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无限分解(我能无限分解万物)
今天给各位分享我能无限分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能无限分解万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大自然能被无限分解吗?还是一定有一种基本物质无法被分解
- 2、附魔无限分解宏是怎么设置的
- 3、食物语复合调料可以无限分解吗
- 4、纳米为什么可以无限分解
- 5、把一个物质无限的分解下去它会是什么??它还有能量吗???或者说它就是能量?
- 6、物质是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麻烦告诉我
大自然能被无限分解吗?还是一定有一种基本物质无法被分解
这已经是个哲学问题了。
--------------------------
物质能否无限地分解下去?
我认为可以.
这个还有待研究中.
不过现在科学家们都认为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夸克,也就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夸克组成!
----------------------------------------------
试论物质可分的极限
按照常识,物质是可分解的,高山峻岭被风化作用剥蚀尽净,岩石一块块松脱下来,崩裂成碎片,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分化成尘埃。
物质的这种分解有没有止境呢?有没有那样小的微粒,甚至自然界都不能再分割了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物质到底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物质究竟是可以无止境的分成越来越小的质点呢,还是最后将发现它是由一些不可再的质点所组成的,原了论的创始者留其伯早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就坚持物质是由质点所组成,他那著名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还跟这个不可再分的质点定了名,把它叫做原子,意思是不可再分的东西,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组成物质的这个最小颗粒,这是科学上,也是哲学上一个最最根本的问题。
通常被看着原子理论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用他发展的原子论把有关物质性质的现代科学思想结晶化,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他那研究元素的崭新方法和理论就源出于古希腊的原子论,从这一点说,古希腊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已被证明也许是在了解物质的本质方面最为重要的论点。众所周知,这种论点用之于自然科学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但是,到了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才意识到电
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换句话说,原子并不是德谟克利特所描述的那样是物质的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而是可以分割的,有人天才地猜测到了电子也是可分的,并进而猜测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猜想因贴上了名人的标签,就一变而成了最先进、最时髦的观点。
其实这猜想并不出自外国,更不是什么最新思想,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莫竭”,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古老的猜想,似乎并没有因为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变得陈旧,恰恰相反,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日新月异的科学进展而越来越成为最流行也最权威的观点,如日本的坂田学派就认为,由原子分解出来的“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具有它的内部结构,是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个层次之一”,这种认识通常被誉之为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典范。在国内曾经喧嚣了好一阵子。其实,坂田本人也承认,他是根据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预言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可是,问题应该通过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事实来验证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我们不能倒因为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我们不能把未经证明的原理当作推理的前提。坂田所根据的物质无限可分这一观点本身就不过是2000年前的一个猜想。所以,我们并没有,也不能因为坂田的理论研究和科研上的最新成果而能前进半步。我们仍然是根据原子可分类推到电子可分。恩格斯早就指出过:“经
由这样的类推而产生的认识是很不可靠的,以致它的似乎是最可靠的结果,每天都被新的发现所推翻”。
事实上,这是个哲学问题,断断不是一个科学试验或一项科研成果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说:纵或未来的科学实践为电子的可以分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事实,也并不能证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正如原子、分子可以分割并没有给无限分割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明一样,或者说,电子的可以分割,在解释无限分割的问题上,并不比分子或原子更具有说服力。所谓无限分割,它象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不过是哲学上的一个“庄子猜想”。人们根据原子可分,猜想到电子可分。不管这个猜想对我们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多么了不起的贡献,也不过是个猜想。
这么说来,难道庄子猜想错了吗?难道无限分割不是真理吗?是的,无限分割是辩证唯物主义经典著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理之一。很长时期以来,它像真理一样闪闪发光,虽能有人怀疑它,但谁也不能推翻它。不幸的是,我们相信它,却也不能证明它,人类探幽索微,进而不止,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冥思苦想中,如果我们不能在理论上证明这一猜想,又不能在事实上验证它,那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庄子猜想不能成立,或者无限分割真的错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在“四人帮”统治的年代里,谁也不敢这么提,甚至连想也不敢这么想。今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改革开放
的春风中,在党中央领导的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的伟大进军中提出这个问题,也许正是时候,很可能,我的看法是粗浅的、片面的、甚或错误的,但是,“真理与谬误、香花与毒草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我极希望自己的粗浅认识有幸能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辩论中接受批判,得到提高,更其希望藉此能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以便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早日向我们提供一个更其确凿的证明,或更加圆满的解答。这样,我的努力就不是徒劳的了。
我在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前,将比较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以便于读者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看法。毛主席说:“分析的方法是辩证的方法”。实质上原子论就是一种分析的学说。下面我们将直截了当地用分析的方法分析任一具体的物质大如星系都一样
我们姑且假定,无限分割是可能的,并且是实现了或完成了的,纵或现在没有完成,日后必将完成。不然,则所谓无限分割便徒有其名。试设想这种纯粹数学意义上的无限分割所产生之结果,直观经验就可告诉我们,被分物质,比如一尺之棰,将由于分割不断地无限地进行下去,而被分割成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的等份,并将无限地多下去、小下去,直到无限分割的最终完成。可是这种完成了的无限分割所分割成的等份是否具有一定的质量呢?首先,我们假定它是不具量的,即分割的结果在质量上等于零,这种假定之所以有必要,是基于它是无限分割所必然产生的结果。因为,一切物质都是可分解的,分解所产生的一切结果还是可分的。基于这种不可阻挡的可分割性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质点上狂放其花。一切物质将由于这种超绝意义的恶性分解或恶性破坏而使得一切物质飞扬而化为乌有。或者换一种通俗浅显的说法,那就是无限分割所产生的等份是无限地小、绝对地小,比物质世界中已知的、未知的一切物质粒子都小,小到终于等0。很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设想。既然这种无限分割所产生的等份在质量上等于0,那么,不论这种等份多到何种程度,又怎样无限地连续或延伸,都不能从0中、从无中产生量,即不能还原为一尺之棰的客体,这种无限多的0的连续或积累,仍然等于0。况且,这一假定将导致对一尺与一万尺予以无限分割所产生的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别必将消除,这不是将推导出一尺等于一万尺的荒唐结论吗?所以,其分割结果不具质量的无限分割显然是悖理的。
其次,我们假定相反的情形:即无限分割所产生的结果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因为,它虽是无限小的物质,也仅仅只是无限小,不是空元。可是,困难的地方在于:这种无限多不论它小到何种程度,只要它不是等于0的物质势必会超过或超出一尺之棰的量规定,并将一直连续或延伸到天宇的每一个点上,这不是又将推论出一尺之棰的物质在广延量上可以等同于整个世界的荒唐结论吗?所以,其分割结果具有一定质量的无限分割也是显然不通的。由此可知,完成了的无限分割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论其分割结果是具有质量还是不具质量都一样。
有人会说:分割的无限性只在于日取其半,万世莫竭,只在于分割的没完没了,没有止境,不能完成,没有别的了,这就是本来意义的无限分割,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无限分割,是有限转化成无限,既是有限,又是无限,既不仅是有限,也不仅是无限,而是集有限与无限于一身。矛盾在这里既被克服,又被保留,是融化有限于自身的无限,是对立面的统一,是真实具体的无限分割,是物质无限分割在我们思想中之正确、真实、全面的反映。
我认为纵或我们的思想以无限分割武装起来,将分割永不中断地持续下去,分割仍将是有限的,也许会永远有限下去,但终归是有限的。所以,我国古哲的“日取其半,万世莫竭”所包含的真实意义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意义正好相所,那就是:无限分割是不可能的。这恐怕也是我们的古哲先贤所始料不及的。诚如黑格尔所说,这里有限不能转化为无限,量变不能引起质变。这里没有否定有限,没有扬弃有限,自然也就没有对立面的统一。矛盾在这里既没有被保留,也没有被克服。不难理解,这是纯粹的有限分割,和真正的无限
性比较起来,例如跟天宇的无限广延比较起来,这一理论的缺陷就更暴露无遗了。这是我要阐明的第一点。
而且问题还不止此。这种不能完成的无限分割,正因其不能完成,所以,总有些什么东西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存在着或发生着。就是说分割的没完没了,不过是说,无限分割是永远不能完成、不能实现的。这些不能完成、不能实现的分解运动,以及陪伴着这些分解而产生的分解结果。即坂田所谓的无限的物质层次中的许多层次,将永远不能实现或永远不能发生,也就永远不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而只能在彼岸的世界里发生着或存在着。所以,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无限分割—不管是完成了的还是不能完成的无限分割—都将把我们普渡到神学家的天国世界。这是我要阐明的第二点。
有人会说: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一步一步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吗?庄子猜想的日取其半,万世莫竭难道不是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由分子、而原子、而电子……这样一步一步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吗?难道有谁能够指证万世莫竭是错的吗?或者,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既然任何物质,不论我们设想它是如何之小,总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就永远能在思想中把它分为两个部份,并可因此承认它的可分割性。所以,最小的有广袤的粒子永远是可分的。正如数学上任何极小数值都是可分的一样。这有千千万万的事例可资证明。所以,任何物质层次的物质分裂,不论是原子的,还
是电子的,都可以看着对无限分割这一光辉思想的验证。这样一来,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事实上就经由这种解释而被确立了?
粗粗一看,似乎颇有道理,实则不然,我们知道物质世界并不会顺应人们的解释而存在。只要我们细细一想,就不难发现庄子猜想的万世莫竭或数学上之任何极小数值都是可分的思想。仍然不过是未经证明的一个猜想。只是猜想起来,任何有广袤的粒子在我们思想中是可分的。至于事实上是否可分尚属疑问。假如物质无限可分就这样被证明。被确立了,那就不异于说:二个奇数之和是个偶数不只是猜想,而是业经哥德巴赫所证明、所确立的真理。况且问题还在于:如果我们偏执于这一猜想,有如以上所说,我们就不可避免地陷进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因为,自然界将由于分解的没完没了或无限的物质层次而被蒙上一层不可知论的神秘面纱。这就是说,始终有无穷无尽的物质层次或物质存在,存在于我们人间世界之外,并为我们的理性所不能问津的。
毛主席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们破是破了,立也立了,但还不够,我们不能象政府颁布命令一样颁布一个观点,而是应该证明这个观点,否则,思想上的紊乱总是难免的,因为分割虽然不是无限制的,但也不是有限制的。下面我将试图证明分割不是永远能够持续下去的,而是在事实上有个止境或限制。
我们知道,物质具有所谓可分割性,对于这点如果不持异议,则一切人为的分割之所以可能,都是基于物质可以分割的性质使然,事实上,一切人为的分割,只是物质自然分解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纵或我们不以人为的方式将它分解,它也由于大自然的必然规律—亦即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自我分解过。由于大自然经历了无限的运动系例,经历了为它自身本质所规定的一切运动和变化。所以,凡是具有可分割性质的一切物质都必然地分解过了。至于这种分解运动是发生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又或者只分解过一次,还是重复一百万次等等,对于这里讨论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这里所要指明的是不能人为完成的所谓无限分解,大自然将以它铁的必然性帮我们完成,不能人为找到的所谓最单一的物质或最终分割之结果,大自然可以帮我们找到,假定大自然中有某种物质在已往的运动系列中从未分解过,并终将不分解,所谓无限分割就终止在这个结果上而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或许,我们所谓的的最终分割之结果,还是可以分解的。我们认为,这种设想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倘若可能,则我们的最终分割不仅不会受到损害,相反,将会由于这一设想的补充而得到最终的完成。所以并非我们把最终分割强加于人,而是人们在内心深处难以回避这一逻辑上的结论,因为,分割的限制是为分割的本性所规定了的。既然事物是可以分解的,那么,最终分解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说这一设想是指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而分割所产生的一切结果还是可分的,即是说,分解运动将深入到坂田的所谓无限的物质层次中的任何一个层次,并分解或者说破坏一切分解运动所产生的一切物质结果。这样一来,一切物质将由于这种超绝意义的恶性分解而解体,而不复存在,而归之于无。这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通过完成了的无限分割所产生的等份在质量上等于0的一种设想。其荒谬性是不证自明的。
讨论到这里,我们似乎也处于自相矛盾之中,一方面说:一切物质是可分的,另方面又说“不可分割的物质是存在的。我的回答是:不矛盾。我们如果假定或者承认物质是可分的,根源于物质的这种可分割性,它们将在适当的条件下分割开来。这是宇宙的法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可能设想有什么可分解而永不分解的物质存在,这种全面、彻底的分解,就是物质可分的极限。所以,最终分解是必然的,其分解结果是存在的。至于由分解运动所产生出来的这个最终结果是否能够单独纯粹地存在,或是否能够表现出来,又或者不能表现出来,以及我们能否感性地发现它等等。并不会妨碍我们对有限分割的理解,它们作为分解出来的最终结果,也不会由于自己未曾或不能纯粹地表现出来,或者人们未曾或不能感性地发现它们。它们就不存在,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是
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态为转移地存在着。在唯物主义者面前,不是若隐若现。若有若元的,而是明确的、真实的,不可动摇地存在着。具有它自身的质量规定,以及为它的本质所决定。所制约的特性、运动和变化规律。至于有的物质可以分解、有的则不可分解
,也并不矛盾。这就如有的事物发生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在此刻而不在彼刻一样。是基于各种物质的内在性质以及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物质世界就是这些质不同、性想异或相反的事物。彼此相外在、又相关联、相排斥,又相融洽、相制约、又相激发,或相区别又相转化,而显得错综复杂,变幻无穷的。
归总起来说,不论是从坂田的所谓物的逻辑,还是从黑格尔的理的逻辑上讲,事物的可分解性,就植根于不可分割性之中,也只能从所谓不可分解的单一物质的存在为其根据。由于这些彼此相外的单一物质的彼此作用或彼此结合,就规定了这种结合的可以分解。可以还原为所谓最单一、最纯粹的宇宙之砖。这样,可分解性才有了一个逻辑上的根据,否则,可分割性,因而,不可分割性都要成为不可思议的了。
著作人:陆志诚
于一九六四七十五日稿
附魔无限分解宏是怎么设置的
如下:
/CAST 分解
/use 物品名字
附魔(Enchanting)是给盔甲,工具和武器添加一个或多个魔咒的游戏机制,这些魔咒可以增加物品的存在价值或给其添加特殊能力。
附魔基础:
当把一件可附魔的物品放上附魔台时,可用的附魔等级将会依据以下公式随机生成。附魔等级由附近书架的数量(最多15个)及附魔等级在附魔列表中所在的行数决定。
食物语复合调料可以无限分解吗
不能。
食物语游戏中,复合调料是一个全新的道具,一些SP卡需要复合调料来进行突破升级。
纳米为什么可以无限分解
纳米材料可以无限分解的原因是因为其尺寸极小,通常为纳米级别(10^-9米),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非常高,因此可以表现出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当纳米材料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它们可以与环境中的其他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发生氧化、还原、裂解等反应,使其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并释放出其所携带的能量。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非常小,因此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反应,并且分解后的分子大小非常小,可以被环境中的其他分子所吸收或进一步分解,从而表现出无限分解的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纳米材料的不同形态、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分解特性,因此在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管理中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控制。此外,纳米材料的无限分解也会产生一些环境和健康问题,在使用和储存纳米材料时需要注意相关的安全措施和管理规定。
把一个物质无限的分解下去它会是什么??它还有能量吗???或者说它就是能量?
鉴于现有科学的局限性 可以这样理解
一切都是能量个表现 不管是什么 在任何时候
关于无限分解 因为没有最大和最小的定义 只能截取一段 以点看面
举个例子 一个植物有生命状态到无生命状态 有生命状态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成长 慢慢的到巅峰(最大值)然后开花结果到衰败最后变为枯叶(最小)化为能量供其他物质需要 其实最根本的能量是没有变化的 变化的只是最小单位的组合 比如水这个物质 最根本的水H2O这个是不会变的 但他有各种形态 生物体内自然界中 但这些东西怎么变H2O这个小的单位是不会变得
应最开始的一切都是能量这句话 什么物质都是能量组成的 把他拆掉最小就还是这个能量
物质是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麻烦告诉我
我就问,你是不是以一种静止的思维来看物质或色法,心里想的色法是象果冻那样连续的可以任意切割的?他回答是。 显然,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微观物质图像绝不是这样一种静止的状态。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构成。唯识宗是怎样来证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呢?无著在其所著的《唯识二十颂》中说:“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对这段话有各种讲解[1,2],我觉得于凌波居士讲的最贴切[2],这里就直接引用: 【 讲解:极微是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最後单元,这邻乎太虚的单元,有没有方分,是否可与六方相合?如果有方分,可与六方相合,那麽一个极微仍可分成六分,分後的极微仍可再分下去,如果是这样,则所谓极微者,是但有其名,并无此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故颂文说:“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
----方分,是佛学名词,其实就是体积。凡是物质,以其有质碍性,所以必有体积(即长乘阔乘高的三度空间) ,且占有空间。有体积,必有上下左右前後六接触面,此即颂文中的 “与六合”。事实上,古代印度学者分析体积,用的是七分法,即一物分割去六个接触面後,还有中心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分为七。所以才合七极微为一微量,合七微量为一金尘。
如果说极微没有方分 (即以其邻乎太虚,没有体积而言。) 则即使七极微合而为一,合後其量并没有加大,仍然是没有体积。如果是这样,则聚极微集合成粗色的理论就不能成立 (如果极微是零,聚多少零仍然是零。) 粗色仍不能为五识所缘。反之,如果粗色能为五识所缘,则证明极微有方分 (体积) ,极微又可“一应分成六” 了。】
其它的解释[1]所用的逻辑推理就不够清晰。
那么上面分析方法是不是可以用于实际的微观粒子上面呢?我们不妨试试。在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上,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当人们还不知道原子内部结构而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的时候,如果用上述六尘绕中尘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可以把任何原子分成六分(或七分)。我们现在知道最简单原子氢原子其原子核是一个质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分解氢原子只能分成两份,即电子和质子。显然唯识这种六尘绕中尘的方法在这里是失败的。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电子是高速运行的。因为氢原子的体积是由核外电子所运行的空间所决定的,你把这样的空间一分为六是没有意义的。就象我们用一支点着的香高速旋转,香头就会划出一个火圈,如果有人说把火圈可以分成几份,那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体积不是被静止的物质充满,实际上是无法运用唯识这种六尘绕中尘的办法。原子是可分的,但是原子不是任意可分的,要分割原子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你可以把氢原子分成电子和质子,但不是简单地把氢原子所占的空间任意划分得到的。换句话说,物质的可分性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
无论是最现代最尖端的科学观察,还是最原始最直接的南传佛教内观观察,物质都不是静止的。南传佛教内观所观察到的极微粒子,本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粒子之间是由没有四大的空间隔开来,而且这些粒子即生即灭,生灭的速度极快,而每个粒子里面的四大是一同生起一同灭掉。南传佛教讲的极微粒子或色聚是由内观观察看到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南传佛教只是观察四大自然聚集形成的形态,虽然极微粒子有组成成分——地水火风,但是它们是聚集在一起而不单独存在。
实际唯识的方法只是证明了没有四大的虚空是无限可分的。这相当于中学数学课本里几何或解析几何的内容。在数学的抽象空间里,任何体积都是无限可分的,中学生都明白这点。没有物质的虚空或者按数学想象的空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作用,一个人可以用思维去任意分割。而在物理学里面对真实物质的时候,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所以就不是任意可分的。现代科学发现,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各自都是由三个夸克和一个胶子构成,胶子把三个夸克“胶”在一起,因此得了一个胶子的名称。夸克之间通过胶子传递相互作用,由于这种作用力量太强,夸克被囚禁在质子或中子中出不来,所以科学家提出了“夸克禁闭”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这样一个事实。虽然科学家知道质子、中子有内部结构,有组成部分,但是却不能把当中的某个组分单独分开来。很有趣的是,南传佛教说极微粒子中的水元素的作用就是把其它三大“沾”在一起,和胶子的作用相似。这使得极微粒子的组成和质子、中子之间有高度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请参看我的博文:比较佛教的极微粒子和现代科学的质子、中子 。
中观论师认为[3],在名言中物质微粒不是无限可分的。如果认为无限可分,那么一粒微尘能分出的微粒数和须弥山的微粒数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都是无穷多,这显然和佛经不合。佛经中曾比较指甲上的微尘数和大地的微尘数,说大地微尘数比指甲上的微尘数多得多。考虑到这种过失,所以他们认为当微尘分到一定时候,再分就成了虚空,这种临近虚空的微尘就被认作无分微尘。所以中观是承认名言中有无分微尘的,或者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有限可分的。他们认为再分下去就成了虚空,这可能也只是他们的一种臆测。有趣的是,中观论师认为《唯识二十颂》中遮破无分微尘是按胜义理论观察,因此,不仅得不到极微尘,实际上,连任何有事法也得不到。同样的微尘,他们可以分析为有,也可以分析为无,分析为有就被认作是世俗谛/名言,分析为无则被认为是胜义谛,难道这就是大智慧?
另外唯识宗认为一切有部等论师执着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为实有,我们现在难于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形,但是我们看到《杂阿含经》第一经等诸多属于有部的经典反复讲,如实观察色法,观察色法的无常、苦、空、无我是为了于色生厌离,厌离则无贪爱,无贪爱则解脱。所以根本不存在执着问题。从现在南传佛教看,修行人会看到色法微粒[5],但是按照南传讲的十六观智,人们是不会去执着色法微粒的,同样观察是为了见无常,从而对色法生厌离,由厌离而离贪,由离贪而解脱(见 SN12.23经)。有些朋友可能不是很了解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和观无常的关系。无常就是生灭变化的意思。粗显的无常普通人都能观察到。比如有人念佛,说我观察佛号的生灭,这就是很粗显的无常。但是色法、心法深刻的无常是不易被观察到的,需要有定慧的基础才行。有了真实定慧的基础,将看到平时我们觉得是连续的色法不再是连续的,而是由色法微粒构成,而且这些微粒是刹那生灭的;平时觉得连续的心念也不是连续的,也是刹那生灭的。如果定慧力深厚,你可能看到最微细的色法和心法,也就是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北传佛教阿含经或者南传佛教经典说你看到色法心法真实的无常相,你会生厌离。生厌离当然就不会执着了,因为不执着就能证入涅槃。
值得注意唯识的另一观点:小乘人因为智力的差别,无法理解他们所讲的空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前述论证物质无限可分的方法,只相当于中学几何和解析几何的水平,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同样具有中学水平的人所接受,所以会有市场,然而实质上却是错误的。这种观点我们中国的古人也有,如庄子说,“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所以说不是什么佛教特有的甚深智慧。庄子的禅定功夫应该不错,但是庄子也不知道真实的微观物质结构,不然他就不会这么讲了。到了质子、中子、电子这种程度,或者到了极微的程度,日取一半就成问题了。这种错误的关键是把宏观观察得到的对物质的认识无限地延伸到微观。一个凡夫看到眼前的东西比如桌子、椅子是静止的、连续的,所以他以为在微观世界也是一样。实际这只是一种想象。而南传佛教通过内观得到的真知灼见,是可以和现代最尖端的科学发现相媲美,实际上是超前于现代科学。智力孰高孰低显而易见。唯识论师以破极微来论证外境为空,实际上只是证明了虚空为空,根本和真实的色法无关。唯识所讲的空性是建立在破一切有部等部派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基础上,由于这种论证不成立,那么这套理论的可靠性是值得思考的。很多人初学佛法的时候就很难接受一切唯心造的观点,但往往经过多年的熏习也就接受了,其中很要的原因是中国佛教界大家都这么讲,唯识宗的历史又这么长久,自然就会觉得我们自己错了。当今信息发达,各种资讯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有了南传佛教作为对比,那么一切有真实智慧的人都应该反思,过去的盲目接受是不是有道理。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关于物质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的问题会不时出现在论坛上。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修学南传佛教的佛弟子建立自己的信心。无论是当今科学的观察,还是南传佛教内观的观察,都揭示存在最小的物质微粒,尽管其内部还有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组成部分却是不能被分开单独存在的。那种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分解的显然是出于想象而不是实际观察。我这里只是提供一些材料供有缘人思考分析,无意挑起宗派之争。修行道路的选择、对法的取舍是佛弟子个人的事,别人不能取代。
我能无限分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我能无限分解万物、我能无限分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16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