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欣赏(茶文化欣赏学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茶文化欣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茶文化欣赏学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 2、经典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赏(2)
- 3、经典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赏
- 4、宋代茶文化的诗句欣赏
- 5、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鉴赏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鉴赏方法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经典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赏(2)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龙井茶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
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老舍戒茶
巴金喜欢喝茶,却不太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的 方法 也简单,和农夫村妇一样,抓把茶叶,用开水一冲,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他喜欢把茶叶丢在书柜里,这样,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实在难以下咽。
好友许四海是制壶大师,实在看不下去巴金这样糟蹋茶叶。于是,他送了他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为他表演茶艺。
还别说,制壶大师确实有一手,用特别的手法冲泡的茶,还未喝,香味已经在房间里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老舍则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觉得不解渴。 出国 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饮茶 ,可以说是老舍一生的嗜好。他在《多鼠斋杂谈》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不注意,服务员端起杯子给倒掉了,老舍很生气:“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后来,嗜茶如命的老舍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价高涨,“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茶和粮食确实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他真正戒茶。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茶叶的传说
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她养的一只老母鸡,每天准时下个蛋,从不乱窝。这天,老人听到老母鸡“咕嘎咕嘎”的叫声,照例又去收鸡蛋,谁知蛋窝里竟然空空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奇怪,鸡蛋到哪儿去了呢?
这天中午,老人眼瞅着老母鸡进了窝,一会儿,老母鸡就又叫起来。这时,只见从鸡窝旁的草丛中窜出一条五尺多长的菜花蛇,一张口把鸡蛋吸了进去。然后,蛇身卷动一摔,顿时就把鸡蛋摔碎“消化”了。老人又气又恨,决定惩罚这条蛇。她用心找了一个鹅卵石,把它悄悄放进鸡窝。刚到中午菜花蛇又窜出来了,它一张嘴,把“蛋”吸了进去。眼看着蛇腰鼓起了一个大包,蛇翻来翻翻摔动着,就是摔不烂,那“蛋”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啦。菜花蛇肚胀得难受,挣扎着大口大口地吸食篱笆旁边的一棵树上落下的叶子。咦!又怪了,不一会儿,蛇肚子胀起的疙瘩小了小了,以至恢复了常态。
这可真神了!难道那树上的叶子能把石头化掉?老人自言自语。思索了一阵,她判定:这一定是棵宝树。以后,她就氢这棵树用木栏围了起来,施肥浇水,精心养护。
一天,邻居送给老人一块野猪肉,她吃得多了些,到晚上感到肚子胀得难受。她忽然想起了那棵“宝树”就摘了几时征叶子放在嘴里。嚼呀嚼,还真灵,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打那以后,老人就把“宝树”上落下的叶子拣起来存好,邻居谁消化不好了,就给向片吃。时间长了,人们不发现这叶子不光能消食,还能生津解渴,提神明目。你传我,我传你,都来向老人要那“宝叶”。
老人把邻居们领到形容词树下,把她看见的情况述说了一遍,大家根据老的姓给“宝树”起了个名字叫“查树”后来,变成了“茶树”,“查树”的种子逐渐 种植 在满山遍野。茶村上的叶子叫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了。
经典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赏
关于茶 文化 的小 故事 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岳飞巧用姜盐茶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的军事英雄。 传说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奉朝廷之命带兵南下与杨幺领导的农民作战。由于岳家军多来自北方中原大地,进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腹胀,呕吐,腹泻,乏力,眼看着难以正常作战。平时喜读医书的岳飞将当地盛产的茶叶,芝麻,生姜,黄豆一起熬煮让属下饮用,果然治好了军中的恶疾。此茶被称为姜盐茶,之后很快在附近百姓间流传开来,至今湘阴的家庭中仍然可见。姜盐茶,具有健脾胃,驱风寒,去腻强身的药用效果。从中医看来,茶性寒,姜性热,一寒一热,因而阴阳调和。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神农氏与茶
神农氏,亦称神农,是传说中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贡献的祖先。据《白虎通义▪号》记载,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作出各种农具,教民耕种,使人民获得很多的好处,故称神农。他不但发明了农耕技术,教会人类农业生产,还发明医药,教会了人民吃药治病。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就托名为神农所作,传说共记录了365种药名,多为神农氏亲自尝试了解得来。
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普洱茶
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这些茶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并赐名普洱茶。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初(1659年),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清代宫廷也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当时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接踵摩肩,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商贸重镇。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喝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 收藏 普洱茶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但是,贮藏普洱茶一般要求有专门的贮藏室、严格的温度、湿度控制、室内通风、每隔3个月翻动茶叶一次、并用紫外线灯消毒贮藏室等,这些条件,一般茶叶 爱好 者很难做到。
下一页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小故事”
宋代茶文化的诗句欣赏
宋代茶 文化 历史悠久,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诗句诗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诗句,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诗句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唐寅)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冼玉清)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葛长庚)
茶文化的诗句
1、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3、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茶文化诗句。——唐·皮日休
4、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5、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6、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7、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8、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9、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茶文化诗句。——白居易
10、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佑
12、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3、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14、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1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16、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20、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21、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2、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茶文化的古代诗句
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2、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吕岩《大云寺茶诗》
3、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4、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茶诗》
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
6、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元稹《自述》
7、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曹邺《题山居》
8、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郑谷《雪中偶题》
9、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李商隐《即目》
10、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成彦雄《煎茶》
11、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12、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白居易《即事》
13、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 》
14、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郑谷《峡中尝茶》
15、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m.lz13.cn)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刘兼《从弟舍人惠茶》
16、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17、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曹邺《故人寄茶》
18、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
19、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20、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21、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贾岛《郊居即事》
22、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张籍《夏日闲居》
23、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琴茶》
24、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瞿佑《茶烟》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陈年普洱茶是一种有着记忆的茶品.作为一种向后看的茶,它浸润着岁月的秘香.在它的浓酽和醇厚中,贮藏了时间的重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1
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我们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是“俭、静、和、敬”。与中华茶文化基本精神既相通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俭”即俭朴,返朴归真,清茶一杯;“静”即清静,清心寡欲, 人,相敬如宾。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茶事及人际交往之中。
从普洱茶马帮进京,到普洱茶价格跳水,普洱茶在三年内过山车一般的发展。随着世界金融海啸冲击,普洱茶虽说没有进入冰封时代,但茶农经济收入跌至谷底。
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著名茶人茶友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玉亮女士谈普洱茶文化传播渠道,普洱茶已经尝试了多种渠道传播,收藏、投资、品牌化运作。市场成效甚小,几乎不能支撑整个产业,更谈不上健康的发展。玉亮认为普洱茶产业想获更大发展必须把普洱茶文化建为首要渠道。普洱茶应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普洱茶文化需要最简单的方式来传播,方便每个茶友体验。
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茶友是普洱茶主流消费群体。没有了茶友,茶品就没有了生机。茶友链就是各个不同的社会层次的链接点。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2
关于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是“俭、静、和、敬”。与中华茶文化基本精神既相通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俭”即俭朴,返朴归真,清茶一杯;“静”即清静,清心寡欲,人,相敬如宾。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茶事及人际交往之中。
普洱茶的各类观点目前应该化繁为简。茶之道在于品,在于一种思想心态,如何品饮一杯普洱茶,就是这篇文中要说的重点。学茶者首先会喝茶。
普洱茶之韵
韵味是一种较飘眇的感觉,每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又真实存在。
普洱茶之韵,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可见,茶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官色彩,故常常是只可描述不可定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茶韵无论它怎么飘渺不可琢磨,总是依附在具体的茶香茶味上面的。个人的体会是,茶仅有香而没有气,仅有清而没有幽,茶汤仅有柔滑而没有骨,是不容易产生茶韵的。气和韵是紧密相连的,有了气韵,茶就有了活性,气韵流动了,茶韵就好感受到了。茶的清也还停留在具体的感官上,而有了幽就升华到心灵的感受上了。而强调骨感,就是强调个性,强调醇厚沉稳,给人以厚重感。
个人认为认识普洱茶之韵首先要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山韵,一是体韵。
要认识普洱茶的茶性,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认识其特殊的茶区之韵,也就是常说的“山头气”。
张天福说:凡茶香种种,不外呼品种香、风土香、加工香。
普洱茶的生茶以风土香,或者叫地域香为主导,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香气和滋味大致判断出产的地域:
思茅的茶口感柔和香气饱满但味道稍淡,缺厚重;
版纳的茶口感厚重、稠浓,香气飘,后味偏苦;
临沧的茶香气高、味道足,但不够醇和,偏涩。
山韵就是能代表着各个茶山的特殊气息及滋味,大家所熟悉的班章,易武,景迈等都有其特殊的香型及韵味特点,有经验者在可以在某些特点明显的茶区干茶里闻香韵而知茶区,或者在冲泡一刹那扬起的幽浮之香里感受到山野之韵,但“山韵”并不容易用词汇表达,云南茶山众多,想熟悉一切的山头韵味并不现实,但作为一名品茶者,一定要学会品其韵,享其韵,先从近年的山头纯料开始,把春茶里的头采、二采及秋茶等逐步体验及品试,找出其香味及滋味特点,最好是自己做了些香味滋味的笔记,一个茶区(山)地把体验积累,把学在于品在于玩的过程中,自然学有所成,总之,一切都是要靠多接触多体验。
普洱茶除了特有的山头韵味之外,优质普洱茶还会出现绵长的体韵。对于品饮而言,韵又分为:腔韵、喉韵和身体的意韵,总称为体韵。体韵,也正是普洱茶与其它茶类的有所区别及其魅力所在。一款能有着令人迷恋的浓浓山韵的普洱茶,就是最能体现出云南茶的独特滋味。普洱茶滋味的延伸、难忘、回味、变化、舒畅,,等都可以成为韵的条件,有人认为回甘就已是茶韵,那样说就过于片面了,茶之体韵,应该是茶滋味在意识中的延伸。体韵,其实也很个人化,感受到的程度与首先是与茶质有关,同时也与品者的身体状况及认识的层面有关,要理解较为飘渺的体韵,经验多寡更是一件很重要的前提,所以,普洱茶,要多试多喝多对比。经验多了,茶之山韵及品者体韵也渐渐清晰。
正所谓:人无骨,如何立世,茶无韵,岂能有魂。普洱茶的终极追求就是寻茶之韵!暗香厚韵,就是普洱茶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3
普洱茶—有感
普洱茶是一款历史悠久的茶种,喝普洱茶能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无限的遐想与快乐。然而身在海滨城市的我,对普洱茶的了解却甚少。
自从2004年来到云南工作后,有幸接触到了普洱茶,于是便被普洱茶吸引,直至迷恋上了普洱茶。
普洱茶虽说品种繁多,有班章、冰岛、昔归、帮东、南糯山等等。有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之说。但是让我痴迷的当属早春生茶。
春茶:由于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头年秋冬季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而且与提高茶叶品质相关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也较丰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加强烈,保健作用更为明显。加之,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高级名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普洱生茶也是如此。
生普洱:未经渥堆发酵加工。故其活性成分较多,可以起到清理肠道、降脂减肥、提神降压等作用。中医认为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普洱生茶较适合年轻人群饮用。中老年人群和孕妇以及失眠、溃疡、感冒发热等患者,则不宜饮用。即使我现在已到中年,但是处于对普洱茶的喜爱我也坚持每天都要喝上一两泡。不过在此我也建议中、老年茶友喝生普洱下午喝比较适宜。
普洱茶一种多么神奇的饮品,你给多少人带来了生机,又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愿茶友们一生有普洱茶相伴,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拥抱普洱茶带给人们的健康和快乐吧。
茶文化欣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茶文化欣赏学什么、茶文化欣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99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