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论文(茶学毕业论文选题)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学概论论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学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自学考试有哪些专业
自考大专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工商企业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自考专业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史学、理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类别,可以选择的专业非常广泛。
扩展资料:
专升本类型
1、统招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考上后需要再读2年本科(全日制学习),属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已纳入高招计划。其文凭的认可度在专升本中是最高的。自06年起,211、985工程院校已停止招收统招专升本,各省统招专升本招收比例严格控制在当年应届专科毕业生5%内,并纳入高校当年招生计划,不再收取8000元赞助费,实行和普通本科生平价费用。
2、自考专升本
自考专升本是自考性质的本科,即独立本科段。自考专升本一般称为专套本,因为其学习形式自由,报考时间和专业不受限制,文凭认可率相比后2者认可度要高,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3、成考专升本
成考专升本即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考),参加国家统一的入学考试,考试通过比较容易,录取率高。成人高考分为专科阶段和专升本阶段,每年一次报考机会。
4、网络教育专升本
网络教育也是国家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其性质大体和成人高考差不多,也是需要入学考试,但区别是学校自己命题和阅卷,分春秋季招生。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有关茶的知识,推荐一些书吧
亮顺师编,《中国名茶漫谈》,台北:武陵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俞寿康编,《中国名茶志》,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施海根主编,《中国名茶图谱》,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美国威廉.乌克斯、中译本由吴觉农主编,《茶叶全书》,北京:中国茶叶研究社,一九四九年五月印行。
胡山源编,《古今茶事》,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四一年,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十月据原版复印再版。
郁愚,《茶事春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初版。
郁愚,《茶事茶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一九八四年八月三版。
香港市政局编,《中国古代茶具展》,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四年。
香港艺术馆编,《中国陶瓷茶具》,香港:香港市政局,一九九一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紫砂春华》,和港:香港市政府,一九八八年。
凌大珽编,《中国茶税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九八七年。
徐德明,《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初版。
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茶叶》编写组编,《浙江茶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
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编,《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初版。
茶人之家编、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初版。
袁和平,《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明成化瓷器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七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茶的文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年七月。
张宏庸,《茶的历史》,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的礼俗》,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文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编,《茶与花》,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张宏庸,《茶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张宏庸编,《宜兴陶艺丛刊》,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宏庸,《宜兴砂壶经典》,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张秀政编,《中国雅趣品录》,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一九九0年。
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七八年六月出版。
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张堂恒、刘祖生、刘岳耘,《茶.茶科学.茶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初版。
张临生等,《三希堂茶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
张铁君,《茶学漫话》,台北:阿尔泰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月初版,一九八二年五再版。
梁白泉,《宜兴紫砂》,香港:文物出版社,一九九0年。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庄晚芳等着,《中国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许明华、许明显,《中国茶艺》,台北:中国广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许淑真译注,《茶之书》,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许福全、许淑真译着,《茶与禅》,桃园:茶学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许贤瑶编译,《中国茶书提要》,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0年七月
许贤瑶编译,《古国古代吃茶史》,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二月初版
郭孟良、苏全有,《茶的祖国(中国茶叶史话)》,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陈文怀,《茶的品饮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一九九二年三月二版。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
陈昌蔚,《明代瓷器》,台北:光复图书公司,一九八六年。
陈香,《茶典》,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三年九月再版。
陈彬藩,《古今茶话》,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陈彬藩,《茶经新篇》,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一九八0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八四年一月再版,一九八六年八月三版。
陈惠中编着,《饮茶的乐趣》,远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舜臣着、许贤瑶、林惠莺译,《茶事遍路》,台北:茶学研究小组,一九九一年八月出版。
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台北:书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初版。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陈爱新编着,《广西茶业史》,贵阳: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
陈瑜,《文人与茶》,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初版。
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0年。
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版。
陈椽,《论茶与文化》,北京:农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
陈学良编着,《茶话》,贵阳: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陆天羽,《饮茶漫谈》,台北:国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初版。
陆经宇编着,《饮茶经》,台北:健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傅英书总编辑,《紫砂传承精艺》,台北:集玉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初版。
程光裕,《中国茶艺论丛》,台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童启庆编着,《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华积庆选编,《中国名茶传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黄秀英、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蔡江川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台北:《壶中天地》杂志社,一九九0年七月初版。
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
黄墩岩,《中国茶道》,台北:畅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三年三月再版。
杨 力,《茶博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初版。
叶世唯编着,《茶话》,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成都:巴蜀书社,一九八九年。
福建省茶叶学会编,《福建名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二月
福建茶叶公司编,《中国福建茶叶》,香港:中国新闻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出版。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编,《景德镇明清瓷器纹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一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二月初版;台湾文
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版。
刘修明,《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刘 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刘汉介编辑,《中国茶艺》,台北:礼来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
刘学君,《文人与茶》,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刘兴炉,《茶艺精萃》,台南:学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八月初版。
蔡佩伦编辑,《中国茶道之旅》,台北:福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
郑良永编着,《华茶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郑重编着、唐云主编,《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郑雅芸,《古人品茗》,台北:希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钱时霖选注,《中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
钱远昭、薛跃编着,《饮茶与种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禅云居士,《品茶话禅》,台北:世茂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锺长朗编,《古茶壶精华录》,台北:常春树书坊,一九八五年。
罗罗、休休选注,《茶歌拾萃》,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六月。
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明代陶瓷大全》,台北:艺术家图书公司,一九八七年。
关世德,《茶识》,香港,一九九二年四月初版。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师风采
吴长彬,男,福建泉州人,1947年8月生,教授。197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现任漳州科技学院校长。1975 -1978年,在三明师范学校任教。1978-2005年,在三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成人教育处处长、发展规划组组长、副校长等职务。2000-2005年任《三明高专学报》主编,并担任筹建三明学院校内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2005-2006年,主持并参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组常务副组长,2006-2009年任三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75年起,担任《数学分析》、《高等几何》、《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三明市首届“十佳教育工作者”。曾任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职业技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高校体育协会副主席、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明市泉州商会荣誉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
主持参与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其中课题《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参编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教材《解析几何》;发表《具有幂等零空间的算子》、《关于算子组联合逼近的一些结果》等多篇学术论文。 陈宗懋,浙江海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产品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漳州科技学院名誉校长、校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是:
在国内率先开创茶叶农残降解规律研究,主持、创建 “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和“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型学科分支。先后论证世界茶树病虫区系的组成及演替规律,提出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茶园适用农药、农药安全间隔期、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理施药技术、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原理和方法等,构建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先后制定出多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其中18项作为国家标准,5项作为部级标准,在全国推广实施。据测算,茶树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农药残留预测研究,建立各类农药在茶树和茶叶中降解的预测模型技术。研究成果被公认为具国际先进水平。领导、建立的实验室还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叶出口欧洲唯一认可检验实验室。90年代后期起,还开创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茶树——害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化学通讯联系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曾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专著6本,其中《中国茶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茶叶大辞典》获第四届国家辞书一等奖和第五届国家图书提名奖。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又获中华农业科教奖。1997年和2001年两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已培养多位硕士、博士。 李瑞荣,台湾南投人,教授。1941年2月生。美国芝加哥伊理诺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芝加哥市立大学担任化学教授11年,阿冈国家研究所担任教授研究员5年。在美国化学杂志,J.A.C.S及化学动力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篇。现任漳州科技学院食品加工技术系特聘教授。专长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
乌龙茶之品种,采收季节、发酵、焙火程度,不同嫩度茶叶制品与主要成分,咖啡因,多元酚含量之关系研究;多元酚当保健品、药品添加物之效果研究。 李华钧,重庆市人,1947年10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学专业。曾任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食品学院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
专长茶叶生产加工理论与技术:
1982年起,在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任教。1987年10月起,受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蒙彼利埃国立高等农学院学习;1989年3月学成回国至今,在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从教,担任茶树栽培育种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
《中国茶树品种志》(地方品种篇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树育种学》参编。论文有《析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渗透胁迫对茶树幼苗叶片脯氨酸累积和水分含量的影响》等。
作为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成员,以及首届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常委,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应用成果鉴定等工作。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获西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此后多次受到表彰,2004年因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校“教学督导组推荐奖”。1997—2007年期间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 姓名:蔡荣章
出生年月:1948.02
籍贯:台湾
课程:茶思想研讨
经历:
198102创新设计泡茶专用无线电水壶。
198103创新规划“小壶茶法”。
198210创新设计泡茶专用茶车。
198305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制度。
198912创办无我茶会。
199910创车轮式泡茶练习法。
200010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
200211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
200501第二届台湾陶瓷金质奖评审委员。
1980-2008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907武夷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200210安徽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212国立高雄餐旅大学客座教授。
200412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200711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
20080425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荣誉副主任。
20090701天福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00500陆羽泡茶师检试评委
著作:
1980-2008《茶艺》社论。
198404《现代茶艺》。
199103四语《无我茶会》。
199503《现代茶思想集》。
199909《无我茶会180条》。
199912《台湾茶业与品茗艺术》。
200006《茶学概论》。
200102陆羽《茶经》简易读本。
200209《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
200510《说茶》。
200604《茶道基础篇-泡茶原理与应用》。
200609《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
200703《茶道入门-泡茶篇》。
200811《茶道入门-识茶篇》。
200910~《海峡茶道》专栏44期~。
201002《中英茶学术语》。
201012《中日文茶学术语》。
201102《茶席·茶会》
201104~《茶博览》96期~蔡荣章专栏
论文:
2007从茶道之本体结构看茶文化系的课程安排
2007论文集
199810无我茶会
200304茶文化在茶产业中的地位
200311茶具机能性要求与陆羽茶艺中心之茶具研发记要
200404中华茶艺茶道健康持续发展
200409茶叶品饮上的一些观念
200502现代台湾人的生活茶事情
200506茶道上纯品茗的抽象之美
200510现代茶道应谈些什麼
200710无我茶会是要求精致的一种茶道体系
200805茶道诠释
201009现代版曲水茶宴 黄继轸,教授,研究生导师,当今仍在执教的中国著名资深茶学教育家之一。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食品厂厂长、校科研督导组成员、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专家大院首席教授、池州市人民政府及霍山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众多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顾问。现任天福茶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陶瓷原料研究室主任。天福茶学院专任教师。
黄继轸从教四十余年,其中在“太平五大学”(文革时期的职业教育学校)执教4年,天福茶学院校执教4年。 教学、论文、著作(含教材和译著)及科研成果颇丰,曾获教书育人、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学进步等多种奖,2003年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深加工技术、天然饮料加工、陶瓷原料加工、天然产物提取与纯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研究。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地方人民政府、企业提供科研与新产品开发服务。桃李累累,其中不乏有成就者,如现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中科院茶叶研究副所长,国家名校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省级重点高校教授、副教授、校长、副校长,茶业行业龙头企业总裁、副总裁,企业经理,省级茶叶学理事长、副理长等等。
在研究陶瓷原料加工的同时,加大对茶文化与茶陶学科的融合研究。 王同和,男,1948年12月出生于安徽庐江,中共党员、副教授、国家高级评茶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1974年8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留校任教。1974年—1981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2年至今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中,1979年8月—1991年4月分别在安徽农学院79级研究生班、全国茶学助教进修班学习、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92年8月—1994年9月任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4年10月~1997年10月兼任合肥市日高饮品有限公司经理等职,2010年7月至今,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王同和副教授主要从事制茶工程与品质、茶叶感官审评与标准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并主持安徽省科委、商业部科研项目及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等六项;获安徽省星火、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安徽农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5本;发表论文20余篇。
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论文,1500字左右
茶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在大学生中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都进行了全面地搜集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涉人茶文化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的在不断地挖掘古代茶文化典籍,有的撰写新的著作,使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外延不断扩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茶文化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茶树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及茶道亦源于中国。是东方传统文化底蕴所释放出的伟大融合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特别灵感,才能使饮茶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如果不是在东方的文化圈里,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自然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微妙!茶文化已被世人瞩目,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生对茶文化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
2.丰富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
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系统内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与宗教思想、教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几千年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商业流通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茶树栽培、茶的制造技术、品饮规范、欣赏艺术、饮茶礼仪,并由此引发创作了茶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茶经》、茶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和散文等),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和茶道。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当今社会各领域科学前沿内容飞速发展,交叉区域也滋生了许多新科学的生长点--边缘学科。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
茶文化学虽然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到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个茶叶科学和茶文化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任何一个科学家、专家在某一领域内要有所建树,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茶圣陆羽与茶结缘后,隐居深山,潜心研究,每到春茶期间,白带制茶、烹茶、品茶工具,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各个茶区,虚心向茶农学习,亲自制茶、烹茶、品茶。他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予以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编写。《茶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在选修《茶文化学概论》这门课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走上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茶文化资料,如茶诗、茶画、古茶具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布置各种类型的茶话会,如毕业茶话会、婚礼茶话会、节日茶话会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这种学风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均是十分重要的。
4.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茶是健康之饮、文明之饮。茶树虽无艳丽的花朵和高大魁梧的身躯,但是面对严寒酷暑,它不失本色,傲然屹立,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奉献。它的"淡泊、清纯、朴实、自然"的品格与文明社会倡导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高尚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建设祖国所需要的。茶业工作者、茶文化研究人员历来倡导这种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有这种精神。大学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环境,而茶文化课是他们进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树的自然属性,它所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历代茶事活动中具体的茶人品行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大学生们从陆羽的一生中得到启示:要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务真求实,执着追求,善于交友,团结协作,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目标。他们对陆羽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写出心得体会,表示要像陆羽那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人生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攀登,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茶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学习祖国茶文化利于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及促进国际间茶文化交流诸方面均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茶学概论论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学毕业论文选题、茶学概论论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25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