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崛起(汉民族崛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汉人崛起,以及汉民族崛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祖逖与冉闵谁的功绩比较大?你怎么看?
- 2、哪个时期的汉民族仅剩400万人,后来如何了?
- 3、历史问题 以前清朝满族人统治 后来汉族人怎么雄起的?
- 4、急急急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 5、五胡乱华中,慕容鲜卑为什么能够靠汉人崛起?
祖逖与冉闵谁的功绩比较大?你怎么看?
冉闵的功劳更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人才是根本,如果人没了,任何的皇图霸业江山社稷都只是空谈,在那个五胡乱华把汉人男子直接杀光女子充作军粮的时代,北方汉人遭受了灭顶之灾,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南方大多数地方都还是不毛之地,北方才是华夏民族的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虽有东晋衣冠南渡的人口迁移,但是当时的大多数老百姓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达到温饱的情况,让他们迁移无疑是流离失所死于途中,所以说东晋的衣冠南渡人口迁移只是贵族士大夫的资产转移,南方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口,一旦北方汉人被杀光,仅靠南方汉人人口基数不足无法发展,游牧民族来势汹汹,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正是冉闵的出现遏制住了这种颓势,使得汉人生命的火种得以保存,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这种功绩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功比天大,或许冉闵在别的地方并不突出,但是在杀胡救汉上扶华夏于危亡来说,这种功劳,历史上没几个人能比的了,更不用说南北朝时期能有人与他的贡献相比了。
哪个时期的汉民族仅剩400万人,后来如何了?
五胡乱华时期汉民族仅剩400万人,后来这些人在冉闵带领下反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将这些少数民族赶出了中原大地。
历史问题 以前清朝满族人统治 后来汉族人怎么雄起的?
其实清朝的时候很多皇帝都还是同意以汉制汉的 好像从皇太极开始就提倡了 汉人就还是可以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的 到了乾隆的时候 我们的乾隆皇帝是很喜欢汉族文化 就更加亲汉了 然后就是清政府被推翻 孙中山的时代开始啦~~~~
急急急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的时候,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处于上升阶段 。鸦片战争战败后,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加之外国侵略 势力所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清政府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联合和依靠汉族地主阶级一起维护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 。镇压1851年爆发的天平天国运动是晚清联合和依靠汉族力量的开始 。为了挽救败势,即位不久的咸丰帝先后任命林则徐、李星沅为钦差 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同时,又先后任命徐广缙、陆建瀛、向荣等人为督办军务的钦差 大臣,连同林、李两人,咸丰即位的前四年中共有五个汉族官僚享此殊荣,与同时期的旗员钦差 大臣(纳尔经额、琦善、胜保、托明阿、和春)人数恰好相同 。这自然更是清代空前未有的事 。”⑤咸丰帝已经认识到,要稳定大清基业,应付“内忧外患”,必须像镇压白莲教起义一样依靠地方汉族地主武装 。满洲 贵族中的一些要员也公开主张重用汉臣 。大学士、军机 大臣文庆就曾谏道:“欲办天下事,当重用汉人 。彼皆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 。岂若吾辈未出国门一步,懵然于大计者乎?”⑥于是,清廷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与清政府一同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湘军(1853
年)、李鸿章的淮军(1861年)便应运而生,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 势力在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 。1861年11月“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继续重用汉人 。她任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与道光朝甚至与政变前相比,汉族 势力开始急剧膨胀,“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湘军集团已经在督抚中人数占据了多数,为总督者除曾、骆外,尚有刘长佑(直隶)、左宗棠(闽浙)和毛鸿宾(两广),共5人 。李鸿章、唐训方、阎敬铭、曾国荃、沈葆桢、严树森、恽世临、郭嵩焘、刘蓉等人,也分别出任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省巡抚 。”⑦如果连同其他汉人,汉人出任督抚的人数就更高,以至于“(同治)三年五月,总督只有一个旗人,巡抚一个也无 。”⑧从满汉关系来说,由于湘淮军将帅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原有高度集权的权力模式开始受到地方汉族 势力的挑战,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它透露出满汉 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信息 。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冲击下几乎垮台 。为了迎合列强的需要,安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的,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 。鉴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动的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地方督抚对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要求变更政体,实行君主立宪主张的支持,迫使清政府在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清末的君主立宪之争,始终贯穿着满汉 势力的争斗 。以慈禧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企图通过推行新政削弱地方督抚的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满洲 贵族的统治地位;地方督抚则打算通过立宪增强地方的权力,拓展自己的 势力 。这样满汉地主官僚的关系更加紧张,明争暗斗进入了炽热化阶段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相继死去,宣统帝即位,由其父载沣监国摄政 。在内外压力下,“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 大臣以及各部 大臣的‘上谕’:总理 大臣庆亲王奕匡力(宗室)、协理 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大学士那桐(满)、外务 大臣梁敦彦(汉)、民政 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 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 大臣唐景崇(汉)、陆军 大臣荫昌(满)、海军 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司法 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 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邮传 大臣盛宣怀(汉)、理藩 大臣寿耆(宗室) 。”○11内阁总理、协理和各部 大臣13人当中,满族 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9个满族 贵族中,皇族又占7个 。如与过去各部尚书满汉各半的规定相比,汉族反而大大减少 。所以,当时人们把这个所谓“责任内阁”,称之为“皇族内阁” 。清廷的“预备立宪”闹剧,不仅没有达到抵制革命、巩固其专制统治的目的,反而更加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增加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怨恨和汉族官僚的离心 。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的立宪派人士,纷纷到革命派方面寻找出路 。曾经为“改良”还是“革命”激烈论战的资产阶级中上层和下层,终于走到了一起,清王朝彻底孤立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清政府被迫启用汉族官僚,袁世凯凭借其嫡系北洋军,取得了内阁总理 大臣的实权,在南北妥协之后,2月12日,宣统帝不得不宣布退位 。综上所述,晚清七十多年的历史中,满汉关系经历了满汉矛盾缓和、汉族地主 势力急剧上升、满汉博弈、满洲 贵族最后反扑及失败四个阶段 。为应付“内忧外患”,使很大一部分原属中央政府的权力转入督抚之手,形成清朝政权内轻外重的局面,渐显“督抚专政”之势 。“这种局面,咸、同后,日益加甚,到光绪末年,朝迁一兵、一卒、一饷、一糈,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抚 。而为督、抚者,都各专其兵,各私其财,唯知自固疆圉,而不知有国家,故康有为至以当时十八行省,比于十八小国 。”○12究其变化原因,晚清满汉矛盾的上升主要是与汉族 势力的迅速崛起分不开的 。汉满洲 贵族感到统治权力受到了挑战,而汉族 势力的上升,又是清朝国力的下降无法应付“内忧外患”,被迫启用汉族地主武装的结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清政府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地方主义的膨胀,同时清政府没能处理好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最终为清政府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在分析晚清满汉 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时,也要看到满汉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 。乾隆朝以后,以及晚清初期满汉矛盾日益走向缓和就是例证 。晚清后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受满汉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背景影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但是不久,就认识到了其缺陷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在劳动人民中满汉已经融合的现实,革命派纠正了其狭隘的“反满”思想的错误认识,认为革命的目的不是什么“种族复仇”,而是推翻清政府,去其专制,“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3清朝灭亡后,没有发生民族仇杀,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晚清满汉满矛盾的上升特别是满洲 贵族和汉族上层地主阶级及随后兴起的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只是满汉民族融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折而已 。
五胡乱华中,慕容鲜卑为什么能够靠汉人崛起?
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除了向南迁徙,有很大一部分则涌入了东北地区。此时东北地区多方势力中,论身份正统有王浚崔毖,论实力强劲有鲜卑宇文部与鲜卑段部,而慕容鲜卑明显的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慕容部首领慕容?@树起“拥晋”的旗号,在司马睿登基前即“遣其长史王济浮海劝进”,司马睿即位后,慕容?@被封为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在幽州刺史王浚谋求僭号而众叛亲离,忠于晋室的段匹?被石勒消灭后,幽平地区拥晋势力唯余慕容氏。因此大量的中原流民涌入慕容部,《燕书》载“王公政错,士人失望,襁负归公者动有万数”,慕容?时汉族官员封裕说“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
我们发现侨居东北的中原流民,在慕容氏的政权中,比除慕容鲜卑之外的胡族享有更高的地位,其他胡族反而成了被统治的对象。在慕容氏的政权中还可以发现,中原侨族的地位比辽东地区的世家大族的地位要高。慕容氏的政权可以说与中原侨族建立了很深的政治结盟。
中原侨族与六夷
中原地区在晋末的大乱中被二赵先后统治,虽然其政权也希望能得到汉人的支持,但是终究是把汉人作为被统治的对象,所以二赵政权以本部国人为根本的同时,积极的吸纳其他胡族进入政权,是谓“六夷”。前赵刘渊置单于台于平阳西,后石勒进攻平阳,“巴帅及诸羌羯降者十余万落”。刘曜置单于台于渭城,“置左右贤王已下,皆以胡、羯、鲜卑、氐、羌豪桀为之”。后赵也有六夷都督之职,专统其他胡族。由此可见二赵时期的其他胡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而不同于二赵,慕容鲜卑前期所建立的政权中,却不见“六夷”的痕迹。相反在慕容鲜卑,汉人不是被统治的对象,反而是那些除慕容鲜卑之外的“六夷”成为了被统治、被镇压的对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因为慕容鲜卑打出“拥晋”的旗号,得到了汉人的支持,史载“中国(之民)慕义而来”。第二、慕容鲜卑的崛起,是在其他胡族的包围下突出,慕容鲜卑先后击败了宇文鲜卑、段部鲜卑,还有高句丽、扶余、百济等,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强制性的迁徙,这使得慕容鲜卑与其他胡族存在尖锐的对立。所以汉人士族成为了慕容鲜卑政权中的统治阶层。
中原侨族与辽东汉人
慕容鲜卑在未进军中原前,在其统治区域为流亡的汉人设置了诸多侨郡。“?@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皆以流民领袖为侨郡县守令。
并且慕容鲜卑在政权中给予了汉人极大的自治权,但是对于汉人内部又有所区分。慕容鲜卑在东北地区,不仅面临来自宇文鲜卑与段部鲜卑等周边胡族的威胁,也有来自辽东势力的威胁。晋东夷校尉崔毖就因嫉妒中原侨族纷纷投靠慕容鲜卑而没有投靠自己,于是就纠集宇文部与段部合攻慕容氏。后慕容氏兼并辽东,就一直打压辽东当地家族势力,甚至利用中原侨族来统治辽东汉人。
慕容鲜卑对于中原侨族采取“以侨治侨”,而对于早先兼并的辽东,却采取“以侨治旧”的做法,激起辽东本地势力的变乱,在慕容氏政权的辽东叛乱中,辽东汉人势力均有广泛的参与到其中。
但当慕容氏进入中原后,其与中原侨族的政治联盟迅速瓦解。
汉人崛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汉民族崛起、汉人崛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70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