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抗战杀回东北去(抗战最强杀神)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33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品类 正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最强抗战杀回东北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抗战最强杀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之最强杀手》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抗战之最强杀手》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t755 提取码: t755

简介:

刘博然,一个华夏血统的杀手,在杀手组织对华夏动手的时候,选择舍身取义站在祖国这边,杀死所有来华杀手,自己去也因为触犯了自己杀手的底线,自杀身亡。不过这只是他另一个传奇的开始,他重生成为了亮剑中的一个小兵。但是却凭着自己杀手那神乎其神的神枪术,被李云龙重用,之后他就开始了一段好吃好喝打鬼子传奇。他告诉读者,打鬼子还可以这样的!李云龙:"小刘啊,鬼子冲上了,一个牛肉罐头一个,小鬼子的指挥官一个半。"刘博然:"团长,以前不是十个吗?"李云龙:"我们整个团缴获的差不多都被你拿走了,现在老子我也不多了,所以减价,不过这次真的可以给你找一个漂亮媳妇了。"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抗战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个军,达30000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是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结果,它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自1937年以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往东北增兵,关东军由20万猛增至40万。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极力强化它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它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它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它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同时,也加大军事讨伐力度。1937年底,日军第4师团、第10师团全部和第8师团一部共25000余人,配以伪军20000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伪三江省)三江平原的抗联第二路军实行“讨伐”。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分别作出决定,除留部分队伍在原地活动,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冲破敌人包围,到外线作战,开辟新游击区。1938年7月,第2路军主力部队开始西征,向五常、舒兰一带突进。但是在7月31日,时任5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携款叛变投敌,供出了我军西征计划,2路军西征虽打乱了敌人的重点“讨伐”部署,但部队损失严重,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与此同时,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3、6、9、11军,后来的第3路军)也于1938年8月开始实行远征,向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进。北满抗日部队的远征,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组建第3路军奠定了基础。

抗联第1路军的形势非常严峻,军需给养无源,南满游击区遭到破坏,1938年初,不得不离开本溪、宽甸、枑仁游击区,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1938年6月29日,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叛变,向敌人供出了1路军的行动计划,使第1路军行动更加困难。为适应形势的变化,1路军领导于1938年8月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1、2军番号,实行新的建制,将1路军编成3个方面军、1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间,日伪军出动6000余人对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带的第2路军部队实行“围剿”。

1939年5月,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3路军,并相继建立了龙北、龙南两个地区性的指挥部,分别指挥各部队,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75000人的兵力,开始对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实行重点“讨伐”,部队减员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困苦时期。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树皮、嚼草根,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杨靖宇同志不幸于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境内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最后壮烈牺牲。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指挥战斗。鉴于形势的恶化,魏拯民于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领导干部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第1路军所属部队进一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游击,伺机歼敌,并提出加强地方党的工作要求,第1路军至此开始了小股部队分散活动打击敌人的游击战争。

第2路军由于部队给养极端缺乏,战斗频繁,部队大量减员无法补充,和1路军一样,遭到严重挫折。

第3路军与1、2路军的情势相差无几,因敌我力量相比悬殊,兵员无法补充,战斗到1940年2月,第3路军只存5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了空前的严重困难和挫折,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于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苏联伯力举行了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总结了东北游击运动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斗争策略,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规定了继续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并根据斗争形势,建议东北抗联各路军下一律实行支队建制,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开展激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拟将第1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同时与苏方代表会商,正式确立了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向第7军传达了吉、北两省委党代表会议精神,将第7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2支队。支队长王汝起,副支队长刘雁来,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冯仲云就任第3路军政治委员,在张寿篯(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将第3路军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6、9、12支队。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改编为抗日联军第1支队。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关系的确立,为抗联部队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抗联领导人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以主要精力对部队进行整训,保存部队实力,提高部队素质,作好战斗准备,迎接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中国东北的战斗。

从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取消后至1942年,东北党组织几乎与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联系,这一时期全国都在进行抗日斗争,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东北的抗日斗争已成为局部的斗争。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2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同年9月13日,在原东南满、吉东、北满等党组织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简称“东北党委员会”),并千方百计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听候指示。百般设法寻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按照正规军建设的要求和战时需要,结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在苏军的帮助下,对指战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训练,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光复国土奠定了基础。

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收集大量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将日本侵略军围困于华北、山东、苏北、苏南等几个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的狭小地带,冀热辽区的部队挺进到热河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教导旅空降人员和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抗联地下工作干部组织的军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佳木斯、齐齐哈尔、延吉、北安、绥化、海龙等70余座大中城市和县镇,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它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抗联英雄杨靖宇最后的五天五夜节选

杨靖宇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 开会议,专门研究粉碎敌 人“大讨伐”的对策。主 张撤退的同志提出两个方 案,一是部队向苏联转移,形势好转后再回来;二 是杨靖宇带司令部隐蔽到 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其他 部队留下打游击。  “这两个方案都被杨靖宇推翻了。”“杨靖宇当时嗓门很大, 他主张在这里坚持打下去 ,这样不仅能牵制敌人一 部分力量,给党中央减轻 抗战压力,而且对巩固当地群众抗日基础也有一定 作用。” 1939年的冬天,格外 寒冷。此时,一张陆空交 织的大网,正一步步向杨 靖宇撒开。面对敌人的疯狂剿杀,杨靖宇部队决定 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 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24 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 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 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 人了。2月18日,杨靖宇身 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 江县附近向老乡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 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 ,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 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 围捕。”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 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 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 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 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 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6天6夜粒 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 敌人在全力围捕。储存抗联过冬物资的密营几乎都被敌人 破坏了,寒冬腊月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说粮食,就连 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 里。”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不好受。” , 单枪匹马的杨靖宇,早已筋疲力尽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 都是一种奢望。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 对面如今有一家门脸不大的饭 店,当年,杨靖宇与敌人作战时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树, 1940年2月23日下午3 时10分,,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围剿他。  “敌人心里明白,杨 靖宇身经百战,他们不多派日军是根本斗不过大老 杨的。。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 杨靖宇生命里的最后一 刻,杨靖宇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 一段战场实录杨靖宇最后时刻: “讨伐队已经向(杨靖 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 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 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 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 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 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 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 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 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 :“谁是抗联投降的,滚 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 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 红了皑皑白雪 。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 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 :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 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 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 ,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 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 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 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 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 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 叹,大大的英雄!”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 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 漩涡里诞生。因为写它的 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 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 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 东北抗联将士的刚 烈血性。置身杨靖宇将军 牺牲的地方,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硝烟仿佛并未走 远,“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灭日寇心不平。”这首歌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夏云杰

求一本穿越到抗战初期在东北当狙击手的小说。

异时空之抗日

国破山河在 (挺好看的,不过不是特种兵,推荐。主角是一个刚开始很软弱的高中生,后因初恋女友被害死导致性格大变,穿越后成了军工厂的工程师后又参军,因缘际会成了道家子弟,最后粉碎了日本的哈尔滨"731生化细菌部队,在最后爆炸后回到了现代)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是特种兵,强力推荐!这个看的我热血沸腾啊,主角是宋氏家族的人 ,记忆深刻的是主角在穿越野人山时,将为数不多的粮食补给给了主力部队并担当全军后卫,后来与鬼子几个大队的人相遇,杀了鬼子并且把他们烤了吃了,最终走出了野人山回到了昆明。)

还有我看了一本是特种兵的,好像是一个团体(大概5,6个人)共同穿越的,不过不记得是什么名字了。也挺好的。

我看过铁血大秦,觉得还不错,是主角扶苏。故事发生在日本袭扰我国钓鱼岛,后来主角通过网络组织了一个船队(总共5个人)奔赴钓鱼岛,遭遇日本舰队,与之交火最后用船撞毁日军舰队穿越到了秦朝,不过他们5人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十几年后主角才遇见一个同类,可惜却成了敌人,随后在主角南征时又遇见两个,最后一个是北征时遇见的。

铁血丁香(女主穿越) 女主丁香是一个中国特工间谍,在美国执行任务时被同伴出卖,最后开着悍马车呆着二十公斤的黄金一同穿越到了1893年的美国中部,后来通过各种举措创造了商业强国,为中国抗清解放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并且培养各种中坚科技,军事,人才力量,后来回国后一步步推翻清朝统治,并且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班车,开创经济强国。

重生之抗战元勋(还好,不过好像没有完结) 是个历史系的大学毕业生穿越到了中国安徽或者是湖南一带,后来参加共产党,然后一步步抗战的故事

重生之热血时代 主角穿越成了一个在京读书的东北高中生,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捻转来到陕西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途径成立了商业强人,并成功卧底国民党军事督察等等

还有好多也挺好看的,不过不是抗战时期,推荐一本,“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主角穿越到了文革时期,成了知青到东北去开荒。这本书写的挺好的,与很多历史资料符合,有很多观点也挺好的。挺好看的,强力推荐啊

为什么八路军和东北抗联都没在东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楼上说的是一部分,还有就是日军实行坚壁清野,再就是东北地区矛盾并不突出。1937卢沟桥事变后,从关内涌进了大量的移民,大概的在1000万以上。从这就能看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要比战火纷飞的关内强的多。还有就是东北地广人稀,土地问题不尖锐。以上几点就导致抗联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很难建立根据地。

九一八事变把东北军全部杀害了吗?为什么丢了东北??

“九一八”事变仅仅是日军攻占了沈阳东北军总部大营。东北的丢失源于张学良误判日军不过是局部挑衅,同时企图逼迫中央出兵东北为他看家护院,因此把东北军三十余万主力部队撤进关内避战的结果。

失去了主力以及统一指挥的东北军民自发进行了武装抵抗。这就是后来东北军余部抗战、东北义勇军抗战,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持续14年(主要是前9年间)的武装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发生过哪些战役?

黑龙江战役、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热河战役、摩天岭战斗等。

1、黑龙江战役

黑龙江战役发生于1931年11月14日-18日,地点则是在中国黑龙江省汤池。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为国民革命军,一方为日军。

而两军参与者为吴松山(马占山部)及17000名之日军。最后,日军攻下汤池及嫩江等地获胜,吴松山败走。

2、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是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哈尔戈江桥,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带领东北军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它标志着黑龙江战役的序幕。

1931年1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进攻,被击退。11月6日,关东军以主力第2师团投入作战。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形成拉锯。

在江桥抗战中,南京政府蒋介石多次发电对马占山奋勇抵抗行为予以嘉奖,并命令张学良迅速增援马占山。11月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

马占山孤军奋战,因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而撤退。为激励马占山部的抗日士气,国民政府于1931年11月17日,正式任命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而江桥抗战时,马占山军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张学良虽然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张驻锦州部队毫无战斗准备。

但因敌强我弱,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省会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

虽然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失败了,江桥抗战被评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被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3、哈尔滨保卫战

哈尔滨保卫战的时间为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由于哈尔滨是东北的铁路枢纽,1932年2月3号大批日军在飞机,坦克,从西,南方向进攻哈尔滨,哈尔滨自卫军奔赴前线。李杜,冯占海是总司令,但自卫军边打边退,损失掺重,二天后日军获胜哈尔滨沦陷。

4、热河战役

热河战役,即热河抗战。发生于热河省,时间为1933年2月21日至3月10日。由于日本侵略东北大部时,傀儡政府的“《满洲国建国宣言》”中即曾表达过凡长城以北关外东北四省均为所谓的“满洲国”法理领土,热河也包括在内。

于是日本即以《日满议定书》,积极侵略热河。因为国内舆论普遍反对承认伪满洲国,2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至北平,与包括张学良、宋哲元等27名将领一起发表保卫热河通电。

2月21日,热河战役爆发。装备不良,士气低落的东北军节节败退,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热河全境沦陷,至此东北全境沦入伪满统治之下。

东北军关外余部部分转入游击战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继续与日军斗争,另一部分转入长城沿线参加长城抗战,之后撤入关内。

与之前撤入关内的东北军继续活跃在抗日战场,期盼有朝一日“打回东北去”。承德沦陷后几日之后古北口沦陷,热河抗战结束,长城抗战开始。

5、摩天岭战斗

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为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率第1师警卫连、少年营和第4团共400余人,从辽宁省凤城县山区出发,向热河西征。

当越过摩天岭到达辽阳附近时,被日军发现。西征部队为摆脱敌人,兵分3路进行活动。7月15日,师司令部及警卫连共80余人,由师参谋长李敏焕率领回师摩天岭,将部队埋伏在山口两侧。

中午,日军驻连山关守备队第2中队40多人,出动“追剿”,进入伏击圈内准备吃饭。伏击部队突然开火,首先击毙登高瞭望的中队长今田,紧接着就冲向日军,将其全部歼灭。

下午,伏击部队又与日军后续部队激战数小时,歼数十人,其余日军黄昏时撤走。这次战斗,共歼日军8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数十支及大量子弹。战斗中李敏焕牺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龙江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桥抗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尔滨保卫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河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天岭战斗

最强抗战杀回东北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抗战最强杀神、最强抗战杀回东北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种类大全绘画(茶叶的种类表)
« 上一篇 2023-03-27
斯里兰卡红茶的喝法(斯里兰卡红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下一篇 » 2023-03-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60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