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器有多少种(唐代茶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代茶器有多少种,以及唐代茶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代品茶成风,都有哪些精美的茶器
- 2、唐代茶具按功用可分为几种?
- 3、唐代的茶具主要有哪些?
- 4、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 5、唐代«茶经»中25种茶具的名称是什么?
- 6、茶具名称
唐代品茶成风,都有哪些精美的茶器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风炉、茶釜、带托盏唐白釉花口带托盏。
唐代之时,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饮料,并且对饮茶情趣十分讲究。由于茶具不但是饮茶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器具,并且在提高茶的色、香、味上有帮助,因而具有实用性。另外,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就具有欣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性。因此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具发展开始加快。这时茶具的种类已经很多。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面一共列举了20多种茶具,主要有7类:一是生火、烧水和煮茶器具,有风炉、承灰、莒、炭栖、火箧、镀、交床、竹夹;二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镘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三是盛水、滤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四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揭;五是盛茶和饮茶的器具,有碗、札;六是装盛茶具的器具,有畚、具列、都篮;七是洗涤和清洁用的器物,有涤方、滓方、巾。陆羽对这些茶具还一一作了介绍。可见中唐时期,我国茶具的门类十分齐全,而且对茶具质地也十分讲究,因而重视因茶择具。
唐代茶具按功用可分为几种?
唐代饮茶风尚盛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繁荣,各地茶具也自成体系。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二十八种茶具,按功用可分为煮茶器、碾茶器、饮茶器、藏茶器等。
唐代的茶具主要有哪些?
唐代以煮茶为主,因此茶具主要有茶釜、茶瓯、茶碾、盏托和执壶。长沙窑的“茶”碗和西安王明哲墓出土的器底墨书“老□家茶社瓶”执壶是典型的茶具。
除陶瓷外,唐代的金、银、漆、琉璃等其他材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如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银质鎏金茶具,足见皇室饮茶场面的气派。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24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此文出自唐代·陆羽《茶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唐代«茶经»中25种茶具的名称是什么?
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风炉和灰承:
风炉,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
风炉的三个足上,均铸有古文字注脚: 一足上铸有“圣唐灭胡明年铸”。一般认为“圣唐灭胡”,是指唐代宗广德元年,即公元763年讨“安史之乱”之际,而这一年的“明年”,当指公元764年,这里说的是制造该风炉的年代。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按《杂卦》之解,说的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助烹,也就是说,煮茶的水放在上面□内,风从炉底洞口吹入,火在炉腔中燃烧,说的是煎水烹茶的基本原理。一足上铸有“体均五行去百疾”。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此句结合人的腑脏器官,运用生克乘侮理论,说饮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指明了茶的药理功能。
而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又分别铸有“伊公”、“羹陆” 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风炉:用以生火煮水。 灰承:用以承灰用。)
筥: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铄之。(筥:用以采茶之茶笼。)
炭檛:
炭檛,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碾,以饰檛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炭檛:用以敲碎炭。)
火筴: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勾[钅巢]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火荚:用以夹炭入风炉。)
鍑(音辅,或作釜):
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模土而外模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鍑:用以煮水。)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交床:用以固定鍑于风炉之上。)
夹: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夹:用以夹茶饼灸茶。)
纸囊: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纸囊:用以贮存灸热过的茶。)
碾和拂未: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未以鸟羽制之。(碾:用以碾茶。拂末:用来清掸茶末。)
罗和合: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才,口径四寸。(罗:用以罗筛茶。合:用以合贮茶。)
则:
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则:用以杓量茶末。)
水方:
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水方:用以贮生水。)
漉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漉水囊:用以滤水。)
瓢: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生,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瓢:用以杓水。)
竹筴: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竹筴:煮水时用以环激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鹾簋:用以贮盐花。)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熟盂:用以贮熟水,止沸育华之用。)
碗: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琉《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碗:用以品茗饮茶。)
畚: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畚:用以贮藏茶碗。)
札:
札,缉栟榈皮而编之,以茱萸莫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札:刷子,用以清洁器物。)
涤方: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涤方:用以贮洗涤水。 )
滓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滓方:用以收集茶渣、残水。)
巾:
巾,以绝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巾:用以擦拭器物。)
具列: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具列:煮茶时陈列茶器的架子。)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蔑,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蔑阔者经之,以单蔑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都篮:用以收藏茶器的篮子。)
茶具名称
各茶具的名称为:茶盘、茶荷、茶则、茶匙、茶针、茶巾、茶叶罐、茶漏、茶夹、公道杯、烧水器、茶筒、茶导、茶宠、品茗杯、闻香杯、盖碗、紫砂壶、茶笔等等。
茶具名称
茶具在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等等。
唐代茶器有多少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茶有哪些、唐代茶器有多少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暂无评论,212人围观