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饮茶方式是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饮茶方式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唐代是茶 文化 发展的第一高峰期,那么唐代茶文化有什么 饮茶 方式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饮茶方式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 种植 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 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 方法 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绍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绍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陆羽的《茶经》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一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 文章 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 :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惟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唐朝人酷爱喝茶,他们对茶的喜爱究竟到了哪种程度?
唐朝人酷爱喝茶,在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茶,茶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茶到了唐朝也是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茶已经和柴米油盐的地位相同了,唐朝人一天不喝茶就觉得一天没吃饭一样。衍生出的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茶也在唐朝时期逐渐发展一种必须的社交技能,如果你想进入上流社会,必须要学会品茶,当时茶道比较盛行, 有很多的人专门研究茶道,唐朝人真的是无茶不欢。
唐朝之所以流行茶这种饮品,主要还是唐朝的经济发达。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吃好喝好。在饮茶方式上唐朝的人们就有很多的讲究,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在茶里加入葱、姜、枣、橘皮 等辅助的调味料来调味。
唐朝人喜欢喝茶真的是喜欢到了骨子里,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喝茶。唐朝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唐朝还把自己的茶叶推广到了其他的国家,经常有外国的人来到唐朝拿其他的物资和当地的唐朝商人交易。
唐朝品茶的方式也很有特点。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整个过程非常的细致,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这样的方式才是上等的好茶。唐朝人在喝茶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的改进,也为后来的时期奠定了茶文化,关于茶叶的名书《茶经》是重要的茶文化的著作,里面详细的记载了唐朝人茶叶、喝茶、品茶的方式。
在唐代人们是如何饮茶的?
唐代主要饮茶风行于文人、僧道之间,在诗文中通常以煎茶称之。如今的日本茶道依然保留唐代煎茶的方式。
《茶经》中以一卷专论茶的煎煮操作方式,煮茶以饼茶碾成茶末后为之,饼茶的作法,饼茶的作法,即茶叶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成。
第一步骤:备茶。首先炙烤饼茶,以“竹夹”夹茶饼到火上烘烤,然后储放于“纸囊”是香味精气不外泄。待饼茶晾凉后,以“碾”研磨成粉末,经“罗”筛滤,使末更细,再存于“合”内。
第二步骤:煮水。以“鍑”(茶釜)盛水,置之于“风炉”之上煮沸。
第三步骤:投茶。加调味盐及茶末煮茶,第一道沸水开时,依“鍑”内汤水之多寡,由“鹾簋”中取出适量的盐花添入,用以调味。待第二道沸水开时,用“瓢”(柄勺)舀出一勺沸水置于一旁,一面““竹夹”在鍑汤中心循环击拂搅动,再以“则”(茶量)量末,对着鍑中心下茶末,顷刻,茶汤势如奔涛溅沫,此为第三沸,此时取先前放在一旁的第二道沸水止沸,以做培育汤花之用。
汤花即放下茶末之后,在沸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汤花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
第四步骤:分茶。前述至第三步骤,茶已烹煮完毕,将煮好的茶分酌于“碗”,茶碗专作饮茶之用,分茶时必须沫饽平均,至为严谨。
煮茶的操作程序中,如有茶渣溅沫,需使用一的茶器予以清理,例如“涤方”是贮污水容器,“滓方”是于贮茶沫、渣滓,“巾”用于擦拭茶渍。饮用的茶器一律置于“具列”之上,茶事完比则以“札”刷洗“鍑”,茶器清洁后收容于“都篮”。
唐朝人饮茶的方式都有哪些?
茶是当今世界重要的饮料之一,茶的故乡是中国,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朝时,茶叶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迅速提高,茶叶渐渐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而一个叫陆羽的年轻人迷上了茶,并开始研究茶;他在28岁那年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书——《茶经》,所以陆羽被誉为“茶仙”。
唐朝之前,人们将采摘的茶叶大多直接煮饮,几乎不用加工,有时还会与米同煮,最后煮成茶粥,名为茗粥。到了唐朝,人们开始将茶叶加工成饼茶。制作饼茶首先要将采摘的茶叶蒸煮,然后再进行捣茶,之后再后将捣好的茶叶放到模具中拍成形。之后再将茶饼穿成串,进行焙茶。
唐朝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在使用这几种方法饮茶时都要进行备茶,唐朝人备茶时,要先将茶饼放到火上灸烤,冷却后再放到碾中磨成粉末,之后再放入茶釜中煮沸。在陆羽《茶经》中有对煮茶的记载,这种煮茶的方法被称为“三沸烹茶法”。当水出现鱼目的气泡,并发出声音,为一沸,要加盐。当烧至水泡像泉涌般上冲时,为二沸,这时要用勺子取出水放在一旁,用“竹夹”在茶釜中循环搅动,并将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待片刻,茶汤如奔涛溅沫,再将预先取出人水放入,等“腾波鼓浪”时,则是第三沸,前两沸为烧水,后一沸是煮茶。
在唐朝煮茶时,人们喜欢在茶中加料调和茶味。这种料有很多种,有香料、调味料、食物等,像葱、姜、枣、薄荷、橘皮、茱萸等都可以加入茶中调味。这种茶中加入调料调和的饮茶习俗向外传播,被周边民族所吸收,并发展出了酥油茶、奶茶、香茶等。
唐、宋,明三朝代喝茶品茗方式特点是什么?
1.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2.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3.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4.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5.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关于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和唐代饮茶方式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暂无评论,215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