差万别,特别是一些名优绿茶,嫩度高,加工考究,芽叶成朵,在碧绿的茶汤中徐徐伸展,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令人悦目。有的芽头肥壮,芽叶在水中上下沉浮,最后簇立杯底,犹如枪戟林立,使人好似回归茶林,重沐茶香春光。
品味,一般在闻香、观色之后,就可以品尝茶汤滋味了。与茶的香气一样,茶的滋味也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不管何种茶叶泡出来的茶汤,初入口时,都有或浓或淡的苦涩味,但咽下之后,很快就口里回甘,韵味无穷。茶汤入口之后,舌面上的味蕾收到各种呈味物质的刺激而产生兴奋波,经由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经大脑综合分析后产生不同的滋味感。
年纪小的时候也喜欢斗茶,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此谓之“茗战”。“凤凰三点头”一定要由低向高反复拉动三次,水流连续不断,并且一次比一次高,恰好注入所需要的用水量,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也曾模仿唐代陆羽《茶经》的煮茶法,感受那个比屋之饮,殆成风俗的盛世大唐。
炙茶,烤炙茶饼,炙热均匀,内外烤透。
末之。烤好的饼茶以纸囊储之,然后用碾茶器碾成细小颗粒状,要求所碾茶末不粗不细。
取火,以炭为上,次用劲薪。
选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烧水,一沸,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
煮茶,出水一瓢以竹夹环击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酌茶。第一 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盂以储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以后舀出来的第一、二、三碗,味道差些;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酌茶时,应令沫饽均匀,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一则茶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五碗。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藏族的酥油茶和西部游牧地区的紧压茶,多强调生活实用的一面;云南白族的“三道茶”,以茶示礼,把人生先苦后甜,体察人生的哲理溶于茶的泡饮之中;客来敬茶,茶馆以茶会友和茶会茶宴更是兼具现代社会的社交功能。 对我而言,茶艺的高明已不再是昂贵与繁复,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与为对方量身定制的同理心。月下独酌,有幸看到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满茶水的茶盘,茶水中的月光与茶盘宛若浑然天成就是茶道之美。茶艺本就可俗可雅,可浓可淡,可简可繁,可饮可食,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入药可消遣,可随意可坚持。天地山川之气,精行俭德之人,诸般艺事之功,都是美好的事物。
最后,请在这一刻,用手中的这杯茶来享受生命中的片刻欢愉。
关于中国茶艺之美和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形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22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