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艺师的赞美(对茶艺师的描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对茶艺师的赞美,以及对茶艺师的描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形容茶艺的成语
形容茶艺的成语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低唱浅斟】斟着茶酒,低声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样子,一种安乐自适的情态。
【壸浆箪食】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家常茶饭】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榷酒征茶】征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杂税。
【挑茶斡刺】寻事生非。
【三茶六饭】谓茶饭周全。
【一茶二饭】一般泛指日常生活琐事。
【粗茶淡饭】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
【茶余酒后】指休息空闲的时刻。
【酒余茶后】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三瓦两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茶艺表演中以敬师茶为主题的感恩老师的解说词
感恩在心中,不须多言,
“敬师茶”最好是不要出现,会增加学生家长的心理压力,也成为社会的不良风气。
上进,有责任、博学等优秀老师是值得尊敬。不过,那些对教学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无才学又无教学经验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正能量把“它们”赶下台。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应受到尊重,社会报道过许多不良的师资,根本就不应该进入师资团队,影响了师资的纯净。
男茶艺师茶艺—解说词
武夷山功夫茶茶艺
解说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欢迎你们到武夷山来品茗赏艺。
风景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写诗赞美武夷茶说:“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来,武夷山人不但善于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现在由我来为各位嘉宾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艺,请大家静下心来,和我共享茶艺的温馨和怡悦。功夫茶茶艺共有十八道程序,前九道由我来操作表演,后九道则请各位嘉宾和我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每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
“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
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品饮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冲泡武夷岩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母子相哺”。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海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当海壶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时茶艺小姐的手势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嘉宾行礼致敬。
过去有人将这道程序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因这样的解说充满刀光剑影,杀气太重,有违茶道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予以扬弃。
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描有龙的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描有凤的闻香杯上,称之为夫妻和合,也可称为“龙凤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宾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伟盅
捧杯敬茶是茶艺小姐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应当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艺小姐点头致谢,并按照茶艺小姐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小姐最远的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依次传茶。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可使在座的宾主们心贴得更紧,感情更亲近,气氛更融洽。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龙凤图案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热敏陶瓷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色变为五彩。这时还要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头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请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含英咀华”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的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无此美妙的岩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玩味,直到含不住时再吞下去。咽下白开水后,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您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人都会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请客人自己动手泡茶。看一看壶中的茶泡到第几泡还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龙戏水”是把泡好的茶叶放到清水杯中,让客人观赏泡后的茶叶,行话称为“看叶底”。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叶片的周边呈暗红色,叶片的内部呈绿色,称之为“绿叶红镶边。”在茶艺表演时,由于乌龙茶的叶片在清水中晃动很像龙在戏水,故名“游龙戏水。”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孙中山先生曾倡导以茶为国饮。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之乐,其乐无穷”自古以来,人们视茶为健身的良药,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径,友谊的纽带,在茶艺表演结束时,请宾主起立,同干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来结束这次茶会。
女生问我对茶艺师这个职业的看法
对茶艺师这个职业,你是怎么看的?
绿色山茶油
2022-09-10 05:06
编辑:niming
125阅读
感谢邀请。专心选茶,更多原创请关注【茶急送】!
之前我也做过茶艺师,很多朋友说:“你的工作真好,喝喝茶,多有意境”。其实真正茶艺师是这样的:上的了茶桌,下的了库房,撬得动茶砖,搬得动茶箱,懂得茶叶,晓得股行……
做茶艺师要懂“茶颜观色”,记得住每个茶的产地、制作工艺、外观、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养生效果等特色,熟练掌握泡每款茶的技巧,还要会根据客人的口感需要进行调整。
做茶艺师要“能文能武”,“文”——泡茶时安静,举止优雅;“武”——备货时手脚麻利迅速将茶叶备好给客人,撬开压制很紧的茶砖,搬成箱成箱的茶叶。
做茶艺师还要“内外兼修”,“内”——丰富知识,不单单是茶,还有文学、历史、插花、焚香、挂画等;“外”——体态端庄,大方得体。
做茶艺师要“无所不晓”,能接的住客人的话题,上晓天文下晓地理,前知历史,现知时事......
总体来说做茶艺师对个人的整体提升还是很好的,就算以后不从事这个职业,这些也会丰富自己,气质也会好。
【茶急送】让喝茶从此不被套路!
请关注今日头条“茶急送”或微信公众号:茶急送官方!
茶,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
一杯茶,一本书,使人如虎添翼,顿生生机与力量。想得到美好生活的人,不可不明白茶道,大道皆在茶里面,人生就像一杯茶。
煮茶,古风犹存。
从最初采摘茶树上的鲜叶开始,到现在的几千年间,茶叶经历了药用、生吃、煮饮、泡饮的过程。现代饮茶方式以泡茶为主,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煮饮的方式。
煮饮法在茶文化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
煮茶,也称烹茶、煎茶等,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中唐以前,茶叶加工粗放,故烹饮也较简单。中唐以后,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直接取用鲜叶煮饮便不被采用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分别成为主流,煮茶法沦为支流,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即便是今天,藏、蒙、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依然煮饮,古风犹存。
煎茶,鲜若春花煎茶法特指陆羽《茶经》所记录的饮茶方法,故应称陆羽式煎茶法。西晋杜育《残赋》有“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诗句,是说茶汤煎成之后,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若春日的百花。陆羽在《茶经》中引用“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描述茶煎成时的状态。
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况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初沸时下茶末,二沸时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煎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
点茶,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用一种竹制的茶宪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时所采用的方法。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泡茶,现代特色泡茶法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泡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甚至着装等。
在泡茶之后,茶饮才真正实现了普及,成为中国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爱。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欢迎探讨!

标签说明:
茶文化学
相关阅读
茶油泡大蒜怎么制(茶油浸泡大蒜子起什么作用)
上栗山茶油(员木山茶油)
中国茶油之乡在哪(中国油茶之都在哪里)
茶油能去油脂纹吗(茶油可以去法令纹吗?)
湖州纯山茶油(江西山茶油)
老茶油可以炒菜吗(老茶油可以炒菜吗怎么炒)
茶油树哪个牌子好(茶油树哪个牌子好用)
十亩茶油树图片(十亩茶油树图片高清)
北京正宗茶油厂家(茶油有限公司)
遇见一场时光女子们的茶艺盛宴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在凤溪庄园,我遇见了一场茶艺盛宴。
进庄园,见到袅娜多姿的女子们,我不禁低头打量着自己的衣着,一件体恤,一条五分短裤,一双运动鞋。在一身身得体舒适雅致的棉麻衣着茶服的女子们面前,我有些自惭形秽。仿佛小孩做错了事,非常的局促。我的着装的确有些不合时宜,虽然,我是来为朋友拍照的。
朋友参加隆阳区总工会举办的中级茶艺师培训,约我同行。我得知需要脱产一周,只能放弃,不过,答应朋友来为她拍照。其实,也是借此机会到庄园趁上两口茶。毕竟,我是深爱喝茶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 虽然我一直都在喝茶,算算茶龄至少也小有十年,但对茶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更是个新鲜的名词。听朋友说,几天的培训里,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从茶艺的概念到泡茶、饮茶的技巧。包括如何识别茶叶、茶具、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除外,还有一些与茶艺相关的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泡茶器具、泡茶方法、得体茶服搭配等等。环环相扣,相互缠绕。
在等待朋友的过程中,凤溪庄园的茶艺师和我聊着关于茶艺师的培训内涵。她说:“茶艺的艺术表现过程与个人的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个人的坐姿、走姿,要显得文雅、端庄、稳重,大方得体。在执拿茶具、冲点、斟茶等时要彬彬有礼。品茶的人也要很有礼貌,在接茶时用三个手指文雅地端杯,细闻幽香并且慢慢地品尝,才能诠释一杯茶的内涵。真正体现了“一入茶门深似海”。
这一点,不用多言,从朋友的言谈举止中就能感受出来。朋友是个爱茶之人,平日就温文尔雅,端庄秀丽。穿上茶服,在茶席前一坐,古韵顿显。再看其他在场的女子,每一位都是那么与众不同,衣服简单自然,然韵味悠扬,婉约中不失刚柔。
此刻,我眼中的她们一个个都是喜茶的自由人,她们似乎生下来就是为婉约的旗袍和舒适的麻衣而存在。穿的不仅是件衣服,不是把衣服架在身上,而是穿进了生活。
离开盛宴现场,回到办公室忙碌,到家时天色已晚,还是泡了一壶茶,独自一人在阳台发呆。
忽然,唐代诗人皎然诗从月光中飞来:“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热;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遇见盛宴,我也仿佛盛开。
我眼中的茶艺师(待改)
章朵灿
江南水乡,色香氤氲,窈窕淑女,倾茶而依。
___题记
白墙黑瓦,水雾蒙蒙,一棱棱的屋檐连着水,铺到天,江南人爱喝茶,常常啜上几口,咂巴咂巴,似品出别样的味。
那年初夏,正是烈阳高照,穿汗衫的时候,江南人惬意着呢,一把摇椅,一叶蒲扇,一杯茶,扯扯闲话,拉拉家常,神仙般的日子。
也正是那个蝉鸣的季节,虽苦苦涩涩的茶,在我的脑海里,有了初时的记忆。
爷爷爱茶,视茶如命,出门时总不忘拎着灌满水的塑料杯。爷爷也不忘到茶馆啜上几杯,记得他常去的茶馆,离老家很近,装修古朴得很,煮茶的是位阿姨,爱笑,一年四季都穿着花旗袍。
淬水,杀青,翻炒,入水,看阿姨沏茶快乐呢!
后来才知道,沏茶的人叫茶艺师,沏茶原来是门艺术呢!
却隔数年,再到江南,更是来寻一寻初遇的影子。
水,碧浪澄清,如初见般洁净。
屋,依水而建,如初见般密布。
人,品茶会友,如初见般舒服。
嗯,有屋,有人,有水,还有……那份情怀的触感,变得陌生,又熟悉。
往前,“塌塌”那是脚踩在木板上的声音,“咯咯”那是女子轻笑的声音;再往前,一股涩香荡来,眼瞳瞬间晶晶发亮,茶,那是茶香!再闻那茶香,清,很清,有着身在茶园的意境。呵,愈浓了。
循香而行,一座古亭映入眼前,翘天的檐腾空而起,矫若苍鹰。一帘水晶缀垂下,轻眯眼瞳,只见一位女子身着素衣,发圈挽起秀发,微风掠过,丝发不动地挑。,眼前是一副茶具,色如翡翠,符合女子的气质,好美啊!
中国茶道共十三道。凝神观望,只见她洗净双手,水流似细纱,从指间穿过,纤纤玉手捧起茶具用热水洗涤,预热茶具,我想这样泡出的茶更香吧!接着,拈起几撮茶叶,拿起茶壶,对着杯子“点三头”,经过水流的滋养,瞬间,茶香氤氲。
我深深地吸了口气,鼻尖残留着淡淡的茶香,“好香啊!”,不自觉地道。
姑娘微抬眸,瞳水灵有神,宛如一潭秋水,清澈见底。姑娘见了我,邀我进去,我欣喜不已,但有着几分生疏,正襟安坐地靠在一旁,欣赏着。
她端着一杯泡好的茶:“尝尝!”
望着她的眸,有着淡淡的期待,正如这茶香,入鼻,沁人心脾。
我笑着接过:“谢谢!”抿了口茶,茶水似一股暖流,滚过我的心田,焐暖了我的五脏六腑。
点点新绿,在水中翻滚之后沉淀,这茶里,是捣碎了一块翡翠啊!,望着这茶,望着这茶艺师,心里几番涟漪,想起了老家的茶馆,想起了茶馆的阿姨,想起了阿姨的手艺,更想念七十光景的爷爷……
我握着茶杯,摇一摇,绿浪翻滚,一个漩涡,两个漩涡……
爷爷爱喝浓茶,阿姨总不会忘记。茶艺师泡茶,爱茶人喝茶;茶艺师泡的茶有情,客人的口味不一;茶艺师不在于多繁琐的技巧,而在于招待的亲切,泡出暖人心的茶,老百姓都乐的茶……
茶是中华国粹,茶艺师是国粹的传承者。我眼中的茶艺师却是能勾起自己的回忆。
对茶艺师的赞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对茶艺师的描写、对茶艺师的赞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224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