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结论(茶叶审评结论怎么填)

小编
预计阅读时长 18 分钟
位置: 首页 茶叶鉴赏 正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叶审评结论,以及茶叶审评结论怎么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主要的茶叶审评方法

在我国茶叶界,普遍使用的感官评茶方法,依据审评内容可分为五项评茶法和八因子评茶法两种。

一、五项评茶法

五项评茶法是我国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经干、湿评后得出结论。在每一项审评内容中,均包含诸多审评因素:如外形需评定嫩度、形态、整碎、净度等,汤色需评颜色、亮度和清浊度,香气包括香型、高低、纯异和持久性;滋味评定因素有纯异、浓淡、醉涩、厚弱、甘苦及鲜爽感等;叶底需评嫩度、色泽、匀度等每个因素的不同表现,均有专用的评茶术语予以表达。

五项评茶法要求审评人员视、嗅、味觉器官并用,外形成内质审评兼重。在运用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多只茶审评时,工作强度难度较大,因此不仅需要评茶人员训练有素,审评中也形成侧重和主次之分,即不同项目间和同一项目不同因素间,重点把握对品质影响大和对品质表现起主要作用的项目(因素),并考虑相互的影响,作出综合评定。

五项评茶法的计分,一般是依据不同茶类的饮用价值体现,通过划分不同的审评项目品质(评分)系数,进行加权计分。就单个项目品质系数比较而言,外形所占比值最大,但小于内质各项比值之和。采用加权计分,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品质侧重,也保障了综合评定的准确性,排除了各个审评项目单独计分的弊端。

五项评茶法主要运用在农业系统的茶叶质量检验和品质评比中,在科研机构中也多有针对性地运用。

二、八因子评茶法

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实行计划调拨制,限于当时专业评茶队伍的规模及各方利益,虽然产销双方的加工、交接验收等均有统一的标准样,但在实际的检评过程中,由于加工的茶叶与标准样品质上必然存在的起伏,势必对茶叶品质形成不同的意见,进而引发争议。为消除产销双方不断出现的争议,以维护正常的生产,并利于管理,有关的主管部门经协商后于六十年代起在商业系统尤其是在外贸系统中推出八因子评茶法,用以评定茶叶品质。

最初的八因子评茶法,审评内容由外形的条索(或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及内质的香气、滋味、叶底色泽和嫩度构成,以后又修改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从八因子评茶的规定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外形审评项目具体化,分列为四个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视汤色为附带因子,认为无损于茶叶品质最终评定准确性而予以取消。

同时,为执行评茶计价,规定采用标准样对照百分制或百分制或五级划分制计分且各因子单独计分;干评、湿评因子得分各占50%等。

八因子评茶法的使用目的,是期望通过采用一些易掌握和运用的技能,并指定审评易区分出差别的因素,从而得出茶叶品质结论。在运用的感官技能中,侧重于以视觉进行判断和比较,对依*嗅觉和味觉判断的因子要求相对不高,计分时给予的比值较低。这正是八因子评茶法的制订依据:选择简单、可比性强的因素,以利统一观点。在实行计划调拨的生产体制下,采用八因子评茶法对减少争议起到了一定作用。

审评六堡茶2分钟和5分钟的区别

说到六堡茶评审方法,我和一个茶友在2008年5月到2008年9月期间,进行了不下100次的试验(有时候一个晚上试验5次),最后总结出一个测试方法(茶友们可以尝试),这个方法是对比浸泡法!用这个方法,对比了我们能够找到的老茶,可以得出很准确结论!(希望茶友们抛砖、指正。)

1、用电子秤(0。02克精度以内)秤茶,每样茶秤2克或者3克!

2、准备两套一模一样的盖碗(有刻度),两套公道!

3、把茶放到盖碗,同一个茶艺师操作,洗茶一遍。

4、把水注入盖碗(到相同刻度),盖好,浸泡时间3分钟!

5、三分钟后出汤,对比,写出两茶的明显区别的地方!

6、再注水入盖碗(到相同刻度),盖好,浸泡时间3分钟!

7、3分钟后出汤,对比,再写出两茶的明显区别的地方!

8、再注水入盖碗(到相同刻度),盖好,浸泡时间5分钟!(注意是5分钟,这次是判断茶的厚度)

9、5分钟后出汤,对比,再写出两茶的明显区别的地方!

用这个方法,可以系统的对比两个茶

绿茶审评的操作程序包括哪些步骤和要求

绿茶的评审我们通过茶叶感官审评确定茶叶的品质优劣,价值高低,从而划分等级。感官审评分为干评和湿评,常以湿评内质为主,因产销要求,偶有以干评为主。审评时,依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而行,顺序如下:

把盘:将茶样放入样盘里,持边沿,前后左右顺势回旋转动,使茶叶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不同次序分布,后反转收拢成馒头状。此后,茶叶可分成上段茶(面装茶)、中段茶(腰档或货肚)、下段茶。看茶时,顺序而下,需因比重分析评定干茶等级。在精茶审评时,要查看三档茶拼配比例是否恰当相符,平伏匀齐不脱档。

开汤:取3g投入审评杯(150mm),以滚沸适当的开水慢快慢冲泡,水量与杯口要保持一致。五分钟时将茶汤过滤至审评碗内,要完全滤尽。开汤后先嗅香气,次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绿茶则应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嗅香气:依靠嗅觉辨别香气。此时,一手拿住审评杯,另一手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有将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S左右。: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嗅香气以55℃最适宜,超65℃感到烫鼻,30℃茶香太低沉。

看汤色:依靠视觉审评。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者水碗。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易发生变化,审评需及时,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以及沉淀物多少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滋味是由味觉器官来区别。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茶汤入口要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从而体味各种味感。舌尖感受甜味,舌两侧前部易为咸味,后部为酸味所兴奋,舌心对鲜涩味最敏感,近舌根为苦味所影响。审评前,尽量吃得清淡,少吃刺激大的食物。审评滋味时,按浓淡、强弱、鲜滞和纯异评定优劣,汤水温度以50℃为宜。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茶液应倒尽,或是在白开水中漂净,防止相互影响。

评叶底:依靠视觉和触觉来判别,根据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者放入审评杯的反面,用叶底盘将茶叶拌匀、铺开、揿平,如果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揿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反转。用漂盘看,则可增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可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以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

茶叶审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无法单独反映出茶叶整体品质。每个审评环节需相辅相成,综合对比才能得出结论。感官审评的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评茶操作程序和规则进行,并做好记录,取得最好的结果。

什么是五项评茶法?

五项评茶法

一是外形,既在干评台上审评茶叶的外观,如色泽、匀整度、条形、紧结度。

约占10%-20%的分数。如图:

二是内质,既在湿评台上进行茶叶冲泡,审评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约占80%-90%。

如图:

各类茶的综合审评得分不一,

品种的级别也不一样,

所以,评审时要根据品种来判定。

茶叶的审评,包含了哪几大项呢?怎么更好的了解茶叶的特性。

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细紧有锋苗 紧细尚有锋苗 尚紧实 尚紧 稍松 粗松 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 所在了。国内茶叶品种车载斗量,非专业人士,不太可能每种茶都判断出好坏来,也只是取自己喜欢的几种罢了。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香气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滋味

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叶底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茶叶审评结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叶审评结论怎么填、茶叶审评结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茶叶货源批发网(茶叶批发市场网)
« 上一篇 2022-12-14
茶叶加工课程表格(茶叶加工培训课程)
下一篇 » 2022-12-1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168人围观

搜索

最近发表

网站分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