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有哪些茶的种类?
1、绿茶
绿茶是我国最早创制的茶类,自茶叶正式作为饮料后,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当时加工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是把野生茶树上的芽叶采回后,稍微轻揉,晒干后即为饮用。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绿茶制法开始。唐时开始出现“蒸青团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又发展为蒸青散茶。元代时,蒸青散茶制法更为精细,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按芽叶老嫩分别进行制作。
2、黄茶
关于黄茶起源,据史料推测,它在公元七世纪就已有生产了。但当时黄茶不同于现在我们说的黄茶,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3、黑茶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创制于公元16世纪末期,制造上经杀青、揉捻后再渥堆,而后再烘干;云南普洱熟茶,要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干毛茶,而后再经适度潮水渥堆、晒干等工艺程序,加工技术已经相当复杂,当于黄茶之后。
4、红茶
“红茶”一名,始见于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间),陈椽《茶业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回国后著书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呈红色即指红茶汤。
可见1560年以前,就有红茶了。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首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故可结:福建武夷山首创小种红茶,时间是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之间。
5、白茶
“白茶”一词,有多重含义。现在我们所说白茶一般是指微发酵茶,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加工工艺,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历史上的茶叶种类,都分为哪些大的类别?
中国的茶叶很丰富,但它不是 "百花齐放 "的样子。中国最早的茶产品是六大茶类中的绿茶。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叠绿茶的制作方法也在推陈出新,先后出现了炒青绿茶、晒青绿茶、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的制作方法。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生产方式为六大类茶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 "错误 "中成长。
唐代《茶经》中记载:"饮粗茶、散茶、干茶、饼茶"宋代《食货志》记载:"茶有片茶、散茶二种"。早在元代,民间就把茶叶的鲜叶分为芽茶和叶茶。它们是在各种氧化酶的参与下,鲜茶叶经酶促氧化产生的茶多酚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产物。
在中国明代茶叶史上,出现了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等五种茶,在制备方法上也有详细的区别。茶叶是一种可食用的商品,质量是最重要的,说到茶叶,自然要谈质量。质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所以理想的分类方法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方面要体现质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制作方法的系统性。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流行的分类要系统化,便于使用。茶叶分类应与茶叶质量的异同相结合。质量特征,首先是形状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我国的绿茶,更是如此。如珍珠茶、眉毛茶、片茶、建茶等。其次是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叶色,湿看汤色和叶底。青、黄、黑、白、绿、红的分类,不仅颜色不同,而且在制作和质量上也有系统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唐代茶叶的种类是哪四种
唐代茶叶的种类分为觕(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在唐代,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而后多以捣叶做成饼茶,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茶叶的食用方法、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3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