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具有几种材质(唐朝的茶具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茶具有几种材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的茶具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五种材质让你了解中国茶具文化,说的是哪五种?
- 2、唐代品茶成风,都有哪些精美的茶器
- 3、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 4、唐代有哪些茶具啊?
- 5、唐朝二十四茶具,唐朝茶具如何繁荣发展
- 6、中国古代茶具主要有哪些材质
五种材质让你了解中国茶具文化,说的是哪五种?
粘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材料。从粗糙原始的饭碗到精致典雅的茶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仍然占据着茶具的主流地位。陶瓷茶具经高温烧制,严密防漏,有隐形气孔,外观典雅简洁,可用于冲泡多种茶叶。紫砂茶具是最著名的陶制茶具,从北宋初年开始使用,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紫砂泥分为紫、红、黄三种底泥,因矿区、矿层、烧制工艺不同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变化。青瓷:青瓷茶具如同绿色玛瑙石,绿中带白,半隐半现,极具观赏性。浙江是最有名的青瓷产区,在晋代就开始生产和使用。明代以后,青瓷走向国外,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著名的 "龙泉青瓷 "被作为稀世珍宝出口到法国。
白瓷茶具有坯体紧凑透明、釉面和陶质火度高、不吸水、声音清晰、韵味悠长等特点。因其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的颜色,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且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可谓是茶具中的珍品。早在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已出口到国外。
如今,白瓷茶具有了新的面貌。这种白釉茶具适用于冲泡各种茶叶。此外,白瓷茶具造型精致,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饰以名人书法,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它是最常用的。玻璃茶具的优点是容易清洗,快捷方便;紫砂茶具的优点是透气不透水,能吸收异味,使茶叶更加醇厚洁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唐代品茶成风,都有哪些精美的茶器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风炉、茶釜、带托盏唐白釉花口带托盏。
唐代之时,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饮料,并且对饮茶情趣十分讲究。由于茶具不但是饮茶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器具,并且在提高茶的色、香、味上有帮助,因而具有实用性。另外,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就具有欣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性。因此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具发展开始加快。这时茶具的种类已经很多。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面一共列举了20多种茶具,主要有7类:一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二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三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四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五是盛茶和饮茶的器具,有碗、札;六是装盛茶具的器具,有畚、具列、都篮;七是洗涤和清洁用的器物,有涤方、滓方、巾。陆羽对这些茶具还一一作了介绍。可见中唐时期,我国茶具的门类十分齐全,而且对茶具质地也十分讲究,因而重视因茶择具。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
除越窑外唐代还有哪些窑口生产茶具?除越窑外,唐代生产茶具的窑口还有:邢窑,窑址在今河北内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有“圆如月,薄如纸,洁如玉”的美誉,陆羽夸其“类银类雪”。岳州窑,窑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和窑滑里一带,东晋时称湘阴窑。产品釉色青黄,胎骨灰白。鼎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是宋代名窑耀州窑的前身,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一带。创烧于三国,初期产品胎釉结合技术较差,容易剥落,其产品和造型受越窑影响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点。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带。主要产品有碗、盏、杯、注子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黄为主,著名产品为“鳝鱼黄”。洪州窑,窑址在今江西丰城曲江、石滩、郭桥、同田乡一带。主要产品有碗、杯、盏托、碾轮等,尤以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著称。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其压印、刻剔、镂孔和堆贴等烧造技法很高。产品曾作贡品。
建盏产地在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始烧于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
自北宋建茶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开始创烧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又称“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行学道,归国时带回一批建盏,因而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碗”。建盏品种比较单一,除各式盏外,只有极少数的高足杯和灯盏等器物。从器形上看,可分为敞口、敛口及盅式盖三种;体形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标本来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敛口及小型敛口盏最为常见。建盏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按其釉面斑点的特点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
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
唐代有哪些茶具啊?
唐代陆羽开列出了28种之多,这种茶具,大致分为八大类。
1.生活用具:风炉、灰承、茗、炭和火荚五种。
风炉:陆羽亲自设计。状如古鼎,三足两耳,炉用铁。铜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连起来为“伊公”、 “羹陆”、 “氏茶”。伊公即伊尹,是商代开国贤相,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首先发明用鼎煮饭:陆氏则是陆羽本人。陆羽把自己和伊公相比。
炉脚上分别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圣唐灭胡明年铸”二十一个古文字。按《周易》解释,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 “坎上”一句的意思就是,煎茶之水放于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 “五行”一句的意思是,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圣唐”句是指制作年代。另几件是辅助工具。灰承;有三只脚的铁盘,供承灰用。炭荚:六角形铁棒,长一尺,以使炭通火。火荚、铁刷、火筷,可以夹烧红的炭。
2、煮茶用具:钹、交床:是大口锅,用来煮水煎荼,用生铁制成,内光外粗,耳呈方形。交床:是十字交叉的支架,上有搁板,中间剜个圆孔,以便放锅。
3、烤、碾、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六种。
夹:用小青竹或铁铜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烤炙茶叶时翻用。纸囊;用产于剡溪的剡滕纸双层缝制。用来贮烤好的荼,可以“不泄其香”,碾;用木制,内圆外方,里面放一个车轮状带轴的堕,亦即碾轮,能在圆槽来回转动。将炙烤过的饼荼碾成碎末。拂末:用羽毛做成,清掸茶末。罗合:即罗筛,罗用竹制成,弯成圆形,绷上细纱或绢。则:用贝、蛎、蛤的壳充当,铜铁竹制成匙,小箕之类,供量茶用。
4、水具: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等五种,贮盛开水,陶做瓷成,可盛水二升。竹用木帛优,长一尺,两头包银,用以搅水。
5、盐具:鹾簋和揭鹾簋:放盐用的瓷制品,圆形为主,直径四寸,也有盒形等。揭:竹制品,取盐用、饮茶用.陆羽认为越瓷最好,因越瓷为淡青色,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札:形似笔状,供饮茶时调茶用。
6、饮茶用品:碗和札。碗:瓷制品、饮茶用。
7、清洁用具:涤方、滓方和巾。涤方:用木制成,用盛放洗涤后的水。滓方:用木制成,盛放茶滓。巾: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用来擦干各种茶具。
8、藏陈用具:畚、具列和都篮三种。畚:用白蒲草制成,呈长方形,用以盛放烹茶用的全部茶具,便于携带。
以上茶具,饮茶时并非一一具备,必要时,可省略若干件.在唐代的茶具中,还应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的饮茶器具,则为世人提供了唐代茶具的实物证据,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茶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宫廷系列茶具实物。这些大内茶器,主要有三类:金银茶器、秘色瓷茶器、硫璃茶具等。
唐朝二十四茶具,唐朝茶具如何繁荣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根据 《神农本草》 提出的主张。一直以来,茶圣的观点得到了后代爱茶者和茶学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分析,茶叶在唐朝以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区,北方饮茶人数较少,除了达官贵族外,老百姓几乎没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一情况,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盛唐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从四川、陕西、河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华南的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全国有8个道43州44县产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大约有13个省份普遍种植茶树。根据资料记载,唐朝(793年)茶叶总值为四百万缗,茶叶产量八十万担,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唐朝时期茶叶年产量大约4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叶产量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老百姓饮茶之风日盛,茶叶品饮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由茗菜煮粥阶段变成煎茶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专门泡茶器具。 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发展史。
一、茶具的雏形和起源
古人云: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说明饮茶与茶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茶具即为饮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等。古人将茶具称之为“ 茶器 ”,或者叫“ 茗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 《日知录》 里提出: 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 。先秦以前,茶叶主要是生嚼或者“ 茗菜煮粥 ”,还没有专门的茶具,茶叶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厨房烧菜或煎药器具。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初年的王褒 《僮约》 中,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 , “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
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茶具的记载。换句话说,从秦汉时期,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开始出现。不过总体而言,在唐朝以前,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器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情况下,贵族阶层仍然以食器或酒器当作临时饮茶器具使用。比如说在南朝卢琳的 《四王起事》 中记载: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意思是说晋惠帝回宫以后,太监用瓦罐盛茶给他喝。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茶具出现,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饭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业茶器,也跟当时的饮茶习惯有关。东汉末年三国张揖 《广雅》 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 ,这说明三国时期,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属于羹饮的范畴,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热茶饼,研成细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冲调,而且还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调味品,调成一碗茶汤。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饮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汤。
但是,随着茶叶生产和饮用的普及,饮茶器具开始脱离酒器和食器的范畴,成为专门茶器。从历史节点上来看,专门茶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经历盛唐的茶叶大发展大繁荣以后,茶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大时代” 。
二、唐朝茶具的繁荣发展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 《茶具十咏》 中,曾专门针对茶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种,分别是“ 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实,从我们现代观点看,皮日休将茶叶种植、生产工匠、泡茶场所和煮茶活动都包含着在茶具内,并不十分科学。但归结到当时茶文化处于萌芽起源阶段,分类还没有细致深入,也可属于正常现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问世,成为影响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在第四篇 《茶之器》 中,陆羽专门介绍了一整套饮茶器具,数量达到24种之多。具体来说,分别包括: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等。 《云溪友议》 云:“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这时候的茶器已经摆脱酒器和食器单独存在。
为何唐朝饮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归根结底,这与当时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及饮用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唐朝茶叶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团茶做法,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茶叶主要依靠“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饮用的时候,先将团茶放置在火炉上烤热变成赤红,然后将其斫开打碎,用碾研成细末,用罗合过罗,到处茶则确定茶叶份量,再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琐复杂的喝茶方式,必然会使用更多的器具来辅助。这就是为何唐朝茶器众多的原因。
在陆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质均为竹木制品,比如说 “夹以小青竹为之” 、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 、 “筥以竹织之”、“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等等。这种竹木制品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制作起来相对简单,省时省力,且污染小,无异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爱茶者最爱器具之一。当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来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们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和青瓷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瓷器,号称“ 北白南青 ”。
而饮茶风气的盛行,尤其是贵族阶层对茶器品质的要求极高,极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大繁荣。所谓“ 美食不如美器 ”,茶具除了作为饮茶用具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文化鉴赏和收藏价值。陆羽最爱越窑青瓷,他认为饮茶器具“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但实际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等,也在大量生产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还有一部分采用金属、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证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称极品。而风炉、鍑和炭挝等器具,同样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当然,民间也会采用陶土烧制相对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从诗词中探寻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光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经典文学诗歌作品。这其中,有很对与茶叶、茶器和饮茶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 《零陵总记》 中就专门提到了茶器:“ 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也不甘落后,“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当然,更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更加细致描写了各种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处。
唐代诗人对茶鼎的描写最多,皮日休在和陆龟蒙唱和诗中就专门有一首诗叫 《茶鼎》 。另外,诗僧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中写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中也云: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根据全唐诗统计,唐朝诗人写茶鼎的诗歌不下数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鼎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捣碎程序,也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场景之一。唐朝诗人皇甫冉在 《寻戴处士》 中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郑遨 《茶诗》 有云:“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因此,捣茶是唐朝研磨茶饼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动衬静,以捣茶声写饮茶静思之美,即使记录茶事活动,更是诗情溢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饮茶器具是诗人最爱,即茶碗和茶瓯。白居易云“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刘禹锡诗云“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孟郊也说,“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因为茶碗和茶瓯是诗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会受到重视和喜爱。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代表,素有“ 南青北白 ”之美誉,最受喝茶人的喜爱。所以,在诗词中,对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写最多。
唐诗对茶具的描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兴盛发展。总而言之,唐朝茶叶生产加工的发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茶具主要有哪些材质
从现存的和出土的古代茶具来看,陶。瓷是最主要的材质,其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材质的茶具。
我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使用陶器了。到了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开始出现。陶瓷制器具有洁净、耐高温、易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理所当然地被选择为茶具的主要材质。
除陶瓷外,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以及竹、木、牙、角等,也有不少古代茶具由此取材。它们与陶瓷茶具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茶具的丰富多样性。
唐代茶具有几种材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朝的茶具有哪些、唐代茶具有几种材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61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