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猛将雄兵(抗战之铁血川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抗战之猛将雄兵,以及抗战之铁血川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1947年,陈赓麾下第一猛将牺牲,周希汉失声痛哭,6000人为他抬棺
- 2、重生或穿越抗战到解放的小说小说,主角是红军
- 3、韩复榘的保镖
- 4、曹操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求!
- 5、《抗战之战神李云龙》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1947年,陈赓麾下第一猛将牺牲,周希汉失声痛哭,6000人为他抬棺
1946年2月8日,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2旅副旅长 楚大明 和妻子 周雨 新婚的第3天。但在这天中午,楚大明却拿着一支手枪,在营区外的村子里追赶起了周雨,周雨披散着短发,边跑边呜呜地哭泣,楚大明则在后面边追边喊: “枪毙你,枪毙你!”
哨兵看见以后,马上向旅长 周希汉 报告,周希汉一路小路赶了过来,周雨见旅长来了,赶紧躲在了他的身后。
周希汉责问楚大明: “老楚,你这是搞的啥子名堂嘛?”
楚大明只好收起了手枪,没好气地说: “你别管,我们俩在开玩笑!”
周希汉严肃地说: “有这样开玩笑的吗?”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首先得从楚大明这个人说起了。
楚大明,原名楚大志,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河凤桥乡楚家湾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11岁开始跟着一位李姓乡村郎中当学徒。在行医期间,楚大明有幸结识了受董必武派遣、以行医为名到大别山区开展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 陈兴朗 ,并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商北区农民协会,担任儿童团团长,不久又加入了农会赤卫总队。
1932年初,楚大明正式参加了红军,起初领导见他很瘦小,又学过医,便安排他到医院当看护兵,但没过多久,他就闹着要上前线。这年7月,红12师34团团长 许世友 看中了楚大明,于是调他到自己身边当了警卫员。
许世友是红军著名的猛将,经常在作战时冲到队伍的最前面,楚大明深受他的影响,也始终在战斗时紧随许世友左右,每一仗打下来,两人都是血溅戎装。楚大明经常和身边的战友说: “世友团长一到紧要关头,就抡起大刀片去打冲锋,我当警卫员的能在后面看热闹吗?”
1933年1月,年仅17岁的楚大明因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并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底,楚大明跟随129师东进纵队挺进到平汉铁路以东的冀南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部队整编后,楚大明被任命为冀南军区20团2营营长。
2营是由地主看家护院的联庄会和国民党军溃兵组成的土杂武装,前任营长密谋投敌,刚被冀南军区司令员 陈再道 枪毙,官兵们人心浮动,士气低落。但楚大明上任以后,很快改变了部队的颓势。
当时八路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非常明显,2营也是如此,楚大明却有自己的绝活,那就是拼刺刀。他上任以后,经常带着战士们练刺杀,他还对战士们说:“兔子靠腿,狼靠牙。咱们人民的军队缺炮少枪,全靠勇猛顽强。打仗就是这个道理,谁狠谁赢!”
楚大明还经常说: “拼刺刀,拼的是一口英雄气。不敢拼刺刀的兵,给他讲多少战术也使不上。再勇敢的战士也有腿肚子打哆嗦的时候,干部必须冲在前面!”
楚大明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1939年8月中旬的一次战斗中,他带着营部通信班,冲进了日军的兵营,迎面就有两个日本兵端着刺刀冲过来,几个没打过仗的战士一时惊得目瞪口呆。但楚大明却大喊一声:“看我的!”然后便冲了上去。
楚大明先是开枪打死了一个鬼子,另一个鬼子的刺刀刺过来,他翻身躲了过去,然后抱着鬼子在地上厮打,他一口狠狠地咬住了对方的手,对方在情急之下猛一抽手,居然带掉了楚大明的两颗门牙!楚大明大吼一声,虎性大发,活生生地把日军的眼球抠了出来。新兵们也被楚大明的勇猛所感染,连忙上去刺死了鬼子。
此战过后,楚大明的威名传遍冀南,令敌人闻风丧胆。2营也非常振奋,恢复了士气。 陈再道特别批示,给楚大明镶了两颗金牙。
在1939年12月的一次战斗中,楚大明又带着战士们和日军拼起了刺刀,刺刀折了,他就用枪托砸,最后步枪也断成两截,他便和敌人扭打在一起。翻滚中,楚大明乘势咬掉日本兵的半只耳朵,日本兵疼得只好松开手,他又挥拳猛砸对方头部,直接将其打死。在战斗过程中,楚大明的腿受了伤,但他却不管不顾,坚持带领部队消灭了全部敌人。
因为战功卓著,楚大明在1942年6月被提拔为第20团副团长,并获得 “虎将” 之称。
但楚大明绝非有勇无谋之辈,他针对冀南平原敌人炮楼林立的特点,为减少攻击伤亡,和战士们一起发明了 “土坦克” ,就是把5条厚棉被浸湿后捆绑在一张大方桌上,这种“土坦克”非常厚实,机枪不容易打透,手榴弹也只能炸破一层皮,是进攻敌人碉堡的一大掩护利器。
楚大明还摸索出了巷战中 “穿墙打洞” 的战法,就是在进攻时避开街巷,从房屋和院落里面走,逢屋凿壁、遇墙掏洞,隐蔽迂回作战。这个战法得到了386旅旅长 陈赓 的高度称赞:“这是楚大明的一大发明,巷战就要这样打才能减少伤亡,应当推广。”
1942年10月,129师政治部任副主任 刘志坚 在河北枣强县开会时,突遭日军袭击,他本人受伤被俘。为解救刘志坚, 刘伯承、邓小平 给冀南军区下了死命令: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不顾一切伤亡,抢不回活的,就是打死了尸首也要抢出来。总之一定要把刘志坚抢回来!”
正好此时楚大明奉命带领两个连来军区后方领取棉衣,这刚好解决了军区营救兵力不足的问题。军区于是命令他带领部队在敌人押送刘志坚的路上设伏,不惜一切代价把刘志坚抢回来。
楚大明受领任务以后,马上给官兵们进行了动员:“虎口拔牙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是我们团的光荣,只许打胜,不能打败,谁也不准当孬种,拼命也要把刘主任抢回来!”
到达伏击地域后,楚大明对抢救任务进行了分工:4连负责抢救,6连向日军展开攻击,掩护4连完成任务。
不久以后,公路上果然走过来一队敌军,前面是伪军开道,中间是几辆大车,车上那个穿便装的正是刘志坚,车后跟着30多个日军,敌人总共有七八十人。
等敌人进入我军的埋伏圈以后,楚大明一声令下,瞬间大路左右两翼枪声大作。日军顿时乱了阵脚,被压在公路两边的道沟里,任凭指挥官挥舞军刀“八格、八格”的叫骂,没有一个人敢抬头。
在6连的火力掩护下,4连很快逼近了关押刘志坚的大车。战士 纪志明 飞身上车,将身体护住躺在车厢里的刘志坚,同时左右开枪,20响、40发子弹在数秒钟内从手枪里发射出来,日军全部被歼。然后几个战士把刘志坚抬下车,纪志明背起他就向指挥所跑去,很快就跑到了安全地区。
后来刘志坚成为了开国中将, 毛泽东 在为他授衔时,曾风趣地说: “你就是那个冀南好汉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
1943年7月,楚大明被提升为第20团团长。20团在他的带领下,很快成为了一支劲旅,人称 “楚团” 。
20团的政治部主任 吴效闵 出生于晋商家庭,戴一副700度近视镜,他刚上任时,楚大明盯着他那像酒瓶底厚的眼镜,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于是让他提个鬼子脑袋再上任。
吴效闵起初感到自己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但在20团呆久了以后,他深受楚大明的感染,很快亲自带领一个连端了一个鬼子的炮楼。此战过后,楚大明对吴效闵非常满意,专门收他当了“徒弟”。在楚大明的培养下,吴效闵后来成长为了开国少将。
1943年秋,20团奉命由冀南军区调往太岳军区,归属386旅。1944年11月,由于战功突出,太岳军区授予楚大明 “‘特等战斗英雄” 称号。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非常欣赏手下这员猛将,他曾称赞楚大明说: “太岳战将猛,首推楚大明。”
1944年9月9日,楚大明在第二次青浮战役中,不幸腹部中弹受伤,被送到了后方的野战医院治疗。他在这里得到了附近村里一个叫 周雨 的小姑娘的悉心照顾,周雨听说了很多楚大明的英雄事迹,非常崇拜他,于是有一天大着胆子向他表白: “团长,你要我吗?我给你当婆姨!”
楚大明笑着说: “不行,我比你大9岁,不合适。再说部队一直打仗,干部战士是不能成家的,不过我可以把你当成小妹妹看待。”
1945年初,楚大明伤愈归队了,不久后他听说周雨的母亲病逝了,于是把自己微薄的津贴全部拿出来帮助周雨了。
1945年10月,386旅整编为4纵10旅,楚大明升任副旅长。1946年2月,周雨却突然骑着毛驴来到了10旅,她这次来是要和楚大明结婚的。
主任听后不禁笑着说: “傻妹子,他说建立兄妹关系,这就是恋爱开始;你有困难时,他给你钱,这就在事实上肯定了两人的关系。楚大明是八路军的战斗英雄,部队上前方打仗,我们妇救会要把他的未婚妻看好!”
周雨听到这番话以后,不禁心花怒放,所以她终于下定决心,来部队找楚大明结婚了。
此时周雨已经19岁,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旅长周希汉和政委 刘忠 都对她非常满意,周希汉的爱人 周萱 带人给她布置新房,刘忠则马上向陈赓报告楚大明的“结婚申请”,并很快得到了批准。楚大明就这样“被结婚”了。
楚大明尽管心里并不情愿,但事已至此,只好在1946年2月5日和周雨举行了婚礼。
2月8日中午,楚大明正躺在床上,周雨上床搂住了他,向他描述了自己理想的婚后生活: 她到时候挑水、打水、烧饭,为了营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她不怕苦、不怕累……
没想到楚大明听完这番话后,却发起了火,他骂周雨说: “我说我们有些干部结婚后都不想打仗了,原来都是你们这些婆娘们害的,今天老子非枪毙你不可!”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场闹剧。事后周雨不得不承认: 楚大明真是一个怪人!
1946年8月,为抵御大举北犯的国民党军,太岳军区第4纵队发起同蒲战役。楚大明在战斗中再次受了伤,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胳膊,他只是瞅了一眼,骂了一句:“瞎了狗眼,连老子都敢打呀!”
卫生员想来给楚大明包扎,却被他一把推了出去。此时一颗子弹又击中了他的胸部,他扶树硬挺着不倒。没过多久,一颗炮弹在身旁爆炸,弹片插进了他的腹部。军医叫人抬来担架,楚大明却掏出手枪说: “谁敢抬我,老子毙了他!”
周希汉赶来时,楚大明已经成了血人,周希汉语不成声 :“楚大明同志,旅党委决定,你立即去医院!这里由我和吴效闵同志指挥。”这才把楚大明抬下了阵地。
此役中,楚大明肺、肝、肠均被打伤,伤势非常严重,一个多星期才苏醒过来。守在床边的周雨见丈夫醒来了,紧紧地抓住他的手,眼泪夺眶而来。
楚大明却开玩笑说: “我前天到 列宁 那里报到,他批评我说, 蒋介石 还没有打败,你来我这里干嘛?列宁不收我,我又回来了!”
此后在周雨的精心照顾下,经过20多天的治疗,楚大明才渐渐伤愈。
楚大明的这次受伤惊动了军委,他伤愈以后,军委要调他去延安,楚大明不干,军委又要调他到太行部队当旅长,陈赓却舍不得放他,于是给军委回电: 楚大明在10旅甚为重要,暂时不能调走。 这才将他留了下来。
1946年11月,经过楚大明的再三请求,主治医生终于同意他归队,但周雨却一直被蒙在鼓里。11月18日这天晚上,楚大明和妻子睡得比平常稍早,他对周雨说了很多话,说有了孩子后,女孩叫 周雪 ,男孩叫 楚平 ,他还说: “我死了以后,你可以找再找个……”
但楚大明还没有说完,周雨就堵住了他的嘴,然后他们坠入了爱情的长河中。等到精疲力竭的周雨甜蜜地发出微微的鼾声后,楚大明悄悄地穿好衣服,走出房门,对警卫员喊了一声:“上马!”
楚大明和周雨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一去,竟然是永别!
周希汉见楚大明还没伤愈就归队了,十分心疼地说:“老楚,你怎么伤没好,就跑出来了?”
楚大明却说:“我这伤一躺在床上就痛,一打仗就好了。”
1947年1月17日,我军发起了汾孝战役。楚大明再次来到了前线,10旅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几次冲击,但由于敌人火力太猛,始终冲不过去。楚大明非常着急,突然猛地扯下帽子一甩,“呼”地一下站了起来,大吼一声:“我就不信冲不上去!”说完就要亲自带队冲锋。
大家连忙将楚大明按了下来,楚大明生气地说:“你们按着我干什么?赶快想办法进攻!”
部队又组织了一次冲击,但还是被敌人的火力压了回来。楚大明心里一急,又猛地起身,大家又连忙将他按下:“趴下,副旅长!”
但是已经晚了,4颗子弹打进楚大明的胸部,鲜血一下喷射出来,他“嗯”了一声便倒在阵地上。楚大明就这样牺牲了,年仅31岁。
战士们带着仇恨,怒吼着“为副旅长报仇”,向敌人冲了过去。经过我军的浴血奋战,1月29日,汾孝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2万余人。
楚大明牺牲的噩耗传到指挥所以后,周希汉不禁失声痛哭,素来温和的他吼了起来: “不可能!我要找你们算账!”
陈赓也留下了眼泪,他沉默良久才大声说 : “楚大明是个英雄,一个非常好的同志,损失太大了!”
此后陈赓给军委发了电报:
战役结束后,楚大明的遗体随部队回太岳区安葬。在300里的风雪行军路上,10旅6000名官兵不愿与他们的副旅长分离,都抢着为楚大明抬棺扶柩。
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再次授予楚大明“特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特等战斗英雄”一般授予基层指战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史 上,旅团干部两次被授予这一称号可谓是极为罕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赓仍然对楚大明难以忘怀,他曾委托4纵的同志把楚大明的事迹整理了出来,其中写道:
楚大明同志永垂不朽!
重生或穿越抗战到解放的小说小说,主角是红军
1、《抗战之重生李云龙》:
退伍特种兵穿越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意外替代了同名同姓的李云龙,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他毅然投身抗战热潮,身负极品尖兵系统,开启铁血抗战之路。杀鬼子,袭击敌军指挥部,剑指敌军老巢……
2、《民国之小兵传奇》:
一个当代的特战精英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灵魂回到20年代末的东北,阴差阳错地附在了少帅张学良的身上。白山黑水,北地九州,松花江翻卷着怒浪狂涛,兴安岭轰鸣着仇歌恨调!九一八的悲剧将不再重演,东方的巨龙在世界上腾飞!
3、《抗战之铁血兵锋》:
岳锋,超级战略狙击手,意外回到抗日战场,他凭借超强军事素质、战略目光,浴血奋战,痛歼日寇!他神出鬼没,酷爱摧毁日军重要基地,喜欢爆鬼子头颅,日军无不哀鸣,骂他是“爆头鬼王”!
4、《烽火江山情》:
一场意外,让周廷琰重生在了民国,这一年也是中原大战时期,这场大战也彻底地改变了他本想安逸的少爷生活。抗战中的国军三对一打都不过一日军,并不是日军有神器,而是他们狠,他们的体格强,如果是国人和他们一样,那胜负又是如何呢?
5、《抗日之烽火战神》:
战场重生,看孙玉民的抗日之路。在长官的心中,孙玉民是一个无担当无责任心又怕死的伪军人。在战士的心目中,孙玉民却是他们的救世主,是他们的福荫,战场上大家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和号令。在敌人的心目中,孙玉民是一尊大杀神。
韩复榘的保镖
有的,山东邹城市郭里镇王屈村,孟宪均,外号孟大胡子。但是老一辈都是这样传的,武功了得,有很多徒弟。相传是韩复渠的保镖
曹操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求!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早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曹操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历史功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抗战之战神李云龙》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抗战之战神李云龙》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8hcx 提取码:8hcx
《抗战之战神李云龙》
简介:
李云龙本来是一名资深游戏迷,机缘巧合下穿越到亮剑世界,附身李云龙。 募百万雄兵,东击岛国,西破列强,扬我华夏天威!
关于抗战之猛将雄兵和抗战之铁血川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19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