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品种)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品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最古老的品种有哪些?
- 2、中国茶叶历史悠久有哪些茶的种类?
- 3、唐朝的茶风俗
- 4、普洱在古人眼中算是名茶吗?古代的贡茶有哪些种类?
- 5、历史上的茶叶种类,都分为哪些大的类别?
- 6、茶叶的种类和历史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最古老的品种有哪些?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和六安瓜片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碧螺春",碧螺春,作为绿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可称为绿茶的 "领袖"。它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周围的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所以也被称为 "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是一种绿茶。它主要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它也被称为 "玉毛峰",是河南省的著名特产之一。西湖龙井,西湖龙井是产于浙江省杭州市龙井村周围山区的绿茶。它以 "色绿、香浓、味甜、形美 "而闻名。
西湖龙井有着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名始于宋代,闻于元代,扬于明代,盛于清代。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开始了从无名到有名的辉煌时期,从普通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世界的名品。君山岛针,君山银针属于黄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的君山。君山银针始制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黄山毛峰茶,黄山毛峰是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地区,所以也被称为 "徽茶"。黄山毛峰选用清明谷雨的 "黄山种"、"黄山大叶种 "等优良品种,在茶叶初展的肥壮芽头处,经手工炒制而成。
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绿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茶树生长在岩石的缝隙中,是中国最好的乌龙茶。祁嫩红茶,祁门红茶属于红茶,是安徽省茶农在光绪年间创造的。它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和江西省浮梁。斗云毛尖茶,都匀毛尖是产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的绿茶。铁观音,铁观音是一种绿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始制于1723-1735年。
铁观音具有独特的 "观音韵 "和优雅的香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味道纯正浓厚,香味持久,被誉为 "七泡留香"。潞安瓜片,六安瓜片是一种特殊的绿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地区。唐时称 "庐州六安茶",在明代则改称 "六安瓜片 "为极品茶,清代成为皇室贡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有哪些茶的种类?
1、绿茶
绿茶是我国最早创制的茶类,自茶叶正式作为饮料后,其基本加工方法就已形成。当时加工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是把野生茶树上的芽叶采回后,稍微轻揉,晒干后即为饮用。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绿茶制法开始。唐时开始出现“蒸青团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又发展为蒸青散茶。元代时,蒸青散茶制法更为精细,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按芽叶老嫩分别进行制作。
2、黄茶
关于黄茶起源,据史料推测,它在公元七世纪就已有生产了。但当时黄茶不同于现在我们说的黄茶,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3、黑茶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创制于公元16世纪末期,制造上经杀青、揉捻后再渥堆,而后再烘干;云南普洱熟茶,要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干毛茶,而后再经适度潮水渥堆、晒干等工艺程序,加工技术已经相当复杂,当于黄茶之后。
4、红茶
“红茶”一名,始见于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间),陈椽《茶业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回国后著书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呈红色即指红茶汤。
可见1560年以前,就有红茶了。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首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故可结:福建武夷山首创小种红茶,时间是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之间。
5、白茶
“白茶”一词,有多重含义。现在我们所说白茶一般是指微发酵茶,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加工工艺,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唐朝的茶风俗
唐朝以前,人们把茶当药用,后来才逐渐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的茶风俗。
饮茶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向北传播始自于开元、天宝时期。至盛唐,饮茶在南北方蔚然成风,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形成了茶道。在唐朝兴盛的饮茶活动中,陆羽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关键性人物。
“一之源”
在“一之源”中,主要讲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茶是“野者上,园者次”,但随着需要量的增加,必须靠人工栽培。“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陆羽分析了土壤的好坏,又指出种植不实的,很少有茂盛,与种瓜同理。“若采不时,造不精,则饮之成疾,茶则为累矣”。说明采摘和加工是关键的一环。
“三之造”
在“三之造”中陆羽认为每年的二、三、四月是最好的采茶时间。而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天气晴朗时是最佳的时机,要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叶的加工是“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先将茶叶放在灶釜中蒸透,再放入杵臼中捣成泥状,然后,用模、规拍制成形,通风晾干以待烘焙。烘焙时要不断翻动,使其均匀干透,再用竹皮把茶贯穿成串,最后,把它封存在竹木编成的'“育”中以保持干燥。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制作方法大同而小异,均是经过蒸青不发酵茶,这种制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强身和修德养性的双重功能。尽管各阶层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饮茶的方法也有差别,但茶渗入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僧道俗人,人们以茶待客会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养性怡情,饮茶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至今仍风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于此。
普洱在古人眼中算是名茶吗?古代的贡茶有哪些种类?
普洱在古人眼中算是名茶吗?古代的贡茶有哪些种类?
1.普洱在古人眼中是名茶,普洱金瓜贡茶始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挑选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制作团茶、散茶、茶膏向朝廷进贡。赵卿·薛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叶做成丸子,有大、中、小三种。五斤一大团,如头形茶,称为头形茶,百姓年年不易得。”
2.古代的贡茶有蒙顶山茶,现位于四川雅安的蒙山,被誉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和圣山。西汉时,当地道士吴丽珍将野生茶树品种驯化成可以人工种植的品种,被奉为茶祖。蒙顶山茶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贡茶,深受学者、诗人、达官贵人的青睐。自唐玄宗统治以来,蒙顶山茶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时1169年,故又称“五朝贡茗”。蒙顶山茶属于绿茶。目前,我们常见的有蒙顶石花和蒙顶干露,而蒙顶黄芽属于稀有黄茶。
3.宋代最著名的贡茶属于龙凤系列。宋太宗在兴国年间开始制作龙凤饼茶,福建宋真宗年间让丁伟宋朝专门制作40个饼龙凤饼茶。真宗很爱它,提拔它参政,使它成为“晋公”。这种推广方式激励了很多人。丁伟宋以后,许多人依靠精美的贡茶来取悦圣地并获得青睐。他们先后制造了小龙团茶、密云龙等,价格优于黄金。献媚之行虽然令人深恶痛绝,但确实使茶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当皇室追求高端精致的茶叶时,宋代民间也紧随其后,不仅饮茶,茶叶的档次和品质也越来越高端,最终展开了茶文化的巅峰。
4.古代的贡茶有宜兴阳羡茶,无锡古称洋县。唐代茶圣陆羽长期居住在洋县,积累了“茶经”的原始资料,以研究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陆羽评价洋仙茶:确实“香,可为上”。从此,洋县茶名声大噪,被列入贡茶名录。
历史上的茶叶种类,都分为哪些大的类别?
中国的茶叶很丰富,但它不是 "百花齐放 "的样子。中国最早的茶产品是六大茶类中的绿茶。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叠绿茶的制作方法也在推陈出新,先后出现了炒青绿茶、晒青绿茶、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的制作方法。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生产方式为六大类茶叶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 "错误 "中成长。
唐代《茶经》中记载:"饮粗茶、散茶、干茶、饼茶"宋代《食货志》记载:"茶有片茶、散茶二种"。早在元代,民间就把茶叶的鲜叶分为芽茶和叶茶。它们是在各种氧化酶的参与下,鲜茶叶经酶促氧化产生的茶多酚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产物。
在中国明代茶叶史上,出现了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等五种茶,在制备方法上也有详细的区别。茶叶是一种可食用的商品,质量是最重要的,说到茶叶,自然要谈质量。质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所以理想的分类方法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方面要体现质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体现制作方法的系统性。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流行的分类要系统化,便于使用。茶叶分类应与茶叶质量的异同相结合。质量特征,首先是形状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我国的绿茶,更是如此。如珍珠茶、眉毛茶、片茶、建茶等。其次是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叶色,湿看汤色和叶底。青、黄、黑、白、绿、红的分类,不仅颜色不同,而且在制作和质量上也有系统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茶叶的种类和历史
茶叶种类
我国的茶叶分类上,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
1、绿茶: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为绿茶中的优质茶类。
炒青绿茶包括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茶品。烘青绿茶包括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茶品。晒青绿茶包括川青、滇青、陕青等茶品。蒸青绿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2、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红工夫等茶品味红茶中的优质茶类。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外山小种等茶品。工夫红茶包括滇红、闽红、湖红、川红、越红、湘红、粤红等茶品。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为芽茶、叶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银针等茶品。叶茶包括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茶品。
4、乌龙茶:又称青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其中大红袍、铁观音、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冻顶乌龙等无乌龙茶中的优质茶类。
闽北乌龙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茶品。闽南乌龙包括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茶品。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茶品。台湾乌龙包括冻顶乌龙,包种等茶品。
5、黄茶:包括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其中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平阳黄汤等为黄茶中的优质茶类。
黄芽茶包括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茶品。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皖西黄小茶、平阳黄汤等茶品。黄大茶包括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贵州海马宫茶等茶品。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等茶品为黑茶中的优质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边茶等茶品。云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关带内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品种、唐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147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